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课堂练习就是学生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在练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及时将所学到的语文在实践中运用,更能够向老师快速反馈他们掌握语文的情况。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少教师注重讲解,层层追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感悟、体验文本语言的实践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练习的设计,没有以此为载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其教学有效性从何谈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所以,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如能对课堂练习精心设计,无疑也是给予了学生一次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的机会。笔者在教苏教版第三册《大禹治水》时精心设计了几个课堂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截取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一、延展练习广度,帮助积累内化语言
【片段一】
课件出示词语: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察看 挖通 千山万水 劈开 治理 制服 伟大英雄 安定 千辛万苦
学生自读词语,教师指名个别读词并及时正音后——
师:大家仔细看这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点击“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生:我发现这两个词语都带有“千”和“万”。
生:我还发现这两个词语都是“千”什么,“万”什么的结构。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谁能再说几个像这样的词语吗?
生:千家万户。
生:千军万马。
生:千言万语。
生:千变万化。
…………
师:说得太棒了!看来大家一定看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这样的词。“千”“万”在这类词中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比如很多很多军队,就是“千军万马”;很多很多人家就是“千家万户”;很多很多话就是“千言万语”。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自学情况的检查,其实却隐藏了极大的魅力。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两个词语,就是在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的课外阅读积累,搜索脑海里有关“千×万×”的词语,让他们互相交流,融会贯通。这样的词语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平时留意、掌握词语的规律,拓宽了他们的识字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好的识字教学,也是一次很好的课外阅读动员。正是有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才能让识字和阅读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深化,紧密结合。
二、设置练习坡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片段二】
课件出示词语:治理 制服 千辛万苦 冲倒 淹没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挖通 劈开 仔细地察看 安定 伟大英雄
师(指读后):小朋友,你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终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伟大英雄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吃尽了千辛万苦的故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制服洪水。人们赞扬大禹是伟大英雄。
…………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设计这个练习,对于教师而言,很可能会面临“冷场”的尴尬局面。不过,笔者在设计这个练习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括能力,用已经学过的词语作为依托,给学生们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拐杖”,让他们扶着这根“拐杖”,一步步地走进文本,运用已经学会的词语,尝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刚刚学过的语言文字,让他们学以致用,从而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
三、挖掘练习深度,丰富学生想象能力
【片段三】
课件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吃尽了千辛万苦”说明什么苦都吃过了。(课件出示: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 ,渴了 ,饿了 ,累了 。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
师: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大禹吃了哪些苦?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生: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长河,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摘点野果子吃,累了在草丛里睡一会儿。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生: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大河,渴了喝点河水,饿了吃点树皮野草,累了倒在路边休息一会儿。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苦头。
…………
师: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仅吃尽了苦,还走遍了“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 ;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 ,可他 。)
师:谁能开动脑筋,再想象一下大禹翻山越岭所饱受的千辛万苦呢?
生: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一道道血痕;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生: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一道道伤痕;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老茧,可他满不在乎,继续前进。
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不一定会有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见深切。”这个设计,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禹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正是有了这两段说话练习,让学生们的想象具体而生动,也正是有了这两段说话练习,让学生们的语感一下子得到升华,读起课文中的句子就有滋有味了。
纵观这三个教学片段,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三个教学环节,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针对性强,也有一定的梯度和弹性,可谓颇具匠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更好地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课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堂,同时更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堂练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设计,使之成为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营养剂,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助推器。相信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培育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看到不少教师注重讲解,层层追问,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少感悟、体验文本语言的实践与语言训练的过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忽略了课堂练习的设计,没有以此为载体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堂,其教学有效性从何谈起?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所以,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如能对课堂练习精心设计,无疑也是给予了学生一次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的机会。笔者在教苏教版第三册《大禹治水》时精心设计了几个课堂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截取几个教学片段,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一、延展练习广度,帮助积累内化语言
【片段一】
课件出示词语:滔滔 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察看 挖通 千山万水 劈开 治理 制服 伟大英雄 安定 千辛万苦
学生自读词语,教师指名个别读词并及时正音后——
师:大家仔细看这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点击“千辛万苦”“千山万水”)
生:我发现这两个词语都带有“千”和“万”。
生:我还发现这两个词语都是“千”什么,“万”什么的结构。
师:你们的眼睛可真厉害!谁能再说几个像这样的词语吗?
生:千家万户。
生:千军万马。
生:千言万语。
生:千变万化。
…………
师:说得太棒了!看来大家一定看了很多书,积累了很多这样的词。“千”“万”在这类词中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比如很多很多军队,就是“千军万马”;很多很多人家就是“千家万户”;很多很多话就是“千言万语”。
这一教学环节,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自学情况的检查,其实却隐藏了极大的魅力。老师指导学生观察“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这两个词语,就是在鼓励学生运用平时的课外阅读积累,搜索脑海里有关“千×万×”的词语,让他们互相交流,融会贯通。这样的词语练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学生平时留意、掌握词语的规律,拓宽了他们的识字量。不得不说,这是一次很好的识字教学,也是一次很好的课外阅读动员。正是有了这样的课堂练习,才能让识字和阅读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深化,紧密结合。
二、设置练习坡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片段二】
课件出示词语:治理 制服 千辛万苦 冲倒 淹没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挖通 劈开 仔细地察看 安定 伟大英雄
师(指读后):小朋友,你能用上其中的几个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最终制服了洪水的故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伟大英雄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吃尽了千辛万苦的故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终于制服洪水。人们赞扬大禹是伟大英雄。
…………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刚刚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设计这个练习,对于教师而言,很可能会面临“冷场”的尴尬局面。不过,笔者在设计这个练习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概括能力,用已经学过的词语作为依托,给学生们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拐杖”,让他们扶着这根“拐杖”,一步步地走进文本,运用已经学会的词语,尝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刚刚学过的语言文字,让他们学以致用,从而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在。
三、挖掘练习深度,丰富学生想象能力
【片段三】
课件出示: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师:“吃尽了千辛万苦”说明什么苦都吃过了。(课件出示: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 ,渴了 ,饿了 ,累了 。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
师:你能展开想象,说说大禹吃了哪些苦?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
生: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长河,渴了喝点山泉水,饿了摘点野果子吃,累了在草丛里睡一会儿。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生: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他爬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趟过了一条又一条的大河,渴了喝点河水,饿了吃点树皮野草,累了倒在路边休息一会儿。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苦头。
…………
师: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不仅吃尽了苦,还走遍了“千山万水”。(课件出示: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 ;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 ,可他 。)
师:谁能开动脑筋,再想象一下大禹翻山越岭所饱受的千辛万苦呢?
生: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一道道血痕;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生:大禹翻越高山,身上划过了一道道伤痕;大禹跨过长河,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老茧,可他满不在乎,继续前进。
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不一定会有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见深切。”这个设计,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大禹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正是有了这两段说话练习,让学生们的想象具体而生动,也正是有了这两段说话练习,让学生们的语感一下子得到升华,读起课文中的句子就有滋有味了。
纵观这三个教学片段,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三个教学环节,分别设计了不同的练习,针对性强,也有一定的梯度和弹性,可谓颇具匠心。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更好地促使他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而让他们在更高层次上领悟课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我们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堂,同时更需要这样的语文课堂练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练习设计,使之成为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营养剂,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助推器。相信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能够得到更好地培育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