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偏离现实说话习惯,或颠倒常规语言顺序,是促使语言陌生化,增强诗歌、歌曲、散文等文体的可感性的重要手段。大量偏离语言常规的陌生化手段不仅使各类文体语言充满主观旨趣和个性风格,使之具有丰富的审美条件和更为强大的情感渲染力,且能意蕴丰满地反映人物的心理特色。
关键词:陌生化 歌曲 民谣 颠倒
引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把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张法2002)[1]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见朱立元,2005)[2]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的创作不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审美感受是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而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什克洛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发现了大量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他把陌生化理论运用到小说中去。他提出了“本事”与“情节”两概念,他认为,“本事”要变成“情节”靠的是作家的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的面貌,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就越高。
近年来,许多作品,都对陌生化理论作出了阐述和应用。特别是文学领域。如张毅蓉(1998)[3],以《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为例,阐释了这个命题,指出艺术最忌陈腐,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全新感受,要求新求异,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手法达到其目的;“陌生化”不仅是指具有阻拒性的语言,它还是一种艺术手段。作为艺术手段,它的任务是提供鲜活的“视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视象重新唤回人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独特的体验。王蓓(2001)[4]以三位散文家:朱自清、三毛和林非的三篇作品为例,运用陌生化理论和莱辛《拉奥孔》中的有关现点,对散文艺术构思作了一点新的探索。薛冰华(2002)[5]指出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形成陌生化的途径主要有语言的陌生化、主题或题材的陌生化、形象的陌生化等。陌生化有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文学得以发展、进步的方法之一。聂军(2002)[6]以奥地利当代作家彼得·汉特克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表的剧本《卡斯帕尔》为分析对象,从作品的基本思想入手,探讨作者以语言为题材的构思技巧和表现艺术。指出陌生化是指日常生活中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变得“不合情理”,迫使人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作重新认识和评价。
近日,笔者在欣赏一些歌曲时,感受到陌生化手法在一些歌曲中的灵活运用,很明显的就是美国歌曲《哦,苏珊娜》和我国的一些民谣。本文就是以这首歌曲和一些民谣为例,试析陌生化手段在歌曲、民谣中的应用。[3]
(OH,SUSANNA)。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m gwine to Loui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It rain’d all night
De day I left
De weather it was dry
De sun so hot,[1]
I froze to death
Susanna,don’t you cry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d my banjo on my knee
I had a dream the oder night
When ebrything was still
I thought I saw Susanna dere
A-coming down the hill
De buckwheat cake
Was in her mouth
De tear was In her eye
Says I,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Susanna,don’t you cry
I soon will be in New Or-Leans and
den ie’ll look all round
And when I find Susanna
then I fall up on de ground
But if I do not find her,
Dis dark ie’ll surely die
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这首歌是福斯特的得意作品,当时,福斯特手下有着一个业余歌唱团,苏珊娜是其中一名团员的妻子,从Louisiana来探望丈夫,她美丽动人,活泼开朗,非常讨人喜爱。福斯特便以这位苏珊娜为原形,写了这首语言非常滑稽的歌以博朋友们一笑。在这首歌里,作者如何把本来熟悉的对象陌生化呢?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陌生化理论时还指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也就是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见朱立元,2005)[7]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种陌生化语言运用得最明显的几处:
1) It rained all night The day I left,The weather it was dry根据常识,离家的晚上,下了整晚的雨,地上应该是湿漉漉的,可是作者为了滑稽,新颖的创作效果,偏说地上气候挺干燥。
2) The sun so hot,I froze to death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烈日当空“我”没有被晒死,也没被热死,偏偏“我”被冻僵了。
3) I come from Alabama... I soon will be in New Or-Leans ...Says I,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阿拉巴马是美国东南部的一个洲,但位于新奥尔良的东北,“我”却说从南方来……
4) De buckwheat cake Was in her mouth,De tear was In her eye...And when I find Susanna,then I fall up on de ground,But if I do not find her,Dis dark ie’ll surely die,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 Oh,Susanna,Oh don’t you cry for me这些歌词都写得很诙谐,假如“我”找不到她,“我”也活不成了,“我”死了,埋在九泉之下,“我”还叫她别为“我”哭泣,这可能吗?梦里可爱的苏珊娜尚且一边吃荞麦饼干,一边为情人哭泣,样子已经够令人心酸的啦。
作者在这首歌里,用诙谐的文学语言来表达“我”对“苏珊娜”的深爱,吸引人们的注意,天下大雨却气候干燥;烈日当空,“我”却被冻僵了……这种结果让人惊讶,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这正是陌生化的处理的作用。它延长了被接受的时间,打破了原有的思维习惯。与之相类似的有我国民间的“颠倒歌”。如:
北京城的《颠倒歌》[8]很有趣:
“东西街,南北走,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捡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骑着轿子抬着马,吹着锣鼓打喇叭。”
这曲民谣真是名副其实的颠倒:方向的差异,主语和宾语的颠倒,动宾搭配的错乱,使得这种往日在大街小巷里陈旧迂腐的东西,唱起来颇有新鲜感。
安徽合肥人在平常的调侃中也常用这种颠倒歌[9]:
要想捉鱼钻山洞,逮条鱼黑六斤半;我这人从来不会说错话,那天我扛着牛来牵着耙。
这首民谣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把农家人的家常拉得活灵活现的。
此外,儿歌中也有类似的歌谣,如《月光夜》[10]:月亮白光光,贼来偷酱缸。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房,瘸子快步走,断手也来帮。一把抓住头发,看看是个和尚。又如:《小槐树》[11]:“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小老鼠抓住这个大狸猫!”《月光夜》里就只有“月亮白光光”是事实,其余都是虚假描写;《小槐树》里写的就更让人不可思议。小槐树结樱桃,杨柳上竟结辣椒!这跟中国原本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然相背,乍一读让人觉得荒谬怪诞,不可理喻。这明显是扯谎,为了取乐小孩而作。恰恰是这种不合常理的结果,正是创作者所期待的。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延长被接受的时间,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就是创作者的初衷。
结语
这些歌谣为了追求别致新颖,张冠李戴,阴差阳错,全是颠倒着的,真能让人捧腹大笑。各地群众通过这些口头创作,将许多自然现象和常理故意颠倒混淆,造成错误,有的是对旧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有力嘲讽,有的纯粹是为了寻开心。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故意反悖常理来启迪儿童的智慧,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好办法。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挺提倡颠倒歌式的思维。有趣的是“颠倒歌”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恰似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张法.初期“西马”的美学思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出版,2005.
[3]张毅蓉.“陌生化”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4]王蓓萍.对散文艺术的一点思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5]薛冰华.陌生化——文学创作的不归路.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聂军,人之初.语言之本——论彼得·汉特克的剧…….外语教学,2002.
[8][9][10][11]http://www.fjql.org/index.htm.
关键词:陌生化 歌曲 民谣 颠倒
引言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把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张法2002)[1]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见朱立元,2005)[2]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是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文艺的创作不能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加工和处理。陌生化则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审美感受是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而这种审美感受就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什克洛夫斯基在托尔斯泰的小说中发现了大量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例子,他把陌生化理论运用到小说中去。他提出了“本事”与“情节”两概念,他认为,“本事”要变成“情节”靠的是作家的创造性变形,具有陌生的面貌,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就越高。
近年来,许多作品,都对陌生化理论作出了阐述和应用。特别是文学领域。如张毅蓉(1998)[3],以《红楼梦》的艺术描写为例,阐释了这个命题,指出艺术最忌陈腐,作家以自己的作品给读者以全新感受,要求新求异,用“陌生化”的语言和“陌生化”的手法达到其目的;“陌生化”不仅是指具有阻拒性的语言,它还是一种艺术手段。作为艺术手段,它的任务是提供鲜活的“视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视象重新唤回人们对于事物的感觉和独特的体验。王蓓(2001)[4]以三位散文家:朱自清、三毛和林非的三篇作品为例,运用陌生化理论和莱辛《拉奥孔》中的有关现点,对散文艺术构思作了一点新的探索。薛冰华(2002)[5]指出陌生化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说,陌生化即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形成陌生化的途径主要有语言的陌生化、主题或题材的陌生化、形象的陌生化等。陌生化有坚实的心理学依据,有其相对性和局限性,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审美认识功能,是文学得以发展、进步的方法之一。聂军(2002)[6]以奥地利当代作家彼得·汉特克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表的剧本《卡斯帕尔》为分析对象,从作品的基本思想入手,探讨作者以语言为题材的构思技巧和表现艺术。指出陌生化是指日常生活中一切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变得“不合情理”,迫使人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对周围的环境和事物作重新认识和评价。
近日,笔者在欣赏一些歌曲时,感受到陌生化手法在一些歌曲中的灵活运用,很明显的就是美国歌曲《哦,苏珊娜》和我国的一些民谣。本文就是以这首歌曲和一些民谣为例,试析陌生化手段在歌曲、民谣中的应用。[3]
(OH,SUSANNA)。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I’m gwine to Louisiana,
My true love for to see
It rain’d all night
De day I left
De weather it was dry
De sun so hot,[1]
I froze to death
Susanna,don’t you cry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d my banjo on my knee
I had a dream the oder night
When ebrything was still
I thought I saw Susanna dere
A-coming down the hill
De buckwheat cake
Was in her mouth
De tear was In her eye
Says I,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Susanna,don’t you cry
I soon will be in New Or-Leans and
den ie’ll look all round
And when I find Susanna
then I fall up on de ground
But if I do not find her,
Dis dark ie’ll surely die
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
Oh,Susanna,
Oh don’t you cry for me
For I come from Alabama
With my banjo on my knee
这首歌是福斯特的得意作品,当时,福斯特手下有着一个业余歌唱团,苏珊娜是其中一名团员的妻子,从Louisiana来探望丈夫,她美丽动人,活泼开朗,非常讨人喜爱。福斯特便以这位苏珊娜为原形,写了这首语言非常滑稽的歌以博朋友们一笑。在这首歌里,作者如何把本来熟悉的对象陌生化呢?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陌生化理论时还指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也就是说,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陌生化。(见朱立元,2005)[7]
我们具体来看一下这种陌生化语言运用得最明显的几处:
1) It rained all night The day I left,The weather it was dry根据常识,离家的晚上,下了整晚的雨,地上应该是湿漉漉的,可是作者为了滑稽,新颖的创作效果,偏说地上气候挺干燥。
2) The sun so hot,I froze to death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烈日当空“我”没有被晒死,也没被热死,偏偏“我”被冻僵了。
3) I come from Alabama... I soon will be in New Or-Leans ...Says I,I’m coming from the south 阿拉巴马是美国东南部的一个洲,但位于新奥尔良的东北,“我”却说从南方来……
4) De buckwheat cake Was in her mouth,De tear was In her eye...And when I find Susanna,then I fall up on de ground,But if I do not find her,Dis dark ie’ll surely die,When I’m dead and in de ground。 Oh,Susanna,Oh don’t you cry for me这些歌词都写得很诙谐,假如“我”找不到她,“我”也活不成了,“我”死了,埋在九泉之下,“我”还叫她别为“我”哭泣,这可能吗?梦里可爱的苏珊娜尚且一边吃荞麦饼干,一边为情人哭泣,样子已经够令人心酸的啦。
作者在这首歌里,用诙谐的文学语言来表达“我”对“苏珊娜”的深爱,吸引人们的注意,天下大雨却气候干燥;烈日当空,“我”却被冻僵了……这种结果让人惊讶,甚至觉得不可思议,这正是陌生化的处理的作用。它延长了被接受的时间,打破了原有的思维习惯。与之相类似的有我国民间的“颠倒歌”。如:
北京城的《颠倒歌》[8]很有趣:
“东西街,南北走,忽听门外人咬狗。拿起门来开开手,捡起狗来打砖头,又被砖头咬了手。骑着轿子抬着马,吹着锣鼓打喇叭。”
这曲民谣真是名副其实的颠倒:方向的差异,主语和宾语的颠倒,动宾搭配的错乱,使得这种往日在大街小巷里陈旧迂腐的东西,唱起来颇有新鲜感。
安徽合肥人在平常的调侃中也常用这种颠倒歌[9]:
要想捉鱼钻山洞,逮条鱼黑六斤半;我这人从来不会说错话,那天我扛着牛来牵着耙。
这首民谣也是用类似的方法把农家人的家常拉得活灵活现的。
此外,儿歌中也有类似的歌谣,如《月光夜》[10]:月亮白光光,贼来偷酱缸。聋子听见忙起床,哑巴高声喊出房,瘸子快步走,断手也来帮。一把抓住头发,看看是个和尚。又如:《小槐树》[11]:“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蚊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小老鼠抓住这个大狸猫!”《月光夜》里就只有“月亮白光光”是事实,其余都是虚假描写;《小槐树》里写的就更让人不可思议。小槐树结樱桃,杨柳上竟结辣椒!这跟中国原本有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绝然相背,乍一读让人觉得荒谬怪诞,不可理喻。这明显是扯谎,为了取乐小孩而作。恰恰是这种不合常理的结果,正是创作者所期待的。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延长被接受的时间,打破原有的思维习惯,就是创作者的初衷。
结语
这些歌谣为了追求别致新颖,张冠李戴,阴差阳错,全是颠倒着的,真能让人捧腹大笑。各地群众通过这些口头创作,将许多自然现象和常理故意颠倒混淆,造成错误,有的是对旧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有力嘲讽,有的纯粹是为了寻开心。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故意反悖常理来启迪儿童的智慧,其目的是培养儿童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判断是非能力,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好办法。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挺提倡颠倒歌式的思维。有趣的是“颠倒歌”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恰似一脉相承。
参考文献:
[1]张法.初期“西马”的美学思想.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7]朱立元.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华东师范出版,2005.
[3]张毅蓉.“陌生化”与《红楼梦》的艺术描写.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4]王蓓萍.对散文艺术的一点思考.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5]薛冰华.陌生化——文学创作的不归路.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聂军,人之初.语言之本——论彼得·汉特克的剧…….外语教学,2002.
[8][9][10][11]http://www.fjql.org/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