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数学绘本校本课程从绘本《寻找放屁王》初步认识集合。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数一数、比多少、加减运算中已经初步感受了集合,并具有理解明显特征的意义的能力,能抓住一些事物的特征给事物进行分类集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的意义,为后续集合概念做铺垫。
2.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3.经历推理、分析、操作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的意义。
学具准备:
卡通人物、两个集合圈。
教学过程:
一、阅读准备,导读激趣
1.欣赏封面
师:从图片,你看到什么了呢?(出示图片)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数学故事“寻找放屁王”。
2.引入故事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发生了什么事?
播放语音,介绍故事情节:歹徒们一到晚上就出没于城市各处作乱。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有一天晚上,骑摩托车的歹徒们攻击了一位老爷爷后准备逃跑。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超级放屁王。
师:你刚刚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放屁王”绘本,以故事文本来创设情境,顺应将学生置于探索悬疑的侦探情境中,适应了低年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有趣性。
二、层层推疑,“构”建集合
师:原来我们的放屁王是一个大英雄呢!这位大英雄做好事不留名,可老爷爷还是想当面感谢他,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能帮老爷爷找到这位救命恩人吗?让我们一起变身当一名小小侦探吧!
1.第一线索(出示线索一)
出示线索:新闻社小记者
播放语音:放屁王是我们学校新闻社小记者。
师:你听到了什么?(学校有14名小记者)今天老师也把这些小记者们请来了,请哪位同学来贴一贴?
学生协助贴好记者人物。
师: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2.第二线索(出示线索二)
(1)出示线索:男孩子
播放语音:还记得他的声音是个男孩子。
师:你听到了什么?(指着黑板板贴人物)能不能分一分?
请同学来黑板来分一分。
(2)出示集合
出示课件(校长在地上画了一个集合圈并提问生它的作用)
在黑板演示画圈,介绍这个圈在数学里也有个名字叫集合。
指着男孩子集合,明确圈中为目标人物。
(3)联系生活,巩固集合概念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的集合吧!比如说我们班全体同学是一个集合,那二(1)班同学也是一个集合。二年级同学是一个集合,那三年级同学呢?第一组全部同学是一个集合,那第二组全部同学呢?
【设计意图】“集合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解概念,学生听起来就会很枯燥乏味。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两条线索让学生体验探索悬疑的快乐感,适时引出“集合”,巧妙地利用教室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特点,帮助学生初步建构“集合”认知。
3.第三条线索(出示线索三)
师:我们来看看老爷爷还提供了什么线索?
(1)出示线索:嘴边有痣,戴着眼镜(语音播放)
师:先思考一下,你有什么办法来找到我们的放屁王吗?
师: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我们先四人合作找一找,在合作之前有几点有求,请同学来读一读。
(2)操作活动,小组合作(找嘴边有痣和戴眼镜的男孩子集合)
操作要求:
第一步:把嘴边有痣的男孩子放在红色圈里
第二步:把戴眼镜的男孩子放在黄色圈里
第三步: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生汇报,巡視四人小组合作情况。预设有以下三种情况:
请小组上台汇报(分工操作汇报)一人摆嘴边有痣的男孩子,一人摆戴眼镜的男孩子,一人摆重叠部分,一人负责讲。
抽测环节:在质疑中进一步明确集合圈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小组的摆法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恰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集合思想。
4.介绍集合图
师:同学们,简简单单的两个圈,轻轻地一重叠,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了不起!这可不是一副普通的图,它是数学上赫赫有名的维恩图。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用集合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是由英国数学家维恩发明创造的,集合图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
5.提出疑惑
师:嘴边有痣的男孩子是4个,戴眼镜的男孩子是5个,一共是几个?(9个)可是才8名男孩子,哪里多出了1名?你能列算式表示出来吗?
先独立思考:算一算;再小组交流:算式中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巡视,请生板书说明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集合图观察发现两个集合数的变化,从而思考怎样列算式,在表达中发散思维,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在对比中发现,只要把集合图看成几个没有重叠的部分,加法仍然可以用来解决重叠问题。教师巧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感知集合图在解决重叠问题时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梳理集合图 提问红圈和黄圈代表的含义,梳理集合图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能确定谁是大英雄放屁王了吗?通过寻找放屁王的侦探任务,我们认识了集合图,感受了集合,接下来又有新的侦探任务,敢挑战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回顾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描述和重建,从而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此外,通过结合集合图来讲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集合图在体现重叠问题时既美观又直观的数学价值。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1.根据图片找人
(没有直接出示各是几人,出示了每项所参加人物的图片,学生根据人物图片寻找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2.找动物。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刚上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设置两道符合本节课的重難点的练习题 ,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教师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小主人”,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教师进行梳理指导,对讲解不到位、不清晰的地方给予帮助,对遇到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及时解惑。
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指着黑板集合图,梳理小结知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总结部分,不仅有对知识技能的回顾,也有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最后教师点出集合图以后将进一步学习,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达到了“课虽尽,意犹存”的意境。
教学特点:
一、借助绘本,点燃兴趣。课伊始就借助绘本《寻找放屁王》给学生创造一个悬疑趣味浓的情境,根据一条条线索的探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热情。
二、逻辑紧凑,逐现新知。教师设置每条线索都有具体明确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清晰学习思路。如教师通过学生人数的简单加法问题制造了学习“交集”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方法,让学生合作去探究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集合图生成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这种给学生设置悬念,然后帮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的设计,符合知识建构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集合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用集合图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素材丰富,拓展知识。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起来不感觉单一性和乏味性。如在教学中引入绘本《寻找放屁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图文并茂的书籍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绘本串联整节课,增趣又渗透故事教学和创编的意识。又如通过数学史料“集合图”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以学定教,生生为本。本节课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分析、整理、展示、表达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综合素养。让人尤为称道的是,这一切都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以学生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达到教师至始至终是一个点拨者,这也契合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数一数、比多少、加减运算中已经初步感受了集合,并具有理解明显特征的意义的能力,能抓住一些事物的特征给事物进行分类集合。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的意义,为后续集合概念做铺垫。
2.在阅读活动中激发孩子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的意识。
3.经历推理、分析、操作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集合,了解集合的意义。
学具准备:
卡通人物、两个集合圈。
教学过程:
一、阅读准备,导读激趣
1.欣赏封面
师:从图片,你看到什么了呢?(出示图片)
师:那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数学故事“寻找放屁王”。
2.引入故事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发生了什么事?
播放语音,介绍故事情节:歹徒们一到晚上就出没于城市各处作乱。所有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有一天晚上,骑摩托车的歹徒们攻击了一位老爷爷后准备逃跑。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超级放屁王。
师:你刚刚听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放屁王”绘本,以故事文本来创设情境,顺应将学生置于探索悬疑的侦探情境中,适应了低年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有趣性。
二、层层推疑,“构”建集合
师:原来我们的放屁王是一个大英雄呢!这位大英雄做好事不留名,可老爷爷还是想当面感谢他,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们都很聪明,你们能帮老爷爷找到这位救命恩人吗?让我们一起变身当一名小小侦探吧!
1.第一线索(出示线索一)
出示线索:新闻社小记者
播放语音:放屁王是我们学校新闻社小记者。
师:你听到了什么?(学校有14名小记者)今天老师也把这些小记者们请来了,请哪位同学来贴一贴?
学生协助贴好记者人物。
师: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2.第二线索(出示线索二)
(1)出示线索:男孩子
播放语音:还记得他的声音是个男孩子。
师:你听到了什么?(指着黑板板贴人物)能不能分一分?
请同学来黑板来分一分。
(2)出示集合
出示课件(校长在地上画了一个集合圈并提问生它的作用)
在黑板演示画圈,介绍这个圈在数学里也有个名字叫集合。
指着男孩子集合,明确圈中为目标人物。
(3)联系生活,巩固集合概念
师:一起来看看我们身边的集合吧!比如说我们班全体同学是一个集合,那二(1)班同学也是一个集合。二年级同学是一个集合,那三年级同学呢?第一组全部同学是一个集合,那第二组全部同学呢?
【设计意图】“集合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解概念,学生听起来就会很枯燥乏味。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两条线索让学生体验探索悬疑的快乐感,适时引出“集合”,巧妙地利用教室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特点,帮助学生初步建构“集合”认知。
3.第三条线索(出示线索三)
师:我们来看看老爷爷还提供了什么线索?
(1)出示线索:嘴边有痣,戴着眼镜(语音播放)
师:先思考一下,你有什么办法来找到我们的放屁王吗?
师:有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我们先四人合作找一找,在合作之前有几点有求,请同学来读一读。
(2)操作活动,小组合作(找嘴边有痣和戴眼镜的男孩子集合)
操作要求:
第一步:把嘴边有痣的男孩子放在红色圈里
第二步:把戴眼镜的男孩子放在黄色圈里
第三步: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生汇报,巡視四人小组合作情况。预设有以下三种情况:
请小组上台汇报(分工操作汇报)一人摆嘴边有痣的男孩子,一人摆戴眼镜的男孩子,一人摆重叠部分,一人负责讲。
抽测环节:在质疑中进一步明确集合圈表示的含义。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在巡视过程中对个别小组的摆法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恰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集合思想。
4.介绍集合图
师:同学们,简简单单的两个圈,轻轻地一重叠,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你们真了不起!这可不是一副普通的图,它是数学上赫赫有名的维恩图。
(课件出示):在数学中,用集合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是由英国数学家维恩发明创造的,集合图用来研究表示数学中的“集合问题”。
5.提出疑惑
师:嘴边有痣的男孩子是4个,戴眼镜的男孩子是5个,一共是几个?(9个)可是才8名男孩子,哪里多出了1名?你能列算式表示出来吗?
先独立思考:算一算;再小组交流:算式中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巡视,请生板书说明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集合图观察发现两个集合数的变化,从而思考怎样列算式,在表达中发散思维,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在对比中发现,只要把集合图看成几个没有重叠的部分,加法仍然可以用来解决重叠问题。教师巧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感知集合图在解决重叠问题时的价值,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梳理集合图 提问红圈和黄圈代表的含义,梳理集合图之间的关系。
师:现在能确定谁是大英雄放屁王了吗?通过寻找放屁王的侦探任务,我们认识了集合图,感受了集合,接下来又有新的侦探任务,敢挑战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回顾使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描述和重建,从而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此外,通过结合集合图来讲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集合图在体现重叠问题时既美观又直观的数学价值。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1.根据图片找人
(没有直接出示各是几人,出示了每项所参加人物的图片,学生根据人物图片寻找两项都参加的人数)
2.找动物。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刚上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设置两道符合本节课的重難点的练习题 ,进一步渗透集合思想。教师让学生充当小老师,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小主人”,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在听的过程教师进行梳理指导,对讲解不到位、不清晰的地方给予帮助,对遇到知识点薄弱的地方及时解惑。
四、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指着黑板集合图,梳理小结知识。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总结部分,不仅有对知识技能的回顾,也有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最后教师点出集合图以后将进一步学习,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达到了“课虽尽,意犹存”的意境。
教学特点:
一、借助绘本,点燃兴趣。课伊始就借助绘本《寻找放屁王》给学生创造一个悬疑趣味浓的情境,根据一条条线索的探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热情。
二、逻辑紧凑,逐现新知。教师设置每条线索都有具体明确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清晰学习思路。如教师通过学生人数的简单加法问题制造了学习“交集”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进而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方法,让学生合作去探究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在探究的过程中经历了集合图生成的过程,体会到了分类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这种给学生设置悬念,然后帮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的设计,符合知识建构的理念。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了集合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用集合图解决问题的价值。
三、素材丰富,拓展知识。教学中在讲解知识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学生学起来不感觉单一性和乏味性。如在教学中引入绘本《寻找放屁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图文并茂的书籍极大丰富学生的视野。绘本串联整节课,增趣又渗透故事教学和创编的意识。又如通过数学史料“集合图”的介绍,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四、以学定教,生生为本。本节课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分析、整理、展示、表达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展示交流的综合素养。让人尤为称道的是,这一切都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以学生为主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达到教师至始至终是一个点拨者,这也契合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