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成了投票站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_1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了微信,便很快有了微信群;有了微信群,就有了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拉票投票活动。也许是本人入群有点多了,每天打开微信,几乎总会看到一个或几个投票链接(或曰拉票帖子)。
   在那些发投票链接的群友中,有为亲戚或朋友拉票的,有为领导或部属拉票的,有为同学或同事拉票的,有为老婆或老公拉票的,有为父母或子女拉票的,也有为素昧平生的群友乃至群友的群友拉票的。
   大家心里清楚,在微信群里拉票投票,大多出于一种无奈——无奈于亲情当仁不让,友情义不容辞,人情在所难免。余生也懒,面对此起彼伏、接连不断的拉票帖子,实在不想费时费神费力;可转而一想又觉得不能不投——你现在不帮人家投,万一将来自己有求于别人时,人家还帮不帮你?大家都投了,就你不投,岂不在表明你的冷漠和孤傲?群友之间,最在乎的好像是相互捧场、投桃报李,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求而不助非友也。
   开始对投票还有一点好奇,也有些许热情,可看得多了、投得多了,便渐渐产生厌烦心理。然而,碍于朋友或群友面子还得投,投了还得发个信息告诉人家,否则人家不知道你投了,岂非白投?你告诉人家投了,人家总得跟你说声谢谢,于是你又得跟人家说声不客气。有时人家给你发个拱手之类的表情包,你还得发个握手之类的小符号回应他,何其烦矣累哉!
   许多投票活动可谓声势浩大、没完没了。不是投一次,而是投多次;不是一次投一票,而是一次投多票;不是投一天,而是一连投几天甚至十几天。开始,不少组织者只要求投给一个人即可;后来,有的举办者又规定必须同时投几个人以上才有效,据说这是为了避免票数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以示“公平合理”。于是,拉票的群友还得专门告知,除了投给指定人之外,还须挑若干个得票数排列最后的人投,这样既满足了举办者的要求,又可使指定人得票领先不受影响。
   倘若参与拉票评选的是一位领导,发动投票就可能变成一种组织行为。一次,有位领导参与一项“××年度贡献奖”网上评比活动,有关单位就大张旗鼓地发动本单位所有人投票,还动员本单位所有人去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熟人和群友投票。后来鉴于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又要求大家发动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和群友的群友一起投票,差不多演变成了一场投票大传销,有点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味道了。
   事实上,有的投票活动一开始就不是真正为了评选,而是为了赶时髦、凑热闹。一次,有位群友隆重推出一个帖子,请求连续投票两周。开始,那位群友天天在微信群和朋友圈里发链接,还不厌其烦地叮嘱大家该怎么投,可连续投了好几天之后,他突然不发链接也不作声了。我不知何故,发微信问他,他说从举办者内部得到“剧透”:谁先进谁得奖早已内定,发动网上投票只是为了营造声势,如此而已!
   很多人明白,在微信群里拉票是一件不大好意思的事情,于是有人发完拉票帖子就发红包,接着大家就抢,抢完再依次说谢谢。本人无意从投票中获益,飞来的红包从来不抢,可有次竟鬼使神差地点了一下红包,结果显示“恭喜您得了0.3元”!当时有些不大开心,心想你发几毛钱红包,敢情是糊弄三岁小孩?可后来想想也理解,难道你帮人家投了一次票,还想得个几百几千元的大红包甚或一投脱贫致富?人家知道麻烦你不好意思,发个小红包算是表达一种补偿,已经很不错了嘛!
   其实,在微信群里投票,权且将它当作一种消遣和娱乐好了,不必过于较真,也无须大加诟病。真正值得诟病的,倒是那些五花八门的评选内容——除了行业性或专业性评比、学业性或职业性竞赛外,还有“××优秀工作者”“××先進业务员”等评选,着实令人大惑不解。然而,群里被拉票的人大都与参选者素不相识,根本不知道人家何德何能,如此盲目点击出来的“优秀”“先进”靠谱吗?可信吗?有意义吗?
   是的,这样的投票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那些举办者和发动者为何还要趋之若鹜、津津乐“票”呢?归根到底,还是讲排场、重声势、图热闹的形式主义在作祟!而有些领导者对这种投票的真实效果和实际意义不闻不问,又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在作祟!看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除,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会冒出来干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其他文献
说到同情心,有人说是美德,我说不是,同情,是人的天性。你看马路上有人倒地、众人不敢相扶,那是因为怕被讹住,其实看似冷漠的围观者都有恻隐之心。为啥?只因为,他们与倒地者是同类。可以设想,若在郊野,有一个人跟一只狼搏斗,旁边为之捏一把汗的,肯定是人而不是狼。   曹植有首诗是写给曹丕的,其中四句是“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说的这根是同母之根,是血统之根。其实照我看,凡属人
期刊
“盼兒来”等十二则
期刊
有一种人,你说他坏吧,他绝非伤天害理;你说他好吧,却与他无法交流。一个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常识,你怎样解释,他接受不了。在他的眼里,世界处处是陷阱;在他的心里,惟有一己之执念。他拒绝接受一己执念之外的任何信息,极度自恋,却毫无安全感。他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未来,更不生活在当下。他像是来自一个陌生的星球,心胸封闭而自恰。他可以对任何问题侃侃而谈,且能自圆其说,却与现实世界毫无共识。   与世界建
期刊
好多年前,有一对很有些名气的相声演员说过一段相声,相声的名字忘了,但其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之所以想起这段相声,是因为忽然感觉眼下社会上有种话语体系跟这段相声中玩的一个游戏非常相仿。   这个游戏名字叫“顶针絮麻”,“顶针”大家都知道,是一种修辞方法。絮麻嘛,仍用这段相声中的原台词解释就是:絮麻说白喽就是字头咬字尾,也就是说下一句的头一个字,得接上句的末一个字。这下您明白了吧,就是跟咱们平时玩的
期刊
活了40多岁,发现有些赌咒越来越当不得真,否则“命案”就要多上好多起。为了众生安好,我还是忽略某些人的信口胡诌好了。   我被某地一红木商家拉进过一个群,就因为在某个微信拍卖平台拍了他两三件小的海南黄花梨料子。群里多的是和我一样的“小白”。群主在拍卖平台,有一个非常文艺的店铺名,但自介之语却透着一股市侩味。有四个字让人过目难忘:假一赔命。在群里卖货,他也这么赌咒发誓,说要是以越南黄花梨充海南黄花梨
期刊
我第一次和杂文“眉来眼去”,纯属意外。   30多年前,我还在县城上高一,闲時喜欢去邮局买报刊。某天和同学进了邮局,第一次看到了《杂文报》。“杂”是繁体字,又草,我不认识,扫一眼报上内容,觉得奇奇怪怪的。为了在同学面前显摆连如此高深莫测的报纸都能看,就大大咧咧地喊营业员:给我来份“维文报”——“杂”的繁体字可不就像“维”嘛。我完全瞎蒙的水平镇住了同学,但镇不住营业员。她指正道:这叫“杂文报”。  
期刊
俄罗斯数学家佩雷尔曼,因为证明了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获2006年菲尔兹奖。面对这一让多少人歆羡不已的巨大荣誉,佩雷尔曼的表现让人不可思议。该奖项由西班牙国王颁发,他说:国王不懂数学,有什么资格颁奖?他以没有路费作推托,拒绝出席颁奖仪式。国际数联赶紧联系他,为其解决往来路费。他回应:承认我的结果就行了,我对奖项没有兴趣。   作为世界七大数学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被得以证明,佩雷尔曼還可以获
期刊
一   上午,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谈及一个在当地相当重要的奖项,他没拿到,但他知道些内幕,知道他没拿到与他的水平无关,而与评奖黑幕有关,心中非常郁闷,先给我发了几个微信,嫌敲字太慢,干脆打电话说。   我问:你之前就知道这次评奖有黑幕吧?他说知道。我说那你为什么要参加?   朋友最初是没想到这黑幕会伤害到他,他以为伤害的会是别人。继而又说起连续被种种潜规则伤害到,导致他这些年连走霉运。  
期刊
130多年前,美国人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把“面子问题”,列于讨论国人麻木保守、相互猜忌与缺乏诚信诸问题之首。对此,鲁迅的意见,是“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   一个都不宽恕的鲁迅,竟一改《说面子》的决绝。很明显,承认那几点说得对,就必然否认那几点说得不对。况且,面子问题源于历史与文化,涉及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与不对,啥标准,谁说了算?   在我看来,世间的纷纷
期刊
汪曾祺说:“若想人生不无聊,必得要爱着点什么,才能激起对生活的热情。”一个人能在孤独中崛起,需要智慧和能力,能将独立淬炼成向上生长的动力,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才华。   1964年,南非罗本岛监狱来了一位犯人,他的代号是第466号。466号被关进了只有4平方米的牢房,开始了地狱般的孤独生活。他每天都要到采石场去做苦工,动作稍慢一点就会遭遇毒打。监狱里的犯人也都如行尸走肉,活得没有一点生气。为了改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