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歌者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anzhe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喧闹的乐坛上,有几位实力不俗的歌手,她(他)们纯净、专注,行事低调,人们誉为“安静的歌者”。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合唱中,梅岭小学也被同行称之为“安静的歌者”,他们积极而不张扬,丰富而不喧哗,努力探索教育的内在规律,抒写创新发展的美好乐章。
  一、“梅岭深处有文化”
  到过梅岭小学的人,常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梅岭深处有文化。”
  1.梅岭深处的文化在历史传承
  1645年,清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却不料在扬州被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所阻。其时,史公驻守扬州,虽独木难支,然誓死不降。4月14日,扬州城破,史公被俘,后不屈而死,清军忿而屠城十日,史称“扬州十日”。隔年,嗣子副将史德威寻史公遗体不得,乃葬其衣冠于梅花岭下。数年后,清帝感其忠烈,谥“忠正”,建祠以褒之,乃有史公祠。“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遂成为扬州这座古城精神图腾上不可抹去的一道色彩。民国三十六年春,史公后裔史鉴先生悄然走进先祖的祠堂,借梅花岭一角办起了新式学堂,始名江都县立可法初级小学。从此,这里成为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沃野,无数孩子如一粒粒饱满而神奇的种子,轻盈地来到这里,生根,发芽,长出楚楚动人的叶。后来可法小学更名为梅岭小学,但在扬州人眼里,史公祠和梅岭小学永远是一体的,“可法”就是梅岭小学的文化图腾。诗人贺敬之来史公祠后留下过这样一幅题词:“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梅岭人在寻找学校的文化基因时,自然而然地从史公的名讳中咀嚼出丰富的意蕴。学校把“可法”作为文化旗帜,志在“可法”“可为他人法”,凭借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勇于文化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弄潮儿”。
  2.梅岭深处的文化在价值坚守
  学校文化由外而内的构成是:物理空间—人的活动—内在精神。内心精神成为凝聚学校文化的“一致性”,此时的学校文化就构成有机整体,体现出应有的深度。梅岭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重塑文化,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这与史公精神一脉相承,又转化为时代的教育话语。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倡导,而且践行,并且努力坚守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所有的疑惑或彷徨,都回归到这个原点上予以辨别和澄清。在梅岭,发生过一次最为经典的论争,可以作为学校文化认同的注脚。在教育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候,梅岭提出了这样的讨论命题——何谓名师之名?经过全校教师参与讨论,最后大家形成了共识:所谓名师应该是学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而名师之名来自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我在讨论名师之名气时,曾提出“名气”因养气而成名。名师要有向上、向前的气概,要有书卷气、大气、朝气等气质,要有勇作为、敢担当的气魄,要有虚怀若谷、思贤若渴的气度,要有学生健康成长、学子英才辈出的气象,要有凝聚力、影响力、引领力的气场。所以,我是把梅岭人引为同道的。对于梅岭来说,这场席卷校园的讨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在于使所有梅岭人再一次将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聚焦到了儿童,虽然它未必能够百分之百地抵御教育功利主义的侵蚀,但是它至少使“什么是真正的名师”开始成为一个“问题”。
  3.梅岭深处的文化在习惯养成
  埃德加·沙因在阐说组织文化时,认为文化真正成熟时,构成了“基本的潜在假设”。他说:“当一种问题解决方案反复起作用时,它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当初一个仅由第六感觉或价值观支撑的假设这时就会逐渐被人们当作事实。我们最终相信自然真的是以这种方式运行。”(埃德加·沙因:《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章凯、罗文豪、朱超威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到了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可见是“最深处”了。梅岭小学致力于学生言行举止的良好养成,期盼在向未来行走时,梅岭学子能够自然而然如此这般,符合梅岭文化的基本假设。他们为此在艰难处攻坚,变革评价方式。2015年1月23日,梅岭小学《“真的种子”生长记》学生成长手册正式发布了,它是“对鲜活生命的无限尊重”,它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向往”,学校从“好习惯”“好体质”“好品质”“好实践”和“好成果”五个方面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完成与反思自己的成长计划,促进学生在践行、内化中成长为“真人”。虽说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兮”,但良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呢!
  二、“四了三不”唱真经
  在20世纪80年代,翟裕康校长在学校发起了一场著名变革,概括为“四了三不”,体现的是轻负担高质量。“四了三不”的“三不”是指:不上“黑课”(课表以外的课),不让学生课后完成作业,不布置家庭作业。而“四了”是指: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练习的练了,练习之后评了,下课前把学生的作业本收了。将近30年过去了,梅岭人任你东西南北风,决不随波逐流,依然坚持至今。这种坚持不是源于倔犟的脾气性格,而是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使轻负担、高质量的校本行动越来越抵达教育的本质。他们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真经。
  1.体现游戏精神
  人类文化在其漫长的演进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源远流长、高贵优雅的游戏文化财富。儿童所有的生活经验,无论是知识、道德,还是艺术,哪怕是最抽象最深邃的思想,都可以凭借健康快乐的游戏建立起来。因而,儿童的生命发育和精神成长离不开游戏,真正的教育必须植根于儿童游戏的伟大天性。梅岭课堂有“魂、神、妙、效”四字诀,细细品味,这四字都可以解读为是游戏精神的一种关照与体现,只有在游戏中,师生的精神状态才是自由而充满创造的。
  这是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的教学片段。
  教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
  教师:抢答——表示0.1,要涂几份?怎么想的?
  学生:1份,0.1表示十分之一。
  教师:如果表示0.9呢?表示0.3呢?
  在一个简简单单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猜一猜、说一说、想一想的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融入了语调的轻、重、缓、急,顿时使学生欢跃起来,游戏所赋予学生的忘我投入是梅岭课堂最常见的风景。   2.注重思维质量
  思维的价值在于使我们解脱于冲动、惯例的行为,也就是使我们的行为有先见和目的,使预防和发明有可能,也使事物的意义更丰富。不同的学科对于思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在杜威看来,最好的思维方法谓之“反省的思维”,是对于问题反复而严正地、持续地思考的一种过程。数学思维强调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语文则强调审美的、形象的思维。梅岭课堂中的“妙”体现的是对学生思维质量的关注与研究,“妙”在供给学生引起好奇的情境,“妙”在联结经验中的事物,“妙”在思维体现学科的特质,“妙”在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因为“妙”,所以就有了“效”。
  翟裕康老师执教的《圆的认识》是最经典的教学案例之一。虽然他说:“当时这一课执教过的同行太多,在与众不同与寻求突破上,我倒是考虑了很长时间。”不过,他真正追求的是“不搞表面的东西,以学生为主,让孩子愿意学、主动学”。正是源于这样的核心追求,上课伊始翟老师才突然变出了一个“大锅盖”,引得学生前俯后仰地笑起来,这个“大锅盖”真是神来之笔,一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二是让抽象的圆有了具体的形象,三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滑进了思维漩涡。
  3.倡导简洁风格
  教学的简洁不是简单,教学的简洁是深得教育内涵之后的“得意忘形”,是把握教育本质之后的“悠然见南山”。梅岭的课堂因为注重教学的简洁而显得是那样的“干净”,在剔除了多余的修饰之后,梅岭的课堂变得更加“宽阔”。
  梅岭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呢?
  “起立!”
  “同学们好!”
  “老师您好!”
  “请坐下!”
  与所有小学一样,梅岭的课堂也起始于师生间互致问候。但所有的套话仅止于此,从“请坐下”开始,梅岭课堂便显示出独有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第一,不说废话,直接进入教学内容,即“抓课头”。第二,“限时练习”,对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一切练习活动,进行严格的时间控制。第三,练后即评,让学生当时就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当场纠错。第四,课内完成作业,即“抓课尾”,保证“不留尾巴到课后”。
  三、“未来课程”向未来
  在《文化与业务,对时代鸿沟的研究》中,玛格丽特·米德说:“我们必须把未来置于一个男女老少的共同体中,置于我们之中,好像未生的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它已经在这儿了,已经需要哺育、援助和保护,已经需要许多的东西。如果这些东西在他出生以前还没有准备好,那就嫌太迟了。”梅岭一直以“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世界人”为自己的育人目标,很显然,要想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需要面向未来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程体系,因而,梅岭提出并尝试探索构建“未来课程”。
  1.确定“未来课程”的目标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因此,教育所涵盖的一切都应具有未来性,放眼当下,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未来”而又能够更为准确地概括出教育的本质来。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梅岭小学将“未来课程”定位于:传递社会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赋予学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文化能力。进而明确了“未来课程”的目标:基于“发现、创造、适应、改变”,培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梅岭学生。
  2.建立“未来课程”的结构
  结构决定品质,结构更决定了梅岭小学课程的未来性。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既能达到甚至高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而且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梅岭提出了“P—N—F”的课程结构。P是指“过去”(Past),N是指“现在”(Now),F是指“未来”(Future)。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实际上表达的是梅岭对“未来课程”的理解,即“未来课程”是过去的经验、现在的知识和未来的创造的融合与整合。
  3.整合“未来课程”的内容
  梅岭围绕着“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了“求知与发现,实践与创造,合作与适应,发展与改变”四大门类。如,求知与发现,整合数学、语文、英语,突出儿童最基本的“求知”需求,同时强调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学习发现世界;实践与创造,则整合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模拟联合国,既凸显“实践”的意义,又强调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合作与适应,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男孩·女孩”,突出“合作”,同时又关注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发展与改变,则整合“可法”课程、体育、科学、信息,既关注课程给予学生的基础性的素养,又关注给予学生的发展性素养。
  4.开展“未来课程”的实践
  围绕着“求知与发现”的主题,梅岭突出“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核心,让学生从学习知识向学会学习转变。以其中的数学学科为例,教学首先前置“大任务”,让学在教之前。其次是编码“多观点”,强调追求知识的源流,注重知识的生长历程,注重知识的统整,讲究建构的过程,注重思想,关注思辨,教在学之中。最后追求的是教学合一,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角色重塑的过程,是彼此发现与共进的过程;在角色重塑的背后是学习方式的悄然转变。
  围绕着“实践与创造”的主题,梅岭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充满的创造的可能性,让学生成为新的社会生活的创造者。以其中的“模拟联合国”课程为例,如2013年围绕“雾霾”气候难题,学生现场展示一学期的研究成果,第一环节为“国家名片”展示,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埃及和中国五大代表国分别用音乐、舞蹈、讲述等方式展示了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第二环节五大代表国学生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这一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小外交官们”合纵连横,介绍立场,自由辩论,投票表决。在实践活动中,针对有效的问题,学生进行了探索与思辨,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围绕着“合作与适应”的主题,梅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预先模拟未来生活的场所或者空间。以其中的“男孩·女孩”课程为例,“男孩·女孩”课程围绕“发现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进行创编,形成24个活动主题,螺旋上升,陪伴孩子度过六年的美好时光。如二年级的“男孩女孩之合作”,在轻松的氛围中,儿童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展示,让应邀来学校观摩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有了欣喜的发现。   围绕着“发展与改变”的主题,梅岭强调的是赋予学生改变现实生活的能力。以其中的“可法”课程为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确定研究主题,最终形成六个主题,展示学生在面对历史情境与当下社会现实中的挑战之下的思考与选择,如六年级第一学期,以辩论会的形式开展诸如“强敌当前,史可法该不该誓死守城”的辩论,让学生意识到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人身上所承担的责任比我们想象的要重大。
  回顾梅岭的课程变革,从2009年以“让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主题开展学科教学的探索开始,到今天系统而完整地进行课程改革的尝试与探索,梅岭隐约看到了那遥远而美好的未来教育的模样;在向着未来教育前行的路上,梅岭预约着未来的精彩。
  四、“常春藤学院”春常在
  从2001年至2013年,梅岭小学经历三次行政区划,先后隶属四个不同的区域管理;学校先后经历品牌复苏、品牌扩容、品牌输出、实施区域集团化办学四个重要的发展节点;学校从发展的低谷时只招收3个班的一年级新生,到最大规模时一年级招收22个班,实行106个班级、6000名学生、300多名教师的“三园一校”一体管理,成为了一所规模较为庞大的学校;从最初实施区域内教师优质顺向流动,到全面推行教育均衡背景下以满足区域内大资源整合需要为前提的、每年高达15%的教师流动,一所小学里,出现了13%的初、高中转岗分流的教师,学校原有的生态结构被改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名校,如何突破外在与内在所累积形成的困境和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呢?梅岭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在于教师发展,而教师发展在于能否成为专业的人,专业使教师获得存在的尊严,专业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意义,专业使教师成为校园里“重要的人”。对于梅岭来说,这不仅是一个理性思考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创新的问题,于是,一所叫作“常春藤”的学院诞生在梅岭的校园中,它以鲜明的文化自觉为特色,以追求师生同步成长为价值旨归,以系统化的校本研修为行动方式,从而创造出一种高品质的专业生活。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常春藤学院”已经成为梅岭教师高品质专业生活的一种象征,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符号。
  这种高品质的专业生活首先源于梅岭的专业态度。从“常春藤学院”在梅岭诞生开始,就将“纯净与高远”作为梅岭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追求。在梅岭,教师经常所乐道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既要仰望天空,也要脚踩大地。”“仰望天空”就是梅岭教师对“纯净与高远”的精神追求,也是梅岭教师的专业态度。专业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体现,教师的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方式以及意义的价值取舍与凝练,而梅岭如何让“纯净与高远”成为教师的专业态度,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问题。
  不回避现实问题,这是梅岭的做法之一,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不可否认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灰暗,既然梅岭不羞于畅想教育的未来、憧憬理想的教育,那么梅岭也不回避这些诱惑和灰暗。展开思辨讨论,澄清存在价值,这是梅岭的做法之二,学校引领教师直面现实的挑战与困境,直面最真实的自我,重新思考如何生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回归经典,徜徉于艺术之中,让“美”苏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是梅岭的做法之三,只有在美好的事物中,才能够体验什么叫“纯净与高远”,梅岭的“相约星期二”影视沙龙、“乐读”电子杂志、每一个学期结束时候的“梅岭诗会”等等,用最经典的电影、最美好的文字、最舒适的方式,让身在这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从现实的蒙蒙尘埃中蓦然回首,看见心中的美,激发起教师心中对“纯净、高远”的向往与追求。
  梅岭的高品质的专业生活还来源于专业能力。专业意味着一种能力,一种基于教育思想的创造能力。梅岭的“常春藤学院”从诞生开始就致力于引领教师从凡庸走向杰出,而从凡庸走向杰出,源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在实践中,梅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能只是从“术”的角度、从单纯的操作层面去界定,教师专业能力的构建和发展必须不断地反观教育的本质,必须不断地审视、响应客观世界的感召与需要。因此,梅岭不断引领教师自我厘清教育的本源,鼓励教师拓展学科理解与认识,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能力从操作层面走向思想层面,最终实现从凡庸走向杰出的蜕变。
  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借用这个句式来说,一名教师在供职前学习的知识,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模糊不清,灰色渐生,而“常春藤学院”春长在,永远孕育着新的生机和希望。
  歌者何能安静?文化灵魂使她(他)有定力,吟唱真经使她(他)不旁骛,向往未来使她(他)添信心,而“常春藤学院”则使她(他)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于是,前程不可限量。对于梅岭的期待正可如此!
  (杨九俊,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210013)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舒兰兰 裴新宁  为深度学习而教  牛慧丹 教师身份的危机及其合法性重构  姜明红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  王 通 教师的“五维度双循环”专业能力结构  孙春福 课例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推进器  王宽明 高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父母受教育程  度的关系研究  方 红 基于需求分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有效性探讨  张晓俞 论公正团体法在少先队中队德育中的应用  顾万春 李志芳  让幸福的阳光
摘要:“教科书插图的历史由来已久,其中新授课主题图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在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新授课主题图的编排有着自身的特点,教师对主题图的使用现状也不完全一致。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新授课主题图,充分发挥新授课主题图的价值,能为数学学习注入活力、提高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授课;主题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A-0110-0
摘要:教师的读书状况与其专业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了解和改善小学教师读书环境,营造读书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调查报告围绕小学教师读书现状之读不读、怎么读、读什么和读书效果四个维度对连云港四所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进行问卷和访谈,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从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读书内容的选择、读书方法引导、阅读习惯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引领等方面提出改善的对策,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摘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效推动人的发展,这是课程基地建设的宗旨和方向,也是课程的价值追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世茂小学成语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核心理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建设立体化的环境课程,设置融合性的课程体系,创新全员化的活动课程,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儿童文化自觉,实现“文化植根”。  关键词:成语文化;儿童视角;课程
江苏历来重视写字教育。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江苏省教委的领导下,江苏大地曾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狠抓写字教育的热潮,省教委提出的“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唱好歌,扫好地”的“五好要求”深入人心,一大批重视写字教育的典型学校和区域先后涌现出来。实践证明,对写字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有效地促进了江苏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为江苏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这种惯性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江苏的中小学语文教育
作为市教育局确定的小班化试点学校,多年来我们坚守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努力满足每一个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着力于课堂、学生、活动、课程等方面的评价改革,形成了以“慧乐”为标杆的评价方式。  “慧乐”从字面上解读,是智慧而快乐的意思。我们希望学生有慧心、慧给、慧美,能乐学、乐思、乐行。慧心,重在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感悟力;慧给,重在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慧美,重在培养学生由内而外的美丽
摘要:在“推进阅读工程”的背景下,以“价值分析”量表对Y校关于“推进阅读工程”的管理行为进行价值分析,得出“价值分析是学校管理者的职责所在,是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中介”的结论。多元的符合价值指向的阅读路径有:多步多向路径、多科关联路径、晋阶趣味活动。应将阅读的长效性、综合性、趣味性整合于一体,将阅读活动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  关键词:教育政策;价值分析;学校管理;阅读工程  中图分类号:G4
中图分类号:G4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16-06  【执教者简介】  董文彬,1982年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现任教于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海淀区数学骨干教师、海淀区数学学科兼职教研员、国家教育部课程中心“深度学习”教改项目海淀小学数学课题组核心成员。曾获全国第九届小学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石景山区第七届、第八届“中小学教育教学设计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精髓及其核心要素,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遵循实现本土化改造与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逻辑秩序,坚持以形成职业行动能力满足职业行动领域需求为导向,构建基于三维职业行动能力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发和推广符合国情的德国“双元制”本土化改造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本土化;职业行动能力;三维职
摘要:公民素养是世界各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公民素养,对苏州市5439名中小学生、629名教师、80名校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环境意识较弱;初中生的民主意识较强,参与学校事务较弱。阻碍学校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最重要的因素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存在问题,其次是缺乏实施公民素养教育的师资。学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