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造性人才都具有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江泽民曾说:“教育肩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怎样培养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设置疑难问题,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行为”,养成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问难。
1、自学存疑
学生装在预习课文时存疑置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读通句子,标出疑难词句,写出疑难问题。为课堂上的质疑问难做好准备,也使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问引疑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存疑的情况后,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疑问,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如我在教《一定要争气》时,围绕“中学时代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这一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设计这样一串疑问:什么叫跟班试读;他为什么要跟班长工读;当什么时候他下决心要争气;校长为什么要他退学;他考这么低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基础差;他为什么上学晚。疑问一层深一层,前问的“果”成为后问的“因”,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排疑解难,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重点内容,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3、激疑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激疑拓展是教师诱发、点拔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激起学生疑深,疑广,拓展学生思路。
如《大海的歌》一文中两次提到“歌”——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学生读时,只重感情处理,没注意到二首歌的不同。我便把“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板书在黑板上,问:文中两个“歌”是同一个意思吗?看了这两个词组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听了一愣,经过思考,纷纷举手。他们肯定两首歌意思不同,提出疑问:“两首歌表示什么意思?”“这两首歌分别反映什么?”“为什么说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海在唱欢乐的歌,结尾却写唱着一曲新歌?”“这两首歌能不能调换?”学生提出这么多高质量的问题,我听了很高兴。我把这样杂乱的问题排列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经过讨论自己解决。这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检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课文中关键词语,概括性语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
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抓住三种风筝展开想象,描写各式各样风筝的美丽姿态,段尾用了省略号。在上这段时,我问:这段结尾用了什么号?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大家看图展开想象,依照描写“小蜜蜂”“小金鱼”的方法,把其它的风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有的学生说:“你瞧,那凶猛的老鹰,扑扇着巨大的翅膀,好像在寻觅美味的猎物。”有的学生说:“那粉红色的蜈蚣,正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好像在做太空旅游。”有的学生说:“雪白的仙鹤,展开翅膀,好像在说:”朋友们,咱们去那朵白云上跳舞,好吗?……学生们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发散了思维。
2、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
如我教完《小摄影师》一课,请同学想象,小摄影师哭着回去后,会不会再去找高尔基?有的同学说:“小男孩哭着回去后,认为太丢人了,不愿再见高尔基。妈妈劝他以集体利益为重,再去找高尔基。第二天,小男孩找到高尔基照成了相,那回他们的墙报,因为有了高尔基的照片,得了特等奖。”有的同学说:“第二天,小男孩去找高尔基,由于过于紧张,害怕又出错,结果镜头盖忘记打开,一张也没有照出来。小男孩气得又大哭一场。”有的同学说:“小男孩没再去找高尔基,怕再次打扰高尔基爷爷,只好找了张印有高尔基像的图片,贴在墙报上,后来他做任何事都很仔细了。”……只要想象合理,我都给予肯定,表扬,并鼓励他们回去以《小摄影师回去后》为题续写故事,学生听了十分高兴。他们乐于续写故事,这样既发散了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展开想象作画,体会古诗意境
如上《舟夜书所见》我带学生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当回小画家,根据理解,给古诗画插图,用画笔表达诗意,进一步体会那凄美的意境。学生兴趣很高,用简笔画很快勾画出种种画面。有的是:在高高的山岭间,一条小溪静静地流着,一只小船停靠在崖边,那枯黄的灯光照射在河面上,河面泛起点点金光,山岭上一片乌云挡住了月亮。有的画面是:一片绿色的芦苇丛中,一只黄色的小船孤零零地停着,红色的灯光,透过芦苇洒在河面上,闪闪发光。这两幅画都有凑美的意境,但第一幅图中险峻的山岭和朵朵乌云暗藏“险恶”。第二幅用了暖色调,凑美中还有“温馨”,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展开想象作画,不但发散了思维,还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诗境的体会。
三、变果溯因,引导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思维。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有:狼向羊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脚下一滑掉到水里了;狼向前扑时,正巧猎人赶到,一枪把狼打死了……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羊活下去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教《司马光》一课,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人?有人说:可以用绳子拉;有人说:可以用盆子舀干水;有人说:搭人梯拉孩子……通过比较,找工具来不及,搭人梯不稳当,喊大人也来不及。只有就地取材,砸缸救人办法最佳。又如教《跳水》一文,提出:不要小孩子跳水行不行?还有什么办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再进行对比。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要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早日形成。
江泽民曾说:“教育肩负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等,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怎样培养呢?我就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
传统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设置疑难问题,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所发展的大多是一种被动的“应答性行为”,养成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思考,常创新。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质疑问难。
1、自学存疑
学生装在预习课文时存疑置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自学课文,读通句子,标出疑难词句,写出疑难问题。为课堂上的质疑问难做好准备,也使教师能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
2、巧问引疑
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存疑的情况后,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学生的疑问,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如我在教《一定要争气》时,围绕“中学时代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这一教学重点,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我设计这样一串疑问:什么叫跟班试读;他为什么要跟班长工读;当什么时候他下决心要争气;校长为什么要他退学;他考这么低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基础差;他为什么上学晚。疑问一层深一层,前问的“果”成为后问的“因”,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排疑解难,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状态,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重点内容,也训练了逻辑思维能力。
3、激疑拓展
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激疑拓展是教师诱发、点拔和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激起学生疑深,疑广,拓展学生思路。
如《大海的歌》一文中两次提到“歌”——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学生读时,只重感情处理,没注意到二首歌的不同。我便把“欢乐的歌”和“一曲新歌”板书在黑板上,问:文中两个“歌”是同一个意思吗?看了这两个词组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听了一愣,经过思考,纷纷举手。他们肯定两首歌意思不同,提出疑问:“两首歌表示什么意思?”“这两首歌分别反映什么?”“为什么说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海在唱欢乐的歌,结尾却写唱着一曲新歌?”“这两首歌能不能调换?”学生提出这么多高质量的问题,我听了很高兴。我把这样杂乱的问题排列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去读课文,经过讨论自己解决。这时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又让学生检验到了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展开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课文中关键词语,概括性语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
如《放风筝》一课的第六自然段抓住三种风筝展开想象,描写各式各样风筝的美丽姿态,段尾用了省略号。在上这段时,我问:这段结尾用了什么号?为什么要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请大家看图展开想象,依照描写“小蜜蜂”“小金鱼”的方法,把其它的风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有的学生说:“你瞧,那凶猛的老鹰,扑扇着巨大的翅膀,好像在寻觅美味的猎物。”有的学生说:“那粉红色的蜈蚣,正摆动着长长的尾巴,好像在做太空旅游。”有的学生说:“雪白的仙鹤,展开翅膀,好像在说:”朋友们,咱们去那朵白云上跳舞,好吗?……学生们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发散了思维。
2、根据某些课文言尽而意未尽的语言材料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的多种结局
如我教完《小摄影师》一课,请同学想象,小摄影师哭着回去后,会不会再去找高尔基?有的同学说:“小男孩哭着回去后,认为太丢人了,不愿再见高尔基。妈妈劝他以集体利益为重,再去找高尔基。第二天,小男孩找到高尔基照成了相,那回他们的墙报,因为有了高尔基的照片,得了特等奖。”有的同学说:“第二天,小男孩去找高尔基,由于过于紧张,害怕又出错,结果镜头盖忘记打开,一张也没有照出来。小男孩气得又大哭一场。”有的同学说:“小男孩没再去找高尔基,怕再次打扰高尔基爷爷,只好找了张印有高尔基像的图片,贴在墙报上,后来他做任何事都很仔细了。”……只要想象合理,我都给予肯定,表扬,并鼓励他们回去以《小摄影师回去后》为题续写故事,学生听了十分高兴。他们乐于续写故事,这样既发散了思维,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展开想象作画,体会古诗意境
如上《舟夜书所见》我带学生理解诗意后,让他们当回小画家,根据理解,给古诗画插图,用画笔表达诗意,进一步体会那凄美的意境。学生兴趣很高,用简笔画很快勾画出种种画面。有的是:在高高的山岭间,一条小溪静静地流着,一只小船停靠在崖边,那枯黄的灯光照射在河面上,河面泛起点点金光,山岭上一片乌云挡住了月亮。有的画面是:一片绿色的芦苇丛中,一只黄色的小船孤零零地停着,红色的灯光,透过芦苇洒在河面上,闪闪发光。这两幅画都有凑美的意境,但第一幅图中险峻的山岭和朵朵乌云暗藏“险恶”。第二幅用了暖色调,凑美中还有“温馨”,这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展开想象作画,不但发散了思维,还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理解,诗境的体会。
三、变果溯因,引导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思维。如《狼和小羊》最后一句: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小羊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有意设计这样的问题:“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有:狼向羊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树上昏倒了;狼向前扑的时候,脚下一滑掉到水里了;狼向前扑时,正巧猎人赶到,一枪把狼打死了……这一部分学生突破思维的定势,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把自己的想象和希望羊活下去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四、运用比较,启发求异思维
科学史上许多发明创造,常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可通过引导比较,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内驱力,把高度的注意力注入到一个系列的认识活动中,从中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答案。如教《司马光》一课,我引导学生广开思路,说一说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救人?有人说:可以用绳子拉;有人说:可以用盆子舀干水;有人说:搭人梯拉孩子……通过比较,找工具来不及,搭人梯不稳当,喊大人也来不及。只有就地取材,砸缸救人办法最佳。又如教《跳水》一文,提出:不要小孩子跳水行不行?还有什么办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再进行对比。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求佳,可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质疑问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要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