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性概念有效的解释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从而得出在关联理论观的指导下,译者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的译法的结论。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归化;异化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最早是由Sperber&Wilson在Grice的的语用相关准则(Relevence of Maxim)的基础上于1986年提出的(林克难,1994)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王斌,2000)
关联理论涉及三元关系,即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首先原文作者扮演明示者,译者为接收者,译者需要正确理解源语,通过语境来找到源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做出语境假设进行推理。接着译者扮演明示者,译文读者充当接收者。译者需要根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再现给目的语读者,助他们找到译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王斌,2000)关联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1994)
赵彦春(1999)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因此为了取得最佳相关性,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作者和译者不同的交际意图,译者可采用或以原语文化为中心、或以译语文化为中心的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关联理论可以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通常的观点会认为,为了使译文通顺且便于理解,归化翻译较好。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此句可译为: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这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异化翻译。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样译其实并不好,因为中国的夏天高温炎热,骄阳似火。而莎士比亚的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诗人对自己所倾爱的人表达的由衷赞美。英国的夏天其实并不太热,所以原语使用“summer”一词是合适的,但中国读者并没有这个认知环境。按照Eugene Nida(1969)的“功能对等论”,也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这句话应译为: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这样的归化翻译较好。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归化翻译就一定是好,一定是最佳关联。归化翻译虽可以凸显目标语的文化特色。但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译文只注重了“效”度,而忽略了“信”度,这也是所谓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缺点,即归化翻译虽然表面上符合了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达到最大相关性,但并不一定就达到了最佳相关性。(余丽雯 全红,2010)好多时候,归化翻译的缺陷往往是虽然传递了原文的语言信息,但却没能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或改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不能保留原文的风格,有时甚至会让译语读者感到奇怪,反而并没有带读者到原文的语境,实现最佳关联。例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如果归化译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固然生动且便于理解,但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怎么外国也知道诸葛亮这个人么。此时,异化翻译为“人多智广”或者“一人不及两人智”或许更为合适,不仅传递了原语的文化意象,而且这样译其实也并不违背关联性原则,因为中国读者完全可以通过“人多智广”推理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含义。
此外,在许多文学翻译中,源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是不需明示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未明示的暗含意的存在。这些暗含,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势暗含”。尽管这时译语读者花费了更多的处理努力,但却享受到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含蓄美,从而得到更大的语境效果(孟建钢,2000)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旨在向读者介绍异域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此时,异化翻译应该占主导地位。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翻译的任务是准确地把原文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所以,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够好的完成交际任务,都应该是可取的。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译文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翻译。
实际上,好多情况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采取融合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例如:如果把“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直譯为“据说家家户户的壁橱里至少都藏着一具骷髅”,译文读者就会感到困惑不解,这样译只是对译文的表面意思做了传达,并未传达原文的真实意义,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就会感到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将其翻译为“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丑事家家有。”这样,译者就找到了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既符合中国读者语言习惯,又弥补了中国读者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不足。可谓是归、异化结合的典范。 有时,译者在传递文化因素的同时,又为了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实现最佳关联性,也可采用异化加注释的方法,如下面是魂断蓝桥的一段话:
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 fifteen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s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的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徳国处于交战状态。
整体上分析,这一翻译是忠实的,正确的,最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唐宁街10号,在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听来,只不过是英国的一个地址。事实上,唐宁街10号是英国的首相府邸,正如白宫是美国总统府邸一样,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唐宁街10号的含义是陌生的。根据关联原则,这样加注释或增译的译法是好的。
结语
关联理论不再刻意要求译者必须立足于源语文化或者目的语文化,因为“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自然要看交际者的意图和听着的期待。译文是根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赵彦春,1999)”我们要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活动,它的本质目的是沟通,是以实现交际意图为根本宗旨的,而不应该是翻译方法上归化和异化纯粹的追求,译者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译法,只要顺利传达原文信息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得上好译文。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归、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2]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3]余丽雯,全红.从关联理论看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对立和统一[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29):440
[4]林克難.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5]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4):13-15
【关键词】: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归化;异化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最早是由Sperber&Wilson在Grice的的语用相关准则(Relevence of Maxim)的基础上于1986年提出的(林克难,1994)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是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王斌,2000)
关联理论涉及三元关系,即作者,译者和目标语读者的双重明示——推理过程。首先原文作者扮演明示者,译者为接收者,译者需要正确理解源语,通过语境来找到源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做出语境假设进行推理。接着译者扮演明示者,译文读者充当接收者。译者需要根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源语作者的意图再现给目的语读者,助他们找到译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王斌,2000)关联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与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则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1994)
赵彦春(1999)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原文作者与其原文读者共享的信息,并不一定被译文读者所了解。因此为了取得最佳相关性,译者有必要提供与译文读者最相关的语境假设,从而使译文读者能以最小处理努力来获得最大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源语作者和译者不同的交际意图,译者可采用或以原语文化为中心、或以译语文化为中心的异化原则和归化原则。关联理论可以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通常的观点会认为,为了使译文通顺且便于理解,归化翻译较好。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有: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此句可译为: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这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的异化翻译。但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样译其实并不好,因为中国的夏天高温炎热,骄阳似火。而莎士比亚的这首诗是一首爱情诗,是诗人对自己所倾爱的人表达的由衷赞美。英国的夏天其实并不太热,所以原语使用“summer”一词是合适的,但中国读者并没有这个认知环境。按照Eugene Nida(1969)的“功能对等论”,也为了实现最佳关联,这句话应译为: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这样的归化翻译较好。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归化翻译就一定是好,一定是最佳关联。归化翻译虽可以凸显目标语的文化特色。但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译文只注重了“效”度,而忽略了“信”度,这也是所谓的“功能对等”理论的缺点,即归化翻译虽然表面上符合了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达到最大相关性,但并不一定就达到了最佳相关性。(余丽雯 全红,2010)好多时候,归化翻译的缺陷往往是虽然传递了原文的语言信息,但却没能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或改变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不能保留原文的风格,有时甚至会让译语读者感到奇怪,反而并没有带读者到原文的语境,实现最佳关联。例如:对于中国读者来说,“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如果归化译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固然生动且便于理解,但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怎么外国也知道诸葛亮这个人么。此时,异化翻译为“人多智广”或者“一人不及两人智”或许更为合适,不仅传递了原语的文化意象,而且这样译其实也并不违背关联性原则,因为中国读者完全可以通过“人多智广”推理出“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含义。
此外,在许多文学翻译中,源语中的许多暗含意和空白是不需明示的。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未明示的暗含意的存在。这些暗含,在关联理论中被称为“弱势暗含”。尽管这时译语读者花费了更多的处理努力,但却享受到了文学作品所特有的含蓄美,从而得到更大的语境效果(孟建钢,2000)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旨在向读者介绍异域的优秀文学作品,从而达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此时,异化翻译应该占主导地位。
关联理论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翻译的任务是准确地把原文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所以,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能够好的完成交际任务,都应该是可取的。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译文读者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认知环境等因素,具体情况具体翻译。
实际上,好多情况是,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往往采取融合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例如:如果把“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直譯为“据说家家户户的壁橱里至少都藏着一具骷髅”,译文读者就会感到困惑不解,这样译只是对译文的表面意思做了传达,并未传达原文的真实意义,对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的译文读者来说就会感到难以理解。然而,如果将其翻译为“常言道:壁橱里藏骷髅,丑事家家有。”这样,译者就找到了原文与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既符合中国读者语言习惯,又弥补了中国读者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不足。可谓是归、异化结合的典范。 有时,译者在传递文化因素的同时,又为了便于译语读者理解,实现最佳关联性,也可采用异化加注释的方法,如下面是魂断蓝桥的一段话:
Announcer’s Voice:
At eleven fifteen this morning the Prime Minister, 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 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sat war with Germany.
广播员的声音:
今天上午11点15分,首相在唐宁街10号,英国的首相府邸,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宣布英国与徳国处于交战状态。
整体上分析,这一翻译是忠实的,正确的,最重要的是译者在翻译时注意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唐宁街10号,在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听来,只不过是英国的一个地址。事实上,唐宁街10号是英国的首相府邸,正如白宫是美国总统府邸一样,但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唐宁街10号的含义是陌生的。根据关联原则,这样加注释或增译的译法是好的。
结语
关联理论不再刻意要求译者必须立足于源语文化或者目的语文化,因为“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自然要看交际者的意图和听着的期待。译文是根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赵彦春,1999)”我们要把翻译看作是一种交际活动,它的本质目的是沟通,是以实现交际意图为根本宗旨的,而不应该是翻译方法上归化和异化纯粹的追求,译者可以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译法,只要顺利传达原文信息完成交际任务就可以算得上好译文。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归、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能够取长补短,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3-295
[2]孟建钢.关于翻译原则二重性的最佳关联性解释[J].中国翻译,2002(5):27-31
[3]余丽雯,全红.从关联理论看归化和异化翻译的对立和统一[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29):440
[4]林克難.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5]王斌.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0(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