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传播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
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媒介,是推进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基本载体,可以说,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是电视媒体承担的双重使命。反过来看,“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
正是由于语言对于电视传播实践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类专业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中。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对于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播音员与主持人是电视行业中的主要成员,是电视传播的主导者之一,也是决定电视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媒体的绝大多数节目产品都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这个终极界面完成传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的品牌标志。
但是,目前很多播音员、主持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受众越来越高的要求让电台、电视台深刻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是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拓宽口径和知识面,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适应媒介全面竞争态势下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共有13所民族院校,民族院校虽然数量少,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却是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特定文化背景、特定培养目标,民族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也体现出了更为强烈的特殊性。以笔者所在的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学校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开办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2006年开始,学校面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由于学生均不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没有通过入学的专业考试进行遴选,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艺术修养、文化素质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可以说,湖北民族学院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全国民族院校序列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分析我国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现实困境的理想样本。
生源特点造成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先天缺陷。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语言是播音主持的基本工具,如果学生本身缺乏普通话基础,没有接受过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播音主持艺术课程的学习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偏向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基本涵盖我国的各大方言区。同时,民族院校在招生时有一系列的面向少数民族考生的倾斜政策。学生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化背景复杂,语言习惯迥异,对作为国家共同语的普通话理解有较大隔膜,这些都给作为应用语言学范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课程体系僵化制约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民族特色。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后来者的位置,课程设置基本处于模仿借鉴的阶段,在其他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后面亦步亦趋,缺乏自我创新。而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播音主持内部技巧到外部形象塑造,从微观处理技巧到宏观话语方式,逐步显现出跨区域、跨媒体、跨文化的特点,变革与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但是,我国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总是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求,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更新,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与停滞,民族院校的特征无法彰显。
薄弱的师资队伍限制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方式的创新。民族院校与专业的艺术院校不同,从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语言学专业转向而来,普遍缺乏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第一线播音主持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院校教师的播音主持课程一味采用“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僵化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导致学生难以在实践层面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目标单一导致播音主持艺术内涵的缺失。播音主持是一门人际沟通的艺术,语言传播的技术训练和艺术升华是课程的基本内涵。但目前在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普遍将教学重点侧重于学生普通话的标准与规范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千篇一律的传声筒和千人一面的扬声器,忽略了学生的特色,导致学生进行播音时只注重了声韵调的准确,吐字归音的清晰圆润,而没有注重停连处理、文体处理、对象感的把握、内在语的运用等播音主持艺术的应有内涵。这样死板的教学会导致学生把播音主持课程当成普通话训练课,失去了该课程的艺术内涵。
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创新
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需要依据电视的特点,结合电视传播中对主持人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镜头前的专业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不断变革中的电视行业培养合格的前台媒介人物。
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切实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这已经形成基本共识。而对于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讲,“在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规范的双重基础上,如何探索、建构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是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实践教学可以与学校的广播台、电视台充分结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不可否认,很多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从校园广播作为事业的起步的。校园广播台、电视台虽然从受众面到规模都无法与社会电视媒体抗衡,但是对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讲,却是一个理想的平台。除播音、主持、配音以外,采访、摄像、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传播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去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全面拓展。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将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的实践中,就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现实的传播情境。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有效提供技术支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说,除了语言的艺术训练以外,还要系统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技术,这对于日后的业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民族院校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完善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保证学生的播音、主持业务训练能在高度仿真情境中进行。毫无疑问,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对大多数民族院校而言,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是其专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许多院校在硬件设施不齐备的情况下开展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甚至连基本的演播厅、录音棚、非线性编辑系统都没有,实践操作平台极度缺乏,技术支撑无从谈起,学生学到的也仅仅只是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是无法适应大众传媒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所以,对民族院校而言,利用民族政策,多方争取政策和经费,切实保障教学技术平台建设,是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基础。
以文化传播为使命,深度体现民族特色。民族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要寻找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决定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根植于少数族群、服务于少数族群正是民族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基本特色,也是民族院校最大的价值和特色。”很明显,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也应该在这个基本定位的原则下来确立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是当前信息传播的基本平台,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而播音员、主持人正是广播电视媒介面向受众的最后终端,理所当然地也承担着传播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必须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和认知他们所根植的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对社会公众有着极大示范作用的播音员、主持人真正意识到自身文化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才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唤起全社会保护少数族群文化的自觉。[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省级教研项目《民族院校传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1027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程:《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现代传播》,2003(4)。
2.罗翔宇:《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董方晓
电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媒介,是推进全球化的主要推手,在电视媒介传播信息的所有符号系统中,语言是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基本载体,可以说,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是电视媒体承担的双重使命。反过来看,“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
正是由于语言对于电视传播实践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广播电视传播类专业的教育体系中,普遍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纳入了专业课程体系中。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对于电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播音员与主持人是电视行业中的主要成员,是电视传播的主导者之一,也是决定电视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媒体的绝大多数节目产品都是通过播音员、主持人这个终极界面完成传播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播音员、主持人已经成为电视媒介的品牌标志。
但是,目前很多播音员、主持人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受众越来越高的要求让电台、电视台深刻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是电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所以,要大力发展广播电视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在电视播音与主持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拓宽口径和知识面,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操作能力训练,以适应媒介全面竞争态势下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在共有13所民族院校,民族院校虽然数量少,但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来说,却是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为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特定文化背景、特定培养目标,民族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也体现出了更为强烈的特殊性。以笔者所在的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学校地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典型的开办在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2006年开始,学校面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由于学生均不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没有通过入学的专业考试进行遴选,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艺术修养、文化素质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可以说,湖北民族学院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全国民族院校序列中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可以作为分析我国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现实困境的理想样本。
生源特点造成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先天缺陷。播音与主持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型课程,语言是播音主持的基本工具,如果学生本身缺乏普通话基础,没有接受过基本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播音主持艺术课程的学习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尤其偏向中西部的民族地区,基本涵盖我国的各大方言区。同时,民族院校在招生时有一系列的面向少数民族考生的倾斜政策。学生的民族构成多元,文化背景复杂,语言习惯迥异,对作为国家共同语的普通话理解有较大隔膜,这些都给作为应用语言学范畴的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课程体系僵化制约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民族特色。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后来者的位置,课程设置基本处于模仿借鉴的阶段,在其他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后面亦步亦趋,缺乏自我创新。而21世纪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从播音主持内部技巧到外部形象塑造,从微观处理技巧到宏观话语方式,逐步显现出跨区域、跨媒体、跨文化的特点,变革与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但是,我国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总是远远落后于实践的需求,很多院校的课程设置甚至十几年都没有更新,造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僵化与停滞,民族院校的特征无法彰显。
薄弱的师资队伍限制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方式的创新。民族院校与专业的艺术院校不同,从事播音主持艺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语言学专业转向而来,普遍缺乏从事广播电视媒体第一线播音主持工作的实践经验。因此,很多院校教师的播音主持课程一味采用“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僵化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乏互动。教师欠缺实践经验,导致学生难以在实践层面得到有效提高。
教学目标单一导致播音主持艺术内涵的缺失。播音主持是一门人际沟通的艺术,语言传播的技术训练和艺术升华是课程的基本内涵。但目前在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普遍将教学重点侧重于学生普通话的标准与规范的训练,把学生培养成千篇一律的传声筒和千人一面的扬声器,忽略了学生的特色,导致学生进行播音时只注重了声韵调的准确,吐字归音的清晰圆润,而没有注重停连处理、文体处理、对象感的把握、内在语的运用等播音主持艺术的应有内涵。这样死板的教学会导致学生把播音主持课程当成普通话训练课,失去了该课程的艺术内涵。
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创新
播音与主持艺术课程需要依据电视的特点,结合电视传播中对主持人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主持人的专业素质和镜头前的专业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不断变革中的电视行业培养合格的前台媒介人物。
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切实强化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这已经形成基本共识。而对于民族院校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讲,“在结合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规范的双重基础上,如何探索、建构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是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实践教学可以与学校的广播台、电视台充分结合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不可否认,很多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都是从校园广播作为事业的起步的。校园广播台、电视台虽然从受众面到规模都无法与社会电视媒体抗衡,但是对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讲,却是一个理想的平台。除播音、主持、配音以外,采访、摄像、编辑、制作等广播电视传播的全过程都需要学生去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全面拓展。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将枯燥的理论融入鲜活的实践中,就能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现实的传播情境。
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有效提供技术支撑。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来说,除了语言的艺术训练以外,还要系统掌握一定的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技术,这对于日后的业务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民族院校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完善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保证学生的播音、主持业务训练能在高度仿真情境中进行。毫无疑问,技术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对大多数民族院校而言,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硬件建设是其专业发展的一块短板。许多院校在硬件设施不齐备的情况下开展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甚至连基本的演播厅、录音棚、非线性编辑系统都没有,实践操作平台极度缺乏,技术支撑无从谈起,学生学到的也仅仅只是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是无法适应大众传媒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所以,对民族院校而言,利用民族政策,多方争取政策和经费,切实保障教学技术平台建设,是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基础。
以文化传播为使命,深度体现民族特色。民族院校与其他院校相比,要寻找和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决定其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成败的关键。“根植于少数族群、服务于少数族群正是民族院校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基本特色,也是民族院校最大的价值和特色。”很明显,民族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也应该在这个基本定位的原则下来确立发展方向。
广播电视是当前信息传播的基本平台,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而播音员、主持人正是广播电视媒介面向受众的最后终端,理所当然地也承担着传播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在我们的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必须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和认知他们所根植的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化的当代价值。只有对社会公众有着极大示范作用的播音员、主持人真正意识到自身文化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才能通过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传播唤起全社会保护少数族群文化的自觉。[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省级教研项目《民族院校传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立项编号:201027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程:《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现代传播》,2003(4)。
2.罗翔宇:《民族院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0(3)。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