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完善审查起诉中被害人告知机制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mn2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审查起诉阶段对被害人告知程序,刑事诉讼法和有关司法解释都做了明确规定,采用适当方式及时有效地告知被害人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对体现案件公开透明原则, 保护被害人权利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检察机关的形象和声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告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亟待完善审查起诉中被告人告知机制。
  关键词:审查起诉;被害人;告知;完善;机制
   我国刑法诉讼法第40条明确规定了,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应当告知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法律在审查起诉环节规定被害人告知制度,旨在使被害人尽可能地知晓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便于其参与刑事诉讼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保障刑事案件被害人合法权利的一项重要的程序设计。但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的填空式告知书的告知内容仅限于告知被害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至于委托的方法和程序、意义和作用等其他具体内容则很少告知,导致被害人很难充分有效地地正确行使这项权利。致使部分被害人收到告知书后因不理解含义,有的置之不理,草率处置其享有的权利。审查起诉作为连接案件的侦查和审判工作的中间环节,对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关系于被害人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检察机关应完善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的告知机制,使被害人最大限度地了解到自身所享有诉讼权利和案件及刑事诉讼的有关情况,让其能够真正参与到刑事诉讼中。 
   一、审查起诉阶段建立被害人告知机制的意义 
  1、审查起诉阶段 建立 被害人 告知制度 ,是保障被害人合法权益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审查起诉环节建立告知制度,便于被害人了解其所就只有的诉讼权利,其可以全程跟踪案件的处理过程,保障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便于被害人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
  2、审查起诉阶段 建立 被害人 告知制度 ,有利于增加案件的透明度,避免形成疑难缠诉案件。 “一个人对自己所关心的事情不知情,就容易产生各种猜测,从而影响自己的言行举止”,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对象,与诉讼结果有直接的关系,他只有及时得到有关刑事诉讼情况的信息,才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积极参与诉讼过程。完善告知制度,保障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可以使其参与诉讼过程会感到气顺,心服口服。如不及时告知或告知内容简单,被害人可能会误认为司法机关漠视他的存在和他的权益,存在暗箱操作,有意偏袒对方,长期纠缠不休,形成上访案件,影响社会稳定。 
   3、审查起诉阶段 建立 被害人 告知制度 ,是检察机关强化外部监督制约的需要。 通过完善告知制度,可以使案情和案件处理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一方面促使检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地去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秉公办案,公正执法,另一方面通过告知有关信息,让被害人更全面地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对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现象进行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案件的处理进程和促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 
   4、 建立告知制度,是检察机关强调权利平衡,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 正义是所有人的正义,权利是所有人的权利。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日益得到重视的今天,强调和保护被害人的权利正当其时,这是正确处理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关系的需要,是保持不同人群之间权利平衡的需要,更是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的需要。正义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其明确具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应该是具体和形象的。正义不是只抽象地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想象当中,在现代社会中它主要体现在司法机关对具体案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之中。其基本前提是刑事诉讼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和透明与刑事诉讼参与人的积极参与。 
  二、当前在审查起诉环节告知工作存在的问题
  1、告知不及时。没有在法定时限内及时告知双方当事人,使当事人特别时对被害人来讲,失去了最佳诉讼时机,如办案人员推迟了告知时间,被害人收到告知书后,有的案件已经在公诉环节做了不起诉处理,或者案件已经起诉到法院做出了判决,直接影响了被害人切身利益。2、没有履行告知义务。 有的办案人员图省事、怕麻烦,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实际上变相剥夺了案件当事人的知情权,有的还直接影响了当事人对实体权利的处分。如没有告知故意伤害案件的被害人,法院就刑事部分判决后,被害人还得专门就民事部分另行起诉,得自行向法庭提供证据、交诉讼费,有的还需要进入执行程序,可能费时费力拿到了判决书,因执行不了,等于一纸空文等等。
  3、告知程序流于形式。 有的办案人员虽然履行了告知义务,但采用的告知方式脱离了实际情况,等于没有告知。如对被害人采用邮寄送达的告知方式,至于被害人是否收到了告知书,什么时间收到了,则不管不问,使告知工作流于形式。從卷宗上看,办案部门已经履行了告知义务,但实际上当事人并没有收到告知书,没有达到告知效果。
   4、告知内容过于简单。 只是简单地告知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至于委托的方法和程序、意义和作用等其他具体内容则很少告知,导致委托人很难充分有效地地正确行使这项权利。如不详细告知被害人委托代理人的含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收到告知书后因不理解含义,有的置之不理,草率处置其享有的权利,或者其权利在侦查阶段已经实现,收到告知书后会再到检察机关白跑一趟。
  三、 完善审查起诉阶段被害人的告知机制内容
  1、充实告知的内容。 对现行的《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书》进行改革,将《委托诉讼代理人告知书》改革为《被害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并充实告知的内容。具体内容有:1、案件基本情况,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案件的性质、罪名等,让被害人对于案件有基本的了解。2、有关被害人所享有的权利,在诉讼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义务。同时告知被害人维护和实现自己合法权利的途径、方式和相应的救济措施。3、告知负责审理此案的检察人员,便于被害人了解办案人员与本案是否有利害关系,以便申请办案人员回避。
  2、完善告知方式。 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告知的内容做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但对告知的方式没有做具体的限制性规定,只是规定在受理案件后的法定时限内应当告知。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往往采取的是发函告知和电话告知二种方式。但在司法实践中有部分被害人无确切地址或下落不明,检察机关无法直接告知,但不告知则是对这部分被害人权利的剥夺。因此检察机关应完善告知方式。除发函告知和电话告知外,应建立委托告知、公告制度。委托告知主要是委托侦查部门,或者委托被害人所在地的派出所、乡镇人民政府或者村委会、居民委员会代为告知。公告制度是指因无法知悉被害人确切地址或是下落而无法直接进行告知的情况下,检察机关采取在本院公告栏及其他媒介上公告的方式来告知其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在公告满一定期限如果仍未与被害人取得联系则推定案件的被害人得到了告知。
  3、建立告知救济制度。 现行法律对被害人知情被侵犯如何救济没有规定,“无救济则无权利”,检察机关应建立健全审查起诉环节被害人告知救济制度,明确检察机关没有履行告知义务,被害人如何进行救济。对检察机关没有履行告知义务,被害人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请求答复,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答复告知被害人。因检察机关没有履行告知义务致被害人损失,有权要求检察机关赔偿。 
  (作者通讯地址:广西桂平市人民检察院,广西桂平537200)
其他文献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分析其现状特点,探究其价值,对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现状的分析  (一)如何理解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公信力,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一人本身的行为获得其他多数人的信任、认同并接受的程度。其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自我评价,即自己的能力、行为、态度的表现
期刊
一、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概念与立法  索债型非法拘禁罪是指行为人以索取债务为目的而采用拘留、禁闭、扣押等各种手段非法剥夺债务人或与债务人相关人的人身自由的行为。索债型非法拘禁罪在我国刑法中并非独立的罪名,而只是非法拘禁罪的一种特殊情形。《刑法》第238条第3款源于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严惩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分子的决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索债为目的
期刊
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对国家公共权力的制约,特别是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目前,我国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水平在逐步提高、执法程序也逐步规范,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官本位思想的消极影响,部分人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 “凭感情、讲关系”、行政处罚行为“随意性大、公平性差”、某些部门甚至以单位利益为中心“滥罚款、滥收费”等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在许多地方存在着。对这些现象如不给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数字电视、互联网等位代表的新兴媒体已日益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当中。在互联网上,网友们不但可以浏览海量的信息、收看精彩的节目、在线玩各种游戏,还可以发表各种观点,与其他网友谈论各种感兴趣的话题,而能够点播的数字电视也已经具备了互联网的大部分功能,随着2010年6月8日,“三网融合”方案获得国务院的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将逐步渗透、兼容,最后融合成一张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随着涉及民事公益的诉讼不断出现,然而民事公益却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缺乏具体法律规定,其试点工作推动过程中引发了颇多争议。在参与的方式上,总结我国检察机关开展民事公益诉讼的经验,得出我国检察机关参与民事公益诉讼的三种方式,即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采取提起诉讼、支持诉讼、督促起诉的方式来介入民事公益诉讼。  关键词:检察机关;参与;公益诉讼;国家和社会
期刊
近年来,会宁县院按照上级部门的总体要求,把量刑建议作为强化公诉职能,扩大公诉效果,全面提升公诉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树立己任意识是公诉人在量刑环节强化公诉职能的思想基石  量刑建议是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依据我国刑事法律的规定,对其应当受到的刑事处罚提出的刑罚意见。由此可见,检察机关实施量刑建议是公诉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司法实践来看,公诉
期刊
摘 要:医疗机构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案件呈现出作案主体特殊,发案环节集中,作案手段明显的特点。为防止医疗机构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案件再次发生,必须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等环节多管齐下。  关键词:新农合;医疗机构;套取资金  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国家自2002年开始建立并推行新型农民合作医
期刊
摘 要:在审查涉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检察机关本着预防犯罪,化解社会矛盾原则,应尝试、探索检察帮教工作。本文阐明了开展未成年人检察帮教工作的理论基础,指出检察机关做好帮教的优势所在,总结了长洲区检察院在收案准备、审查处理、法院庭审及后续安置阶段采取帮教工作的实践内容,并主要列举开展法律援助、亲情会见、量刑建议、复学工作等未成年人帮教制度及工作实践。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检察帮教;措施  
期刊
摘 要: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范围十分广泛的,现阶段国家补偿资金有限,合理限定国家补偿范围,提高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益。本文主要从国家补偿的案件范围,补偿的对象范围,补偿的事项范围来合理限定补偿的范围。补偿作为一种刑事社会政策,对于精神损害是否补偿?交通肇事罪的被害人是否补偿?以及见义勇为的受害者是否补偿?化解社会矛盾,稀释犯罪被害人对犯罪人和社会仇恨情绪,抚慰被害人,合理界定补偿的范围是十分紧迫的、必
期刊
国家预防腐败局挂牌成立后,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预防业务如何更好地发展?在“惩防并举”的大背景下,检察机关如何充分地发挥职能优势?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预防职务犯罪与预防腐败的关系,检察预防要服从国家预防腐败的总体要求,针对大局履行职责。在这个大前提下,整合检察机关内部力量,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开展专业化预防,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  一、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依据和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