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阶段如何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fe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分析其现状特点,探究其价值,对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 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现状的分析
  (一)如何理解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公信力,从一般意义上理解,即一人本身的行为获得其他多数人的信任、认同并接受的程度。其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层次是自我评价,即自己的能力、行为、态度的表现于外。另一个层面上,是他人评价,即对这种外在表现的信息反馈,并由此形成一种形象印象,从而表现为是否信任,是否认同,是否接受的行为或心理。“公信力”侧重第二个层面的他人反应。
  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结合“公信力”的一般概念,可理解为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能力、行为、态度获得社会公众信任、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检察机关行使职权,实现职能的规范性、公正性、廉洁性、权威性效果如何一定程度上反映于公众的评价,即公信力状况,所以公信力是检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效果的一项标准,同时,也是检察机关执法工作的内在客观要求。
  (二)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状
  目前,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执法办案尚无公信力加以规范。个别检察机关工作人员执法行为不规范,为检不清廉,办人情案,关系案,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第二,检务公开尚未形成高效的展现机制。不公开或不及时更新检务信息,或者只宣扬积极的政绩,缺乏民意立场的考量,不能就公众的需求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在公众心目中“公开”流为一种形式。
  第三,执法办案中缺乏群众观念和公信意识。群众工作做得不细致,不到位,不理想,致使有些案件案结事不结,当事人不断申诉、上访,客观上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并对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四,执法水平及形象难以获得公众的充分信任。有的检察工作人员由于执法水平局限,不能查清案件并及时处理,混淆罪与非罪,此罪于彼罪的界限,影响了办案质量,使当事人对案件结果不信服;有的检察工作人员仅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既缺乏对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也忽视了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严重影响检察机关的公信力。
  第五,检务工作缺乏公众监督。有些检察机关门办案,拒听公众的建议和意见,一方面导致部门内部组织涣散,检察人员工作懈怠,另一方面,丧失了群众基础,使自己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陷于困境,丧失了公信力。
  二、 对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价值思考
  从宏观上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有利于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权威是司法效率与司法公正的保障,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作为国家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监督和审判职能,起到共同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检察机关履行职能时是否依法进行,是否“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是公众所关注的,同时也影响到国家整个司法体制在公众心目中的期望值。所以,检察机关执法的公信力状况与司法权威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公信力程度越高,司法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越高。
  第二,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有利于司法体制的健全完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越高,其检察监督职能越容易实现,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检察监督职能的良好实现意味着检察机关在整个司法体制中的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从国家机构职能的实现来讲,为整个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条件,使整个社会俱备了应法治要求有序、协调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从微观上看,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能够增加检察机关与社会公众的亲和力。由于中国傳统文化中“官”“民”等级意识任然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虽然现今公众的权利意识普遍提高,但公众依然对公权力带有抵触情绪,绝对不会无由地“亲近”,质疑感远胜亲赖感。公信力的建立,有望于改变这一局面,为公权力与私权利的沟通提供一个平台。另外,从检察机关本身的监督职能来讲,就应当是通过提起公诉,抗诉等职能为民提供一个倾诉苦情的窗口,使普遍民众的苦情得到其他方式处理不当后法律层面的补救,从而可以避免对一些法律之外,如信访、自伤或网络抨击等方式来解决矛盾的无奈和过分依赖,使其合理理性表达诉求,保证社会的发展顺延在法治的轨道上。
  
  第二,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可以使检察机关树立良好形象,以其公开、公平、公正获得公众的信赖,一旦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工作能力,履行职能的态度能够在“亲见”的基础上给予信任,则其会愿意选择在面对矛盾时依法通过检察机关寻求法律救济,这样,反面也激励检察机关规范执法,形成良性互动。
  第三,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可以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检察机关的公信力,会使检察机关对外具备权威性,从而在行使侦查、提起公诉等职能时,得到社会公众的主动配合、协作,从而减少执法运行的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三、 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检察机关执法工作中公信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需要多措并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外部到内部,从理念到行为,从个体素能到执法机制等多方面统筹兼顾,齐下功夫。
  (一)坚持依法检察执法,这是建立公信力的基础要求。法律是行为的标尺,是公权力的制约和私权利的保障,检察机关只有在法律的规制范围内,不突破权力而侵害到权利,公众在权利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会对公权力产生信赖,近而予以配合。当然,检察机关在不滥用权力的同时,必须尽到本职,坚持做好打击犯罪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为公众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作为求信赖,这是在公众心目中增加检察机关公信力的关键筹码。
  (二)建立完备的公信展现机制,这是建立公信力的制度要求。检察机关需要加大公开力度,创新公开形式,丰富公开载体,建立专门的检务公开平台,通过开展“检查公开日”等活动以及利用网络或者其他电子通讯,报刊等媒介,依法及时、准确公开相关检务信息,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高执法的透明度,从而确保公信力的建立并不断得以提升。
  (三)培养检察工作人员的群众观念,强化公信意识,这是建立公信力的思想要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行为的践行有赖于检察工作人员公信意识的强化,故检察机关应当通过培训学习或者职务交流,促使公信力的建立在思想上得以保障。
  (四)提高执法者素能,打造一支业务精通的检察队伍,这是建立公信力的主体要求。执法者素能的高低也是影响执法公信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执法者的素质决定着执法者的行为,只有执法者的素质得以提高,能力得以增强,行为得以规范,才能促进执法公正。检查工作人员要客观公正地履行好义务,除了要有正确的执法观念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执法素质,唯有不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和能力,打造出一支业务精通的检察队伍,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平正义,提高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
  (五)健全接受监督机制,畅通接受监督渠道,这是建立公信力的有效保证。要使社会公众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工作予以支持、信任,则检察机关必须考量公众的立场,接受公众的监督,对确实存在的问题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认真组织整改落实,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另外,要顺应时代要求,突出抓好检察门户网站的建设,使其成为公众监督的有效渠道。
   总而言之,公信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检察机关执法的生命力,“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公众对检察机关履行职能工作的满意程度直接影响着检察机关乃至整个司法体制功能的发挥。正视检察执法公信力存在的问题,看到公信力的存在价值,在检察执法过程中努力使其得以提升,即便任重而道远,也终将逐步趋近。
  (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检察院,甘肃白银730913)
其他文献
任何犯罪,都有是由一定的犯罪主体实施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犯罪案件。作为检察机关的反贪污贿赂部门,其职责就是侦查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因此,作为反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对所管辖案件的犯罪主体——国家工作人员这一法律概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准确的掌握。国有经济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期刊
当今刑事审判中检察机关公诉环节上的证据来源于侦查机关的侦查,检察官对指控犯罪负有当庭举证责任,法庭采纳与否取决于侦查机关取证的质量。高质量的侦查活动,应当是着眼于庭审公诉的标准收集取证并形成完整体系,成为检察官出庭指控犯罪所需要的准确全面的证据。为了提高检察机关在庭审中举证指控犯罪的效率与质量,同时也是对侦查机关取证行为合法性同步监督,有必要借助检察人员在熟悉、了解庭审诉讼程序和证据要求方面的优势
期刊
今年五月份以来,会宁县院在总结开展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基础上,以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县中心工作为落脚点,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协调推进,扎实运作,务求实效,有力地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院党组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及时召开党组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学习传达县委文件和上级会议精神,明确
期刊
近年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但由于现行法律规定的不明确,面对损害,普遍存在着无人起诉、无力起诉、不愿起诉或虽然起诉却被法院以各种理由不予受理、驳回起诉或判决原告败诉等问题,实践中,一些地方检察院对检察机关开展民事公益诉讼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着很多操作性障
期刊
当前,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过程中,犯罪嫌疑人作案后,为逃避法律的严惩而逃往他乡甚至境外的案例呈明显上升趋势。犯罪嫌疑人潜逃不仅加大了侦查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办案成本,而且也为挽回经济损失带来困难,影响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开展好追逃工作不仅能保障办案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检察机关能否取信于民的客观要求。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参与追逃的实践,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追逃的策略与方法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期刊
摘 要:现有立法体系中的刑事立案监督范围十分有限,相关立法亟待完善,但对于刑事立案监督范围的界定各方意见不一。本文试从刑事立案监督权的权力来源,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对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作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刑事立案监督;范围;立法现状;检察监督权  刑事立案监督权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它与刑事侦查监督、刑事审判监督、刑事判决、裁定监督、刑事执行监督共同构成检察
期刊
2002年以来,白银区检察院立案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先后有40余名职务犯罪嫌疑人潜逃,不仅增加了案件的侦查难度,而且严重影响了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和司法机关的诉讼效益。为了使在逃犯罪嫌疑人及时归案,并得到有效打击,白银区检察院认真贯彻上级院的工作部署,积极探索追逃工作的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建立追逃工作长效机制,使追逃工作取得实效。共有39人归案,其中抓获16人,敦促投案自首23人。  他们的主要做
期刊
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问题频发,人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渎职侵权职务犯罪,不但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污染了党务政务环境,而且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严查和预防工程建设领域渎职侵权职务犯罪是检察机关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笔者就当前工程建设领域渎职侵权犯罪现状谈点粗浅的认识 ,以共商榷。  一、工程建设领域渎职侵权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全国
期刊
一、區分盗窃既遂与未遂的意义  盗窃罪是刑法规定的一种侵犯财产罪,具有多发性、易发性等特征,而且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打击盗窃犯罪对于保障公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司法实践中,盗窃既遂、未遂是一种常态,其中盗窃罪的既遂、未遂的判定是司法实践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二、与盗窃罪既未遂形态的认定有关的两个案例  案例1: 2009年3月7日夜晚,王某潜入某户居民家中盗窃,发
期刊
刑法第九章渎职罪中共有13条17个罪名把“徇私”直接规定在罪状中,最高人民检察院2006年颁布的《直接受理立案侦察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在规定徇私舞弊型渎职犯罪的立案标准时,将徇私表述为“徇私情、私利”。当徇私表现为徇私利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与受贿行为交织在一起,如果受贿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对行为人应从一重罪处罚还是以数罪并罚呢?笔者针对理论与实践中争议的观点进行分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