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传承现状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987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达斡尔族哈尼卡,作为一种以装饰为主要作用的民间剪纸艺术,最初是儿童游戏中的一种纸偶玩具,其制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寄托着儿童对未来美好世界最真切的向往。现今,达斡尔族哈尼卡已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卡的传承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文章从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哈尼卡手工艺传承现状两方面展开研究,为哈尼卡手工艺的传承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达斡尔族;哈尼卡;非遗传承
  一、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
  达斡尔族在漫长的迁徙和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其中,达斡尔族哈尼卡手工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在达斡尔语中,哈尼卡被译为“眼仁”,即眼仁中的小人形之意。哈尼卡多为小女孩玩具,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通过摆弄哈尼卡来演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充满了生活趣味。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的特色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题材与角色特色
  达斡尔族哈尼卡题材丰富,包括采集、打曲棍球、定亲、婚宴、过年、串门、鲁日格勒舞、购物等生产生活、邻里交往、娱乐活动场景。玩哈尼卡时,女孩们把各自做的哈尼卡摆放在炕上,将其组成一个有长辈和晚辈的家庭(图1)。其中大的是长辈,小的是晚辈,再用硬纸盒或折纸做成院子和房子。游戏时,女孩们代替自己的哈尼卡行礼并说请安的话,如让长辈和小孩分别住在哪个屋、睡在哪个炕,让哈尼卡向长辈请安问候并侍候老人。女孩们在玩哈尼卡时,加强了对生活的理解,同时增强了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
  哈尼卡的角色不同,样子也不同,一般可装扮成家庭成员,样式丰富,特征显著,通过头部造型便可区分其角色与身份。
  女性角色的头饰最为丰富。中青年妇女的头饰款式多样,造型华丽优美,精致细腻,有发架、头簪、插花、配叶、鸟蝶耳环等。小女孩的头饰简单明了,扎两个小辫或长辫;已婚女性饰戴“莲米托”;中年女性饰戴两把头或梳高发髻;老年妇女梳最高发髻高粱头,外罩黑色网或插簪。
  男性角色的头饰相对简单,头部造型轮廓清晰、概括有力。幼儿角色大多梳着冲天辫;儿童头顶扎辫,多剪成戴着鹿角帽儿的样子;中年与老年男士头部佩戴元宝帽、礼帽或质感逼真的狍头帽。
  (二)材料与工艺特色
  传统哈尼卡与现代哈尼卡有许多不同之处,其材料与工艺更加多样化。在纸张传入达斡尔地区之前,达斡尔族已有桦树皮、兽皮和布料等制作的皮偶艺术形式。皮偶艺术的沿袭为纸偶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哈尼卡纸偶艺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今天的哈尼卡样式。现代的哈尼卡以纸艺造型为主,不单纯是孩子的玩具,已成为非遗手工艺品,其主要被收藏于博物馆进行展示及非遗传承人参加展览使用,具有很高的收藏与观赏价值。
  用纸做的哈尼卡保存比较方便,平时夹在书里即可。除了纯粹用纸做的哈尼卡外,还有用蛋壳做头、用毛线做头发、用卡纸和布做身子的哈尼卡。用蛋壳作哈尼卡的头部时,将蛋壳套在纸偶的脖子上,并画上五官和发饰,有的用纸做成“旗冠”贴在纸偶的蛋壳上(图2)。
  现代的哈尼卡制作材料更加丰富多彩。纸张一般使用各种彩色的包装纸、牛皮纸、金色银色等稍硬的纸,在原有的材料中可添加立体装饰材料、彩色珠子等材料(图3)。其制作方法为:先用一张白纸或彩纸对折剪出对称的哈尼卡人物头形,再把它用胶水贴在一根小细棍上,然后用正方形的彩纸,沿对角线的方向,对折剪出圆锥形的身体;再将剪好的装饰图案进行排列,贴在身体合适的部位;最后将粘在小细棍上的头部插在圆锥形的身体上,将圆锥底部撑开直到哈尼卡能够站立,哈尼卡便制作完成。许多达斡尔剪纸艺人就是从童年时代的哈尼卡得到启发,传承哈尼卡艺术。近几年,第三代传承人和第四代传承人重点研发的立体哈尼卡,类似于芭比娃娃,成为传统哈尼卡的衍生系列。其材料以人偶、布艺材料以及珠串为主,有许多精美的哈尼卡作品陆续出现,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图4)。
  (三)造型与图案色彩特色
  哈尼卡的造型,主要有平面哈尼卡和立体哈尼卡两种。平面的哈尼卡主要以剪纸形式表现,一般将纸对折后进行剪裁,剪完后也可贴在一张彩色的卡纸上。除了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剪纸,还有单独的头饰造型剪纸以及表现日常娱乐生活的平面哈尼卡剪纸,如图5所示,打曲棍球的平面哈尼卡轮廓清晰、造型精美。立体哈尼卡由头部、圆锥形的身体以及粘在身体上的各种图案组成,身体上外加剪纸的坎肩、配饰等,也有的先用一张纸剪出整个身体,包括头的轮廓、头饰、衣饰、手脚,然后成为从中间弯折摆成坐姿的哈尼卡(图6),制作者孟金芳为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最后,根据男女老幼的不同,身体部分搭配各种彩纸剪制出的长短衣袍、坎肩、马褂,在领口、大襟、下摆、袖口处,配贴各色装饰花边。男性哈尼卡戴礼帽、腰带、佩刀和烟荷包等。
  哈尼卡头饰以及身体上粘贴的图案,有很多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图案样式,如花草树木以及蝴蝶、各种飞鸟等有吉祥寓意的图案。这些图案样式色彩搭配得当,过去以朴素的蓝色、绿色、灰色、黑色等深色系为主,古朴典雅、含蓄内敛;现在以蓝色、青色、红色、黄色、粉色、橘色等色彩鲜艳的色系为主,明快秀丽、丰富多彩。这些图案不仅有装饰和美化作用,也间接地表达出了达斡尔族人追求幸福生活、消灾纳福的美好愿望。
  二、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传承现状
  达斡尔族哈尼卡这项发源于民间的手工艺,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其可贵价值已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其传承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家庭傳承模式
  家庭传承模式是指以自家长辈为师,代代相传,这种模式是最常见也是最原始的传承方式。一般都是由长辈制作,家中的晚辈受到长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小便得到了长辈以及周围孩童共同玩耍的启发和影响,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哈尼卡这项手工艺,由此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当今社会,玩具越来越丰富,哈尼卡已逐渐被大部分家庭遗忘,只有极少数家庭成员还在玩、在传承哈尼卡,而玩哈尼卡仅限于以家庭内部自娱自乐的形式存在。   (二)非遗传承人传承模式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以及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促使人们用多种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守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哈尼卡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传承人得到政府的支持,为哈尼卡手工艺的传承开拓出一片天地。
  苏梅女士是达斡尔族著名剪纸艺术家、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哈尼卡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92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达斡尔族传统剪纸事业,制作纸偶哈尼卡是她的主要项目之一。她制作的哈尼卡造型生动形象,服饰精致鲜丽,在继承本民族哈尼卡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剪纸艺术节等活动,对达斡尔族哈尼卡的宣传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图7)。
  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旗的北方部落工作室,暑期为中小学、幼儿园孩子开设非遗手工体验课程,哈尼卡纸偶制作是其中内容之一。不仅民族小学展开了哈尼卡课程学习,齐齐哈尔大学的师生也对哈尼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工作室向孟丽老师以及哈尼卡非遗传承人张雪梅进行了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为哈尼卡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沃吟荷是黑龍江省齐齐哈尔市市级哈尼卡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受外祖母和母亲的熏陶与影响,能剪出不重样的图案。她在传统哈尼卡的基础上创新出一系列布艺哈尼卡及手机支架、配饰挂件等哈尼卡的衍生产品。
  (三)旅游创新开发模式
  许多地方以“非遗”项目为主题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旅游纪念品。其中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积极扶持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该旗莫日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出了以哈尼卡为原型的哈尼卡娃,为旅游纪念品探索了新的思路。达斡尔哈尼卡娃动漫形象及其衍生产品在2017年呼伦贝尔中俄蒙创意大赛中荣获文化数字产品设计类主题三等奖,并以哈尼卡娃为灵感,研发了各类具有达斡尔风格的挂件、毛衣链、手机链等衍生产品。北方部落也用纸制作出了1∶1比例的儿童可穿的哈尼卡,并在舞台上进行展示,既传承了民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又能结合现代生活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衍生产品,弘扬民族文化。
  三、结语
  通过对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传承现状的研究,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及传承人作品,加深了对达斡尔族文化的理解,也重温了儿童对成人生活世界的憧憬与热爱。达斡尔族非遗哈尼卡手工艺特色,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能顺应时代环境的发展,依然存在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希望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年,继续增强保护和弘扬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使达斡尔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结题成果;项目编号:135309424。
  王培霞
  1996年生,女,山西大同人,齐齐哈尔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工程。
  王瑞华
  1969年生,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民族服饰及手工艺。
  参考文献:
  [1]毅松.开拓之鹰[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9.
  [2]郭旭光,鄂晓楠.达斡尔族文物图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3]李一娜,李少博.达斡尔族哈尼卡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J].装饰,2018(8):79-81.
  [4]张越,王光文.达斡尔族纸偶剪纸艺术哈尼卡的田野调查[J].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2020,17(3):30-35.
  [5]刘蕊.剪纸艺术综论—以山东民间剪纸为例[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0,49(10):53-54,57.
其他文献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单色釉之一,包含很多颜色,有月白、天青、粉青、梅子青、豆青、豆绿、翠青等,古人习惯将青、绿、蓝这三种颜色统称为“青色”。民国许之衡先生所著《饮流斋说瓷》有载:“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民国刘子芬先生所著《竹园陶说》也有载:“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青釉瓷器色若碧玉,与
期刊
摘要:位于福建省北部的建窑建盏,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受到了海外各个国家地区的欢迎。近年来,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对建窑建盏的传承,主要采用了发掘和保护措施。本文着重于研究建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建盏艺术;传承;发展  建盏在宋代文化载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曜变天目”“油滴建盏”都是珍品,在日本被看作国宝,享有盛誉。但是,由于南宋国势的衰落,“斗茶”的风尚逐渐减弱。此外,建安地区废弃了许多
期刊
摘要:画家常常陷于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尴尬处境,我认为画家卖画是通过脑力劳动换取生活资料,合情合理,与雅俗无关,没必要扭捏作态。画家的格局决定其如何把控绘画与生活的关系,画画不能只是为了谋取利润,也要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中不断求索,可用过程中所结成的智慧结晶换取相应的报酬,但不能为了报酬而忘记艰苦求道的初衷。  关键词:中国画;字画交易;文人画家;职业画家  在对中国画艺术感兴趣的人群中,依然有一批人保留
期刊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代表,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彰显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作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进行中医药文化的教育,对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增强民族自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遗保护;中医药文化;教育实践;传统文化  一、中医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药是由我国汉族和
期刊
摘要: 《金刚经》和金刚经变的含义及内容不是完全相匹配的,金刚经变是以《金刚经》为理论基础产生的,但是没有完全表达出《金刚经》的义理。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大致可分为:经变的矩形画面中整体绘制的法会图以及法会图占据整个矩形变相图的中央部分(在其两边和下部绘有《金刚经》部分内容)的其他变相图这两种类型。笔者对其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主体人物主尊形象与菩萨形象作了简要分析,发现外来吐蕃文化与敦煌本土汉文化
期刊
摘要:灰塑俗称“灰批”“泥塑”,是闽南传统建筑上利用灰泥進行装饰的一种表现形式,属于传统雕塑艺术的一种。文章从灰塑的制作步骤、造型表现形式、常见的装饰位置和题材、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指向价值几个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和研究。  关键词:闽南传统建筑;灰塑;装饰艺术  据记载,灰塑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宋代得到普遍应用,明清时期,宗祠、寺庙和规模较大的民居住宅建筑盛行用灰塑进行装饰。灰塑以灰泥、纸筋、稻
期刊
我们在开展“板桥书画艺术赏析校本化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节上生枝”,这就要求深入美术学科教学的课堂。节上生枝是我们多年以来在美术教学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节上生枝之一,围绕美术主线  “节”就是关节,围绕主要关节,就是围绕课题。赏析课不能离开教学研究的课题,否则,再精彩的环节也要毫不犹豫地删除。课堂上的分分秒秒都不能浪費,教学的每一个环
期刊
摘要:湖北民间吹打乐种类繁多,笔者以襄阳市谷城县石花镇的什样锦班社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对其班社的人员组成、乐器使用、演奏形式、曲目与应用等现状进行调查。  关键词:襄阳市;石花镇;什样锦;吹打乐;调查报告;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  什样锦又名十样锦、十翻、十不闲,《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湖北卷》[1](以下简称“集成”)将其划分在鄂北打调、襄河吹打、牌子锣三大乐种中。目前,国内关
期刊
收藏,是一种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奇石收藏者与日俱增,特别是对“天下第一石”——中国灵璧奇石的收藏更是积极踊跃。  谈到灵璧奇石的收藏就要谈到它的保养,二者不可分家。以下重点阐述灵璧奇石的收藏和保养问题。  一、中国灵璧奇石的收藏  奇石收藏是一件雅事,也是一种发现美、继承美、弘扬美的活动,是科技、知识、资财、劳务综合型的事业,必须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和心血。  (一)
期刊
摘要:文章以我的创作在构图中的作用为主要线索。所谓构图,就是组合与构成,一般指的是在物质的平面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局部或者个别的物体形象组合成一个整体而展示出的艺术作品,来表现作者构思中预想的大致效果。  关键词:构图;创作;借鉴  一、构图法概述  中国传统绘画一般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构图。散点透视在《画山水序》中以及王维的《山水论》中初具雏形,由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