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iu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块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整块学习时间”,课堂上学生难以有深度的思考。根据“‘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的观察主题,对课堂进行观察,搜集、分析学习信息发现:“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任务要有挑战性,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整块学习 开放性思维 真实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篇习作例文和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构成。我校徐老师对整个单元进行了大单元设计,分8课时完成。我和语文课程中心组的成员对徐老师执教的该单元的第2课时《人物描写一组》,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
  一、主题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学了语文后,能用语文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用语文来生活、思考,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等。
  通过学习语文,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水平,这与“整块学习时间”是相关联的。“整块学习时间”是保证,是前提,是基础。
  为什么要有“整塊学习时间”呢?试想,如果课堂上都是碎片化的学习,都是师生高频率的你问我答,看似繁忙、热闹,但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获得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能力,不能产生丰富的信息,无法解决未知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好的学习一定是需要“整块学习时间”的。什么是“整块学习时间”呢?第一,从学习时长上保证“整块”,课堂上给学生整块的时间来学习思考;第二,在保证时长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思考,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释放;第三,从学习效果上看,希望通过“整块学习时间”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基于此,我们将观察的主题定为:“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观察:
  (1)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2)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3)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二、观察过程与结果
  徐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组成。本课的目标是:(1)学习《两茎灯草》,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2)重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徐老师围绕目标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整节课中,徐老师先用例文引路,归纳典型事例的三大特点,即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再让学生自学《摔跤》,从这三个维度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典型事例;最后,让学生选取典型事例来写一个同学的特点。
  (一)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大单元设计要有大任务。课堂学习琐不琐碎,首先要看教师有没有进行任务的整体性设计。任务杂乱、琐碎,学生的学习必然是碎片化的。落实到本课的任务是:学会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的特点。徐老师将这个大任务分解为三个小任务。
  第一个任务:仔细阅读《两茎灯草》,想一想,这个片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把严监生吝啬、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的?
  第二个任务: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
  第三个任务:选取典型事例练习。这个任务里面又分成两个子任务。(1)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事例略)。你觉得哪几个事例是典型事例?为什么?(2)哪位同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想一想他(她)有什么特点?哪几件事情最能体现他(她)的这个特点?
  教师在9时39分呈现第一个任务,学生自主学习6分钟,交流讨论20分钟,最后归纳出典型事例具有的三个特点,总共用时26分钟。
  第二个任务是10时06分开始呈现的,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讨论交流5分钟,总共用时8分钟。
  第三个任务是10时15分开始呈现的,第一个子任务用时2分55秒,第二个子任务用时10分05秒,总共用时13分钟。
  这三个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呈现出整体性,并且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呈阶梯形。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这三个任务有序进行,从范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再进行理解内化,最后迁移运用。从时间上来看,整节课用了55分钟,三个任务的完成分别用时26分钟、8分钟、13分钟,任务的整体性让学生“整块学习时间”也得到了保障。
  (二)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落实的难点。“整块学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多些、更完整些、更深入些。现在,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得到了保障,学生到底有没有真的进行“整块学习”呢?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开放性思维有没有得到释放呢?我们进行了分小组的观察。我观察的第1小组由6位同学组成。
  在布置第一个任务单后,学生开始“整块自主学习”。我发现,1号男生随即拿笔画线,写感受。2号女生轻声说了一句:“要干吗?”然后,看旁边1号在画线,也赶紧拿起笔,但她没有画线,只是用小括号把自己认为对的句子括出来,没有写任何的读后感受。3号女生和5号女生学习很投入,一边轻声地读,一边圈画出重点词语,写上自己的理解。4号男生整个过程都处于游离状态,虽然手里拿着笔,但眼睛东张西望,书上也只有几条线……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3号、5号都举手回答了问题。1号、2号、4号、6号没有举手发表观点。在此过程中,3号与5号及时将板书内容记在书上,4号始终没有动笔,一直似听非听,教师讲评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
  整个过程中,3号和5号理解了评价任务,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能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2号和4号显然对评价任务没有清晰的了解,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虽然给了“整块学习时间”,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后面的交流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   在实施第三个任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选取能表现叔叔技艺超群的典型事例——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
  生第一个、第四个是典型事例。
  师嗯。
  生因为事例1说,他能把书中所有的细节都记住,是非常厉害的。
  师是很厉害。
  生第二个事例,他记住了我昨天说过的一句话,不典型。
  师这个事例也是匹配的,也是讲记忆的,你为什么觉得它不是典型事例呢?
  生因为只要每个人多留心,别人说过的话都可以记住。
  师哦,难度怎么样?
  生不难,没有体现记忆力超群。
  生第三个事例中,他能记住我的生日,也不典型。
  师记住别人的生日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生第四个事例,他只看了一遍地图,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
  师所以是高度匹配,而且具有……一般人能不能做到?
  生不能。
  师请坐。而且第一个、第四个事例是可以有细节化描写的,而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基本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所以选取典型事例,不仅要匹配,而且要高度匹配,要能突出這个人物的特点。
  关于典型事例的选材,基本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及意见,也没有其余学生参与点评,所以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释放。
  第三个任务的第二个子任务,要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同学的特点。学生完成后,教师随即让学生对照三个评价要点(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自评,在最典型事例前面打星。自评后互评,如果都符合的话,打三颗星。但由于评价要点描述不够清晰,特别是对于什么是匹配度学生还是不明确,所以我观察的第1小组中,除了5号完成了自评,其余5位学生始终在纠结,没有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没有从同伴的帮助中产生新的想法。
  评价要点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依据和参照,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拐杖”。如果评价要点不清晰,学生就无法依据它进行思考、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很难迸出思维的火花,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整块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
  综上所述,这节课中学生开放性思维还不够,这与评价任务不清晰、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评价要点不明确有关。
  (三)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学习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我们希望通过“整块学习”优化问题解决模式。徐老师利用第一、第二个任务,提炼了“典型事例”的三个维度,并在任务二中利用《摔跤》一文进行实践。到第三个任务,开始适时地进行迁移运用。闭环的最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完成本单元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本节课中,最后的任务是运用所学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一个同学的特点。我观察的第一小组听到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1号速度很快,思考了一会儿,写的同学的特点是暴躁。选取的典型事例是:“(1)我不借书给他时,他就威逼利诱;(2)只要有人说他一句,他就会打人;(3)经常无事招惹别人。”3号写的同学的特点是:聪明但话多又调皮。事例是:“(1)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但喜欢跟同学讲话;(2)喜欢看曹文轩的书,课外知识丰富。”4号和5号写的是同一位学生,特点是顽皮。4号的事例是:“(1)他经常上课捣乱;(2)他经常把第一天的作业拖到第三天;(3)他经常被老师‘请’到角落里罚站。”5号选择的事例是水球事件和喝墨水。2号一直未动笔,后来写了几个字又擦掉了,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5号能通过学习,明白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特点,顺利达成了目标。其余几位学生对典型事例匹配度的理解还不清晰,列举的事例没有围绕同学的某个特点,没有达成目标。
  三、观察反思与建议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整块学习时间”的效果呢?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
  课堂上的“整块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知识碎片化,就要避免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但课堂上时间不多,如何让学生有“整块学习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大任务,整体呈现大任务,用大任务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去思考。任务要少而精。本节课上,徐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整节课上完超时了15分钟左右。第一个任务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2个任务实施得比较仓促,继而影响了本课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因此,任务不要贪多,要聚焦。
  (二)“整块学习”中,任务要有挑战性
  任务的挑战性也是提升学生“整块学习时间”效率的关键。本节课中,第三个任务没有充分展开,有的学生写了同学的许多特点,有的学生写的事例不够典型。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原因,在于第一个任务实施时教师牵引得比较多,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释放。如果由学生自己进行挑战,组内研究分享,提炼“典型事例”的特点,效果会更好。最后交流中,很多学生写了同一位同学的特点,也选取了一些事例。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表格,让学生自主评价,提炼众多事例的精髓,进行内容的深加工,进而在评价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利用挑战性任务的魅力驱动学生的“整块学习”。
  (三)“整块学习”中,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整块学习”中,评价的任务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只有学生清晰地知道应该怎样做,学习的效率才会提升,任务才能达成。以第二个学习任务为例,学生要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学生怎么看呢?小组中几位学生有的只是在书上画线或画括号,有的只是默看,没有动笔。究其原因,是教师出示的评价任务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理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等途径来落实这个任务。教师设计好评价任务导语,讲清操作方法,学生明确了方法,在完成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信息,思维越来越活跃,“整块学习”才会更有成效。
  “整块学习”要通过少而精的评价任务,催生多而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和学达到精而优的效果。在课堂中,每位教师都要“让学”,给学生“整块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块学习”中经历一种真实的学习。
其他文献
本刊小学教育教学版立足于引领广大一线教师超越经验与案例的层面,提炼实践与探究成果,提升认识与理解水平,从而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的双向互动及不断深化。  2020年,我們继续关注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话题,注重打通学科界限,与大家一起,跳出学科看教学,并努力从教学走向教育,引发有深度的研究及多角度的评论。目前遴选出如下话题:  1.教材特色分析及其教学研究;  2.汉字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3.核
期刊
摘要: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探究是实现数学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激发兴趣、开阔视野,理解数学、提升素养。结合2019年江苏省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评比活动中一些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谈一谈如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探究的各个环节中:以史入境,开启探究之旅;以史明理,寻求探究之法;以史作证,确认探究之效;以史为练,巩固探究之果;以史促思,延伸探究之获。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
期刊
摘要: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小事件。从刘姥姥这样的小人物“看”大观园、“逗”众人、众人“笑”刘姥姥等小事件入手,看小反应的大渲染,看小人物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对《红楼梦》的艺术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红楼梦》刘姥姥大观园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片段。刘姥姥是一个小角色,关于她的事件是游离于
期刊
摘要: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于数学的理性精神以及蕴含其中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王凌老师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将学习活动镶嵌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养成“接着想下去”的数学思维,掌握由“例”到“类”的数学方法,获得“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找规律》  近日,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王凌教学六年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让学生学习如何解决问题重于让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前者才能给学生真正“带得走”、能终身受益的东西。对于怎样引导学生“学解”,贲友林老师执教的《“鸡兔同笼”问题》一课给我们的启发有:通过学习单让学生充分地“先学”,优先选择“学困生”汇报,从学生作品入手读懂学生,用连续追问驱动学生步步思考,关注“学优生”的学习提升。  关键词:解决问题思想方法学生主体《“鸡兔同笼”问题》  “解”是指解决
期刊
摘要:《汉字的小时候》是一堂科学课、文化课、生命课。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课堂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随后顺次认识局部象形的甲骨文,认识整体象形的甲骨文,了解字的有趣演变,认识十二生肖的甲骨文。教学流程起承轉合,自然、自如。  关键词:汉字甲骨文象形  一、课堂实录  (一)初步感知汉字形式的演变过程  (课前播放汉字由甲骨文演变成楷书的动画,让学生边看边猜。)  师小朋友刚
期刊
摘要:一节小学数学课上有几十个想法层出不穷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利用好这些课堂现象,课堂的精彩程度就不会低。如若在课上错过了,课后也应该通过反思来问寻这些课堂现象背后的原因。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公开课,反思“安安静静”“急于表达”“奇思妙想”背后的原因,并以之作為教学资源,让课堂更加精彩。  关键词:课堂现象;教学资源;《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一节小学数学课上
期刊
摘要:细品华应龙老师执教《“圆的面积”练习课》的“台前幕后”,不难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是从生活事件中提炼化错素材,开发数学理解和应用的差错性故事;注重认知变化和主动建构,用数学运算和思维展开化错故事;反复雕琢教学过程,把化错教学演化成生动的教学故事。  关键词:《“圆的面积”练习课》;化错教育;故事化教学  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的“化错教育”2019年度峰会暨全国小学数学“两课”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特级
期刊
摘要:课堂观察LICC模式对于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合作文化,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質,具有显著的意义。由此,展开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学科化研究:根据高中生物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的教学背景,建构适合的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观察的实施程序具体化为若干具有操作性的实施环节,并研究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操作策略或方法;通过具体的课堂观察活动,对若干观察点开展主题式观察,进而开发出观察工具(量表),形成课
期刊
摘要:围绕“任务串联,‘创造“整块学习时间”’”这一观察主题,对《确定位置》一课进行观察。以“任务串”为研究视角,对两次课堂中的“整块学习时间”观察与分析,得出启示:课堂教学应努力将小任务连成“任务串”、让学生释放“全信息”、支持“整学习”和优化内结构,以创造“整块学习时间”。  关键词:“整块学习时间” 任务串联 《确定位置》  教师把信息完整地收集,再完整地处理,引导学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