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整块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前提与基础。没有“整块学习时间”,课堂上学生难以有深度的思考。根据“‘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的观察主题,对课堂进行观察,搜集、分析学习信息发现:“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任务要有挑战性,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整块学习 开放性思维 真实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篇习作例文和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构成。我校徐老师对整个单元进行了大单元设计,分8课时完成。我和语文课程中心组的成员对徐老师执教的该单元的第2课时《人物描写一组》,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
一、主题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学了语文后,能用语文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用语文来生活、思考,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等。
通过学习语文,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水平,这与“整块学习时间”是相关联的。“整块学习时间”是保证,是前提,是基础。
为什么要有“整塊学习时间”呢?试想,如果课堂上都是碎片化的学习,都是师生高频率的你问我答,看似繁忙、热闹,但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获得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能力,不能产生丰富的信息,无法解决未知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好的学习一定是需要“整块学习时间”的。什么是“整块学习时间”呢?第一,从学习时长上保证“整块”,课堂上给学生整块的时间来学习思考;第二,在保证时长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思考,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释放;第三,从学习效果上看,希望通过“整块学习时间”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基于此,我们将观察的主题定为:“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观察:
(1)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2)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3)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二、观察过程与结果
徐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组成。本课的目标是:(1)学习《两茎灯草》,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2)重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徐老师围绕目标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整节课中,徐老师先用例文引路,归纳典型事例的三大特点,即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再让学生自学《摔跤》,从这三个维度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典型事例;最后,让学生选取典型事例来写一个同学的特点。
(一)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大单元设计要有大任务。课堂学习琐不琐碎,首先要看教师有没有进行任务的整体性设计。任务杂乱、琐碎,学生的学习必然是碎片化的。落实到本课的任务是:学会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的特点。徐老师将这个大任务分解为三个小任务。
第一个任务:仔细阅读《两茎灯草》,想一想,这个片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把严监生吝啬、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的?
第二个任务: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
第三个任务:选取典型事例练习。这个任务里面又分成两个子任务。(1)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事例略)。你觉得哪几个事例是典型事例?为什么?(2)哪位同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想一想他(她)有什么特点?哪几件事情最能体现他(她)的这个特点?
教师在9时39分呈现第一个任务,学生自主学习6分钟,交流讨论20分钟,最后归纳出典型事例具有的三个特点,总共用时26分钟。
第二个任务是10时06分开始呈现的,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讨论交流5分钟,总共用时8分钟。
第三个任务是10时15分开始呈现的,第一个子任务用时2分55秒,第二个子任务用时10分05秒,总共用时13分钟。
这三个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呈现出整体性,并且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呈阶梯形。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这三个任务有序进行,从范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再进行理解内化,最后迁移运用。从时间上来看,整节课用了55分钟,三个任务的完成分别用时26分钟、8分钟、13分钟,任务的整体性让学生“整块学习时间”也得到了保障。
(二)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落实的难点。“整块学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多些、更完整些、更深入些。现在,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得到了保障,学生到底有没有真的进行“整块学习”呢?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开放性思维有没有得到释放呢?我们进行了分小组的观察。我观察的第1小组由6位同学组成。
在布置第一个任务单后,学生开始“整块自主学习”。我发现,1号男生随即拿笔画线,写感受。2号女生轻声说了一句:“要干吗?”然后,看旁边1号在画线,也赶紧拿起笔,但她没有画线,只是用小括号把自己认为对的句子括出来,没有写任何的读后感受。3号女生和5号女生学习很投入,一边轻声地读,一边圈画出重点词语,写上自己的理解。4号男生整个过程都处于游离状态,虽然手里拿着笔,但眼睛东张西望,书上也只有几条线……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3号、5号都举手回答了问题。1号、2号、4号、6号没有举手发表观点。在此过程中,3号与5号及时将板书内容记在书上,4号始终没有动笔,一直似听非听,教师讲评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
整个过程中,3号和5号理解了评价任务,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能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2号和4号显然对评价任务没有清晰的了解,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虽然给了“整块学习时间”,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后面的交流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 在实施第三个任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选取能表现叔叔技艺超群的典型事例——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
生第一个、第四个是典型事例。
师嗯。
生因为事例1说,他能把书中所有的细节都记住,是非常厉害的。
师是很厉害。
生第二个事例,他记住了我昨天说过的一句话,不典型。
师这个事例也是匹配的,也是讲记忆的,你为什么觉得它不是典型事例呢?
生因为只要每个人多留心,别人说过的话都可以记住。
师哦,难度怎么样?
生不难,没有体现记忆力超群。
生第三个事例中,他能记住我的生日,也不典型。
师记住别人的生日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生第四个事例,他只看了一遍地图,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
师所以是高度匹配,而且具有……一般人能不能做到?
生不能。
师请坐。而且第一个、第四个事例是可以有细节化描写的,而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基本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所以选取典型事例,不仅要匹配,而且要高度匹配,要能突出這个人物的特点。
关于典型事例的选材,基本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及意见,也没有其余学生参与点评,所以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释放。
第三个任务的第二个子任务,要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同学的特点。学生完成后,教师随即让学生对照三个评价要点(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自评,在最典型事例前面打星。自评后互评,如果都符合的话,打三颗星。但由于评价要点描述不够清晰,特别是对于什么是匹配度学生还是不明确,所以我观察的第1小组中,除了5号完成了自评,其余5位学生始终在纠结,没有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没有从同伴的帮助中产生新的想法。
评价要点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依据和参照,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拐杖”。如果评价要点不清晰,学生就无法依据它进行思考、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很难迸出思维的火花,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整块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
综上所述,这节课中学生开放性思维还不够,这与评价任务不清晰、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评价要点不明确有关。
(三)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学习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我们希望通过“整块学习”优化问题解决模式。徐老师利用第一、第二个任务,提炼了“典型事例”的三个维度,并在任务二中利用《摔跤》一文进行实践。到第三个任务,开始适时地进行迁移运用。闭环的最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完成本单元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本节课中,最后的任务是运用所学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一个同学的特点。我观察的第一小组听到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1号速度很快,思考了一会儿,写的同学的特点是暴躁。选取的典型事例是:“(1)我不借书给他时,他就威逼利诱;(2)只要有人说他一句,他就会打人;(3)经常无事招惹别人。”3号写的同学的特点是:聪明但话多又调皮。事例是:“(1)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但喜欢跟同学讲话;(2)喜欢看曹文轩的书,课外知识丰富。”4号和5号写的是同一位学生,特点是顽皮。4号的事例是:“(1)他经常上课捣乱;(2)他经常把第一天的作业拖到第三天;(3)他经常被老师‘请’到角落里罚站。”5号选择的事例是水球事件和喝墨水。2号一直未动笔,后来写了几个字又擦掉了,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5号能通过学习,明白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特点,顺利达成了目标。其余几位学生对典型事例匹配度的理解还不清晰,列举的事例没有围绕同学的某个特点,没有达成目标。
三、观察反思与建议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整块学习时间”的效果呢?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
课堂上的“整块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知识碎片化,就要避免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但课堂上时间不多,如何让学生有“整块学习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大任务,整体呈现大任务,用大任务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去思考。任务要少而精。本节课上,徐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整节课上完超时了15分钟左右。第一个任务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2个任务实施得比较仓促,继而影响了本课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因此,任务不要贪多,要聚焦。
(二)“整块学习”中,任务要有挑战性
任务的挑战性也是提升学生“整块学习时间”效率的关键。本节课中,第三个任务没有充分展开,有的学生写了同学的许多特点,有的学生写的事例不够典型。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原因,在于第一个任务实施时教师牵引得比较多,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释放。如果由学生自己进行挑战,组内研究分享,提炼“典型事例”的特点,效果会更好。最后交流中,很多学生写了同一位同学的特点,也选取了一些事例。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表格,让学生自主评价,提炼众多事例的精髓,进行内容的深加工,进而在评价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利用挑战性任务的魅力驱动学生的“整块学习”。
(三)“整块学习”中,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整块学习”中,评价的任务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只有学生清晰地知道应该怎样做,学习的效率才会提升,任务才能达成。以第二个学习任务为例,学生要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学生怎么看呢?小组中几位学生有的只是在书上画线或画括号,有的只是默看,没有动笔。究其原因,是教师出示的评价任务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理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等途径来落实这个任务。教师设计好评价任务导语,讲清操作方法,学生明确了方法,在完成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信息,思维越来越活跃,“整块学习”才会更有成效。
“整块学习”要通过少而精的评价任务,催生多而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和学达到精而优的效果。在课堂中,每位教师都要“让学”,给学生“整块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块学习”中经历一种真实的学习。
关键词:整块学习 开放性思维 真实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由2篇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2篇习作例文和习作《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构成。我校徐老师对整个单元进行了大单元设计,分8课时完成。我和语文课程中心组的成员对徐老师执教的该单元的第2课时《人物描写一组》,进行了课堂观察。观察的主题是:“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
一、主题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本学科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希望学生学了语文后,能用语文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用语文来生活、思考,实现个人的社会责任等。
通过学习语文,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水平,这与“整块学习时间”是相关联的。“整块学习时间”是保证,是前提,是基础。
为什么要有“整塊学习时间”呢?试想,如果课堂上都是碎片化的学习,都是师生高频率的你问我答,看似繁忙、热闹,但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获得的只是一些碎片化的能力,不能产生丰富的信息,无法解决未知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不可能得到提升的。
好的学习一定是需要“整块学习时间”的。什么是“整块学习时间”呢?第一,从学习时长上保证“整块”,课堂上给学生整块的时间来学习思考;第二,在保证时长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自由充分地思考,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得到释放;第三,从学习效果上看,希望通过“整块学习时间”促进问题的解决,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基于此,我们将观察的主题定为:“整块学习时间”中,学生真的“整块学习”了吗?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观察:
(1)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2)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3)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二、观察过程与结果
徐老师执教的《人物描写一组》由《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和《两茎灯草》组成。本课的目标是:(1)学习《两茎灯草》,了解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2)重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徐老师围绕目标设计了三个评价任务。整节课中,徐老师先用例文引路,归纳典型事例的三大特点,即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再让学生自学《摔跤》,从这三个维度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典型事例;最后,让学生选取典型事例来写一个同学的特点。
(一)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任务的呈现是整体性的吗?
大单元设计要有大任务。课堂学习琐不琐碎,首先要看教师有没有进行任务的整体性设计。任务杂乱、琐碎,学生的学习必然是碎片化的。落实到本课的任务是:学会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一个人的特点。徐老师将这个大任务分解为三个小任务。
第一个任务:仔细阅读《两茎灯草》,想一想,这个片段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把严监生吝啬、守财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的?
第二个任务: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
第三个任务:选取典型事例练习。这个任务里面又分成两个子任务。(1)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事例略)。你觉得哪几个事例是典型事例?为什么?(2)哪位同学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想一想他(她)有什么特点?哪几件事情最能体现他(她)的这个特点?
教师在9时39分呈现第一个任务,学生自主学习6分钟,交流讨论20分钟,最后归纳出典型事例具有的三个特点,总共用时26分钟。
第二个任务是10时06分开始呈现的,自主学习时间3分钟,讨论交流5分钟,总共用时8分钟。
第三个任务是10时15分开始呈现的,第一个子任务用时2分55秒,第二个子任务用时10分05秒,总共用时13分钟。
这三个任务围绕教学目标呈现出整体性,并且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呈阶梯形。从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这三个任务有序进行,从范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再进行理解内化,最后迁移运用。从时间上来看,整节课用了55分钟,三个任务的完成分别用时26分钟、8分钟、13分钟,任务的整体性让学生“整块学习时间”也得到了保障。
(二)在“整块学习时间”中,个体的思维是开放性的吗?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一个落实的难点。“整块学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多些、更完整些、更深入些。现在,学生的“整块学习时间”得到了保障,学生到底有没有真的进行“整块学习”呢?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开放性思维有没有得到释放呢?我们进行了分小组的观察。我观察的第1小组由6位同学组成。
在布置第一个任务单后,学生开始“整块自主学习”。我发现,1号男生随即拿笔画线,写感受。2号女生轻声说了一句:“要干吗?”然后,看旁边1号在画线,也赶紧拿起笔,但她没有画线,只是用小括号把自己认为对的句子括出来,没有写任何的读后感受。3号女生和5号女生学习很投入,一边轻声地读,一边圈画出重点词语,写上自己的理解。4号男生整个过程都处于游离状态,虽然手里拿着笔,但眼睛东张西望,书上也只有几条线……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3号、5号都举手回答了问题。1号、2号、4号、6号没有举手发表观点。在此过程中,3号与5号及时将板书内容记在书上,4号始终没有动笔,一直似听非听,教师讲评后也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
整个过程中,3号和5号理解了评价任务,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能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2号和4号显然对评价任务没有清晰的了解,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虽然给了“整块学习时间”,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后面的交流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没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 在实施第三个任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选取能表现叔叔技艺超群的典型事例——
师如果我们要写一个叔叔记忆力超群,有这样四个事例,你会选择哪个?为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
生第一个、第四个是典型事例。
师嗯。
生因为事例1说,他能把书中所有的细节都记住,是非常厉害的。
师是很厉害。
生第二个事例,他记住了我昨天说过的一句话,不典型。
师这个事例也是匹配的,也是讲记忆的,你为什么觉得它不是典型事例呢?
生因为只要每个人多留心,别人说过的话都可以记住。
师哦,难度怎么样?
生不难,没有体现记忆力超群。
生第三个事例中,他能记住我的生日,也不典型。
师记住别人的生日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
生第四个事例,他只看了一遍地图,就能一点儿不差地画下来。
师所以是高度匹配,而且具有……一般人能不能做到?
生不能。
师请坐。而且第一个、第四个事例是可以有细节化描写的,而第二个、第三个事例基本上一句话就说明白了。所以选取典型事例,不仅要匹配,而且要高度匹配,要能突出這个人物的特点。
关于典型事例的选材,基本都是教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及意见,也没有其余学生参与点评,所以学生的思维很难得到释放。
第三个任务的第二个子任务,要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同学的特点。学生完成后,教师随即让学生对照三个评价要点(匹配度、典型性、细节化)自评,在最典型事例前面打星。自评后互评,如果都符合的话,打三颗星。但由于评价要点描述不够清晰,特别是对于什么是匹配度学生还是不明确,所以我观察的第1小组中,除了5号完成了自评,其余5位学生始终在纠结,没有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没有从同伴的帮助中产生新的想法。
评价要点是学生深入学习的依据和参照,是学生深入学习的“拐杖”。如果评价要点不清晰,学生就无法依据它进行思考、交流,没有思维的碰撞,学生很难迸出思维的火花,也不能产生丰富的学习信息,“整块学习”的效果也会打折。
综上所述,这节课中学生开放性思维还不够,这与评价任务不清晰、教师没有让学生整体性思考、评价要点不明确有关。
(三)在“整块学习时间”中,问题的解决是闭环式的吗?
学习是一个闭环的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我们希望通过“整块学习”优化问题解决模式。徐老师利用第一、第二个任务,提炼了“典型事例”的三个维度,并在任务二中利用《摔跤》一文进行实践。到第三个任务,开始适时地进行迁移运用。闭环的最后——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完成本单元的最终目标。落实到本节课中,最后的任务是运用所学方法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一个同学的特点。我观察的第一小组听到任务后,迅速行动起来。1号速度很快,思考了一会儿,写的同学的特点是暴躁。选取的典型事例是:“(1)我不借书给他时,他就威逼利诱;(2)只要有人说他一句,他就会打人;(3)经常无事招惹别人。”3号写的同学的特点是:聪明但话多又调皮。事例是:“(1)上课积极回答问题,但喜欢跟同学讲话;(2)喜欢看曹文轩的书,课外知识丰富。”4号和5号写的是同一位学生,特点是顽皮。4号的事例是:“(1)他经常上课捣乱;(2)他经常把第一天的作业拖到第三天;(3)他经常被老师‘请’到角落里罚站。”5号选择的事例是水球事件和喝墨水。2号一直未动笔,后来写了几个字又擦掉了,没有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从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看,5号能通过学习,明白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体现人物特点,顺利达成了目标。其余几位学生对典型事例匹配度的理解还不清晰,列举的事例没有围绕同学的某个特点,没有达成目标。
三、观察反思与建议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整块学习时间”的效果呢?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整块学习”中,大任务要少而精
课堂上的“整块学习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知识碎片化,就要避免学习时间的碎片化。但课堂上时间不多,如何让学生有“整块学习时间”呢?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大任务,整体呈现大任务,用大任务把时间让出来,让学生去思考。任务要少而精。本节课上,徐老师设计了三个任务,整节课上完超时了15分钟左右。第一个任务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2个任务实施得比较仓促,继而影响了本课第二个目标的达成。因此,任务不要贪多,要聚焦。
(二)“整块学习”中,任务要有挑战性
任务的挑战性也是提升学生“整块学习时间”效率的关键。本节课中,第三个任务没有充分展开,有的学生写了同学的许多特点,有的学生写的事例不够典型。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原因,在于第一个任务实施时教师牵引得比较多,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释放。如果由学生自己进行挑战,组内研究分享,提炼“典型事例”的特点,效果会更好。最后交流中,很多学生写了同一位同学的特点,也选取了一些事例。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表格,让学生自主评价,提炼众多事例的精髓,进行内容的深加工,进而在评价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利用挑战性任务的魅力驱动学生的“整块学习”。
(三)“整块学习”中,评价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整块学习”中,评价的任务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只有学生清晰地知道应该怎样做,学习的效率才会提升,任务才能达成。以第二个学习任务为例,学生要自主阅读《摔跤》,看一看作者是怎么选取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特点的。学生怎么看呢?小组中几位学生有的只是在书上画线或画括号,有的只是默看,没有动笔。究其原因,是教师出示的评价任务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可以通过圈画重点词语、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理出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等途径来落实这个任务。教师设计好评价任务导语,讲清操作方法,学生明确了方法,在完成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信息,思维越来越活跃,“整块学习”才会更有成效。
“整块学习”要通过少而精的评价任务,催生多而丰富的信息,通过教和学达到精而优的效果。在课堂中,每位教师都要“让学”,给学生“整块学习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整块学习”中经历一种真实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