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道德滑坡的根源
客观原因: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涌进了一些西方社会的腐朽思潮,它侵蚀着我国人民中思想认识不坚定分子的灵魂,陷入道德败坏精神堕落,这是从外部侵入的客观存在原因。同时,国内实行经济改革,发展商品经济一方面积极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思想观念上激发出一些积极变化。这是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因素,也是一种使道德滑坡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一些人错误地主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必须“全盘西化”,宣扬极端个人主义,鼓吹人本主义、人性论。二是在一段时间里,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两种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失误。
二、和谐校园道德培育体系建设
(一)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观,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包含的价值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相容,这有夫偏颇。只要深入发掘和重新审视,就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积极意义的丰富的价值资源,这里只论及两点。
1.整体本位价值观。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社稷为本、民众为本的传统。从《书经》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到贾谊的《治安策》主张“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死,而忧其国之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共同倡导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这是一种整体本位、民众本位的价值观。:
2.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是传统道德的“五德”之一。信即信用、信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信是一项不带有阶级性的基本道德。当今企业界流传一句箴言:“商海无涯信作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兴衰和存亡。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要抵制假冒伪劣和欺诈等不良现象,就大有必要阐扬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二)强化家庭、学校、政府在道德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1.坚决维护传统家庭,为形成和维护健康社会文化奠定基础。良好的国民素质,首先开始于下一代的教育。要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传授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必须维护传统家庭。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教育开始和培养、孩子的观点和判断力产生的地点。家庭中父母是第一老师,而父母的任务是在孩子思想未定型,而且还可以熏陶时,把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世待人的态度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家庭有潜移默化的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里,因此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
2.教师应为和谐校园道德的示范者。良好公民素质的形成,必须依靠足以成为良好公民典范的教师。常言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教师必须传授给青少年学生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以及道德教条,用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来塑造国人。一个孩子经过上学到就业,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不会是尊纪守法的好公民?学校教师和校长是否树立了好模范、传授知识给学生,使学生考试及格?以后能否做好一份工作?这些是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的试金石在于培养出来的公民,是否能规矩地生活、工作,彼此竞争和合作?是否效忠和爱国?是否孝顺父母亲?是不是一个好邻居,一个可靠的朋友?等等。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更增加了教师的重要性,他们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人。他们必须是受人尊敬的人。教师人才的选择必须以他是否足以成为道德品格的导师以及善于传授知识为根据。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才能把正确的态度传授给学生,形成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
3.政府应为校园道德的培育起外部促进作用。政府形象及其公务员的作风,对于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个社会,如果贪污和行贿才能促进一件正当的事情的时候,良好的社会风尚从何谈起呢?当当权者自己就是一个腐败分子的时候,腐败还能从何得以治理呢?因此,在加强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形象是该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指示器。此外,在加强政府廉洁作风建设的同时,政府还应引导全社会保持文化传统与注重科技学习并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客观原因:一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在吸收世界各国经济建设的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涌进了一些西方社会的腐朽思潮,它侵蚀着我国人民中思想认识不坚定分子的灵魂,陷入道德败坏精神堕落,这是从外部侵入的客观存在原因。同时,国内实行经济改革,发展商品经济一方面积极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思想观念上激发出一些积极变化。这是国内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因素,也是一种使道德滑坡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也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西方社会的价值观的广泛传播,一些人错误地主张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就必须“全盘西化”,宣扬极端个人主义,鼓吹人本主义、人性论。二是在一段时间里,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两种建设“一手硬、一手软”的工作失误。
二、和谐校园道德培育体系建设
(一)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道德观,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包含的价值资源的开发,选择和利用。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发展市场经济不能相容,这有夫偏颇。只要深入发掘和重新审视,就不难发现传统文化中蕴藏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积极意义的丰富的价值资源,这里只论及两点。
1.整体本位价值观。中华民族素有“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社稷为本、民众为本的传统。从《书经》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到贾谊的《治安策》主张“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死,而忧其国之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共同倡导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这是一种整体本位、民众本位的价值观。:
2.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是传统道德的“五德”之一。信即信用、信誉、真诚待人、言行一致,恪守诺言;信是一项不带有阶级性的基本道德。当今企业界流传一句箴言:“商海无涯信作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信誉尤其是产品质量信誉的好坏,决定企业的兴衰和存亡。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和市场机制正常运行,要抵制假冒伪劣和欺诈等不良现象,就大有必要阐扬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二)强化家庭、学校、政府在道德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1.坚决维护传统家庭,为形成和维护健康社会文化奠定基础。良好的国民素质,首先开始于下一代的教育。要教育好下一代,尤其是传授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必须维护传统家庭。家庭是孩子性格形成、教育开始和培养、孩子的观点和判断力产生的地点。家庭中父母是第一老师,而父母的任务是在孩子思想未定型,而且还可以熏陶时,把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世待人的态度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家庭有潜移默化的功能,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眼里,因此要求父母以身作则,而不是正式讲授的方式传给下一代。
2.教师应为和谐校园道德的示范者。良好公民素质的形成,必须依靠足以成为良好公民典范的教师。常言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教师必须传授给青少年学生以共同的基本社会行为准则、社会价值以及道德教条,用这些准则,价值观以及教条来塑造国人。一个孩子经过上学到就业,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不会是尊纪守法的好公民?学校教师和校长是否树立了好模范、传授知识给学生,使学生考试及格?以后能否做好一份工作?这些是重要的。但是,良好的学校教育的试金石在于培养出来的公民,是否能规矩地生活、工作,彼此竞争和合作?是否效忠和爱国?是否孝顺父母亲?是不是一个好邻居,一个可靠的朋友?等等。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更增加了教师的重要性,他们是道德精神和社会精神的支撑人。他们必须是受人尊敬的人。教师人才的选择必须以他是否足以成为道德品格的导师以及善于传授知识为根据。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才能把正确的态度传授给学生,形成学生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
3.政府应为校园道德的培育起外部促进作用。政府形象及其公务员的作风,对于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个社会,如果贪污和行贿才能促进一件正当的事情的时候,良好的社会风尚从何谈起呢?当当权者自己就是一个腐败分子的时候,腐败还能从何得以治理呢?因此,在加强政府及其公务员的形象是该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指示器。此外,在加强政府廉洁作风建设的同时,政府还应引导全社会保持文化传统与注重科技学习并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