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在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2例)与对照组(48例)。实验组采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治疗。以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为观察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4.58±2.25)d、(5.42±2.38)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11.9%),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能够显著缩短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传统肠梗阻手术;老年性小肠梗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20-02
小肠梗阻是一种急腹症,常因小肠肠腔发生机械性阻塞或小肠正常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粪停止等,一旦确诊为小肠梗阻时,应立即施行手术治疗[1]。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性小肠梗阻成为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且老年患者生理上的衰退也导致合并疾病多,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正确处理老年性小肠梗阻,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老年性小肠梗阻治疗的关键[2]。本研究通过比较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在治疗老年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在老年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90例,均经过腹部X光和CT诊断为小肠梗阻。90例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4.7岁;对照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4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3-4]
实验组:采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进腹后探查腹腔内情况,确定梗阻部位及原因。对于肠管扩张严重者行肠减压,对于肠黏连造成的梗阻行黏连松解。对于黏连致密或黏连成团不易分离的肠管;存在不可恢复血运障碍、不可修复破裂的肠管,在保留足够长度小肠的情况下,行小肠部分切除,断端吻合。充分游离全小肠,探查、修补浆膜层。拔除术前留置的鼻胃管,经鼻置肠梗阻导管入胃内。术者推送导管或术中胃镜协助通过幽门。继续推送导管直至导管全部进入或超过梗阻段(吻合处)15cm 以上。“蛇行状”有序排列肠管,彻底腹腔止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确定无肠壁破损及腹腔内出血后大网膜覆盖于切口下,关腹。对照组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
1.3观察指标
以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术后,实验组的排气时间为(4.58±2.25)d,对照组的排气时间为(5.33±2.4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5.128,P<0.05);实验组的排便时间为(5.42±2.38)d,对照组术后排便时间为(6.64±2.5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6.337,P<0.05)。见表1。
实验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11.9%):肺部感染2例、低钾血症2例、术后血栓形成1例,对照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4例(29.2%):肺部感染6例、低钾血症5例、术后心衰2例、术后血栓形成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4.008,P<0.05);实验组术后有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对照组说因肺部感染死亡3例、心衰死亡2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325,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组别 病例数 术后排气时间/d 术后排便时间/d
实验组 42 4.58±2.25 5.42±2.38
对照组 48 5.33±2.41 6.64±2.56
T值 5.128 6.337
P值 0.024 0.013
3讨论
小肠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的存在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组别 病例数 并发症发生率 死亡率
实验组 42 5(11.9%) 1(2.4%)
对照组 48 14(29.2%) 5(10.4%)
X2值 4.008 2.325
P值 0.045 0.127
与否及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甚至生命。小肠梗阻发作后,肠功能极大受限,如无有效缓解,从肠管局部的病理、解剖改变到全身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一系列的复杂、凶险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5]。
当确诊为小肠梗阻时,应立即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越早治愈率越高。手术的目的是纠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乱,改善全身状况和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及正常的生理功能[6]。传统的肠梗阻手术方式虽可解除梗阻,但不能避免其复发。特别是对于术后黏连所致的肠梗阻,手术反而导致更广泛的黏连,造成了术后并发症及高死亡率的出现。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后排气时间(T=5.128,P<0.05)、排便时间(T=6.337,P<0.05)均显著短于传统的肠梗阻手术;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传统的肠梗阻手术(X2=4.008,P<0.05),但是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325,P>0.05)。可以说明,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够显著缩短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自身的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老年性小肠梗阻,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广友, 刘延锋. 小肠黏连性肠梗阻术后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山东医药,2010,50(48):64-65.
[2]陈传仁,邹文悦. 老年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21-3722.
[3]冯永东, 周其林, 杨传永, 等.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 860-862.
[4]黎介寿, 吴孟超, 黄志强, 主编. 普通外科手术学,第二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341-343.
[5]于海金, 李玉琴, 徐越超, 等. 3种非手术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36(2): 394-397.
[6]任建安, 黎介寿.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 697-699.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传统肠梗阻手术;老年性小肠梗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20-02
小肠梗阻是一种急腹症,常因小肠肠腔发生机械性阻塞或小肠正常位置发生不可逆变化,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粪停止等,一旦确诊为小肠梗阻时,应立即施行手术治疗[1]。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口不断增多,老年性小肠梗阻成为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而且老年患者生理上的衰退也导致合并疾病多,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病死率高。因此,正确处理老年性小肠梗阻,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老年性小肠梗阻治疗的关键[2]。本研究通过比较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在治疗老年性小肠梗阻的临床疗效,从而探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在老年性小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90例,均经过腹部X光和CT诊断为小肠梗阻。90例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42例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4.7岁;对照组48例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4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5.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3-4]
实验组:采用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进腹后探查腹腔内情况,确定梗阻部位及原因。对于肠管扩张严重者行肠减压,对于肠黏连造成的梗阻行黏连松解。对于黏连致密或黏连成团不易分离的肠管;存在不可恢复血运障碍、不可修复破裂的肠管,在保留足够长度小肠的情况下,行小肠部分切除,断端吻合。充分游离全小肠,探查、修补浆膜层。拔除术前留置的鼻胃管,经鼻置肠梗阻导管入胃内。术者推送导管或术中胃镜协助通过幽门。继续推送导管直至导管全部进入或超过梗阻段(吻合处)15cm 以上。“蛇行状”有序排列肠管,彻底腹腔止血,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确定无肠壁破损及腹腔内出血后大网膜覆盖于切口下,关腹。对照组采用传统肠梗阻手术。
1.3观察指标
以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死亡率为观察指标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术后,实验组的排气时间为(4.58±2.25)d,对照组的排气时间为(5.33±2.41)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5.128,P<0.05);实验组的排便时间为(5.42±2.38)d,对照组术后排便时间为(6.64±2.56)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T=6.337,P<0.05)。见表1。
实验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11.9%):肺部感染2例、低钾血症2例、术后血栓形成1例,对照组共发生术后并发症14例(29.2%):肺部感染6例、低钾血症5例、术后心衰2例、术后血栓形成1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X2=4.008,P<0.05);实验组术后有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对照组说因肺部感染死亡3例、心衰死亡2例,两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325,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比较
组别 病例数 术后排气时间/d 术后排便时间/d
实验组 42 4.58±2.25 5.42±2.38
对照组 48 5.33±2.41 6.64±2.56
T值 5.128 6.337
P值 0.024 0.013
3讨论
小肠是人体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的存在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比较
组别 病例数 并发症发生率 死亡率
实验组 42 5(11.9%) 1(2.4%)
对照组 48 14(29.2%) 5(10.4%)
X2值 4.008 2.325
P值 0.045 0.127
与否及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直接影响到人的生存质量,甚至生命。小肠梗阻发作后,肠功能极大受限,如无有效缓解,从肠管局部的病理、解剖改变到全身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导致一系列的复杂、凶险的临床症状,甚至危及生命[5]。
当确诊为小肠梗阻时,应立即施行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越早治愈率越高。手术的目的是纠正因梗阻引起的全身性生理紊乱,改善全身状况和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及正常的生理功能[6]。传统的肠梗阻手术方式虽可解除梗阻,但不能避免其复发。特别是对于术后黏连所致的肠梗阻,手术反而导致更广泛的黏连,造成了术后并发症及高死亡率的出现。
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后排气时间(T=5.128,P<0.05)、排便时间(T=6.337,P<0.05)均显著短于传统的肠梗阻手术;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传统的肠梗阻手术(X2=4.008,P<0.05),但是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术与传统肠梗阻手术的术后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2.325,P>0.05)。可以说明,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够显著缩短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术后排气、排便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综上所述,老年性小肠梗阻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自身的相关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老年性小肠梗阻,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广友, 刘延锋. 小肠黏连性肠梗阻术后复发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山东医药,2010,50(48):64-65.
[2]陈传仁,邹文悦. 老年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21-3722.
[3]冯永东, 周其林, 杨传永, 等. 小肠内置管肠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2例临床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9(6): 860-862.
[4]黎介寿, 吴孟超, 黄志强, 主编. 普通外科手术学,第二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341-343.
[5]于海金, 李玉琴, 徐越超, 等. 3种非手术方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比较[J].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0,36(2): 394-397.
[6]任建安, 黎介寿. 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 69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