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语境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论证女性解放的的理论基础和遇到的困境。首先从他者与女性的关系演变出发,结合西蒙娜·德·波伏娃在其著作《第二性》中的观点,详细阐述了女性沦为他者存在的现状和原因,然后阐述在建立以女性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上,女性在解放道路上所遭遇的双重压力和尴尬的境地。
  【关键词】女性主义;他者;价值取向
  在西方的伦理批判中存在两大对立的妇女观,一是“父权制”妇女观,另一个是“父权制批判”妇女观。而前者一直在伦理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宣扬男尊女卑的观点,这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在父权社会制度下,男性对女性的蔑视和压迫。而后者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开创的第一阶段的女性主义伦理学,提倡男女应获得同样的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并对前者进行了辨证地批判。
  一、女性主义的概念
  女性主义兴起于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这标志着经过了革命的洗礼后,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继而开始对父权制度下的“父权制”妇女观提出质疑和抨击,女性主义(feminism)在法国孕育而生。女性主义西蒙娜·F·科特对女性主义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意味天赋人权而产生的男女平等思想的概念。而1949年,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将女性主义的观点和主张阐述得淋漓尽致,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有只会的一本书”。“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主义的立场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哲学基础,波伏娃指出,女性的本质是生成的,是作为男人的“他者”而被规定的,女性真正的生存不在于她的幸福,而在于她成年的自由;女性的自由不在于认同某种男人指定的女性本质,而在于成为她“自身”。[1]对此而言,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最为自然的关系。
  二、他者与女性的关系演变
  黑格尔认为:主体只能在与他者、课题的等相互关系中确立地位。波伏娃指出他者与主体的关系并不是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也不是自主确立的,而是在此过程中他者的地位被主体确立的。因此,他者是被主体界定的,女性的也是按照男性的需求被界定的和发展而来的。
  事实上没有一个主体会自愿变成客体和他者。拉康认为:在自我即主体的确立中要经过三个阶段——前俄狄浦斯阶段、镜像阶段、后俄狄浦斯阶段。在镜像阶段中,主体的确立主要依靠外界的映像进行认定,换言之没有通过和外界他者的对比和作用,主体就无法同周围环境分裂出来,也就无法认知主体的地位。所以主体同外部环境成功分裂,是主体的本质,成为主体本身的前提,而不是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所声称的“统一主体”。拉康认为女性的他者地位的生成的过程依然停留在“镜像”阶段,那么以后进入了更高阶段,已存在的对立和分裂依然在发挥影响和作用。对人而言,这种对立和分裂是永恒的,“统一主体”何处寻觅呢?[2]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的著作中提到人是指代男性,而男性界定女性的标准并不是女性本身,而是将女性定义为相对于男性不能自主的人。由此而看,女性完全处于被界定的被动地位。她之所以被称为“性”,是因为相对于男性而言,她就是性。界定女性属性的参照物是男性,而界定男性的参照物却不是女性。女性是男性眼中附属的人,是与主体相对的绝对的他者。由此可见,在对他者理论的研究中发现,女性的地位无疑就是他者的地位,相对于男性而言,处于附属、非自主性、次要性等。
  那么他者与女性应如何获得解放呢?波伏娃认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男性一直居于领导和主导地位,女性只能从属与被领导的地位,而女性的这种社会属性是在父权制社会中,由男性的需求和自身利益决定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女性沦为“第二性”、“他者”、中介和物的被动地位。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竭力阐述女性沦为“第二性”的现状和原因。在她看来,女性之所以是他者和客体,源于父权社会制度本身,这一制度剥夺了女性应有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都依照男性的意愿和观点运作,作为绝对确立起来。
  女性要获得彻底的解放,就要解构女性的附属地位,使女性不再仅仅是男性附属的“第二性”。从母系氏族制度瓦解以来,父系社会开始确立,资本私有化开始形成,与此同时,妇女被压迫的地位也形成了。正如恩格斯所言:“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地生孩子的工具。”[3]由此,私有化的形成是导致女性沦为“第二性”的根本原因,是沦为他者地位的前提。波伏娃只是片面地看到女性的从属地位,却没有认识到导致他者属性的根本原因。她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确为女性杰作做出了贡献,但是却宣称不能赞同经济一元决定论。
  女性要得到彻底解放,就必须突破单纯与男性关系,建立起多种相对关系,否则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可磨灭。即使女性实现了主体地位,还是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与男性的关系中去,不能彻底地为自己存在。女性作为男性的参照物存在,对于另外的一方,她依然是客体的存在。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就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热的自然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4]
  三、以女性为主题的价值取向
  依据传统意识形态,男性在社会资源和话语权上都占有对的主导权,而女性更多的是服从安排。在女权主义意识日益兴起的今天,女性已意识到自己要在社会资源中占有主体地位,就应该成为完全自由的存在,是“自由人”、“社会人”而不仅是被构造成“客体”,而是同男性获得同等的社会权利。在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都是地位相等的社会主人,没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因此以女性为主体的价值观也正在逐步形成。
  而当女性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型时,女性也相应地承担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女性为了争取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而往往导致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力不从心。因此她们尝到了解放带来的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解放带来的苦。在女权运动进行地最激烈的时候,也是很多女性生活最艰辛的时候。导致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因为在女性运动兴起的同时,传统的妇女生活模式被摒弃,而现代妇女的生活模式又倾向于男性化,不符合女性当下的生活现状。当女性在争取和男性的同等地位时,社会和女性都将注意力集中到男性身上。女性必须向男性学习,不断提高,成为理想女性的楷模。然而,由于“男主外,女主内”这一传统思想已根深蒂固于人们头脑中,尽管“主内”已不是女性唯一的任务,但是“主内”这一责任依然无法推脱,女性还是要承担起主要的家务劳动。在此情况下,女性既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试图得到社会和男性的认可,有要担负起维持家庭的责任。隐形的“贤妻良母“式和显性的现代男性模式的双重压力使女性在争取男女平等的路上异常艰辛,甚至会在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剩去失去自我。
  结论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全面阐述了女性相对于男性作为他者的存在,揭示了女性被男性被动地界定为客体的现状和原因。尽管她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对女性解放的贡献,但并不赞同经济一元论的片面论证。而在形成以女性为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女性遭受到来之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传统的生活模式已被解构,现代的生活模式又不能适应女性的生活现状,顾女性的解放之路身为艰难。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2]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 要】安乐死是一种给予患有不治之症的人以无痛楚地致死的行为或措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安乐死是国内外医学界、哲学界乃至伦理学界讨论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那么究竟安乐死合法吗?或者说我们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吗?笔者将从几个具体案例分析,以安乐死的事实为切入点,阐明安乐死的概念,同时对比国内外对于安乐死问题的立法等各方面的现状,分析安乐死的原因以及安乐死的合法性论证。  【关
期刊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面临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型,对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从观念意识,基础知识和创设环境等多方面加强培训,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促进其综合发展。本文阐述了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意义,分析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期刊
【摘 要】听力理解是一个将头脑中的图式与接收信息联系起来的过程,图式理论在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图式理论不仅有效的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而且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对所听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更快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增强听力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图示理论;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非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实际,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梳理性阐述,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一个有效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发展动力之一的文化,不仅是国家现实政策的思想根源,也是
期刊
【摘 要】社会伦理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探寻的课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伦理内容与追求。社会伦理道德观具有多重属性:它不是超历史的,具有历史性;它不是超地域的,具有地域性;它不是超民族的,具有民族性;它不是超阶级的,具有阶级性。认清社会伦理道德观的多重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伦理;社会伦理;道德观;价值;意义  而无论从中国的孔孟,还是从古希腊的色诺芬和亚里士多德开
期刊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将传统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如何实现就业,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发挥的作用逐步凸显,成为政府实现发展目标,促进就业的有力工具。围绕职业教育和政府责任关系的多角度探析,阐明政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根据当前时代背景,因地制宜提出政府应该暂时代替市场主导职业教育产业发展,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期刊
【摘 要】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并达到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效果,而且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普通中学;班级管理  中国文化在其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即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优秀成份,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礼仪,正道直行;持节重义,忠孝传家;民为邦本,平均平等;心
期刊
【摘 要】基本权利的救济是权利保护的核心。本文从司法诉讼的类型入手,从宪法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四个方面分析对工人结社自由的保护。通过上述的分析,从中找到我国在工人结社自由司法救济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基本权利;司法救济  基本权利的救济体系可分为以宪法作为审查标准的救济制度和法律作为审查标准的救济制度。i因此就工人结社自由的司法救济而言,具体通过宪法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弱势群体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开始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弱势群体在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中的一些人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往往铤而走险踏上犯罪的道路,这直接导致了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频发。因而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犯罪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研究其犯罪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这对确实有效的降低弱势群体的高犯罪率,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期刊
【摘 要】《尚书》可谓是中国最古的史书之一,其中记载了从尧舜到夏、商、周三代距今4000多年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内容涵盖了宗教、政治、军事、刑罚、律法等内容,而其在军事方面也对当时军事制度、战况、军纪和用兵方法等也进行了记载,通过对《尚书》内容进行梳理,笔者发现其中蕴含着的精神实质不仅仅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素材,同时也为理解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思想中天与人关系,德与力的关系,时与几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