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浓郁“情味”,引发体验认知的和谐共振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b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低年级教材中,儿童诗深受学生喜爱。生动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重要材料。部编版教材就大量选用了十分经典的童诗。笔者以为教学这一类文体,就需要绽放童诗中浓郁的“情味”,积极引发学生体验认知,促进学生感知的和谐共振。《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儿童诗,蕴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和浓郁的儿童情趣,诗人采用的拟人化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笔者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方式,利用朗读强化学生认知体验,借助表达丰富学生内在积累,让学生在自主化、合作化、探究化的广阔天地里,达成语言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和谐共振。

一、多元识字,在依托字理中品味情趣


  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部编教材的识字量相对较大,这就需要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多种手段,强化对生字音形义的剖析,并针对汉字本身之“美”展开多元化体悟,从而呈现出浓郁的情感色彩,使生字教学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
  笔者将本课的生字分成三组,并紧扣重点,借助多形式、多策略的方式展开教学。如课文中“睡着”一词,“着”在文中应该读“zháo”,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读“zhe”,并相机出示“站着、走着”,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语音的辨析。而“睡”字,我紧扣形声字构字特点,让学生知道“目”指向人的眼睛,再借助“垂”下,引导学生统整两个部件指向的意义,形成“将眼睛垂下来”的意思,自然理解“睡”字的含义。最后再组织学生尝试做一做“睡”的动作。
  教师借助学生自身原有的认知经验,给他们营造出足以亲身体验的可感场景。在学生集中性学习完三组词语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消灭了全部生字,并顺势组织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同时达成巩固生字的目的,做到知识情趣相得益彰。

二、想象体验,在实践表达中品味语言


  作为一篇融合了知识性的儿童诗歌,这首《雪地里的小画家》语言生动活泼,韵律富有节奏,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只有让诗的语言入乎情,会于意,关乎心,还语言以生命,才能使得学生的语言更加丰满而厚实。
  为此,教师设置了三个层次的教学。首先,品味文本的语言。如在教学“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这句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群小画家分别都画了什么呢?请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朗读。教师专门为学生设计了帮助小动物寻找脚印的活动,让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学生通过脚印认识到这些动物之后,教师再次为学生搭建朗读的平台,尝试着夸夸这群小画家。伴随着诗歌极富韵味的语言,学生在诵读品味中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感知,同时也体悟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真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想象语言的画面。如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文本语言进行想象性填空:“小马的脚印像( ),小鸡的脚印又像( )。”这样就在立足于语言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分析、深入对比的资源。紧接着,教师就指导学生运用“( )像( )”的规范性句式进行复述。教师则为学生出示与小动物们脚印对应的图片,在直观感悟的过程中唤醒学生内在的想象潜能,将学生带进天然而成的动物杰作中。再次,结合情境练句。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各种小动物和它们脚印的图片,组织学生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并尝试运用“( )像( )”的句式进行训练。学生在朗读、想象的支撑下,情感体验正处于喷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置了整体性的仿句练习,将自己创作的诗句放置在文本诗歌的最后,将文本之境与学生之境形成整体性感知,从而达成语言训练的目标。

三、据点拓展,在迁移运用中品味智趣


  儿童诗歌,一般都融合了科普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教师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在品味智趣中进行拓展性训练,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巧妙生长。
  以这首诗歌中的“冬眠”一词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原始经验相对有限,他们对于“冬眠”的感知就成为了一个难点。为此,将“青蛙冬眠”的视频资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形象性视频中首先了解“冬眠”的大意。并通过资料的拓展补充、学生经验的呈现介绍,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充盈自己的科普知识。最后,教师据此一点对学生的认知经验进行辐射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需要冬眠的吗?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一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冬眠”一词的理解并没有仅仅局限在这一个词语上,而是引领学生经历了理解词语、丰富知识、迁移表达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知识延伸的基础上再次重新回到语言的学习上,力求达到語言发展与知识丰盈比翼双飞的美好境界。
  情境创设、激活认知是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要借助情境的创设和营造,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内在意境,促发文本、教师、学生三者情感的高度交融和强烈共振,让精心“描画”出来的情境展现出应有的育人功效,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聚阳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当我们习惯了基于参考书而去构建那个伟大的背影时,常常会忽视了学生视角下的阅读感受。其实有时候从学生的视角去构建另一个属于读者的背影,对文本理解乃至于对教师教学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轮教背影,一个学生在课本上写下一句话,让笔者久久回味,这句话是“记住背影,只因在身后凝视”。起初理解这句话时,还只是意象性的,后来与学生交流,才知道背后有着更为丰富的意义。一、背影,
期刊
这是一篇优美的童话。写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表现了小露珠外表美丽,心灵更美,它在美化、滋润万物的同时蒸发牺牲了自己,赞扬了小露珠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高尚品质。纵观全文,如果要寻找表达上有特殊之处的句段,最醒目的无疑是全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
期刊
分析一篇课文,通常需要抓住课文中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去进行,对于以写人物或某个故事情节的文章而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及其行为进行分析,则可谓是抓住了牛鼻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经典作品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固化,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教师过于任务化、程式化的教学,冲淡了学生应有的内在思考。显然,这是不恰当的。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人性角度,基于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
期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用细腻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个生动的科普故事。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流畅,学生无论是了解内容还是体悟感情,难度都比较小。新基础教育理论提醒我们,怎样用好教材,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一文本的难度在哪里。我们教师如何用好文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引导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和体悟感情。和一位新教师三次磨课《云雀的心愿》,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引进“文体改编”,实现“勾连文本
期刊
翻开一本本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题目,不难发现这些课题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近一年来,我一直摸索着由解题入手寻找阅读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切入点选得佳,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给整个教学流程带来便利,从而达到正确、深入,有创意地解读文本的功效。一、从对文题的补充切入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叙事、写景散文和小说的题目是以一个名词出现的,从这些文
期刊
萧红笔下那个只属于她和祖父的园子,充满了欢乐和自由。这令我陷入沉思:如果我也为学生创建一个这样的“写作后花园”,让他们在其中自由嬉戏,交流,成长,岂不是甚好?几经思量,毅然走上探索之路。几经周折,终见成效,甚是欢喜!一、把耳朵叫醒——听、写经典故事  五(3)班这群孩子还真是一群让人不省心的“小人精”。“你不要追!”“你不要打!”……課间一片混乱。到底怎样做才能让他们静下来呢?我陷入沉思。俗话说“
期刊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对学习抱着一种乐学的态度多么重要。然而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存在机械而乏味的场景,学生很难从中寻得趣味,更谈不上乐学。如能在课堂中加入灵活多变的方法,寓教于乐,使学生乐学善思,愉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岂不善哉?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致  语文教学注重感悟。感悟需要创设情境,进入情境,从而理解情感,体会感情。比如通过播放音乐、古诗、故事等手段导入新课或
期刊
诵读法是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一。“熟读精思”指的是我们学习时应该在反复诵读中自觉地思考,深入地思考。文言文语言非常精练,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抒情表意性,如果不反复读,就不能够真正透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味,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反复地大量地有效地诵读。  如何才能让文言文的朗读训练精致有效呢?首先,注重教师的引领范读,在教师引领下扫除字词障碍,读准读顺,初步感知课文,能讲出文章的大意来。帮助学生在悦听中体会
期刊
《紫藤萝瀑布》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语言精美、富有哲理的散文。品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仿佛在进行一次美的旅行。一路上我们陶醉于那如画的紫藤萝,欣赏着语言之美;一路上看着那流动的瀑布,欣赏着生命之美;一路上体会着作者情绪的变化,欣赏着结构之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联系生活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去发现美,分析美,感受美。一、通过朗读 ,品析语言之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构件,是散文美的
期刊
第一次接触“语用”一词是在大学的时候,那个时候选修了“语用学”课程,走上工作崗位,接触语文教学的时候,却又忘了“语用”的含义,其实,语用学的“语用”和语用教学中的“语用”核心词理解是不同的。我想,语用教学指向动态语言的实际“运用”,是和学生有关的,不是静态的。我们教师的固有思维总觉得“语用”更适合中高年级,其实不然,更应注重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也为中高年级的写作语言运用作铺垫。那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