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3727510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任务.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做到这点谈几点体会.
  
   一、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与日常生活和小学阶段的内容紧密联系. 可设置问题:你能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学生会很自然地告诉教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师接着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迫切想知道的. 此时所有学生的眼球已被完全吸引到这个问题上了. 接下来教师立刻解答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并完全记住了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同时也知道只有积极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这也正是广大教师所需要的. 所以凡是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现在在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他们认为讲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减少“无用功”. 不错,讲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所必须的,精辟、透彻的讲解往往能使学生 恍然大悟.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依靠讲解所得到的“高效率”,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的机会为代价的. 那种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就进行的讲解、缺少针对而又“咀嚼过烂”的讲解,只能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背道而驰. 其实,在那些看似无用的“功”里正孕育着创造的萌芽.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努力挖掘和利用教材所蕴藏着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利因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机会. 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
  
   三、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天性. 新课程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如:制作、实验、测量等. 教学这些内容时,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从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地完成某项活动,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前先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课上进行拆分、演示,并对于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立体实物的拆分,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空间结构一清二楚,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既学到了技能,又培养了兴趣,还发展了观察、思维、
  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把一些看似与动手无关的内容与动手联系起来,以“动”学“静”.
  
   四、要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和“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很有可能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 如果教师匆忙地揭示结论,必然会损害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分成很多种,有纯数学问题,也有应用问题,不管哪一类问题,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尝试探究,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要给学生想象的机会
  
   想象能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尽量让学生想象,首先要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力,开展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要从直观入手,丰富学生的表象,因为积累的表象越多、越清晰,想象出的事物就越丰富. 新课程中有很多设计图案的问题,特别是在《图形认识初步》、《轴对称》、《圆》等几何章节中,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 此时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设计,为了使效果好一些,可以进行简单的提示,并对优秀作品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在方程中常有让学生根据方程编题,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要局限于行程类问题,这样也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莫大的帮助.
  
   六、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每一次的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情境. 某个学生说不好,可以让别的学生去补充,别的学生也说不到位,还可以让大家讨论.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为学生积极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七、要给学生应用的机会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健全. 在不断地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现行数学教材,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加强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有测量标杆的长度或与其相关联的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到空地上实际体会一下,现场操作,现场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 广大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时指导,使应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途径.
其他文献
在激烈的传媒竞争环境中,“互动”业已成为媒体争夺受众的生存之道。在媒介“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受众不仅是信息接收者,更是消费者,受众就是媒体的“上帝”,谁能争取到越多的受众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社会的关注,教育的改革,更要靠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数学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纵观古今中外人类历史的发展,飞机上天、潜艇入海、飞船登月、现代仿生学的产生、相对论的创立、克隆羊的
讨论了morphic环,G-morphic环,PP环,GPP环,Bear环与正则环之间的关系.还证明了在约化环中,强正则环,正则环,π-正则环,G-π-正则环的等价性.
对企业经营者有效的激励方式,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大类:物质激励包括工资激励、奖金激励、年薪制、股票收入激励等;精神激励包括工作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等.建立企
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不能只是照搬教材,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它变成生动的课堂教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会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现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创设学习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
来得快,去得快,如同“蹦极”般地大起大落的“富士康”案戛然而止。从天价索赔3000万跌到1元.从史无前例的(在新闻官司中)冻结记者财产到双方谦和地握手互致尊敬,不过几天工夫,可谓
科举是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同时也对当时的文化、教育等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黑龙江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龙江历史中的文化、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