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全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任务. 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做到这点谈几点体会.
一、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与日常生活和小学阶段的内容紧密联系. 可设置问题:你能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学生会很自然地告诉教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师接着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迫切想知道的. 此时所有学生的眼球已被完全吸引到这个问题上了. 接下来教师立刻解答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并完全记住了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同时也知道只有积极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这也正是广大教师所需要的. 所以凡是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现在在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他们认为讲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减少“无用功”. 不错,讲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所必须的,精辟、透彻的讲解往往能使学生 恍然大悟.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依靠讲解所得到的“高效率”,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的机会为代价的. 那种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就进行的讲解、缺少针对而又“咀嚼过烂”的讲解,只能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背道而驰. 其实,在那些看似无用的“功”里正孕育着创造的萌芽.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努力挖掘和利用教材所蕴藏着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利因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机会. 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
三、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天性. 新课程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如:制作、实验、测量等. 教学这些内容时,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从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地完成某项活动,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前先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课上进行拆分、演示,并对于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立体实物的拆分,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空间结构一清二楚,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既学到了技能,又培养了兴趣,还发展了观察、思维、
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把一些看似与动手无关的内容与动手联系起来,以“动”学“静”.
四、要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和“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很有可能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 如果教师匆忙地揭示结论,必然会损害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分成很多种,有纯数学问题,也有应用问题,不管哪一类问题,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尝试探究,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要给学生想象的机会
想象能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尽量让学生想象,首先要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力,开展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要从直观入手,丰富学生的表象,因为积累的表象越多、越清晰,想象出的事物就越丰富. 新课程中有很多设计图案的问题,特别是在《图形认识初步》、《轴对称》、《圆》等几何章节中,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 此时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设计,为了使效果好一些,可以进行简单的提示,并对优秀作品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在方程中常有让学生根据方程编题,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要局限于行程类问题,这样也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莫大的帮助.
六、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每一次的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情境. 某个学生说不好,可以让别的学生去补充,别的学生也说不到位,还可以让大家讨论.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为学生积极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七、要给学生应用的机会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健全. 在不断地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现行数学教材,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加强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有测量标杆的长度或与其相关联的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到空地上实际体会一下,现场操作,现场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 广大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时指导,使应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途径.
一、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主动的参与,积极的思考,很难想象学生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提问环境.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这部分内容时,因为与日常生活和小学阶段的内容紧密联系. 可设置问题:你能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学生会很自然地告诉教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 教师接着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了解三角形的哪些问题?学生自然而然会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迫切想知道的. 此时所有学生的眼球已被完全吸引到这个问题上了. 接下来教师立刻解答这个问题. 这样学生就深刻理解并完全记住了这个问题及其答案,同时也知道只有积极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这也正是广大教师所需要的. 所以凡是学生能自己提出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提出.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
所谓自学就是学生独立自主地、能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现在在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仍然充斥着大量的讲解,他们认为讲解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减少“无用功”. 不错,讲解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所必须的,精辟、透彻的讲解往往能使学生 恍然大悟.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依靠讲解所得到的“高效率”,往往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的机会为代价的. 那种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就进行的讲解、缺少针对而又“咀嚼过烂”的讲解,只能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背道而驰. 其实,在那些看似无用的“功”里正孕育着创造的萌芽. 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努力挖掘和利用教材所蕴藏着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利因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供机会. 一些简单的、常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
三、要给学生动手的机会
皮亚杰说:“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天性. 新课程数学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如:制作、实验、测量等. 教学这些内容时,应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从模仿开始,逐步过渡到独立地完成某项活动,真正做到“学生动手,教师参谋”.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图形认识初步》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课前先动手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课上进行拆分、演示,并对于优秀作品进行奖励. 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同时大量立体实物的拆分,使学生对这些图形的空间结构一清二楚,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既学到了技能,又培养了兴趣,还发展了观察、思维、
想象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把一些看似与动手无关的内容与动手联系起来,以“动”学“静”.
四、要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得,还要重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 结论仅是一个终结点,而探究结论,揭示结论的过程则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线”、“面”和“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副产品”,而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很有可能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 如果教师匆忙地揭示结论,必然会损害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分成很多种,有纯数学问题,也有应用问题,不管哪一类问题,都应该尽量让学生尝试探究,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五、要给学生想象的机会
想象能力是指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它是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只有通过想象,我们才能认识到现实中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我们才能提出假设,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来. 尽量让学生想象,首先要激发、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主动进行探索活动的心理基础,是发展想象力,开展创造活动的内部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其次要从直观入手,丰富学生的表象,因为积累的表象越多、越清晰,想象出的事物就越丰富. 新课程中有很多设计图案的问题,特别是在《图形认识初步》、《轴对称》、《圆》等几何章节中,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 此时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设计,为了使效果好一些,可以进行简单的提示,并对优秀作品给予适当奖励. 此外在方程中常有让学生根据方程编题,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不要局限于行程类问题,这样也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有莫大的帮助.
六、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每一次的表达都是对思维的整理和深化.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情境. 某个学生说不好,可以让别的学生去补充,别的学生也说不到位,还可以让大家讨论. 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为学生积极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七、要给学生应用的机会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是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然要求. 在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他们必然要全力以赴,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条件,同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健全. 在不断地成功——失败——成功的循环中,砥砺了意志,培养了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 现行数学教材,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加强了与生活、生产、社会实际的联系. 在新课程教学中,常有测量标杆的长度或与其相关联的问题. 如果条件允许,可带领学生到空地上实际体会一下,现场操作,现场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 广大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适时指导,使应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