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任务。在新一轮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变已有评改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都能全程参与习作:习作前,合作梳理要求;习作中,探究拓展思路;习作后,合作进行评价。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既是参与者又是指导者。最终由"学会"变为“会学”,进而到“主动学,乐于学,善于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升了作文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兴趣;参与;合作;评价;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作文,是社會对个人基本能力的要求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作文指导课收效甚微。
习作评价,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教学方面,习作指导过于理论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探索新的指导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多年实践、研究习作评价,笔者逐渐摸索形成了“生生互评”的模式,其步骤与模式如下: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其参与评价。
1.精心组评小组,奠定人员基础。评价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及教师个别调整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其基本形式为:优生一人、中优生二人、待优生一人(即1+2+1模式)。小组人员组成,可根据不同习作内容或不同情况随时调整,做到搭配最优化。
2.明确评改职责,保证评价时效。小组学生的主要职责:(1)必须做到:大声朗读,认真倾听;(2)努力做到:人人发言,共同评改;(3)尽量做到:评价准确,评语得当。
笔者将这几点称为评改“三要素”,这是保证生生互评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高学生评价职责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引导理解题目要求,培养抓重点能力,学会提炼归纳,为学生自己提炼评价要求做准备。其次,要重视日常教学。在学习课文时,明确单元方发和技巧,把习作指导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总结习作要求及互评习作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熟悉参与“生生评价”的流程
学会评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熟悉评价要求和目的。
第1步,归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内容,讨论交流,归纳习作要求。
(操作目的:使学生在习作之前,吃透教材,明确要求,心中有数。)
第2步,完成初稿,个人自改:完成初稿后,对照要求,自改习作。
(操作目的:在学生自读自改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感,鉴赏能力。)
第3步,小组合作、完善: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学习,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组长负责,一人读三人听。
(操作目的:在互改程中,拓展思路,训练思维。)
第4步,个人修改、完善习作: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再次对习作进行修改。
(操作目的:汲取别人优点,完善自己习作。)
第5步,誊写评议:在小组内,对学生已誊写好的习作进行最后评定。根据对要求的达成情况等,定出等级,给出评语。
(操作目的:共同分析,找出优缺点。使学生学会欣赏、品评。)
第6步,教师评改、指导:以上五步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在评“文”的同时,亦要评“评”。
(操作目的:使作者明白习作的优缺点,也使评价者明白评价的优缺点。)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积极体验,相互交流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辩,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生生评价”的评价要求需有层次性
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体现了一种终结性结论,肯定某篇习作的优与劣,更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体现出习作评价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时候,更要注重评价要求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作文评价应与学生习作能力相适应。
三四年级,作为习作评价初级阶段,适合“评改框”评价模式,五六年级,让习作评价更开放,更适合“直下评语式”评价模式。其中过渡阶段可灵活实施“评价框+简洁评语式”评价模式。
1.“评改框”评价模式
操作方法:在作文前,将习作要求,用表格出示。小组根据作者对习作要求的达成情况,逐条打出评价等级。
优点:学生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评价及反思都一目了然。
不足:对要归纳的“习作要求”要求太细,自由度差,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只能按照习作要求,逐条评定,且结果生硬。
这种模式适合于“互评互改作文”初级操作阶段,即三、四年级学生。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学生对一篇想象作文的评价:
老师补评:你想发明的机器人外形长相漂亮吗?它还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可以吸引小朋友呢?再补充就更好了。
学生初进行习作评价,不知该怎么评。评价框为学生提供了方向。学生操作起来就有了一定的标准和针对性。化难为简,让学生习作评价平稳起步。
2.“评价框+简洁评语式”评价模式
此模式是“评价框模式”与“评语模式”的过渡阶段的做法。学生对习作评价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评价框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对文章的一些个性化体验无法从评价框中得到表达。“评价框+简洁评语”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有评价框的引导,又有评语的自由发挥,使学生的习作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学生对习作《可爱的小金鱼》的评价:
同伴的简洁评语评价:你写的小金鱼好可爱呀!我特别喜欢你给小金鱼喂食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金鱼的样子。
老师评语:同学评价能在习作要求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很真实,好!小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很生动的写出了小金鱼的特点,尤其是对小金鱼樣子和动作的描写,活灵活现。非常棒!奖你5★
“评价框与简洁评语”相结合的模式适用于“生生互评”有一定能力阶段。其目的是为学生最终的习作评价打开思路,从而最终学会进行高质量的习作评价,并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实践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对下简洁的评语从刚开始的无从下笔,变得乐于下笔;到一开始的一两句话,变成了三四句话,甚至更多,话题范围也越来越广……学生参与习作评价的兴趣越来越浓,在交流、评价、书写中,学生对习作的理解更深了,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直下评语”评价模式
操作方法:评价者根据习作要求的达成情况,给予总结性语言评定。“生生互评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组织语言,一人执笔。对该习作作出整体评价,并打出评定等级。
优点:有较大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巧妙组织评价语言。评价语言易被被评价者接受。适合于有一定“互评互改作文”基础能力后的操作阶段。
不足:对评价学生的鉴赏力,语言组织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高,自由度过大,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上不提前下足功夫的话,会导致许多评价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时“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刚开始使用这个模式,学生习作评价的语气还稍显稚嫩,其中不乏口语化语言和重复啰嗦的天真,评价的角度还限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和对好词佳句的欣赏。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语言。一段时间后,从习作评价中,学生对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逐步就有了清晰的概念,这种训练不是只靠老师的指导能完成的。
例如:五年级一篇习作“直下评语”模式的评价:
优点:你选材很好,还能抓住小白兔的特点来写,还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这只小白兔。你描写的小白兔非常有趣,字迹很工整,语言里还有许多的好词佳句和一种幽默感。
不足:虽然你的文章写得优美,但是你没有模仿所学的课文。希望你继续加油!
老师补评:评价很准确!你的文学天赋还需要不断磨炼,希望你能更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自由自在,更开阔一些。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有时候对文章的某个词或某个地方也会拿捏不准不敢下笔,会和教师交流,这是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应该说习作评价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收获和乐趣。
生生互评的评价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都能全程参与习作,也提了升作文教学的实效:学生评价的语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更富有时代特点,表扬、批评的话语超越了老师的局限性,小作者更易于接受。学生对习作评价,改变了以往老师说了算的绝对权威感,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一些思考
在“习作评价”的实践中,笔者还认为:
1.为保证学生对习作评价的质量,要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教师要积极合理安排。
2.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同学不愿意让他评自己的作文,而能力弱的学生,同样也不愿意让他人看、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教育。
3.对于评价不准确的习作,老师没有充足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只能在作文本上加以体现,看到的同学很少。教师要多创设展示渠道,增加指导效应辐射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2].李卫芳.《推陈出“新”授作文》(教学研究)2011(09).[J].
[3].钟锦芳.《聆听学生之心声——浅谈作文有效性教学》(新课程)2011(08).[J].
[4].冉中正.《生活化作文源自生活体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1).[J].
【关键词】 兴趣;参与;合作;评价;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作文,是社會对个人基本能力的要求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作文指导课收效甚微。
习作评价,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在教学方面,习作指导过于理论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探索新的指导模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多年实践、研究习作评价,笔者逐渐摸索形成了“生生互评”的模式,其步骤与模式如下: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因此,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让其参与评价。
1.精心组评小组,奠定人员基础。评价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及教师个别调整相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其基本形式为:优生一人、中优生二人、待优生一人(即1+2+1模式)。小组人员组成,可根据不同习作内容或不同情况随时调整,做到搭配最优化。
2.明确评改职责,保证评价时效。小组学生的主要职责:(1)必须做到:大声朗读,认真倾听;(2)努力做到:人人发言,共同评改;(3)尽量做到:评价准确,评语得当。
笔者将这几点称为评改“三要素”,这是保证生生互评的重要手段。在不断提高学生评价职责能力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引导理解题目要求,培养抓重点能力,学会提炼归纳,为学生自己提炼评价要求做准备。其次,要重视日常教学。在学习课文时,明确单元方发和技巧,把习作指导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初步认识,为总结习作要求及互评习作做好准备。
二、引导学生熟悉参与“生生评价”的流程
学会评价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熟悉评价要求和目的。
第1步,归纳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内容,讨论交流,归纳习作要求。
(操作目的:使学生在习作之前,吃透教材,明确要求,心中有数。)
第2步,完成初稿,个人自改:完成初稿后,对照要求,自改习作。
(操作目的:在学生自读自改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感,鉴赏能力。)
第3步,小组合作、完善: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学习,指出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组长负责,一人读三人听。
(操作目的:在互改程中,拓展思路,训练思维。)
第4步,个人修改、完善习作:根据同学提出的意见,再次对习作进行修改。
(操作目的:汲取别人优点,完善自己习作。)
第5步,誊写评议:在小组内,对学生已誊写好的习作进行最后评定。根据对要求的达成情况等,定出等级,给出评语。
(操作目的:共同分析,找出优缺点。使学生学会欣赏、品评。)
第6步,教师评改、指导:以上五步完成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在评“文”的同时,亦要评“评”。
(操作目的:使作者明白习作的优缺点,也使评价者明白评价的优缺点。)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积极体验,相互交流评价,相互影响,相互赏识,从而启迪学生思辩,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学生充分参与的评价,激发了学生写作热情,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生生评价”的评价要求需有层次性
评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体现了一种终结性结论,肯定某篇习作的优与劣,更体现了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体现出习作评价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的时候,更要注重评价要求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作文评价应与学生习作能力相适应。
三四年级,作为习作评价初级阶段,适合“评改框”评价模式,五六年级,让习作评价更开放,更适合“直下评语式”评价模式。其中过渡阶段可灵活实施“评价框+简洁评语式”评价模式。
1.“评改框”评价模式
操作方法:在作文前,将习作要求,用表格出示。小组根据作者对习作要求的达成情况,逐条打出评价等级。
优点:学生易于上手,可操作性强。评价及反思都一目了然。
不足:对要归纳的“习作要求”要求太细,自由度差,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只能按照习作要求,逐条评定,且结果生硬。
这种模式适合于“互评互改作文”初级操作阶段,即三、四年级学生。
例如: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学生对一篇想象作文的评价:
老师补评:你想发明的机器人外形长相漂亮吗?它还有哪些特殊的本领可以吸引小朋友呢?再补充就更好了。
学生初进行习作评价,不知该怎么评。评价框为学生提供了方向。学生操作起来就有了一定的标准和针对性。化难为简,让学生习作评价平稳起步。
2.“评价框+简洁评语式”评价模式
此模式是“评价框模式”与“评语模式”的过渡阶段的做法。学生对习作评价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评价框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对文章的一些个性化体验无法从评价框中得到表达。“评价框+简洁评语”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既有评价框的引导,又有评语的自由发挥,使学生的习作评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学生对习作《可爱的小金鱼》的评价:
同伴的简洁评语评价:你写的小金鱼好可爱呀!我特别喜欢你给小金鱼喂食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小金鱼的样子。
老师评语:同学评价能在习作要求的基础上有所补充,很真实,好!小作者通过细心观察,很生动的写出了小金鱼的特点,尤其是对小金鱼樣子和动作的描写,活灵活现。非常棒!奖你5★
“评价框与简洁评语”相结合的模式适用于“生生互评”有一定能力阶段。其目的是为学生最终的习作评价打开思路,从而最终学会进行高质量的习作评价,并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实践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对下简洁的评语从刚开始的无从下笔,变得乐于下笔;到一开始的一两句话,变成了三四句话,甚至更多,话题范围也越来越广……学生参与习作评价的兴趣越来越浓,在交流、评价、书写中,学生对习作的理解更深了,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3.“直下评语”评价模式
操作方法:评价者根据习作要求的达成情况,给予总结性语言评定。“生生互评小组”成员发挥集体智慧组织语言,一人执笔。对该习作作出整体评价,并打出评定等级。
优点:有较大发挥空间。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巧妙组织评价语言。评价语言易被被评价者接受。适合于有一定“互评互改作文”基础能力后的操作阶段。
不足:对评价学生的鉴赏力,语言组织力等综合素质要求高,自由度过大,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评价能力上不提前下足功夫的话,会导致许多评价学生在评价他人习作时“老虎吃天,无处下爪”。
刚开始使用这个模式,学生习作评价的语气还稍显稚嫩,其中不乏口语化语言和重复啰嗦的天真,评价的角度还限于自己最直观的感受和对好词佳句的欣赏。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语言。一段时间后,从习作评价中,学生对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逐步就有了清晰的概念,这种训练不是只靠老师的指导能完成的。
例如:五年级一篇习作“直下评语”模式的评价:
优点:你选材很好,还能抓住小白兔的特点来写,还可以看出你非常喜欢这只小白兔。你描写的小白兔非常有趣,字迹很工整,语言里还有许多的好词佳句和一种幽默感。
不足:虽然你的文章写得优美,但是你没有模仿所学的课文。希望你继续加油!
老师补评:评价很准确!你的文学天赋还需要不断磨炼,希望你能更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自由自在,更开阔一些。
在具体的实践中,学生有时候对文章的某个词或某个地方也会拿捏不准不敢下笔,会和教师交流,这是互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应该说习作评价给学生带来了新的收获和乐趣。
生生互评的评价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都能全程参与习作,也提了升作文教学的实效:学生评价的语言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也更富有时代特点,表扬、批评的话语超越了老师的局限性,小作者更易于接受。学生对习作评价,改变了以往老师说了算的绝对权威感,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四、一些思考
在“习作评价”的实践中,笔者还认为:
1.为保证学生对习作评价的质量,要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教师要积极合理安排。
2.对于能力弱的学生,组内同学不愿意让他评自己的作文,而能力弱的学生,同样也不愿意让他人看、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教育。
3.对于评价不准确的习作,老师没有充足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只能在作文本上加以体现,看到的同学很少。教师要多创设展示渠道,增加指导效应辐射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2].李卫芳.《推陈出“新”授作文》(教学研究)2011(09).[J].
[3].钟锦芳.《聆听学生之心声——浅谈作文有效性教学》(新课程)2011(08).[J].
[4].冉中正.《生活化作文源自生活体验》(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