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风,国韵无邪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巨大的文学价值,从题材结构、语言艺术到文字表现手法的运用,都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诗经》中“赋比兴”修辞手法以及叠章、叠句等文字表现手法的运用,都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而《诗经》的抒情、写实和明显的政治道德等内容,更是为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诗经》中对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阐述其蕴含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诗经》文学价值艺术赋比兴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五百年的诗词沉淀,三千年的历史光阴,先秦时代吹来一曲百转柔肠的田园牧歌,她是深闺中的娇羞女子,红袖遮娇面,眼波儿流转,轻纱掩玉足,如清莲,似傲梅,凭栏倚望,只余几缕云烟淡墨,这,就是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书——《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多角度地描绘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社会现状,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飞禽走兽、闺怨春情、祭祀典礼、战争徭役、采摘渔牧、思妇弃妇、游子隐逸,等等,语言清丽大胆,内容真实客观,信息量大,文献价值高。《诗经》立体地再现了三千年前中国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是当时现实社会生活多方位、多角度的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一诗三百,思无邪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孔子评价《诗经》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余篇,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不虚假。“思无邪”即真情流露、毫不作假之意。四字的组合,代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赋比兴的运用,拓展想象,滋生情感,如同一朵兰花,气质清新而风流。
  “风”与“雅”、“颂”不同,“风”是《诗经》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15个部分,多为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计160篇,这也是《诗经》的精华所在。诗歌数量大,来源广,形式自由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主要诗歌产生于十五国,多为民间歌谣,包含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诗歌涵盖社会所有阶层,以普通民众为主。诗歌题材较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况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雅”共计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雅”是“王畿”之乐,“雅”又有“正”之意,是当时的典范音乐,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主要为统治者朝会、宴会、朝聘之用。“雅”中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民间歌谣,如《生民》、《绵》等,这些诗歌叙述了先祖后稷、古公父领导周族奋斗发展的史诗。由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很近,从诗的节奏和韵律来看,还保留着周朝古老诗歌的特点。还有少量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诗歌,其格调与“风”相近。“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主要内容是记录了商、周两朝先祖建功立业的事迹,歌颂他们对中华民族发展繁衍做出的巨大贡献。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一语道破“颂”与“风”、“雅”的不同,诗歌中塑造了霸气盎然、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英雄形象,而与后世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只是单纯抽象地颂扬帝王功德,不尊重现实,一味阿谀奉承的那些谀词是完全不同的。
  二跳跃在文字间的艺术
  《诗经》的体裁结构、语言艺术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蕴含深厚的文学价值。题材结构方面,《诗经》多为四言诗歌,曹操、陶渊明等人创作的四言诗则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而汉代以后,四言诗已很少见,反而在赋、铭、颂等特殊文体中运用普遍。而叠章的表达形式更是在《诗经》中随处可见,即重复的词语,有少量词句改动,造成一语三叹的效果,借此强化情感,如《卫风·木瓜》、《周南·》中都用到此表现形式。在《周南·》中,“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描写采摘的过程。这种看起来很简单的重叠词语,有着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重复中,让人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使文章更加形象。全文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词,“采、有、掇、捋、、”,其余词语全是重叠,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完整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更是通过重复的词语表现出活泼的气氛,把叠章句的美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赋、比、兴也是《诗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能增加文章的形象性,获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赋,表现形式为铺陈,把人的感情及相关事物平铺直叙,而平铺与排比经常相结合,更能淋漓尽致地细腻书写,同时又可以加强语气,并能渲染某种特定的环境和情绪。如在《豳风·七月》中描写了农夫一年的生活,就是赋的运用。比,比喻修辞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如《卫风·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过程来比喻爱情的盛衰,而《卫风·硕人》中描写庄姜的魅力,“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把美人的手和肌肤比作柔荑、凝脂等,便是运用了比的修辞手法。而兴,先言他物,托物起兴,借助联想,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它的妙处就在于寄情于物。如在《桃夭》一诗中,诗歌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出了春天桃花盛开时的美丽场景,是写实之笔,但读者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新娘美丽容貌的暗喻,又可以说是在渲染结婚时热闹喜庆的气氛。“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得到广泛的推广,现代的“排比、比喻、象征”即“赋、比、兴”手法的演化。《诗经》也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着后人,成为中国后世社会文化教育的光辉经典和文学创作的永恒楷模。
  而文中大量使用的双声、叠韵等语汇也有助于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和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作为《诗经》的开篇,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关关”形容鸟叫,让文章有了声音;“参差”形容水草的状态,让文章动起来;“辗转”表现因思念不能入眠的情形,用词恰到好处,使文章更加生动立体。在现代歌曲中,这种语法比较常见,最常见的歌曲的副歌部分,通过重复演唱,把情感表现到高潮,两者有古今相通之理。
  三中国文学风向标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具有社会历史特征,《诗经》距今已五千余年,在远古年代,人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成为一个集体,需要形成教导社会成员个性的思想,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生存条件下,《诗经》应运而生,并形成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为中国文化的起点,《诗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更蕴含深厚的文学价值。《诗经》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和题材,一是直接影响了中国后世文学的创作。
  《诗经》中几乎全部是抒情诗,与同时代的《荷马史诗》相比,后者全部是叙事诗,而《诗经》只在“大雅”中有部分叙事诗,《诗经》所表达的诗歌艺术已非常成熟,文学水平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为主的发展方向,同样,《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将以抒情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所表现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哀愁,委婉曲折,波澜起伏,表现出细致隽永的特点。在《邶风·击鼓》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段话没有“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义无反顾,也没有“见或不见,我都在这里”的痴情苦等,有的只是今生今世,两手相牵,白头偕老。没有轰轰烈烈的愿望,没有金山银山的承诺,寥寥数字,生死相许。对后世的影响,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可见一斑。又如在《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想我离开家之时,路边杨柳飘飞,如今我在回家的路上,雨雪纷飞,路上行人稀少,我又渴又饿,心中的悲伤,有谁能够体会?寥寥数句,绝世文情,将主人公归家时落寞凄凉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今读此佳句,仍然会感到无限惆怅,黯然神伤,也体会到了《诗经》深层的生命流逝感。
  《诗经》中大多数篇章以反映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为主,内容多为表现政治、男女爱情、春耕秋获等,没有《封神榜》中的神话世界,也没有《山海经》中的鬼怪山神,一切都是朴素自然,把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题材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来,描述人的内心世界,直面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活画面与艺术形象,反映了劳苦大众在剥削、兵役、赋税下的艰难生活,同时也表现劳动人民在恶劣环境下不屈服的反抗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写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借此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而此后的中国诗歌乃至其他文学样式,其内容也多以现实为主,如唐代杜甫、白居易等,可见其影响之深。而作为中国第一步诗歌总集,这种鲜明独特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被后世文学创作所继承,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最优秀的传统。
  《诗经》具有明显的政治和道德色彩,其中“雅”多出自上层社会,“国风”则产自民间,与政治密切相连,其中不乏批判讽刺之作,其意义主要在于为人民创造一个维持生存的条件,对于当时社会而言,具有相当高的思想价值。在《国风·豳风·东山》中,“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蒸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描写常年出征在外的士兵回家的复杂情感,看到家中破败,亲人离世,反映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和渴望安定和平。但《诗经》不是反战诗,战争诗中虽有哀怨,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并无愤怒,从大局来看,应征出征是人民的义务。《诗经》中有很多女子以丈夫出征为荣的篇幅,这是《诗经》的优秀之处,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道德意识以及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诗经》的这种精神被后世所继承,屈原、建安诗人、白居易等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者,不但纠正文学过于唯美的倾向,并且能更自由地表达情感,促使文学的多样化发展。
  结语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多角度地描绘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社会现状,从政治、道德到日常生活,从离别、相思到男女情爱,语言清丽大胆,内容客观真实,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们的欢喜与哀愁,开辟了中国诗歌文学的新篇章,在古代诗歌发展中,已经完全超出自身语言模式,它朴素的吟咏风格、随处可见的取材、现实主义的精神,都为中国后世文学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在当今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诗经》中所表达的爱情、爱家、爱国、爱和平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西堂:《诗经六论 》,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2]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6年版。
   [3] 方玉润:《诗经原始》,上海泰东图书局,1924年版。
   [4] 何志华、朱国藩:《先秦两汉典籍引〈诗经〉资料汇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李颜垒:《最美不过诗经》,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6] [日]本田成之:《中国经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简介:李江红,女,1976—,河南荥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社会学术的发展联系紧密,不同时代对文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各有侧重,但总体上仍受到旧传统的影响,任何凌驾于传统之上的批评与评价绝不存在。“三不朽”是春秋统治阶级的一种看法,从三个方面强调了人生的终极价值和奋斗目标,后发展成为文章著述以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根据,成为后世文学评价的重要标准,并在评价文学时通常以真诚、笃实、致用等方面的标准来衡量,现就文学批评中对这三方
期刊
摘要隐喻是引入他物以理解眼前事物的一种方式,它具有中介的性质。而在人与世界之中,媒介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它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语境。从哲学传统认识论的角度讲,口语文化、印刷书面文化、电力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认识论特点。因此,媒介以隐喻的方式构建着我们的认识论,从而构建了人类的存在。  关键词:隐喻语境真理观念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媒介就是信息,它传播和主宰着信息的生产与传
期刊
摘要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思想体系在数千年里持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也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主流意识和处世态度。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但因为孔子的教育理念毕竟产生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奴隶社会,并带着那个时代的特殊烙印,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念早已大大变迁的现代,有些理念就会对现代的教育起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孔子传统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消极影响
期刊
摘要平冈敏夫作为研究北村透谷的权威,关于《内部生命论》的阐述实际上就是“超越性的限定”。而北村透谷的这一“超越性限定”,从文学史的立场上来看,可以说一直是研究的瓶颈。本文考察北村透谷的文学观及艺术观,叙述北村透谷的创造性自我意识,论述透谷是如何把握诗人的“灵感”,尝试对《内部生命论》进行分析,论述作为时代先驱诗人,透谷是如何形成创造性的自我意识的,并从与透谷的生命认知的关系来阐述其艺术观的特质。 
期刊
摘要《世说新语》记录了汉末至魏晋时期名士贵族的言谈轶事。本文重在探析《世说新语》对当代读者产生的教育功用。书中的榜样形象催人向善,激人上进;机智应对的故事,启发人的才智;揭露的黑暗丑恶,给人以警示;刻画的史实,让人引以为鉴;大量的成语,丰富了民族语言宝库。《世说新语》的教育功用极大,堪称为一部丰富的教科书。  关键词:刘义庆《世说新语》遗闻轶事教育功用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近年来,柳宗元诗歌的研究总体上呈繁荣趋势,或者从诗歌风格、山水题材入手,或者从韩柳、韦柳、刘柳比较的角度切入,但是研究选题集中、重复。由于柳宗元诗歌存世数量不多,故多数研究者没有充分重视柳宗元诗歌在不同时期呈现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对以永州、柳州时期的比较研究,仍然有不少空白。本文从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歌创作研究之诗体选择角度,对柳宗元诗歌创作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柳宗元永州创作诗体选择  中图
期刊
摘要电影音乐作为电影艺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艺术载体,在电影中对升华情感的推动和剧情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本文以电影《飞屋环游记》为案例,具体分析了音乐在电影中升华人类情感、连接电影情节的艺术性独特作用。  关键词:电影音乐心理背景气氛纯器乐电影主题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音乐作为一门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艺术,结合了感性和理性,最大限度地表现了人们思想中最为深刻的心理体验与千变万化的感
期刊
摘要意大利作曲家居塞比·威尔第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被后世尊称为“歌剧泰斗”。他的歌剧始终彰显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情怀,擅长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深化戏剧冲突。在其创作的26部歌剧作品中,有多部是以女性为中心人物的,本文以其歌剧《茶花女》和《阿依达》为视点,探析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征及创作原动力。  关键词:女性形象《茶花女》《阿依达》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歌剧自160
期刊
摘要唐代进士试诗一般是指由尚书省主试的诗歌,是唐代进士科举常考之体。唐代进士试诗通过描摹太平盛世、渲染朝廷礼乐文教之盛、歌颂皇恩浩荡等体现歌功颂德的主要思想。其思想性受到科举考试的制约,是科举考试的必然产物。  关键词:唐代进士试诗歌功颂德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唐代进士试诗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研究领域。自建国以来,学者们公开发表的唐代进士试诗的研究论文仅有六篇,研究专著有
期刊
摘要叶梦得与陈与义是南渡时期著名词人,都被视为苏轼后学。但是由于各自身世阅历及学养秉性之不同,他们南渡后所作词,在内容、风格上都存在差异。同为感伤,陈与义体现出“洛阳”情结,而叶梦得则为“松江”情怀;其词风一为内敛,一为雄放。  关键词:叶梦得陈与义“洛阳”情结“松江”情怀雄放内敛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宋室南渡后,词坛上掀起学苏之风。在这股潮流中,叶梦得与陈与义是佼佼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