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电话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bo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我很害怕听到母亲的电话,尤其是晚上,尤其尤其是深夜。
  只要是母亲来电,我的心从来都是忐忑的——老娘的心脏病不会又犯了吧?老爹不会又摔倒了吧?电话还没接通,脑子里便闪过无数种可怕的念头。
  有一天深夜三点,母亲忽然来电,我惴惴不安地接通电话,她那边老半天没有声音,我骤然紧张起来,一个劲地呼叫,就是没有反应。我急了,手机一丢,抓个衣服一披,蹭蹭蹭蹭就出了门,开上车朝母亲居住的小区飞驰而去。虽然五分钟便到了母亲住处,但这五分钟绝对是火炉上的五分钟,车行中,我的脑海反复浮现出这样一幅可怕的画面——母亲的心脏病突发,她艰难地给我拨通电话,人歪倒,手机滑落……太可怕了,我不敢想象下去了,但那些画面却如潮水般汹涌而至,挥之不去。终于到了,我迅速开门,鞋也不脱就冲向父母亲的卧室,大喊:“妈!妈!”当我打开灯时,却发现二老好好的在床上躺着,母亲被我吵醒,双手撑着床坐了起来,一脸的迷惑:“鹰,你怎么了?”耳聋的老爹也被惊动,他从被窝里探出头来,张开没有牙的瘪陷的嘴,满脸惊疑:“鹰来了,就,就天亮了?”我也被搞迷糊了:“妈,不是你给我打的电话吗?不舒服吗?”“没,没有啊,我没打啊!”我从床头柜上拿起母亲的老年机:“打了!怎么回事啊?”母亲说:“没有啊,我先前上厕所,看了一下时间,该不会拨到了吧!”我松了口气,接着便瘫坐在母亲的床上。
  过了一会,我缓过气来:“我的老娘,让你跟我们住一起,你说要吃斋念佛,要清静,怕荤肴。可是你这动不动就响的电话,真的要吓死我的啊!你要是没事,能不能别打我电话!”
  那以后,母亲就很少给我打电话。
  那时我在县里工作,父母亲虽然没跟我住一起,但我每天都要去他们住处一次,时不时就陪他们吃餐饭,周末还要跟他们睡一晚,就睡在二老中间。母亲可以天天见到我,所以,她的电话也就不多。但我偶尔出差几日,母亲就会想我,就会给我打电话,她每次都会找个事由,比如说做了个奇怪的梦要说我听下,比如说老家谁谁谁来了要告诉我下。我往往没有耐心听她说完,但她并不在乎。有时,她的电话来了,响一下又停了,我回拨过去,她又说没事,或者说打错了。其实,她就是想听听我声音。
  前年,我调到市里上班,周末才回县里一次。母亲偶尔给我电话,开口就说:“也没什么事,你别担心,我们身体好着,就问下你们好不好,孙子乖不乖!”即使这样,每次接到母亲的电话,仍然十分忐忑。
  今年开春,妻子有事赴澳洲半个月,我把父母亲接来市里,既帮我守家,也给我儿做伴(其间我几次出差)。我儿易易在上饶中学念书,我住处到学校仅几百米远,儿子每天中午回家吃饭,饭后午睡,一点四十叫醒去上课。叫醒这活平常基本上由我完成,但那半个月,就成为母亲最主要的工作。即使我在家,母亲也不让我叫,她说:“你可以多睡下,易易我会叫的,反正我又不睡。”回县里后,母亲把这活也带回去了,她每天中午一点四十都会来电:“鹰,一点四十了,叫易易上学!”我说:“我知道的,你不用来电话了!”可是,母亲她不听我的,每天到一点四十,手机就会准时响起。记得清明节那天,我和妻儿回到县里,我与哥哥到乡下上坟扫墓了,妻儿与年迈的父母留在城里,一点四十,我还在乡下的野地里,手机响起,我一看,又是母亲,她说:“鹰,一点四十了。”没待她说完,我就打断她:“易易不是跟你在一起吗?”母亲迟疑一下,恍然说:“咳,是啊,我都忘记了。”搞得我苦笑不已。当天晚上,我告诉母亲:“我手机调了闹钟的,你中午可以不给我打电话了。”母亲幽幽地应我一声:“嗯!”但是,待我回到市里后,母亲又准时在中午一点四十给我来电了。
  有朋友听了我母亲来电的事,很是羡慕,告诉我:“你真幸福,有八十多岁的爹娘关心你,你娘她只是想听到你的声音,你就让她打吧!我爹娘已故,想听还没这个福分呢!兄弟,好好珍惜,父母年迈,看一天少一天了!”想想也是,平常没事时来电我又提心吊胆,这一点四十准时来电,起码是母亲他们平安无事的一个信号啊。
  现在,每到中午一点四十,我就等着母亲的电话,要是某天母亲没有来电,我就忐忑不安,十分焦虑,就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要给母亲打去电话,细细地询问。
  责任编辑:子非
  美术绘画:知止
其他文献
也许,这一切,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直到某日无意中发现,河边的柳树已发出青青的嫩芽,才恍然发觉,春天已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临了。  当桃花、梨花不曾展笑颜时,开放得最为奔放的,要数那迎春花。一丛丛,一片片,冲入眼帘,渗入心扉的,是那暖暖的颜色。虽然花不名贵,随处可见,但她就如邻家女孩般亲切。  今天,我再次觅得她——梦中玉兰花的踪影。在看到的那一瞬,竟然想去抚摸。“净若清荷尘不染,色如白云美若仙。微风轻
期刊
有好久,没有陪母亲一起睡热炕了。  如今又一个冬来了,周末,难得的晴天。温热的阳光把天空洗干净了。  在暖气如春的窗前,突然很累很茫然,就特别想回家,见见冷风里的妈妈。  小儿子在院子外的一截陡坡路上,挣脱我的手,一边跑,一边大喊:“奶奶,我来了……”我穿过篱笆进了院子见到了妈妈,说:“妈,我和娃今天不走,住一晚。”  母亲就很惊喜的样子。  傍晚,我说:“我睡床,有电热毯,我习惯了。”  母亲执
期刊
似乎是在寻梦,临淄人在淄河滩里新建的“太公湖”,唤回了无数人,尤其是临淄人对这条母亲河的回忆。  春风过处,芽胚一动,河水便开始醒来,随着咔咔的断裂声,大块大块的浮冰开始随水漂流。我们曾经学着《闪闪的红星》中潘东子的样子,在冰块上高唱“小小竹排向东流——”但冰块毕竟不是那“小小竹排”,我们往往在最得意的时候,随着断裂的冰块落入水中而狼狈不堪。尽管回家后自己的屁股免不了要跟父母那不听辩解的鞋底来一次
期刊
父亲从小没娘,母亲没有婆婆,但我对祖母却恋得很深。  在“人人都去学大寨,自己孩子没人爱”的年代,母亲对我们兄弟三人的唯一照料,就是将我们喂饱后用长绳把我们的脚和桌子腿连在一起,出门挣工分。大人出门后,家里的情形可想而知,叮叮咣咣,哭声悠扬,半天过后都入梦乡。长大后我们姐弟的嗓音都不错——的的确确是小时候“哭”练的结果。  一次,直到很晚父母才回来,当我被惊惧的喊声吓醒的时候,母亲正在忙乱中找小弟
期刊
早年读荀子《劝学》,只知道荀子名况,字卿,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推崇为“后圣”,却不曾知道荀子是今天的山西安泽人。  乙未年初秋,“三个文化”推进会间隙,与文联、作协的两位挚友提及朝圣荀子故里的意向,谁知两位钟情地域文化研究的兄弟一呼而应。岂料,次日一早准备出行时,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然而,意外的细雨并未改变我们的况山朝圣之行。  汽车在蒙蒙细雨中沿长临二级公路缓缓西行,穿方山隧道,出
期刊
周末,经过十字马路那家现场制作蜂蜜蛋糕的糕饼店,一边是排成长龙的顾客,一边是制作糕点的师傅们,边上一个小伙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显然是打蛋师,只见他右臂抱一个不锈钢盆子,左手非常熟练地捡起身边筐里的鸡蛋,往盆沿上一磕,破了,两个手指一微张,蛋黄及蛋清立马流入盆内。随手一扔,蛋壳进了地上一塑料盆里。然后是下一个,前后不超过两秒钟。看着那塑料盆里飞快堆积的蛋壳,里面残留的蛋清流了出来,整堆蛋壳看上去又黏
期刊
陕北高原生长着一种稀有的花儿,它的茎高只有一尺左右,一般为单株单花。如果营养和水分充足,有的也能开上好几朵。花朵通常为朱红色或橘红色,每朵分为六个花瓣,绽放后稍向外翻卷,看上去是那么火红,那么艳丽,很是招人喜爱!  它,就是山丹丹。  山丹丹,学名斑百合,又称红百合,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花卉,喜阴凉,往往生长在阴坡低洼地带,民间素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之说,花期在六至九月份。陕北夏秋少花,每当这个
期刊
竹似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窗口,母亲给我们夹第一口饭时说看,这是筷子,是竹子做的。语文老师教我们写字时说,古人写字没有纸,那字是写在竹片上的,我们写大字的纸也是用竹子制造的。美术老师教我们画画时,上边涂一个点,下边涂一个点,两个指肚朝中间一抹,就是一节墨竹。稍识文墨,背会了一首诗: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但一个生长在北方的人要见到挺拔入云摇曳生风的翠竹,那已经是很晚以后的事情了。  长大后
期刊
世界上最美的竹子在中国,而中国最美的竹子在安吉。  安吉之行的头一天下午,因为百草原酒店周围茂林修竹,饭后闲情有余,我一个人信步于青翠竹林间,直面于它谦谦君子般风雅与高洁,走进了百草原这片仿佛我童年一般天真烂漫的竹林里,记忆如同竹林里的那条羊肠小径,弯弯曲曲,却很清晰。我的故事,也是跟竹子有关。  2001年的暑假是我准备上大一的暑假,我一个忘年之交的朋友说柳州出产大量毛竹,根部以上一米左右可以制
期刊
中南百草原这名字气象大矣。  偌大祖国之中南,浙江安吉又是“百草”,更见气势若虹的是“原”字!  崔世豪个儿不高,两眼炯炯有神,把半生的荣耀都用双眼展示出来,敢砸六个亿建此“原”。“原”称“百草”,却尽见“郁郁葱葱”的松、柏,尤以竹林为最,山间亦有瀑布、清溪、静湖。  那日,我们四人乘竹筏游湖。湖面在微风下荡起细波,凉爽宜人。突见小野鸭戏于水中,忽潜忽现,煞是可爱,似是与我们嬉戏玩乐。此时,我突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