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远跟党走”,是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奋斗历程中牢固树立的信念。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起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精神风貌,坚定“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宿迁学院在全院学生中开展了“永远跟党走”合唱比赛、“光辉岁月”红色电影展播等系列活动。其中,“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也是主要的活动内容安排之一。
一、“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主旨定位及教育效果
“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上首先要求学生统一填写《宿迁学院“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登记表》(学生基本信息、拟从事职业、受访者基本情况、寻访过程记录、受访者的建议、寻访感悟、班级以及辅导员意见等)、《宿迁学院“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情况总结简表》(确定系部、负责人、联系方式、活动创新与亮点、不足与问题、系部与学院意见与建议等),并以寻访日记、报告、文章、数码照片等信息承载为记录模式反映学生具体寻访实践的过程与收获。
活动意在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寻访廓清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群体,制定并及时调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活动通常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寻访实践活动交流会,相关责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类型化”指导,从而针对性地为学生寻访实践活动的完成与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定服务、助力。
“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作为“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安排,不仅体现出了“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本身的精神定位,即塑造大学生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良好形象;体现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新时期精神。同时,活动亦凸显出了“青春使命”的功能定位:立足于实现学生个体成长与时代精神弘扬的弥合统一。因此,“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若仅从学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宏观维度,而忽略活动在学生个体职业规划与方向确定过程中的“自助”导向,就会显得“本末倒置”了。
二、“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经验概括—以宿迁学院为例
究竟如何能在“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中做到从活动宣传营造到落实至学生个体、从组织形式安排到信息登记分类、从个体寻访总结到组织类型指导的完美结合,并在整个寻访实践过程中,助力大学生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方向,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在职业领域的“自助”成长等等,这些都将是我们有待挖掘、论证并需要予以系统化总结的内容。为此,笔者曾于2011年12月6日至7日走访了宿迁学院各系,并与各系负责教师进行了记录式访谈。这些访谈记录细细品来,或许能给寻访活动的完善提供些启发:
吴丽芳(曾任团总支书记):“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力在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突出葛院长对活动参与面、实效性以及针对性的要求。但基于学生年级、职业倾向、学科背景等不同,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强调较弱。若能够引导学生认清自我需求,并能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理性定位,同时,着重针对大二年级以上学生进行活动实施,并不断总结提炼,这不仅对社会本质认识,还是学生个体的自身定位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刘萍(学工副主任):“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可以在开展形式上进行多样化、个性化设计,如相关志愿活动、社会调研以及红歌传唱等等。但寻访实践活动的特色如何体现,关键还得从专业入手,结合学生、系部特色展开;
综合(责任教师):“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主要针对大三年级。我们统筹分配了每位同学的职业选择规划,如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村官以及选调生等,并选取典型人物代表,通过对寻访过程记录、受访者建议以及感悟总结等。但是,寻访实践活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检测、反馈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寻访实践跨度能再长些、专业技能针对性强些等;
许春雷(辅导员):系团总支牵头,过程性进行控制安排;倾向大三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廓清“生涯人物”概念,清晰自身规划,整合自身资源,确立目标,适时跟进,培养职业意识,切实提升职业技能标准等;
沈道波(曾任学工副主任):建议由学校进行组织,发掘人脉资源,寻找先进典型,实践跨度再宽松些,资源发掘再深入些,活动实效更明显些等;
黄文静(曾任六系团委书记):建议可以引入相关激励机制,帮助策划跟踪,进行全程性指导,在寻访中不断发现新的职业生涯人物等等
三、“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普适价值及推广性
从形式上,“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个体能够在具体职业目标群体寻访中确定自身的职业位置,并形成一定程度的职业角色期望,进而明确并调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活动的本质层面来说,“青春使命”寻访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大学生个体“自助成长”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个体在具体寻访实践中的信息记录模式体现、职业目标群体确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同时,为了确保“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让活动的开展能夠切实地惠及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宿迁学院在活动的操作安排层面给予了统筹协调保障,基本形成了从院、到系部;从学工系统到专职辅导员的多重组织保障体系的网络架构;有效地建立起了寻访者(学生个体)与被寻访者有序跟进、个体寻访与集体交流相互交替的机制搭建等。这些都为学生个体在形成职业规划与确定职业方向中形成“自助”意识、助力学生个体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方向,从而实现在职业领域的“自助”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与策略支持,让活动真正惠及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
寻访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在行动上让参与的学生有所成:成就他们的生涯梦想;成就他们的青春诠释,而且让学生在寻访的具体过程中更能对自身的角色扮演、使命责任、前途规划等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作为在校的青年学生,不仅达成学业要求,更能通过此种类型的活动做到青春的深度认识、诠释,并以此理解其背后的涵义,指导即将面对的学涯、职涯甚至是生涯的设计与完成。在这个层面来说,青春使命寻访实践,青年学生寻访的就不再是纯粹的理想职业人物,不再是单个的职场梦想,他们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完成了青春梦想的零距离对话,并就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寻访到了信仰与指引的方向,进而这些充满着青春梦想与行动激情的同学们还有什么样的成长障碍能够阻挡他们奋斗与追求的步伐呢?
同时,在学校学生管理的层面,青年学生个个有梦想、学习有动力、青春有激情,常规的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班级秩序以及学业完成等等都会在梦想、动力与激情的助推下变得不再那么“传统常规”,而是充满“价值合理”、“情感合理”等元素的“应为行为”。这样一来,良好校园学习、生活秩序的形成就不会那么遭受挫败。当然,同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梦想、动力与激情是要建立在踏实的校园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基础之上的,指导教师尤为要注意这些。关于这些,在青春寻访的过程中,就要在寻访客体的选择上、寻访内容的编排上、寻访重点的突出上、寻访感想的撰写上、寻访结论的定格上要予以指导,因为这些内容的编排妥当与否会直接关切着学生对青春的诠释,对生涯的定位,对自身角色的确认等,而这些也恰恰如上所述,正是青春寻访实践活动的主旨与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所在。
参考文献:
[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华夏出版社,2000.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高雷(1986—),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专职政治辅导员,教育管理系列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研究。
一、“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主旨定位及教育效果
“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从活动形式上首先要求学生统一填写《宿迁学院“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登记表》(学生基本信息、拟从事职业、受访者基本情况、寻访过程记录、受访者的建议、寻访感悟、班级以及辅导员意见等)、《宿迁学院“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情况总结简表》(确定系部、负责人、联系方式、活动创新与亮点、不足与问题、系部与学院意见与建议等),并以寻访日记、报告、文章、数码照片等信息承载为记录模式反映学生具体寻访实践的过程与收获。
活动意在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寻访廓清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群体,制定并及时调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明确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活动通常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寻访实践活动交流会,相关责任教师对学生进行“类型化”指导,从而针对性地为学生寻访实践活动的完成与职业生涯的规划制定服务、助力。
“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作为“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安排,不仅体现出了“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本身的精神定位,即塑造大学生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志存高远,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善于创造,甘于奉献良好形象;体现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新时期精神。同时,活动亦凸显出了“青春使命”的功能定位:立足于实现学生个体成长与时代精神弘扬的弥合统一。因此,“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若仅从学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宏观维度,而忽略活动在学生个体职业规划与方向确定过程中的“自助”导向,就会显得“本末倒置”了。
二、“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经验概括—以宿迁学院为例
究竟如何能在“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中做到从活动宣传营造到落实至学生个体、从组织形式安排到信息登记分类、从个体寻访总结到组织类型指导的完美结合,并在整个寻访实践过程中,助力大学生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方向,进而实现学生个体在职业领域的“自助”成长等等,这些都将是我们有待挖掘、论证并需要予以系统化总结的内容。为此,笔者曾于2011年12月6日至7日走访了宿迁学院各系,并与各系负责教师进行了记录式访谈。这些访谈记录细细品来,或许能给寻访活动的完善提供些启发:
吴丽芳(曾任团总支书记):“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力在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突出葛院长对活动参与面、实效性以及针对性的要求。但基于学生年级、职业倾向、学科背景等不同,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强调较弱。若能够引导学生认清自我需求,并能够对未来的职业进行理性定位,同时,着重针对大二年级以上学生进行活动实施,并不断总结提炼,这不仅对社会本质认识,还是学生个体的自身定位都会有莫大的帮助;
刘萍(学工副主任):“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可以在开展形式上进行多样化、个性化设计,如相关志愿活动、社会调研以及红歌传唱等等。但寻访实践活动的特色如何体现,关键还得从专业入手,结合学生、系部特色展开;
综合(责任教师):“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主要针对大三年级。我们统筹分配了每位同学的职业选择规划,如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村官以及选调生等,并选取典型人物代表,通过对寻访过程记录、受访者建议以及感悟总结等。但是,寻访实践活动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检测、反馈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建议寻访实践跨度能再长些、专业技能针对性强些等;
许春雷(辅导员):系团总支牵头,过程性进行控制安排;倾向大三在校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廓清“生涯人物”概念,清晰自身规划,整合自身资源,确立目标,适时跟进,培养职业意识,切实提升职业技能标准等;
沈道波(曾任学工副主任):建议由学校进行组织,发掘人脉资源,寻找先进典型,实践跨度再宽松些,资源发掘再深入些,活动实效更明显些等;
黄文静(曾任六系团委书记):建议可以引入相关激励机制,帮助策划跟踪,进行全程性指导,在寻访中不断发现新的职业生涯人物等等
三、“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普适价值及推广性
从形式上,“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定位于学生个体能够在具体职业目标群体寻访中确定自身的职业位置,并形成一定程度的职业角色期望,进而明确并调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从活动的本质层面来说,“青春使命”寻访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大学生个体“自助成长”能力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的具体体现(这其中就包括了学生个体在具体寻访实践中的信息记录模式体现、职业目标群体确定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等)。同时,为了确保“青春使命”寻访实践活动的效果,真正让活动的开展能夠切实地惠及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宿迁学院在活动的操作安排层面给予了统筹协调保障,基本形成了从院、到系部;从学工系统到专职辅导员的多重组织保障体系的网络架构;有效地建立起了寻访者(学生个体)与被寻访者有序跟进、个体寻访与集体交流相互交替的机制搭建等。这些都为学生个体在形成职业规划与确定职业方向中形成“自助”意识、助力学生个体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确定职业方向,从而实现在职业领域的“自助”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与策略支持,让活动真正惠及学生,服务学生,助力学生。
寻访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在行动上让参与的学生有所成:成就他们的生涯梦想;成就他们的青春诠释,而且让学生在寻访的具体过程中更能对自身的角色扮演、使命责任、前途规划等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与理解。作为在校的青年学生,不仅达成学业要求,更能通过此种类型的活动做到青春的深度认识、诠释,并以此理解其背后的涵义,指导即将面对的学涯、职涯甚至是生涯的设计与完成。在这个层面来说,青春使命寻访实践,青年学生寻访的就不再是纯粹的理想职业人物,不再是单个的职场梦想,他们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完成了青春梦想的零距离对话,并就当下的校园学习、生活寻访到了信仰与指引的方向,进而这些充满着青春梦想与行动激情的同学们还有什么样的成长障碍能够阻挡他们奋斗与追求的步伐呢?
同时,在学校学生管理的层面,青年学生个个有梦想、学习有动力、青春有激情,常规的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班级秩序以及学业完成等等都会在梦想、动力与激情的助推下变得不再那么“传统常规”,而是充满“价值合理”、“情感合理”等元素的“应为行为”。这样一来,良好校园学习、生活秩序的形成就不会那么遭受挫败。当然,同时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梦想、动力与激情是要建立在踏实的校园日常生活、学习活动基础之上的,指导教师尤为要注意这些。关于这些,在青春寻访的过程中,就要在寻访客体的选择上、寻访内容的编排上、寻访重点的突出上、寻访感想的撰写上、寻访结论的定格上要予以指导,因为这些内容的编排妥当与否会直接关切着学生对青春的诠释,对生涯的定位,对自身角色的确认等,而这些也恰恰如上所述,正是青春寻访实践活动的主旨与教育效果的重要体现所在。
参考文献:
[1]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等译.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理论发展[M].华夏出版社,2000.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高雷(1986—),男,江苏宿迁人,宿迁学院专职政治辅导员,教育管理系列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