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byqjkwk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经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具有弱质性,农村金融发展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指导,以农村金融理论创新为灵魂,以金融组织制度创新为根本,以金融机构营销创新为关键,以金融生态创新为保障,系统地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工作。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创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1-0145-05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今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明确指出:2020年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该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采用多种措施,确保实现这一基本目标。重大措施之一,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决定》还对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构建作了明确的创新性论述。本文以南阳市农村金融市场现状为例,探讨如何抓住这一机遇,使农村金融创新更上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形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1 南阳市农村金融现状与困境分析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辖两区、一市、十县,总面积2.66万平方千米,耕地1312万亩,总人口105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近1%,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占全国1%,棉花占全省20%、占全国3%,油料占全省13%、占全国2%,是“中原粮仓”,也是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所在地。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性原因和体制性障碍,该市农村以农促工和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性抑制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当前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村有效信贷投入不足与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银行等银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加速,利润最大化的约束及金融安全意识,责任追究制的增强,使大型金融机构越来越不愿向农村地区提供贷款和开展新产品业务,甚至不少银行或分支机构基本上退出了农村市场,使大量储蓄资金从农村地区流出。这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这几年,南阳市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较快。截至2008年年末,各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89.1622亿元。其中,农业银行储蓄存款121.5854亿元,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245.9033亿元,邮政储蓄银行储蓄存款107.5605亿元。三家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余额已达475.0492亿元。2008年年末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227.4061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75.6425亿元、乡镇企业贷款20.6888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45万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573万元,四项涉农贷款余额206.3931亿元,占贷款总额的90.76%。邮政储蓄各项贷款2.7172亿元,其中,对农业贷款0.668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4.60%。农业银行各项贷款18.9077亿元,其中,对农业贷款0.0569亿元,占贷款总额的0.3%。由于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以及农户、中小型企业缺乏担保品等,南阳市农村信用社不得不出现通过货币市场交易或以转存方式从农村外流资金的现象。2008年年底,南阳市农村信用社有价证券及投资余额4.6704亿元,存款同业18.0263亿元,拆放同业0.663亿元。从上述各金融机构贷款数额可以看出,在偌大南阳市农村金融商业信贷市场上,尤其是在对农户小额信贷投放业务上,基本上仅剩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仍在“独钓寒江雪”,且受利润大小的驱使,其信贷资金的投放日益显露“移花接木”的现象。
  1.2 农村发展对资金需求旺盛与农村有效担保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南阳市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公司+农户、农副产品一条龙加工企业、中小企业和各类农业合作社相继成立。上述经济组织和企业由于自有资金不足,迫切需要信贷支持以扩大再生产。小额贷款已不能满足这些规模农业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信贷资金需求。然而,现实是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除农户小额贷款外,其他贷款大都要求抵押担保。但由于农村缺乏抵押物品和信用担保体系,即使有少量的担保物品也无法与正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过高的担保条件相吻合,致使客户的担保贷款难以成行。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抵押担保机制是贷款等金融交易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该市农村,由于法律制度的限制,少有抵押担保之物。例如,农村的农户住房没有房权证,房舍不能作为抵押物。同样,我国颁布的《物权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下列财产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权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农民住房和宅基地作为农村区域潜在的核实抵押对象,却受到法律的限制,不能搭建起农村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桥梁,使正规金融机构抵押贷款的方式,无法发挥效用。此外,由于小企业厂房设施简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值较低,再加上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抵押担保机制或者抵押保品不足、资产评估登记的有效期短、评估中介机构服务不规范、重复收费高等情况,与城市贷款相比,加大了贷款风险。这样,既造成了农户和农村生产、流通主体无力解决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又造成了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难的问题。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困境
  随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逐步落实,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不断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而目前南阳市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商业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性金融功能还处于萌芽状态,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强等情况。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不强。如南阳市农发行2008年涉农商业贷款基本为零,主要涉及政策性贷款,且集中在发放棉花、粮食等准政策性收购贷款项目上,业务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呆板。农村信用社虽然在现有的金融机构中发挥了农村金融主渠道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但其在贷款服务期限、额度、方式上还不能根据 “三农”资金实际需求,适时适量满足其需要;三是涉农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沉重,呆坏账等不良贷款较多;四是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风险规避机制双双缺乏。不但农村信用社风险规避机制缺乏,农业的风险规避机制更为缺乏。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首要的表现是存在很明显的自然风险,如果没有农业保险、期货规避风险作为后盾,农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有力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举步维艰。
  此外,该市农村金融还存在以下问题:农村资金需求面广阔与农村金融组织业务范围狭窄;农村金融需求扩大与农村金融网点少形式单一;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还没有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格局;金融机构主体,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改制不到位,产权模糊,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作为农村金融主渠道的农村信用社设施普遍落后,业务电子化程度偏低、金融市场营销较滞后;民间借贷和社会集资不规范,民间金融存在着违规的地下操作;非公有制的民间金融组织发展缓慢等。
  2 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
  金融业是百业之首。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农村各业活。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迫切需要农村金融增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农村金融新发展工作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金融创新工作:
  2.1 切实搞好农村金融理论的创新是农村金融发展的灵魂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系统研究。要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吸收已有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市场竞争论”等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根据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和建立适合于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创新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的创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从理论上明确界定:“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我们要以此高屋建瓴的理论定位为出发点,在金融理论创新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和农村金融发展的滞后性,牢固树立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核心动力的思想,着力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及各类金融组织的产权与管理制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支持适合农村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发展,在争取国家加大对“三农”注入扶持资金的同时,鼓励各类金融组织尽可能多地注入信贷资金,搞好金融营销、金融生态创新,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着力从中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上下互动,左右联动,并采取全方位的措施来构筑新农村建设的强大金融基础。
  2.2 搞好农村金融组织制度的创新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众所周知,制度是一项带有根本性、战略性的大问题。要使农村金融创新能够有实质性的发展,就应该毫不动摇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下工夫认真从农村金融组织的制度创新抓起。
  (1)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的目标。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其目标是从组织制度上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 、村镇银行为主体,以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邮政储蓄、小额信贷公司、民间信贷组织为辅的农村金融体系。一个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治理结构规范,管理科学,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参与经营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
  (2)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路径包括:创新农村金融主体的组织制度、产权制度、金融主体内的管理制度、金融市场体系、金融运行机制等。
  ①下大力气搞好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制度创新。农村信用社就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支持农村金融主渠道的农村信用社,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税减按3%征收,所得税全免;扶持农信社的货币政策,其存款准备金率比一般银行低5.5个百分点。央行发行了专项票据用于置换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和弥补历年亏损等优惠政策。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好党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骨肉相连的血脉关系,立足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服务农村中小企业和优质客户,通过创新,把自己打造成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其特殊性,其创新的目标应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的对策是:以改革统揽全局,以创新经营机制推动发展,以强内控防风险充实管理内涵,通过深耕农村市场拓展空间,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格局。具体做法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改造使之成为地方性农村股份合作银行。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公司法规定,逐步建立健全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包括: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建立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制度建设,合理制定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②创新农业银行的制度。农业银行改革创新的目标是:成为农村商业性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从职能范围来说,应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的功能,重点满足农村内部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国家应对农业银行涉农部分的业务,在税收工具使用上实行优惠,引导其将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农业,承担发放一定规模的农业商业性贷款的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农业银行经营,做了明确规定:“坚持农业银行为农服务的方向,强化职能,落实责任,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这明白无误地规定了农业银行今后改革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说,有拨乱反正的意义。目前,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已明确向中央表态,要在全国精心打造6000个具有较强小额贷款服务功能的县域网点,组织的资金全部用于“三农”和县域;全行涉农贷款增量占到贷款总量的50%以上,涉农贷款增长速度高于全行贷款平均水平;培育和开发8万~10万个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发放“惠农卡”超1亿张,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地要按照农业银行总行的要求,加大涉农贷款的总量,尽可能多的设立农村网点,培育优质的中小企业客户,真正使其起到农村金融的主体作用。
  ③创新农业发展银行金融制度。鉴于国家开发银行没有向下延伸的实际,目前,在该市农村发挥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发展银行。所以,农业发展银行的制度创新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定位,使其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又能结合行业和市场化的特点,做好以下工作:
  转变经营机制,引入市场化管理方式和手段,尤其要引入严格的授信、授权机制、信贷责任机制、项目库储备机制、成本效益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在做好国家粮、棉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要积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要争取建立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业务风险补偿机制;尽快调整其功能定位和服务领域,将信贷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彻底改变以前业务单一的局面,重点支持各县市区提高粮食的生产、转化和深加工能力,“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的种植养殖基地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储藏保鲜及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采取农发行给予贷款,中央财政给予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农发行寻找、培育大个项目,争取尽可能多的单个项目年贴息贷款数额。
  ④积极引导各商业金融机构把一定比例的吸储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落实涉农贷款优惠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日)要求:“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等政策。”市政府要按中央要求,积极引导、鼓励,甚至强制规定在市域内的商业金融吸储机构,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必须将其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从而使各商业银行不断增加对农业的中短期贷款。同时,也应明确各大商业银行在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时,应设立一定比例的农村分支机构,专注小额贷款服务以增加对农村金融的供给量,更好地为扩大农户、商户、农村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产品,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⑤放宽农村金融的准入政策,积极组建村镇银行,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发展。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仅仅依靠现有的正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力量来解决农村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还远远不够,要内联外引,多管齐下,鼓励和支持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创新,增加农村资金的供给量和农村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有序竞争,引导规范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在农村投资创业。主要做好以下创新工作:
  a.支持、鼓励设立村镇银行。为了切实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意见》放宽了准入资本范围,支持和引导境内外银行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包括村镇银行。村镇银行在该市金融业中还处在萌芽状态。南阳市政府已责成有关部门研究设立村镇银行的条件,鼓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南阳市商业银行担当发起人,在条件比较好的县(市)区域农村乡镇设立乡镇银行。
  b.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跨区域经营、跨区域股权整合。为了促进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拓展农村发展空间,更好地服务“三农”,增强壮大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上半年出台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允许和鼓励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注册地辖区之外的县(市)设立支行。这是一个多赢的制度安排,既有利于发挥条件好、规模大、实力强的农村商业银行发挥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服务能力;又能有效解决某些县市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不足,资金贫乏、服务薄弱、资金难于满足“三农”经济发展的问题。在跨区域设立异地农村金融分支机构的制度创新中,南阳市用足用活政策,序幕已经拉开。2010年7月,南阳市政府与天津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征得中国银监会批准,由天津农业银行、渤海银行、天津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四家银行出资联合发起设立南阳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总行加13家支行的村镇银行模式,其中南阳村镇银行总行2010年年底挂牌开业,13家支行2011年上半年全部开业,届时,南阳农村金融实力将会大大增强。
  c.积极培育和支持民间信贷组织。县域内设立的小额信贷公司,由于其贷款便捷、形式灵活、组织微型、渠道规范,能够使民间资本为中小经营者及时“输血”而广受社会肯定。小额贷款公司能够将闲置资金有效地配置到“三农”和中小企业,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民间融资制度创新的有益探索。应该对这种金融组织给予支持、规范,促其良性发展。
  d.我们还应积极支持、鼓励、引导农民、农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起自主合作互助型的农村金融合作互助组织。对现有的非正规金融机构要予以规范,并赋予一定的法律地位,以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对贷款的需求。
  对于普遍存在农村地下金融,政府应采取疏导而不是行政堵截、法律打压的政策,要对业已形成的金融组织进行引导、规范和改造,促其向合作互助的金融组织发展。当然对赌博和高利贷等非法活动,还应从重打击、取缔。
  (3)创新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加快农村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进行基础性调节。这个定义所讲的“市场”,主要是指市场机制,即让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基础性调节。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市场机制体现为利率、供求、竞争以及风险等市场要素相互影响、互相制约作用的运行过程。在农村金融市场机制的诸要素中,利率即存贷资金的价格是最基本的具有航标灯作用的主体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风险机制都要通过利率机制来运行。只有资金的价格以利率表现并决定供给和需求的状况,才能发出准确的市场信号引起资金供应与资金需求的不同反应。也正是利率不断变动所形成的激励、约束和风险,才能引导农村金融组织的行为,使其在竞争中求得自身利益的实现、存在和发展,以低成本和高利率运作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高效部位,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为了维护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利益,应适度放松对农村金融组织的利率管制,实行市场化经营。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将成为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一项制度保障。
  (4)创新农村金融主体的其他管理制度。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各正规金融机构内部的向农村信贷授信授权规则、信贷审批管理规则、成本核算、报酬奖励、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的创新,以利于激活农村金融主体的生机和活力,繁荣农村金融市场。
  2.3 搞好金融机构的营销创新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把其经营渗透到农村,金融组织与农村客户的关系会逐步发生变化。可以预料优质客户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将对金融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组织必须加快金融市场营销的创新步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并运用金融市场营销,是一切金融组织必备的基本功能。它有利于按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科学地配置金融资源,适时、适地、适量地满足“三农”的需求;有利于金融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贴近“三农”,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有利于实现农村金融组织的现代化,壮大金融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1)金融组织营销创新的策略选择。主要做好以下工作: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市场营销思想;注重分析和研究市场,运用市场细分化推动经营创新;选择目标市场;切实搞好农村金融市场定位工作。
  (2)促进金融业务、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有效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业务、金融产品。
  (3)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营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目前,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已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运用,为城市大型正规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建立先进的科学管理决策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长期在农村打拼的中小型金融组织,包括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者,不能“坐井观天”,墨守成规,应该高度重视、研究、学习并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倡导“科技兴社”的理念,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产品的运用,力争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经营运作网络化、经营品种多样化和服务渠道电子化,切实搞好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营销水平、企业形象、企业信誉及核心竞争力。
  2.4 搞好农村金融生态创新是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的保障
  (1)搞好金融生态创新的重要性。金融生态是一个仿生态概念,指的是金融运行中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强调金融生态环境中的法律、信用等环境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认为金融生态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综合、渐进的过程。农村金融生态是指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基础条件,是各类金融组织主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空气”、“水分”和“阳光”。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进中观、微观层面的金融运行环境的持续改善,将直接影响到一定农村区域内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金融核心作用的发挥。
  作为农村经济的枢纽和核心,农村金融是推动一定农村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如果某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优良,就会吸引外地资金流入,形成资金“洼地效应”,从而为这一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它也是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农村金融健康的发展只能在良好的金融生态中才能实现,如果对金融生态不加以建设和保护,就会导致金融生态环境的恶化,农村金融发展创新如同人类呼吸失去了氧气,最终将窒息死亡。
  (2)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的措施。
  ①各级政府要主动推动金融生态环境的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各级政府在各项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既需要对法律、信用环境等宏观方面的因素进行完善,也需要对企业、中介组织、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职责举足轻重,应发挥主导作用。
  ②金融机构主导担当当地农村区域内金融生态创新的主力军。金融生态环境虽然是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但金融机构在其中也发挥一定的主动作用,通过各种创新性工作,可以在同样的环境下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③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夯实金融生态信用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金融生态的基础。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为金融机构经营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应构建企业征信系统,约束和规范信用行为。要以人民银行相关职能部门为依托,建立征信管理体系,负责实施征信采集、信息加工、提供信息产品等工作。加强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协调,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支持征信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应完善和发展中介机构,即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以及信用咨询等中介机构,以减少融资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积极性。三是强化对企业的信用约束,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识别借款人的信息成本,提高贷款决策的准确性和积极性。四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建立公民个人信用档案,在全社会树立信用观念。五是征信部门或法律通过惩治措施提高社会信用度,使诚实、守信成为社会风气和行为规范。六是要进一步健全信用评级体系。
  ④完善法治和监管,规范农村区域内金融生态。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加大违约成本,使之成为违约者的硬性约束,有效避免各种违约行为发生。一是推进立法工作,加强对失信行为惩戒的法律制度建设。二是加大对中介机构法律监督和执法力度,防止中介机构参与造假,为欺诈者提供便利条件。三是改善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真正做到使守信者得到有效的保护,使失信者受到严厉的制裁。
  加强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生态处于良好状态,降低金融业风险,确保其稳定运行的前提。
  ⑤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服务体系,扩充以政府为主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支持民间资本组建担保公司;扩大贷款保证保险的范围;探索实行品牌质押、营运证质押、联保协议等各种担保方式。
  
  [作者简介]王天祥,男,河南新野人,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经济学教授,中国国情研究会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内部审计定义入手,着眼于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分析了在当今经济环境下,内部审计向战略审计和风险控制管理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战略审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77-02    1 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1.1 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  1978年,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市政文化新区的土地地运作、招商引资、工程建设、拆迁安置、文代资产运营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反映出新区九年建设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98-01    1 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土地运作高效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建设发展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新区建设之初
期刊
[摘 要]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首当其冲,呈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悲喜两重天格局;相比之下,创新能力强,发展方向把握得好,市场定位准确的企业逆势前行、竞争力强、成长空间广阔。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企业的创新机制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方向定位、对不确定的深刻认识和风险承受能力提高。文章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借助演化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从不确定性
期刊
[摘 要]舟山具有发展船舶工业的良好条件和雄厚产业基础,在新的形势下,舟山的船舶工业应该在做强做精上下工夫,以提高船舶工业竞争力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推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聚,实现舟山船舶工业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舟山;船舶工业;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U6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61-04    舟山发展
期刊
[摘 要]到底中国应该继续在“后发优势”的理论下保持这种高速发展,还是在“后发劣势”的提醒下放缓脚步,从其他方面来完善经济环境与制度,中国经济之路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后发劣势;后发优势;制度变迁;发展;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118-01    “后发优势”主要是围绕着后发国相对于先发国一些比较重要的优势展开的。后
期刊
[摘 要]人才是第一资源。苏州地区有大量的民间游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转移部分资金寻求金融投资是大趋势。大量的证券人才和众多的就业岗位在苏州对接。淹没在大量的金融人才中的高端人才,一定量的高端岗位,如何识别高端人才,就成为关键的桥梁。准确、有效地识别高端金融人才,对用人单位、对高端人才,就意味着是公平、高效。基于此,探索出一套识别金融高端人才的方法,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金融高端人才识别方法,实践结
期刊
[摘 要]在当代中国,大学政治学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当代大学生成为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范的民主公民,同时为未来从事公共职业做准备。只有在政治学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历史上的、与现实中的政治生活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才能赋予政治学以更强的解释力,其所肩负的教学目的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得以实现。  [关键词]大学;政治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摘 要]甲午战后,在通商口岸大量增设、铁路运输兴起、新式工业以及国内民族工业发展等新的历史条件的影响下,中国商业性农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带有了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它在加剧农村自然经济解体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民的分化和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关键词]甲午战争;自然经济;商业性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9.0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来研究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首先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提出问题;概述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和现代的成本管理模式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研究企业价值增值的主要体现形式,选定经济增加值EVA来代表企业的价值增值;最后以纺织服装企业为例来分析在现代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的价值增值表现,进而得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成本管理模式;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6年来发表于《中国行政管理》上的公共政策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关于公共政策有哪些人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做着怎样的研究。通过评估我国公共政策研究现状,一方面了解我国公共政策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目前的研究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反思公共政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未来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政策;研究评述;中国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035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