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新课标卷试卷结构中的第一道客观题,目前以三个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论述类文章是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内容,其选文范围既有知识性、学术性的人文、自然科学类文章,也有探讨社会问题的评论性文章。其中,学术性色彩较强的文章成为近几年课标卷考查的高频选文。如2016年甲卷关于小说与故事的关系、乙卷关于甲骨文的选文,2015年课标甲卷关于接受美学的选文、乙卷关于宋代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选文,2014年甲卷关于悲剧的选文、乙卷关于古代食品安全的选文。近三年全国课标两套卷的选文都在强化一个趋势——重适合高中毕业水平考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学术性文章的阅读。
从考纲能力要求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论述文阅读信手拈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更从容地应对学术性渐强的文章的阅读,为以后学习、科研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但是,目前考生的平均阅读能力水平不能达到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要求。备考过程中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近几年各地论述文惨淡的平均分便是最好的证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首先是因为命题者在命制试卷的过程中对试卷难度的把握易发生偏差;其次,便是由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忽视阅读训练,对深度阅读不明要义的学习习惯带来的。综上,即便是在高三时期,学生应对这一令人“头疼”的题型,也必须从阅读习惯本身入手。这里并不排斥备考过程中知识层面、经验层面的讲解,如归纳错误类型、熟悉错误点设置的方法等。但与改变阅读习惯相比,这些备考更像是“药”。拿下这9分,不仅要靠“药”,也要靠“养”。
本文所谓的“养”,便是从平时深度阅读论述文选文出发,从阅读的状态,到阅读的方法,到检验阅读过程中短时记忆的成果,再到精读题干,与文本语言匹配,最后作出选择,“深度”二字必须贯彻落实到底。以下仅以阅读的环节为例,谈谈论述文该怎么“读”。
一、提笔如提枪,圈画不能忘
深度阅读的第一步,是要准备好认真阅读的姿态。最差的阅读姿态便是摆出与文本有距离的姿态,最不明智的阅读者,便是摆出这种姿态的阅读者。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一直和学生强调一个观点——阅读时的人应该像一个战士准备投入战斗那样。而笔之于阅读者,就应该像枪支之于战士那样被时刻提在手上。高度集中精神,眼神随着笔尖的指向看向文本,分析文本,是每个阅读论述文的人应该具备的姿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生比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学生正确率较高;同一个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比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正确率高。
二、无惧句子长,擒贼先擒王
因为论述类阅读的选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甚至阅读内容距离较远,且又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对于阅读的学生而言,论述文即是枯燥乏味和“不明觉厉”的代名词,且这样的选文中往往会伴随着较难理解的长句,会出现许多不为学生所知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论述文本的本质是说明、议论性质的文章,因此基本的文章结构知识就应该成为我们快速、准确理解论述类阅读文本的绝佳工具。
在短时间内找准作者的核心观点与次级观点之间的关系,找准各观点与证明该观点的例子。即搞清楚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即使再烦难的论述文文本也需要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更何况是全国高考语文卷的论述类文本。因此,不要对琐碎的知识点畏惧,而要为它们找到归属,找到领属它们的“王”,将每一篇论述文文本以结构图的方式“提”起来。
三、看完不算强,复述见短长
学生常常反应一个困惑,说自己看完一遍像没有看过一样。这种困惑当然首先可能源于他没有被文本“involed”,源于他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但还有一类同学,就是他加工后较容易忘掉文本的观点。对于这种情况,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运用“复述”的学习策略。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阅读文本的信息会在复述的过程中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当然,在限时的考场复述,是不明智的;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该加强。复述既是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是否读懂的过程,更是考查自己是否读得全、读得透的过程。我常常给学生提出一个较高的阅读标准:在阅读后好为人师。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个场景:以宋代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这篇论述文为例,在阅读之前,我们对这个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但在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在短时间内向另外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将这个问题讲个大概。这个要求既需要深度阅读和加工,又需要动用复述的能力。它既是一个标准,也是综合性的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大学期间的学习,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还是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短时间处理陌生而复杂信息的能力都极为重要。即便学生现在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也不能向这种不能妥协。或者说,正是因为学生现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才要用应试的方式倒逼他们认真阅读,深度阅读,培养这种能力。
责任编辑 陈春阳
从考纲能力要求来看,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论述文阅读信手拈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更从容地应对学术性渐强的文章的阅读,为以后学习、科研打下基础,做好准备。但是,目前考生的平均阅读能力水平不能达到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要求。备考过程中学生的痛苦体验和近几年各地论述文惨淡的平均分便是最好的证明。理想与现实的错位首先是因为命题者在命制试卷的过程中对试卷难度的把握易发生偏差;其次,便是由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忽视阅读训练,对深度阅读不明要义的学习习惯带来的。综上,即便是在高三时期,学生应对这一令人“头疼”的题型,也必须从阅读习惯本身入手。这里并不排斥备考过程中知识层面、经验层面的讲解,如归纳错误类型、熟悉错误点设置的方法等。但与改变阅读习惯相比,这些备考更像是“药”。拿下这9分,不仅要靠“药”,也要靠“养”。
本文所谓的“养”,便是从平时深度阅读论述文选文出发,从阅读的状态,到阅读的方法,到检验阅读过程中短时记忆的成果,再到精读题干,与文本语言匹配,最后作出选择,“深度”二字必须贯彻落实到底。以下仅以阅读的环节为例,谈谈论述文该怎么“读”。
一、提笔如提枪,圈画不能忘
深度阅读的第一步,是要准备好认真阅读的姿态。最差的阅读姿态便是摆出与文本有距离的姿态,最不明智的阅读者,便是摆出这种姿态的阅读者。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一直和学生强调一个观点——阅读时的人应该像一个战士准备投入战斗那样。而笔之于阅读者,就应该像枪支之于战士那样被时刻提在手上。高度集中精神,眼神随着笔尖的指向看向文本,分析文本,是每个阅读论述文的人应该具备的姿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学生比注意力较难集中的学生正确率较高;同一个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比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正确率高。
二、无惧句子长,擒贼先擒王
因为论述类阅读的选文与学生实际生活甚至阅读内容距离较远,且又具有较强的学术色彩。对于阅读的学生而言,论述文即是枯燥乏味和“不明觉厉”的代名词,且这样的选文中往往会伴随着较难理解的长句,会出现许多不为学生所知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应该意识到论述文本的本质是说明、议论性质的文章,因此基本的文章结构知识就应该成为我们快速、准确理解论述类阅读文本的绝佳工具。
在短时间内找准作者的核心观点与次级观点之间的关系,找准各观点与证明该观点的例子。即搞清楚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即使再烦难的论述文文本也需要遵循写作的基本规律,更何况是全国高考语文卷的论述类文本。因此,不要对琐碎的知识点畏惧,而要为它们找到归属,找到领属它们的“王”,将每一篇论述文文本以结构图的方式“提”起来。
三、看完不算强,复述见短长
学生常常反应一个困惑,说自己看完一遍像没有看过一样。这种困惑当然首先可能源于他没有被文本“involed”,源于他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度加工。但还有一类同学,就是他加工后较容易忘掉文本的观点。对于这种情况,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可以运用“复述”的学习策略。复述是以言语重复刚识记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阅读文本的信息会在复述的过程中保持在短时记忆中,并向长时记忆转移。
当然,在限时的考场复述,是不明智的;但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该加强。复述既是加深记忆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是否读懂的过程,更是考查自己是否读得全、读得透的过程。我常常给学生提出一个较高的阅读标准:在阅读后好为人师。我们可以尝试想象一个场景:以宋代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这篇论述文为例,在阅读之前,我们对这个问题几乎一无所知,但在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在短时间内向另外一个一无所知的人将这个问题讲个大概。这个要求既需要深度阅读和加工,又需要动用复述的能力。它既是一个标准,也是综合性的方法。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大学期间的学习,研究生期间的科研,还是在工作过程中处理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短时间处理陌生而复杂信息的能力都极为重要。即便学生现在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也不能向这种不能妥协。或者说,正是因为学生现在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才要用应试的方式倒逼他们认真阅读,深度阅读,培养这种能力。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