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气度与自然真趣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qing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水文化和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我所认为的山水画作品,不是形象逼真的对景翻摹,也不是刻意追求的唯美工写,而是一种脉源清晰的艺术呈现,是一种自然物象的精神外化。它的基因链条里应该有奇崛、雄浑乃至苍茫的因子。正是基于此,当我读到刘明雷先生的山水作品时,恍然被某种气息所感染,宛若一股暖流袭过心头。
  刘明雷先生是近几年山东山水画创作方阵中颇受关注的一位青年画家。他从天津美术学院科班出身,功底扎实深厚,路径清晰纯正,且展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老到与成熟。尤其是自2015年以来,随着《天朗山清》《家山净如碧》《云晖颐和》《天地无尘之家园》等一批代表作品相继入选全国性重要展览,这位默默耕耘的青年画家犹如一匹“黑马”,在名家林立高手迭起的齐鲁画坛脱颖而出。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历经多年对绘画艺术的探索与整合,刘明雷笔下那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艺术格局和文化气象日渐清晰起来。
  胸纳山河气度,笔生自然真趣——这是我对刘明雷山水作品阅读后的第一感觉。可以说,他是站在了传统笔墨的精神源头之上,以墨与色的交融去描写大自然的山川河水,并以此来呈现自然伟力和法外之象。我一直认为,在传统文化的脉流中,山水文化一直在影響着中国人的审美品格、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比如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李白的“一生好入名山游”以及宗炳透过山水画“卧游畅神”,等等。从某个角度而言,以形媚道是山水画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也是当代山水画创作所必须面对的时代命题。我记得程大利先生说过:“中国山水画是一种主观生命与客观自然融合在一起的人格文化。”那么,如何在尺幅之内以“山水之形”而去“触发道机”,并以此去表现这种独特的“人格文化”?时下的山水画家大都热衷于去表现所谓的“个性”,但恰恰忽视了“共性”的重要性。共性是什么?是自然之理,是和谐之美,是山水人格化。刘明雷敏锐地看到当代山水画创作的桎梏所在,在传统的法度之内不断探索现代价值重构的可能性。在他新时期的作品中,常以宏大的架构展示自然的洪荒场景,呈现出一种新派的山水图式,揭示出一种新的人对自然的观照方式。
  从画风画技上看,刘明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宋元时期范宽、王蒙、郭熙以及近现代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的影响。在他的求学经历中,颇得张志民先生喜爱,后拜入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门下,并不断得到国家画院诸位名师的亲授。从他最近这些年的艺术成长轨迹能看出他对历代经典的用功之勤和对传统笔墨的体悟之深,也能体会到他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苦绝求索与大胆开拓。在作品的表现手法上,刘明雷善用物象密集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尺幅宏大,气势逼人,有咫尺千里、吞吐大化的浩然之气,能给人以坚韧、挺拔和力量,还能给人一种意象明确的文化审美感受。从技法上看,他的行笔灵活,笔笔有力,尤其是对山体山石突出色勒、强化骨体,表现出很强的质感。整幅作品中皴擦点染兼使、中锋侧锋互用,笔线参差交错,疏密聚散得宜,毫无堆砌生硬之感。他还十分注重墨与色之间的对照和呼应关系,巧妙地使用青绿浅绛,使墨的光泽和敷色之彩相互掩映衬托,进一步凸显出画面的层次感和艺术张力。在格局上多以宋元为基调,大胆纳入传统与现代元素,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进而把传统法式、笔墨语言推导进自然山水中,呈现出一脉清新的现代气息。
  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盖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也就是说,古人讲求的是“师迹更要师心”。其实在艺术家的笔管濡下,作品中的线条、墨色、布局乃至气息等都与他的内在情感、审美品格相合相应。记得龙瑞先生说过:“知古人之心,然后下笔,方能别出心裁不违规”。在刘明雷的画里画外能看到一招一式的传统法式,也能看到他自己的在场与再现。可以说,他的山水画给予我们的不只是技法的展示,不只是泼墨设色勾线的技巧,更多的是作为画家的率真和坦荡,是一种山水家园的艺术呈现,是对自然意趣的深刻体悟与理解。
  当下画坛繁杂多变、浮躁日盛。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刘明雷不存心机、不求刻意、不善张扬,以其深邃的思考和带有革新意识的画风,展现出一位青年画家可贵的人文担当和对笔墨精神的自觉坚守。诚然,作为一门艺术的绘画,绝不是一座没有文化根源的“孤岛”。一位成功的艺术家在突破技法樊篱之后,更需要丰富的学养、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胸怀,与之互为滋养、相映生辉。限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刘明雷对绘画艺术的感悟和理解还未到大化之境,接下来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可以期待的是,以他的天赋和勤奋,假以时日当有更大成就。
其他文献
王天先生是一位在国画人物创作方面不懈求索的青年实力派画家,近年来在国画界崭露头角,十分活跃,并且显示出旺盛的创作才情和艺术发展潜力,颇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其作品清新典雅、轻灵痛快、宁静雅逸、文气十足,具有古典气息且不乏时代风貌。欣观近作,展幅品位之余有所得,此简录一二。  画家王天擅长人物画,尤其擅长仕女、高士等古典题材。仕女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题材,最早出现“仕女”一词的是唐朝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
期刊
心像、心香、心象、心相、心向、心乡……这是笔者对艺术由客观到主观再到客观过程的自我描述。同一景观,每个人入眼的自然图式(心像)是不同的,产生的情景感动模式及艺术灵感(心香)也因人而异;因发现事物的生命情趣、精神意韵(心象)千差万别,从而有了用画笔揭示和描述这种美好的冲动(心相)也就顺理成章;在含道映物、问琴于弦的创作过程中,真正的艺术家都有用高超技法达到表现极致(心向)的信念与理想,每一件作品的完
期刊
劉志杰何人也?经常出入各种书画笔会,书者;又时常往来于河边旷野,钓者。他挥毫泼墨时有朋友戏言:“钓鱼界写字最好的高人,书法界钓鱼最牛的高手。”此非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之名士乎?很像大隐于市的东方朔和愿者上钩的姜太公。书与钓有异曲同工之妙,培养高雅的情趣。在动静之间,他游刃有余,各得其乐,书者以文养心,钓者以心养性。  他的书作遍及三晋大地,并以垂钓游历相伴,所到之处,赐墨为宝。20世纪80年代,省城
期刊
墨云原名高润虎,先生寓其名与奇葩的书画有缘,与漫长的心路有分。他的人生真所谓充满诗情画意,在他的书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古人云: “ 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诗人相表里焉。”他以数十年艰辛的艺术探索呈现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笔墨意趣。  他的写意花鸟画风之奔放、泼辣、率意不失严谨, 很有文人画味道,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他的画中,观者可以感受到极富个性的笔墨意趣以及传统写意花鸟画顽强的生命力。中国
期刊
闲堂画馆的书柜上放满了历代书画名家的画册,在很显眼的位置放着一米宽的丛书,这些规格不一的画册是:《儿童国画入门:花、鸟、鱼、虫、禽、兽》《写意花鸟六步画法》《写意国画技法速成》《中国画技法丛书梅、兰、竹、菊》《跟名家学国画:花卉、禽鸟、紫藤、蔬果》《花鸟画谱》等丛书逾70册。分五六个系列,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天津美术出版社、黑龙江美术出版社等出版发行。我收藏于斯,便于欣赏与学习,如有客来便盛情推介一
期刊
褚哲轮(以下简称褚):中国古代人物画一般讲究传神,像顾恺之所说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和后六朝时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系,比如推荐一个人去当官,要请人来相面。而现代人物画更讲究造型,虽也讲究传神,但我觉得现代人物画的传神和古人的传神已经不一样了。我们也学古人的传神,但总觉得表达的不是那么回事。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孙培增(以下简称孙):我觉得传神是个大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东西。从古至今,传神主
期刊
第一次看到“姜维”两字,眼前首先闪出的是那个智斗诸葛亮,叱诧风云的三国名将形象,其实此姜维并不是彼姜维,但是姜维这个名片已经深深印入脑海。后来随着日趋了解,我感悟到这就像一个千年人物的穿越与轮回,姜维从蜀汉穿越到了现代成了我眼前这个姜维,因为他们同样宅心仁厚、才华横溢和智慧超人,抑或本是一人。  记得初见姜维老师,给我的感觉极具大家风范,他长发飘逸,天庭开阔,形象洒脱不羁,个性仁厚寡言。当时脑海中
期刊
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田立胜,画国画二十几年了。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过学习,经常出去写生,安安静静地啃了不少书,画画更是作为日课,可以说既师古人,又师造化,下了不少功夫。在面临空前创新危机的花鸟画领域,田立胜稳健精进,渐成气象,功夫在画外。我尤其看重田立胜做人之厚道宽博和他笔下溢出的浓浓的富贵气。我所讲的富贵气,不是说穷得只剩下钱的那种土贵族气,而是渗透到骨子里的高贵精神和富贵气象,是那种从心底
期刊
在中国传统的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科中,花鸟画的艺术表现是最难的。首先,花鸟画创作对于笔墨基本功要求非常高,其以小观大的特性,容不得笔墨的半点含糊和迟疑;其次,花鸟画,对于章法布局、艺术处理手段必须有深入的理解,一花一草,题材看似简单,但如何将简单的题材通过高妙的艺术处理,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笔墨含量和精神境界,这需要画家的大智慧和大手笔;再次,人物画有客观形象束缚,山水画要千笔万笔反复皴擦,而花鸟画
期刊
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在艺术家身上的外化。汉代石雕、画像石给人强烈震撼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整个的汉民族正处于精神的上升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精神和开拓精神。 宋代的艺术品特有宁静、平和、悠远和无垠,是和整个的宋代的社会气质相吻合的,是和宋代社会各阶层所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自信,包容相吻合的;是士大夫阶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居江湖之远则忧其民的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