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跳远教学中,踏跳是关键技术。而影响踏跳的因素很多,其中踏跳的准确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常常踏跳腿踩线犯规或踏跳腿未踏上起跳板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不能使学生跳出最佳成绩。本文就如何提高踏跳的准确性,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踏跳;准确性;助跑;心理因素;节奏感1问题的提出
在跳远训练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注重助跑,踏跳以及空中动作和落地技术,而忽视了跳远的踏跳准确性。从而在跳远的比赛中,因为踏跳的准确性不够,以至于使以后的攻板技术及腾空动作变形,使到水平发挥不出来,使到训练教学前功尽费。我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在教学训练中尝试多种练习,改进训练方法,着重强调跳远踏跳准确性问题和加强攻板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跳远业余训练队的队员,共6人其中男生 4 人、女生 2 人。
2.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实验法。
本人将队员分开两个小组进行作对照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新方法训练,加强踏跳准确性的练习。B组为普通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
2.3实验前的准备
在实验前对两个组的队员进行跳远与身体素质(30米跑和立定跳远)测验作原始成绩。跳远每人跳3次,将所测成绩(备注:犯规也统计成绩)进行统计填入表1。表1实验前两组跳远与素质成绩对照表
组别姓名性别素质指标成绩跳远成绩(米)
A组
30米(秒)立定跳远(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卢xx男4秒674.74.84.94.8陈xx男4秒894.94.54.44.7朱xx女5秒104.24.14.24.230米(秒)立定跳远(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李xx男4秒274.74.84.94.8周xx男4秒394.74.84.84.8王xx女4秒74.24.14.24.2 同时对踏跳的准确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并填入表2表2实验前两组踏跳准确性对比表
组 别踏上板(次)未上板(次) 犯规(次)A333B342从表1与表2的数据表明,A、B两组基本素质情况和跳远成绩基本接近,在跳远踏跳准确性方面两组也一样。两组基本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
2.4实验的实施
B组按常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A组在同样的学时内,除按常规训练方法外,还增加制定步点、起动步、助跑节奏训练和心理因素的训练.
3研究结果
通过一轮教学训练实验后,再进行跳远测验。同样每人跳3次,成绩进行统计后列入表3,把起跳准确性情况中的有关指标列入表4。
表3实验后两组跳远成绩对照表
A组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卢xx男6.26.26.2陈xx男6.16.17.0朱xx女4.44.54.4B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李xx男6.16.96.2周xx男6.06.96.9王xx女4.34.44.3表4实验前后两组踏跳准确性有关指标比较表
板相差相差前后前后前后相差A37 +431-231 -2B34+143-1220从表3和表4的数据来看,通过新方法训练后,A组成绩提高显著,而B组也有所提高,但与A组相比有一定的差别。从表4来看,A组取得好成绩,是与踏跳准确性提高有关。如A组在实验前踏准板仅3次,实验后增加到7次;犯规次数有实验前的3次,下降到实验后的1次;而B组踏跳准确性练习只增加了1次;犯规次数仍保持原来的次数。由此可见,A组踏跳的准确性的提高,是直接促使成绩提高的原因。
实验的统计表明,采用差异法即两组条件的控制基本一致。如,两组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授课时间一样,训练教学内容相符,教师一样。两组均采用了常规的训练方法,不同的仅仅只有一点,即A组比B组增加了新方法。这就是A、B二组的差异所在,也是提高助跑稳定性的根据所在,假如新方法确实有效,那么,A组踏跳的准确性一定会明显提高;若新方法无效,则A组踏跳的准确性提高不会显著。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A组踏跳准确性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因此,证明了所采用的方法对提高踏跳准确性确实有效。
4分析与讨论
4.1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
4.1.1技术因素
在中学跳远助跑教学、训练中,不少学生在助跑的最后段落,尤其是起跳的前几步表现出拉大步或捣碎步的情况,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助跑节奏。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运动员在助跑中产生的几种错误现象:
⑴在踏跳前刻意看板而改变助跑节奏。反而出现踏板不准确,有时过板,有时在板前起跳。
⑵助跑节奏不稳定,在助跑中,时快、时慢,或不断调整步子,甚至在助跑的最后四步
出现碎步、减速等反常现象。
⑶加速时,缩小步点长度,加快频率。
⑷不能保持奔跑时身体的自然姿势,身体重心上下起伏波动大,身体变得僵硬,动作不协调,重心不稳。
⑸起跳前,忽然在最后2~3步拉大步长或缩小步长。
⑹由于起动姿势、身体姿势和前几步加速的错误造成最后踏跳的失败。
⑺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以至引起助跑技术的变形,使踏板不准确。
4.1.2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联系助跑踏跳时会不自觉的看板、倒步,使在助跑途中特别是最后几步步长发生变化。具体的表现有:
⑴经过几次调整还是犯规,而且只是差一脚或半脚左右。
⑵总是差一点踏不上板或过板。
产生以上的原因就是在于强烈的踏板意识所致的心理障碍,心理准备起跳动作过早和过强,导致助跑途中下意识地调整步长引起步长改变。
4.1.3外界环境因素:
影响踏跳的准确性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风力、风向、气温、助跑跑道的质地,比赛的时间,观众情况等,如风向中的顺风或逆风的影响,风力中的大小不同、气温的高、中、低温的差异。特别是助跑跑道松软和坚硬度的差异和长度的因素,对运动员的踏跳的准确性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1.4运动员自身状况
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是比较复杂的,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员的自信心方面,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身体状况有所差别的:如运动员有无伤病情况,女子在生理上的方面,运动员的疲劳期与恢复期的差异,运动员情绪的稳定性好,自信心强的人,他的攻板踏跳的准确性就好,反之则踏跳的准确性就差。
4.2在A组的训练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4.2.1步点的测定
助跑步点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丈量短程或中程助跑的步点,教学中一般采用简便的走步丈量法。走的步数×2-2。如丈量8步助跑时,即8×2-2,走14步即可。另一种是直接反测法:将起跳腿站在起跳线后,用固定的起动姿势,按预定的步数和加速方式向助跑的反方向跑,最后落点即为起跑点,作出标志,然后按上述要求,由助跑起点向沙坑方向跑去,结合起跳,反复调整。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准确踏板的概念,又不过于受到约束,可在起跳点划较大的起跳区,随着动作的熟练和步长的稳定,起跳区应逐渐缩小到起跳板的宽度。
4.2.2制定好助跑的起动方式和助跑加速的方法
助跑起动有两种方式,即走动式助跑和站立式助跑。走动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自然,助跑的节奏感较强,且自我感觉放松。站立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有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快的速度,且步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踏板的准确性高。所不足的是对初学者来说,站立式起动时肌肉比较紧张,容易造成助跑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踏跳的准确性。所以,在一般的训练教学中,多采用走动式起动的方法是较为适合的。
助跑加速的方法有两种,即全程加速和逐渐加速。采用全程加速跑,其步频和步长的增长较为稳定,最后几步以及攻板是靠惯性向前跑进的,所以上板的准确性较高。但这种方法只适合有较高的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一般学生来说,应采用逐渐加速的方法,可控制好最后几步的稳定性。
4.2.3提高绝对速度
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是取得跳远成绩的基础,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自控能力和起跳能力较差,因此,在速度训练中,必须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最大速度作为重点。在训练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⑴采用快速高抬腿和后瞪跑、跨步跑和快速多级跳练习,使步频和步幅得到同时发展。
⑵在短距离内进行大强度的加速跑和行进间冲刺跑的反复练习,并用计时的方法提出练习要求。
⑶加强腿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动作幅度,增强腿部各肌肉群的力量。应特别注重踝关节和大腿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提高跑进时的后蹬力量和保持稳定的步幅。
⑷在进行下肢练习的同时,应特别加强腰部的腹直肌、背阔肌和骼腰肌的训练,使上肢及腰髋灵活性和力量协调发展。
4.2.4加强助跑的动作训练
⑴采用固定的起动姿势,反复使用助跑标志。
⑵固定加速方式,在快速跑中稳定助跑步长,步频和节奏。
⑶在助跑道上,做超过全程助跑距离的加速跑。
⑷加速跑按惯性跑(可在惯性跑段落增设标志物)
⑸加速跑接跨越多个标志物跑。
⑹接信号助跑,跑中听信号调整自己的助跑节奏做起跑动作。从而提高踏板的准确性。
⑺按预定的时间跑完一定的距离培养速度感。
4.2.5心理训练
⑴主观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体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①助跑时把整个助跑距离看成是100米跑,从一开始就带着从踏板上冲过去的决心。
②让学生在跑道上进行全程助跑练习。
⑵心理训练结合步长的训练
①在跳远的跑道上进行30米起跑计时的训练,以起跳板为终点线,在起跳板处计时。要求学生达到自己30米计时跑的相应速度,当达到这种速度后说明学生是以平稳的心理进行助跑和起跳的。
②方法同上,不同的是跑到起跳板处时,做起跳动作但不要求跳起来,而是一踏跳就跑过去,反复练习加深这种跑的节奏和心理习惯。
⑶客观心理训练
学生在助跑中反复移动标志线仍差30~50厘米左右踏不上或过板,说明助跑途中步长不稳定,训练的方法是在后6步设立第二标志线,根据能否踏上第二标志线前后移动第一标志线的距离,直到准确为止。如果只差一脚或半脚踏不上或过踏跳板,则说明起跳前6~4步的步长不稳定,训练的方法是:量出距踏板前6~4步的标准步长,并在每一步的3/4处放置一块标志物,使落地脚刚好能在标志物上越过并落在标志物前20~30厘米处,反复练习这种节奏,当能够达到准确踏板要求后即可除去标志物。
4.2.6适应外界环境因素的训练
外界环境因素在实际跳远比赛中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作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因素。
⑴适应跑道场地的训练:根据比赛场地的不同作适当的训练,如助跑场地长度不足,则应相应减少助跑的距离。
⑵根据比赛时天气情况,作好助跑的调整,如顺风时,助跑距离适当加大,否则减少助跑距离。以利于踏跳的准确性。
4.2.7调整运动员的自身因素
运动员的自身因素是决定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作好调整工作。
⑴首先在身体方面,根据比赛情况安排好体育训练的各阶段。作好调整期,竞赛期及过渡期三者关系。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调整及最佳的状态效果。
⑵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踏跳准确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⑶集中注意力训练
①视物法:把踏跳的准确性视为一个目标物,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直到头脑清晰地回忆先被观察物体的形象为止。
②自我暗示法:起动前,先闭上眼睛进行自我鼓励,然后再进行助跑,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③意志训练:是运动员为达到目的而在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里过程。意志具体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一个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它的途径主要有:
a.努力克服困难
b.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
c.进行自我调节
d.学会自我培养意志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跳远中助跑是基础,上板是关键,起跳是重点,腾空是决定远度的因素。上板的准确性决定了每次跳远是否成功,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准确的踏跳,学生才能尽情去完成起跳、腾空,把技术发挥出来,取得好成绩。
5.2从起动步入手,是提高跳远踏跳准确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动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助跑的稳定性能影响踏跳的准确性。
5.3起动步虽可以稳定助跑,但不能形成节奏,所以要有准确地踏跳,还必须要有助跑节奏的形成。
5.4建议在跳远教学中,从第一堂课开始,在准备部分中就要教会学生按一定步数,逐步练习助跑节奏,为最后掌握全程助跑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踏跳;准确性;助跑;心理因素;节奏感1问题的提出
在跳远训练教学中,有许多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注重助跑,踏跳以及空中动作和落地技术,而忽视了跳远的踏跳准确性。从而在跳远的比赛中,因为踏跳的准确性不够,以至于使以后的攻板技术及腾空动作变形,使到水平发挥不出来,使到训练教学前功尽费。我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在教学训练中尝试多种练习,改进训练方法,着重强调跳远踏跳准确性问题和加强攻板意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校跳远业余训练队的队员,共6人其中男生 4 人、女生 2 人。
2.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数理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实验法。
本人将队员分开两个小组进行作对照组,A组为实验组采用新方法训练,加强踏跳准确性的练习。B组为普通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
2.3实验前的准备
在实验前对两个组的队员进行跳远与身体素质(30米跑和立定跳远)测验作原始成绩。跳远每人跳3次,将所测成绩(备注:犯规也统计成绩)进行统计填入表1。表1实验前两组跳远与素质成绩对照表
组别姓名性别素质指标成绩跳远成绩(米)
A组
30米(秒)立定跳远(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卢xx男4秒674.74.84.94.8陈xx男4秒894.94.54.44.7朱xx女5秒104.24.14.24.230米(秒)立定跳远(米)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李xx男4秒274.74.84.94.8周xx男4秒394.74.84.84.8王xx女4秒74.24.14.24.2 同时对踏跳的准确情况也进行了统计,并填入表2表2实验前两组踏跳准确性对比表
组 别踏上板(次)未上板(次) 犯规(次)A333B342从表1与表2的数据表明,A、B两组基本素质情况和跳远成绩基本接近,在跳远踏跳准确性方面两组也一样。两组基本情况均无明显的差异。
2.4实验的实施
B组按常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A组在同样的学时内,除按常规训练方法外,还增加制定步点、起动步、助跑节奏训练和心理因素的训练.
3研究结果
通过一轮教学训练实验后,再进行跳远测验。同样每人跳3次,成绩进行统计后列入表3,把起跳准确性情况中的有关指标列入表4。
表3实验后两组跳远成绩对照表
A组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卢xx男6.26.26.2陈xx男6.16.17.0朱xx女4.44.54.4B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李xx男6.16.96.2周xx男6.06.96.9王xx女4.34.44.3表4实验前后两组踏跳准确性有关指标比较表
板相差相差前后前后前后相差A37 +431-231 -2B34+143-1220从表3和表4的数据来看,通过新方法训练后,A组成绩提高显著,而B组也有所提高,但与A组相比有一定的差别。从表4来看,A组取得好成绩,是与踏跳准确性提高有关。如A组在实验前踏准板仅3次,实验后增加到7次;犯规次数有实验前的3次,下降到实验后的1次;而B组踏跳准确性练习只增加了1次;犯规次数仍保持原来的次数。由此可见,A组踏跳的准确性的提高,是直接促使成绩提高的原因。
实验的统计表明,采用差异法即两组条件的控制基本一致。如,两组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授课时间一样,训练教学内容相符,教师一样。两组均采用了常规的训练方法,不同的仅仅只有一点,即A组比B组增加了新方法。这就是A、B二组的差异所在,也是提高助跑稳定性的根据所在,假如新方法确实有效,那么,A组踏跳的准确性一定会明显提高;若新方法无效,则A组踏跳的准确性提高不会显著。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A组踏跳准确性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因此,证明了所采用的方法对提高踏跳准确性确实有效。
4分析与讨论
4.1影响踏跳准确性的因素
4.1.1技术因素
在中学跳远助跑教学、训练中,不少学生在助跑的最后段落,尤其是起跳的前几步表现出拉大步或捣碎步的情况,这说明他们没有掌握适合自己的助跑节奏。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运动员在助跑中产生的几种错误现象:
⑴在踏跳前刻意看板而改变助跑节奏。反而出现踏板不准确,有时过板,有时在板前起跳。
⑵助跑节奏不稳定,在助跑中,时快、时慢,或不断调整步子,甚至在助跑的最后四步
出现碎步、减速等反常现象。
⑶加速时,缩小步点长度,加快频率。
⑷不能保持奔跑时身体的自然姿势,身体重心上下起伏波动大,身体变得僵硬,动作不协调,重心不稳。
⑸起跳前,忽然在最后2~3步拉大步长或缩小步长。
⑹由于起动姿势、身体姿势和前几步加速的错误造成最后踏跳的失败。
⑺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比赛的要求以至引起助跑技术的变形,使踏板不准确。
4.1.2心理因素
很多学生在联系助跑踏跳时会不自觉的看板、倒步,使在助跑途中特别是最后几步步长发生变化。具体的表现有:
⑴经过几次调整还是犯规,而且只是差一脚或半脚左右。
⑵总是差一点踏不上板或过板。
产生以上的原因就是在于强烈的踏板意识所致的心理障碍,心理准备起跳动作过早和过强,导致助跑途中下意识地调整步长引起步长改变。
4.1.3外界环境因素:
影响踏跳的准确性的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如风力、风向、气温、助跑跑道的质地,比赛的时间,观众情况等,如风向中的顺风或逆风的影响,风力中的大小不同、气温的高、中、低温的差异。特别是助跑跑道松软和坚硬度的差异和长度的因素,对运动员的踏跳的准确性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4.1.4运动员自身状况
运动员的身体状况是比较复杂的,包括情绪的稳定性,良好的身体条件和运动员的自信心方面,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身体状况有所差别的:如运动员有无伤病情况,女子在生理上的方面,运动员的疲劳期与恢复期的差异,运动员情绪的稳定性好,自信心强的人,他的攻板踏跳的准确性就好,反之则踏跳的准确性就差。
4.2在A组的训练教学中采取以下几种训练方法
4.2.1步点的测定
助跑步点的测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丈量短程或中程助跑的步点,教学中一般采用简便的走步丈量法。走的步数×2-2。如丈量8步助跑时,即8×2-2,走14步即可。另一种是直接反测法:将起跳腿站在起跳线后,用固定的起动姿势,按预定的步数和加速方式向助跑的反方向跑,最后落点即为起跑点,作出标志,然后按上述要求,由助跑起点向沙坑方向跑去,结合起跳,反复调整。
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准确踏板的概念,又不过于受到约束,可在起跳点划较大的起跳区,随着动作的熟练和步长的稳定,起跳区应逐渐缩小到起跳板的宽度。
4.2.2制定好助跑的起动方式和助跑加速的方法
助跑起动有两种方式,即走动式助跑和站立式助跑。走动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自然,助跑的节奏感较强,且自我感觉放松。站立式助跑的特点是加速有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快的速度,且步长变化不大,比较稳定,踏板的准确性高。所不足的是对初学者来说,站立式起动时肌肉比较紧张,容易造成助跑的技术动作变形,从而影响踏跳的准确性。所以,在一般的训练教学中,多采用走动式起动的方法是较为适合的。
助跑加速的方法有两种,即全程加速和逐渐加速。采用全程加速跑,其步频和步长的增长较为稳定,最后几步以及攻板是靠惯性向前跑进的,所以上板的准确性较高。但这种方法只适合有较高的训练水平的运动员,对一般学生来说,应采用逐渐加速的方法,可控制好最后几步的稳定性。
4.2.3提高绝对速度
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是取得跳远成绩的基础,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自控能力和起跳能力较差,因此,在速度训练中,必须把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最大速度作为重点。在训练中可采用下列方法:
⑴采用快速高抬腿和后瞪跑、跨步跑和快速多级跳练习,使步频和步幅得到同时发展。
⑵在短距离内进行大强度的加速跑和行进间冲刺跑的反复练习,并用计时的方法提出练习要求。
⑶加强腿部各关节的灵活性和动作幅度,增强腿部各肌肉群的力量。应特别注重踝关节和大腿肌肉群的力量训练,提高跑进时的后蹬力量和保持稳定的步幅。
⑷在进行下肢练习的同时,应特别加强腰部的腹直肌、背阔肌和骼腰肌的训练,使上肢及腰髋灵活性和力量协调发展。
4.2.4加强助跑的动作训练
⑴采用固定的起动姿势,反复使用助跑标志。
⑵固定加速方式,在快速跑中稳定助跑步长,步频和节奏。
⑶在助跑道上,做超过全程助跑距离的加速跑。
⑷加速跑按惯性跑(可在惯性跑段落增设标志物)
⑸加速跑接跨越多个标志物跑。
⑹接信号助跑,跑中听信号调整自己的助跑节奏做起跑动作。从而提高踏板的准确性。
⑺按预定的时间跑完一定的距离培养速度感。
4.2.5心理训练
⑴主观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体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
①助跑时把整个助跑距离看成是100米跑,从一开始就带着从踏板上冲过去的决心。
②让学生在跑道上进行全程助跑练习。
⑵心理训练结合步长的训练
①在跳远的跑道上进行30米起跑计时的训练,以起跳板为终点线,在起跳板处计时。要求学生达到自己30米计时跑的相应速度,当达到这种速度后说明学生是以平稳的心理进行助跑和起跳的。
②方法同上,不同的是跑到起跳板处时,做起跳动作但不要求跳起来,而是一踏跳就跑过去,反复练习加深这种跑的节奏和心理习惯。
⑶客观心理训练
学生在助跑中反复移动标志线仍差30~50厘米左右踏不上或过板,说明助跑途中步长不稳定,训练的方法是在后6步设立第二标志线,根据能否踏上第二标志线前后移动第一标志线的距离,直到准确为止。如果只差一脚或半脚踏不上或过踏跳板,则说明起跳前6~4步的步长不稳定,训练的方法是:量出距踏板前6~4步的标准步长,并在每一步的3/4处放置一块标志物,使落地脚刚好能在标志物上越过并落在标志物前20~30厘米处,反复练习这种节奏,当能够达到准确踏板要求后即可除去标志物。
4.2.6适应外界环境因素的训练
外界环境因素在实际跳远比赛中是一个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们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作必要的训练,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外界因素。
⑴适应跑道场地的训练:根据比赛场地的不同作适当的训练,如助跑场地长度不足,则应相应减少助跑的距离。
⑵根据比赛时天气情况,作好助跑的调整,如顺风时,助跑距离适当加大,否则减少助跑距离。以利于踏跳的准确性。
4.2.7调整运动员的自身因素
运动员的自身因素是决定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作好调整工作。
⑴首先在身体方面,根据比赛情况安排好体育训练的各阶段。作好调整期,竞赛期及过渡期三者关系。使学生得到很好的调整及最佳的状态效果。
⑵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踏跳准确性起到重要的作用。
⑶集中注意力训练
①视物法:把踏跳的准确性视为一个目标物,闭上眼睛努力回忆被观察物体的形象,直到头脑清晰地回忆先被观察物体的形象为止。
②自我暗示法:起动前,先闭上眼睛进行自我鼓励,然后再进行助跑,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③意志训练:是运动员为达到目的而在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克服困难的心里过程。意志具体表现为自觉性、主动性、勇敢性、顽强性、果断性、自制力等。一个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比赛的成败。它的途径主要有:
a.努力克服困难
b.迅速采取和执行决定
c.进行自我调节
d.学会自我培养意志能力
5结论与建议
5.1跳远中助跑是基础,上板是关键,起跳是重点,腾空是决定远度的因素。上板的准确性决定了每次跳远是否成功,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只有准确的踏跳,学生才能尽情去完成起跳、腾空,把技术发挥出来,取得好成绩。
5.2从起动步入手,是提高跳远踏跳准确性教学的重要环节。起动步影响助跑的稳定性,助跑的稳定性能影响踏跳的准确性。
5.3起动步虽可以稳定助跑,但不能形成节奏,所以要有准确地踏跳,还必须要有助跑节奏的形成。
5.4建议在跳远教学中,从第一堂课开始,在准备部分中就要教会学生按一定步数,逐步练习助跑节奏,为最后掌握全程助跑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