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凯恩斯时代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已超出了“守夜人”的职责,已不同程度地干预经济,在理论上称为宏观调控。但是政府的调控也是有着窍门,并非生硬的管制。管制是直接,但不一定有效率。将政府的调控引入市场手段,将政府的意图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来实现,大大地降低政府的成本和人为的失误,来实现调控的有效性。
[关键词]市场手段;政府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77-02
1前言
由污染所带来的外部性,使市场自身难以解决污染问题,需要由政府来出面解决。政府采取直接控制,比如关闭污染企业、罚款、收取排污费等手段。但是实践证明治理效果并不好。发放排放许可证是避免政府征税或收费的一种方法,政府确定污染水平并将排放额度适当分配在厂商中间,不规定污染缴费标准,允许厂商自己选择。许可证的价格由许可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在数额上等同于排放费。
1990年,美国政府在环境保护计划中宣布一种全新办法用以控制二氧化硫这一最有害的环境污染物。在该项修正案中,允许政府发行一定数量的许可证,使其所对应的污染物标准要达到政府要求,来控制全国每年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并要求到2000年将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这一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许可证可进行自由交易。电力产业得到污染许可证,并被允许它像小麦和猪肉一样进行买卖。那些能以较低成本降低硫化物排放的厂商会卖出他们的许可证;另外一些需要为新工厂争取更多额度许可证的或没有减少排放余地的厂商会发现,比起安装昂贵的控制污染的设备或者是选择倒闭来说,购买许可证或许更经济一些。经济学家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管制和收费的方法成本降低很多,且许可证的价格也没有被炒高,而是不断下降,成功的原因在于厂商有了足够的创新激励,去选择使用硫化物成分低的原料。这对于那些主张环境政策应以市场手段为基础的经济学家们来说,这个重要的试验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论据。同时,我们看到政府将市场经济的理论运用得如此娴熟。它需要在一个法律至上的社会里通过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发达的市场机制作为保障。
2治理污染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遇到类似治理污染的问题该怎样处理。常规思维是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任务加重后增加人员编制,形势严峻即将机构升格,以体现重视;再下一步就是垂直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由于机构层次过多,且热衷于各种行政审批,可能还需设立若干执法大队,招聘一些类似城管的执法检查人员去“检查”,通过罚款与收取排污费等手段来执法。这基本上是我国各类监管部门的通用做法,并用此模式来进行经济管理。但这种模式首先增加了行政成本,其次容易滋生腐败,更重要的是很难实现预想的控制目标。更有甚者,由于机构和人员膨胀,财政难以负担,部分人员经费要靠“自筹”来解决。自筹以环保为例,势必要加大罚款和征收排污费的力度。如果各排污单位经过整改,污水都作了有效处理,不再排污了,那么,排污费就收不到了,就没有足够的钱给环保人员发工资甚至是奖金。假设从理性的经济人出发,要保护“财源”,保留一部分污染源。这样“治理污染”就变成了“收费养人”。即使财政拨款到位,如果罚款和收费有利可图,仍然会产生上述结果。城管、交警、路政等部门的做法都是同一模式,可以反映出政府管理、经济的惯性思维,也是若干社会矛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一定能解决吗,或者说政府一定优于市场吗?二是政府干预怎样才能更有效?经济学家许小年最近提出:“自凯恩斯以来,市场失灵靠政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式。市场的确有失灵的时候,但市场失灵不是政府有效的保证书,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的入场券”。这些问题其实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现代经济的始终,并可能继续探讨和争论下去。政府借助市场的手段和力量来提高干
预的有效性,同时也会改进政府的效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计划经济,相信各级政府无所不能。但这种习惯性本质上还是对市场经济的陌生、不熟悉,也就难以体会到市场的力量。举例来说,在某年南方低温冰雪灾害中,受灾城市蔬菜供应出现问题,道路交通受阻,正常的蔬菜供应渠道中断,蔬菜价格严重上涨。这时,政府开始部署如何发动力量、打通道路、运送物资,甚至动用武警和当地驻军来帮助抢险。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出面来化解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这是政府的职责。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部分蔬菜经销商通过崎岖的小路,通过手提肩扛把蔬菜运进城,获得高额利润。原因就是价格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这种无处不在的市场影响是自发的,是市场内在机制所形成,任何时候不能也不应忽视这种力量,同时应善于利用市场力量。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建设,不只是句简单的口号。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要交给市场解决,政府介入越少越好。这样我们才能逐渐熟悉市场,学会运用市场手段。
参考文献:
[1]童有好我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失衡分析[J]中国市场,2014(15).
[2]欧志文,欧林之促进湘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扶持政策探究[J]中国市场,2014(8).
[关键词]市场手段;政府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1-0077-02
1前言
由污染所带来的外部性,使市场自身难以解决污染问题,需要由政府来出面解决。政府采取直接控制,比如关闭污染企业、罚款、收取排污费等手段。但是实践证明治理效果并不好。发放排放许可证是避免政府征税或收费的一种方法,政府确定污染水平并将排放额度适当分配在厂商中间,不规定污染缴费标准,允许厂商自己选择。许可证的价格由许可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在数额上等同于排放费。
1990年,美国政府在环境保护计划中宣布一种全新办法用以控制二氧化硫这一最有害的环境污染物。在该项修正案中,允许政府发行一定数量的许可证,使其所对应的污染物标准要达到政府要求,来控制全国每年二氧化硫的总排放量,并要求到2000年将排放量减少到1990年的一半。这一计划的创新之处在于许可证可进行自由交易。电力产业得到污染许可证,并被允许它像小麦和猪肉一样进行买卖。那些能以较低成本降低硫化物排放的厂商会卖出他们的许可证;另外一些需要为新工厂争取更多额度许可证的或没有减少排放余地的厂商会发现,比起安装昂贵的控制污染的设备或者是选择倒闭来说,购买许可证或许更经济一些。经济学家经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方法要比传统的管制和收费的方法成本降低很多,且许可证的价格也没有被炒高,而是不断下降,成功的原因在于厂商有了足够的创新激励,去选择使用硫化物成分低的原料。这对于那些主张环境政策应以市场手段为基础的经济学家们来说,这个重要的试验可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论据。同时,我们看到政府将市场经济的理论运用得如此娴熟。它需要在一个法律至上的社会里通过廉洁高效的政府和发达的市场机制作为保障。
2治理污染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遇到类似治理污染的问题该怎样处理。常规思维是设立环境保护部门,开展执法检查;任务加重后增加人员编制,形势严峻即将机构升格,以体现重视;再下一步就是垂直管理,提高工作的有效性。由于机构层次过多,且热衷于各种行政审批,可能还需设立若干执法大队,招聘一些类似城管的执法检查人员去“检查”,通过罚款与收取排污费等手段来执法。这基本上是我国各类监管部门的通用做法,并用此模式来进行经济管理。但这种模式首先增加了行政成本,其次容易滋生腐败,更重要的是很难实现预想的控制目标。更有甚者,由于机构和人员膨胀,财政难以负担,部分人员经费要靠“自筹”来解决。自筹以环保为例,势必要加大罚款和征收排污费的力度。如果各排污单位经过整改,污水都作了有效处理,不再排污了,那么,排污费就收不到了,就没有足够的钱给环保人员发工资甚至是奖金。假设从理性的经济人出发,要保护“财源”,保留一部分污染源。这样“治理污染”就变成了“收费养人”。即使财政拨款到位,如果罚款和收费有利可图,仍然会产生上述结果。城管、交警、路政等部门的做法都是同一模式,可以反映出政府管理、经济的惯性思维,也是若干社会矛盾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一定能解决吗,或者说政府一定优于市场吗?二是政府干预怎样才能更有效?经济学家许小年最近提出:“自凯恩斯以来,市场失灵靠政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思维定式。市场的确有失灵的时候,但市场失灵不是政府有效的保证书,不能作为政府干预的入场券”。这些问题其实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贯穿于现代经济的始终,并可能继续探讨和争论下去。政府借助市场的手段和力量来提高干
预的有效性,同时也会改进政府的效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计划经济,相信各级政府无所不能。但这种习惯性本质上还是对市场经济的陌生、不熟悉,也就难以体会到市场的力量。举例来说,在某年南方低温冰雪灾害中,受灾城市蔬菜供应出现问题,道路交通受阻,正常的蔬菜供应渠道中断,蔬菜价格严重上涨。这时,政府开始部署如何发动力量、打通道路、运送物资,甚至动用武警和当地驻军来帮助抢险。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政府必须出面来化解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这是政府的职责。但即使在这种形势下,部分蔬菜经销商通过崎岖的小路,通过手提肩扛把蔬菜运进城,获得高额利润。原因就是价格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市场的力量。这种无处不在的市场影响是自发的,是市场内在机制所形成,任何时候不能也不应忽视这种力量,同时应善于利用市场力量。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建设,不只是句简单的口号。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要交给市场解决,政府介入越少越好。这样我们才能逐渐熟悉市场,学会运用市场手段。
参考文献:
[1]童有好我国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失衡分析[J]中国市场,2014(15).
[2]欧志文,欧林之促进湘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扶持政策探究[J]中国市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