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点做法。
1、诱发动机,创设环境
所谓动机是指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思?(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铁一致呢?”这样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信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然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巩固自己的知识。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用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已经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道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 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与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1、诱发动机,创设环境
所谓动机是指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一般地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思维兴趣和动机,这正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
例如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1)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思?(2)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铁一致呢?”这样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采用信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然后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提出许多有创造性的意见,巩固自己的知识。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创设情境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好方法。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我让学生先用减数分裂的模型,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使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唤起学生探求的欲望。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问题产生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在生物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制造矛盾,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以利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完“顶端优势“后,我向学生提出:“果树修剪、棉花适时打顶为什么能提高产量?”学生讨论后得出:果树修剪、棉花打顶是为了打破顶端优势,使侧枝生长良好。接着我乘势追问:“所有的植物都要打破顶端优势吗?梧桐树长到一定的高度不打顶,会更好地遮荫吗?”这样有意制造冲突,引起学生注意,积极思考答案,比教师直接阐明的效果好得多。
要制造矛盾,就必须要设计好问题否则,矛盾不但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尤其是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发展求异思维。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连续思维,纵横递进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已经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探究未知的问题,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二种方式。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这样每一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思维的阶梯,许多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使学生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知识,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步步逼进,层层深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横向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和求异。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很明显,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让学生道别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通过横向思维,还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生物教学中来,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生物学问题。例如,我在讲“能量代谢”时,用了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说明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分析综合,归纳提高
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 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生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系统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既能加深理解各系统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获得正确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讲授“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时,引导学生观察“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过程图”分析:(1)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情况;(2)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质的情况;(3)内环境通过呼吸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情况;(4)内环境通过泌尿系统与皮肤排出代谢终产物的情况,然后归纳总结。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分析,让学生把握知识的脉络和思路,最后再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