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家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或者召开家长会来实现,家长很少能与班主任一对一、面对面促膝而谈,师生之间的关系似乎更多停留在教学层面,久而久之,造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各自为阵的教育局面,而这样的教育因缺失有效沟通而变得越来越不完善。近年来,我们从新重视家访活动,又将久违的家访活动融入到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使我们的教育能够“因材施教”,无论是对学生的性格发展、还是对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家长、社会的互相了解、互相补充后的教育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家访无疑是构筑完整教育的粘合剂。
教师通过家访,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是家校沟通对学生共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提升的教育艺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明确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为了探求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家访也是获得更多学生资讯、凝结更多教育共识、产生更多教育方法的重要渠道。
家访,让笔者感受到家长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感受到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教师在家访中厘清了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家长对学生的想法;家访也给家长提供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得无疑为我们实施教育策略、总结和落实教育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促进家庭教育的持续深入提供了可靠元素。
一、家访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保证
每个学生是父母的唯一,所有父母都对子女寄托了全部希望。很多家长对笔者说:“孩子很听班主任的话,常常当班主任的话当圣旨,拿父母的话当耳边风,恳请班主任对他们的孩子严加管教。”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能把教育的责任和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班主任身上呢?农村的家长与城市不同,出外务工,做生意等只为给学生的将来打下物质基础,没有时间和精力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成长靠师恩。只要学生在校,家长就觉得放心,因为学生交给了班主任。但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携手承担。例如,笔者在家访中,有的家长说学生贪玩不做作业,有的说学生学习任务轻,有的说学生不愿进行课外学习等。这时,我们就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家长的配合并不是指让家长充当教师角色,检查作业追求学生作业对错,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学困生来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学习态度的优劣并加以诱导,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大多数学困生学习态度不佳,学生作业敷衍塞责、字迹马虎,这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就必须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携手配合,家校的相互沟通,才是去劣存良、去伪存真的有效途径。
二、家访为探索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路径
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很头痛的,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只知道唠叨,却拿不出或不愿下狠心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效果不好。这类学生需要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加以引导。还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低,对子女从小过于溺爱,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了不少陋习;现在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不良气习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已经到了不会管,管不住的局面。这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家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抓要害,同时把握时机,灵活应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提出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方法,共同探讨,对症下药,找出教育学生的路径和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从而重新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纠正不良习惯,投入到良性学习和生活序列中,从问题学生逐渐转化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家访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是家访重点关注对象。多年来“留守学生”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离不开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家访,更不能忽视对“留守学生”的留守问题的关注。在合浦县石康中学,就有大量留守学生,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代管。他们在缺乏父爱、母爱关怀的同时,又接受了其他亲人和隔代老人对他们的溺爱,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因缺乏父爱母爱带来的偏差,以至因为隔代教育的教育不到位或教育方式的不当引发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偏激,导致学习不认真、纪律松懈,行为放纵。好动、不遵守纪律、打架、骂人、闹事和不爱学习的坏习惯随之形成,让学校班级工作难度加大,甚至形成许多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是对班级工作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通过家访活动,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留守生,去摸清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情况、心里状况,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并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现问题,互通信息,相互沟通交流,及时处理,让这些留守生能够及时转变态度,融入到班级这个家庭中来。
家访,让笔者感触颇深,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时刻注意家校的密切沟通,在家访中,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希望所有的班主任都能抱着努力达到“教育一个好学生,形成一个好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目标,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好路基,架好桥梁。
(作者单位:536124广西合浦县石康中学)
教师通过家访,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过程中要充满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是家校沟通对学生共同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更是一种人际关系提升的教育艺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明确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为了探求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家访也是获得更多学生资讯、凝结更多教育共识、产生更多教育方法的重要渠道。
家访,让笔者感受到家长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感受到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教师在家访中厘清了学生的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家长对学生的想法;家访也给家长提供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得无疑为我们实施教育策略、总结和落实教育方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促进家庭教育的持续深入提供了可靠元素。
一、家访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保证
每个学生是父母的唯一,所有父母都对子女寄托了全部希望。很多家长对笔者说:“孩子很听班主任的话,常常当班主任的话当圣旨,拿父母的话当耳边风,恳请班主任对他们的孩子严加管教。”但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怎么能把教育的责任和全部希望都寄托在班主任身上呢?农村的家长与城市不同,出外务工,做生意等只为给学生的将来打下物质基础,没有时间和精力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成长靠师恩。只要学生在校,家长就觉得放心,因为学生交给了班主任。但是,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携手承担。例如,笔者在家访中,有的家长说学生贪玩不做作业,有的说学生学习任务轻,有的说学生不愿进行课外学习等。这时,我们就需要家长的有力配合,家长的配合并不是指让家长充当教师角色,检查作业追求学生作业对错,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学困生来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学习态度的优劣并加以诱导,让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一切,大多数学困生学习态度不佳,学生作业敷衍塞责、字迹马虎,这就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就必须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携手配合,家校的相互沟通,才是去劣存良、去伪存真的有效途径。
二、家访为探索良好的教育方法提供路径
问题学生是班主任和家长都很头痛的,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倾向,只知道唠叨,却拿不出或不愿下狠心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治标不治本,效果不好。这类学生需要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加以引导。还有些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低,对子女从小过于溺爱,娇生惯养,从小就养成了不少陋习;现在的学生随年龄增长,受社会风气影响,一些不良气习越来越多,有些家长已经到了不会管,管不住的局面。这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家访,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抓要害,同时把握时机,灵活应变,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提出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方法,共同探讨,对症下药,找出教育学生的路径和措施,使学生心服口服,从而重新端正学习和生活态度,纠正不良习惯,投入到良性学习和生活序列中,从问题学生逐渐转化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三、家访有利于解决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是家访重点关注对象。多年来“留守学生”就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对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离不开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家访,更不能忽视对“留守学生”的留守问题的关注。在合浦县石康中学,就有大量留守学生,他们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代管。他们在缺乏父爱、母爱关怀的同时,又接受了其他亲人和隔代老人对他们的溺爱,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因缺乏父爱母爱带来的偏差,以至因为隔代教育的教育不到位或教育方式的不当引发学生在行为和心理上的偏激,导致学习不认真、纪律松懈,行为放纵。好动、不遵守纪律、打架、骂人、闹事和不爱学习的坏习惯随之形成,让学校班级工作难度加大,甚至形成许多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教育是对班级工作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通过家访活动,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更多地关注留守生,去摸清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情况、心里状况,切中要害,对症下药,并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发现问题,互通信息,相互沟通交流,及时处理,让这些留守生能够及时转变态度,融入到班级这个家庭中来。
家访,让笔者感触颇深,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时刻注意家校的密切沟通,在家访中,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教育。希望所有的班主任都能抱着努力达到“教育一个好学生,形成一个好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教育目标,把家访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好路基,架好桥梁。
(作者单位:536124广西合浦县石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