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过年”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cai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农历新年,古代称为“元旦”“元日”“元朔”“正元”“正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农历新年改称春节,民间说法叫“过年”“过大年”。农历大年三十称为“除夕”,意思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指一年最后的一天。正月初一乃“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为“三元”,俗称大年初一,元,始也。
  故诗词对此多有记述:“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或“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除夕之夜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动感情的时刻,千家万户在爆竹声中团圆、守岁,迎接新的一年。
  守岁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南朝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较早地抒写了守岁,“欢笑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挑喜子,粽里觅杨梅。帘天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来。”夫妇两人在除夕之夜穿戴一新,喝酒守岁,为了迎接新年第一缕曙光,就是鬓上沉重的首饰也不在乎了。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写过一首《除夜有怀》,诗曰:“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把烛迎新,猜酒令,耍射覆游戏,准备一早去宫廷庆贺大年初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守岁》写帝王的除夕之夜:“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除夕之夜既是迎接新年,又是欢送旧岁,富丽堂皇的宫殿,燃烧的红烛,台阶上盛开的梅花,凡此种种,显示了唐太宗守岁之夜高兴的心情。
  白居易有首《三年除夜》:“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儿孙们排成行给长辈敬酒,其乐也融融的气氛如在目前;可是世事无常,仕途上的白居易的许多除夕是在异地他乡度过的,《客中守岁》抒写了他在远离家乡的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想起故乡的亲人,应该惦念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己,在外作客不如贫穷居家。
  陆游《除夜雪》:“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窗外大雪纷飞,诗人在室内虽未举杯喝酒,却在书写春联迎接新的一年,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寂寞文人除夕的心情。
  王安石的《元日》写的是大年初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春风带来了温暖的气息,喝着用屠苏草浸泡的酒,换上了新的桃符,这该是何等高兴的事。
  姜夔的《鹧鸪天·丁巳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绿色的柏叶酒和红色的椒酒相映成趣,隔着竹篱看到提灯凌晨出门的拜年人,晨钟响起迎来了新年,只要有梅花相伴、娇儿戏写春联,便是人间的至乐。
  元代邵亨贞《恋绣衾·辛丑元日》:“门前爆竹儿女喧。野人家、时序尚然。尽说道、春来好,老来人、长怕换年。东风到底无崖岸,也殷勤、相过小园。第一是、朱颜改,纵花开,羞插鬓边。”写元日门前放着爆竹,儿女高声喧闹,纵然是山野人家,也得根据习俗过年。尽管春天来了很好很好,作为老年人很怕过年。原因是一年比一年老,东风吹来,殷勤地吹过小园,可容颜一年不如一年,纵使花开也惘然。诗人用爆竹、儿女喧闹、春天的到来、东风吹过小园、春花开放,衬托时间的无情,写出老人无奈寂寥的心情,很有特色。
  另一元代诗人高士谈《庚戌元日》:“旧日屠苏饮最先,而今追想尚依然。故人对酒且千里,春色惊心又一年。习俗天涯同爆竹,风光塞外只寒烟。残年无复功名望,志在苏君二顷田。”古代饮屠苏酒的方法很别致,一家团圆喝酒时要从最年轻者开始,年纪越长的喝酒顺序越靠后,因此宋代文学家苏辙说自己是“年年最后饮屠苏”。想起以前元日是自己先喝屠苏酒,过去的老朋友已在千里之外,撩人的春色带来了又一个新年。按照习俗元日放的都是爆竹,塞外的风光只有寒烟,风烛残年,对于功名的追求已没有希望,诗人的志向只能把农田经营好了。江南和塞外今昔生活的对比,写尽了自己处境的无奈。
  清人孔尚任是《桃花扇》的作者,他的《甲午元旦》是这样写的:“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通过白发、守旧炉、剪烛、夜酒、倾囊、买春钱、爆竹、桃符、鼓角梅花这些意象,写出自己新年的欢快心情。
  作为特殊的文化现象,过年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传统。《说文解字》解释:“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时间为标志,过年就是在新旧交接的节点上时间代替的过程。过年是农业社会时间节奏的产物,古典诗词反映了古代文人复杂的心态,今天读它自会有不同的感受。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因此,古代诗词作为参照系自能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组成春节节俗的传承。
其他文献
上期说到《尚书》中“天命”既是不可抗拒的规则,又是仁厚的道德。但天命不是人人皆能把握的。《咸有一德》说:“天难谌。”《君奭》也说:“天命不易,天难谌。”《说命》说:“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只有圣智之人方能认识天命,领导生民遵天命。此等人即应为万民之统领。因此,在先民朴素的政治观中,统治仅是为了带领人民顺从天命,所谓“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洛诰》)。不能不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民本主义思想。
期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2014年终于盼来国家教育部对青少年读经典的鼎力支持。似乎所有关于少年读经典的论辩,尘埃落地。似乎泱泱大国百年来祖先文化衰落式微的境遇,终结在即。却,突然烽烟再起,风声鹤唳。网络论辩酣畅淋漓,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南方周末》2014年9月出版深度调查十字路口读经村的前世今生,给读经典阵营一颗重磅炸弹,刚刚拨开
期刊
甲午之深秋,植被由金黄渐次衰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日子,两个父亲在北京顺义后沙峪一处白色建筑顶层露台上相谈。阳光在平台被秋风驱赶,有些凉意的一个小时,好在温暖犹存。两人相聊甚欢后,一片落叶悠然而风动。此际,一扇心窗慢慢开启,而一卷图书已然开笔在培德书院。此时正值罗马湖垂钓之季,两位父亲,曾国俊先生(书院院长)与我,在各自脑海中静静期待一个萌动已久的计划,为中华传统文明传薪之系列课程逐渐列入岁末日
期刊
初冬的一日,正与一位老师闲谈。那位老师研究庄子和《五灯会元》,还讲黑塞和尤奈斯库。他忽然问道:“我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在未来转化的精神。昆曲里有吗?”我一时语塞。因虽然我谈昆曲的美、昆曲是中国文化在晚明所结的果实云云,但思来想去,或许昆曲能为未来的美学提供可追溯的原点,但在精神上呢?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
期刊
编者按:从他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走上那条向往公益慈善、弘扬中华文化的漫漫长路开始,一路上风霜雨露,坎坎坷坷,几多欢笑,几多眼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他用尽自己所有积蓄,拒绝了一切名和利、功和禄的引诱,撇开俗人不解诧异的嘲笑、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的一路急行,在各地开展了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数十次,足迹踏遍整个中国,进行了几个“万里长征”……他就是《中华善报》总编,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无
期刊
记者:据记载,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请问李老师,晏婴与管仲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李任飞:的确,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是说,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就算是让我为他挥鞭赶车,也是心甘情愿内心向往啊。司马迁把管仲和晏婴写在一篇传记《管晏列传》当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同为齐国名相,都为齐国的富强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果深入品读,就会发现司马迁对两个人
期刊
一直爱读名人的私信。在我看来,一个人真实的心灵未必跳动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却很容易呈露于写给亲朋的私信里。陈寅恪先生在1936年4月8日写给好友、表妹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一封旧信,信中一些内容就使我特别感动。  陈寅恪在信中说:“……今决计不南行,特陈其理由如下:清华今年无春假,若南行必请假两礼拜,在他人,一回来即可上课,弟则必休息或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统合计之,非将至三礼拜不可也。
期刊
2014年12月第一天,我苏醒在小筛子门前,雾霭重重,书声琅琅,不似在人间。有些人,有些事,只一眼瞥过,却如隔世旧识今生重逢。那一刻,我看见孔子圣教像前端坐着一群孩子,摇头晃脑的背长短不一的古训,似是回到了几世之前。  若在古时,便觅一教书匠相伴。一间小小的庭院,院前溪水缓缓、桃李成蹊,总要转几道弯才是学堂,春华秋实又几苒,弟子一茬茬跟着换。唯有这平静的日子,寒枝拣尽也不还。他自不必为功名忙,我也
期刊
经络导引养生功是根据气功的原理,在经络循行的基础上自创的一套祛病健身的功法。它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  “经络导引养生功”,经络导引养生功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时间1~
期刊
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  “快撒点儿草种吧!好难看呐!”小和尚说。  “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  “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