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私塾托古,读经为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2月第一天,我苏醒在小筛子门前,雾霭重重,书声琅琅,不似在人间。有些人,有些事,只一眼瞥过,却如隔世旧识今生重逢。那一刻,我看见孔子圣教像前端坐着一群孩子,摇头晃脑的背长短不一的古训,似是回到了几世之前。
  若在古时,便觅一教书匠相伴。一间小小的庭院,院前溪水缓缓、桃李成蹊,总要转几道弯才是学堂,春华秋实又几苒,弟子一茬茬跟着换。唯有这平静的日子,寒枝拣尽也不还。他自不必为功名忙,我也无需夜来辗转。
  这不是我的前世生活,也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小筛子创始人王武东先生与他的夫人陆易女士的真实写照。我去的那天他们并不在,然而私塾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痕迹。墙上是他们的字,案上是他们的教尺,悬着的是他们的琴瑟在御,摆着的是他们的岁月静好。直到所有的物件都携着风骨,这傲世的风骨引来了更多的同道。于是,这里便有了传承。
  像是圣人之言从座前弟子传到了另外的弟子,千秋百代,最初的那些人早已不在,然而这文化却从未断代。
  是的,这本身就很打动人。却及不上,我坐在学堂里,听见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钟时的震撼。当那些匿了踪迹的东西通过孩子的口从四面八方传来时,令人不觉正襟危坐,呼吸吐纳都慎重。
  他们都还是孩子,放在平常地方正是疯玩取闹、时刻不安分的年纪。然而在这里,在那些诗书从他们的眼里传到了心里,再从口中吐出的时候,不经意就有了儒者的气度,诗者的思绪。
  他们真的懂吗?这些六七岁的孩子,他们自愿牺牲周末时间来到这里,背诵千年前的古训,他们真的懂么?
  还是小人儿背书,书像野草,都是风的模样,没有骨头,没有道理,字就是字一身单薄,只管背完了事,免被先生责罚?有一点却很确切,就是那些君子一诺,孝悌为先,恭敬谦让的精髓确实刻进了他们的举止里。在别处,亦不乏培训班,特长课,小小的孩子背着大大的行囊,里面盛得都是父母的期望。他们或许才学惊人,思维敏捷,或许有过愉悦,有过辛酸。却没有一处像这里般将一生的道理刻进那些长短章,一时记下,便终生难忘。最终会融到孩子的血脉之中,让他的人生平添了几份底蕴,日常多了许多规范。
  我坐在那里,渐渐忘了自己只是一个旁听者,只是来看望朋友。读着论语,融于孩子间,再次受着一层洗礼。在这任教的张老师说“学问宜专,勿因一时爱恋,轻取轻弃,每一次都是浅尝辄止。”这句话也许有太多成年人始终都没参透。
  几步之外,出了这学堂便是万丈红尘。新鲜的事物层出不穷,可结交的朋友源源不断,能发展的爱好纷至沓来。太多的选择犹如太多的屏障,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知道自己要哪些,不要哪些的。什么是必须紧握在手上,什么是随风而走不必返的。
  那一刻,我想或许我该早点来上这一堂课,就不会四书背了一半,五经搁置在一旁,任由日子在闲散中年复年,遇见问题总在反复纠葛后,意外瞥见书中的句子,才有醍醐灌顶的力度。
  因为,人在年轻时碰到这些古老的东西亦是莫大的福分。
其他文献
城市之景:灯火阑珊处  处于当今高度城市化的时代,我们对城市景物的描写最为感受直接。城市,最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人口的高度集中,所以,城市之景,是繁华的,是热闹的,是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巅峰呈现。  节日的城市,最能集中体现令人流连忘返的繁华盛况,而诗人就此将这盛景凝固为迤逦于笔端、闪耀于纸张的一份人间雍容。比如苏味道这样记录唐代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他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期刊
2014年7月6日,汉韵淮安国学社发起了公益性教学班——汉韵国学启蒙班。我们都知道一句古语: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童蒙养正是一个始于儒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大概意思就是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童蒙养正主要就是指以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儿童教育。因此,启蒙班结合传统的儒家启蒙经典以及地方文化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主要以传统蒙学经典为主,有《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节选等,辅以
期刊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说文解字·羊部》:“羊,祥也。”就是说“羊”有吉祥之意。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在上古许多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吉羊”一词。  《春秋繁露》中说:“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意思是说: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是跪着的,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无比感谢,因此人们都称羊是
期刊
上期说到《尚书》中“天命”既是不可抗拒的规则,又是仁厚的道德。但天命不是人人皆能把握的。《咸有一德》说:“天难谌。”《君奭》也说:“天命不易,天难谌。”《说命》说:“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只有圣智之人方能认识天命,领导生民遵天命。此等人即应为万民之统领。因此,在先民朴素的政治观中,统治仅是为了带领人民顺从天命,所谓“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洛诰》)。不能不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民本主义思想。
期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2014年终于盼来国家教育部对青少年读经典的鼎力支持。似乎所有关于少年读经典的论辩,尘埃落地。似乎泱泱大国百年来祖先文化衰落式微的境遇,终结在即。却,突然烽烟再起,风声鹤唳。网络论辩酣畅淋漓,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南方周末》2014年9月出版深度调查十字路口读经村的前世今生,给读经典阵营一颗重磅炸弹,刚刚拨开
期刊
甲午之深秋,植被由金黄渐次衰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日子,两个父亲在北京顺义后沙峪一处白色建筑顶层露台上相谈。阳光在平台被秋风驱赶,有些凉意的一个小时,好在温暖犹存。两人相聊甚欢后,一片落叶悠然而风动。此际,一扇心窗慢慢开启,而一卷图书已然开笔在培德书院。此时正值罗马湖垂钓之季,两位父亲,曾国俊先生(书院院长)与我,在各自脑海中静静期待一个萌动已久的计划,为中华传统文明传薪之系列课程逐渐列入岁末日
期刊
初冬的一日,正与一位老师闲谈。那位老师研究庄子和《五灯会元》,还讲黑塞和尤奈斯库。他忽然问道:“我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在未来转化的精神。昆曲里有吗?”我一时语塞。因虽然我谈昆曲的美、昆曲是中国文化在晚明所结的果实云云,但思来想去,或许昆曲能为未来的美学提供可追溯的原点,但在精神上呢?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
期刊
编者按:从他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走上那条向往公益慈善、弘扬中华文化的漫漫长路开始,一路上风霜雨露,坎坎坷坷,几多欢笑,几多眼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他用尽自己所有积蓄,拒绝了一切名和利、功和禄的引诱,撇开俗人不解诧异的嘲笑、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的一路急行,在各地开展了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数十次,足迹踏遍整个中国,进行了几个“万里长征”……他就是《中华善报》总编,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无
期刊
记者:据记载,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请问李老师,晏婴与管仲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李任飞:的确,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是说,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就算是让我为他挥鞭赶车,也是心甘情愿内心向往啊。司马迁把管仲和晏婴写在一篇传记《管晏列传》当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同为齐国名相,都为齐国的富强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果深入品读,就会发现司马迁对两个人
期刊
一直爱读名人的私信。在我看来,一个人真实的心灵未必跳动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却很容易呈露于写给亲朋的私信里。陈寅恪先生在1936年4月8日写给好友、表妹夫、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的一封旧信,信中一些内容就使我特别感动。  陈寅恪在信中说:“……今决计不南行,特陈其理由如下:清华今年无春假,若南行必请假两礼拜,在他人,一回来即可上课,弟则必休息或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统合计之,非将至三礼拜不可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