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治国智慧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据记载,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请问李老师,晏婴与管仲相比较,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李任飞:的确,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他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就是说,假如晏子还活着的话,就算是让我为他挥鞭赶车,也是心甘情愿内心向往啊。司马迁把管仲和晏婴写在一篇传记《管晏列传》当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同为齐国名相,都为齐国的富强做出过突出贡献。如果深入品读,就会发现司马迁对两个人的评价当中有一个相通点就都非常重视人民。在《晏子春秋》当中每179个字就会出现一个“民”字,可见讨论之频繁。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民为本”,就是晏婴提出并一生奉行的。《晏子春秋》当中记载了多个故事,都是关于他如何向国君谏言宽刑罚、免劳役、接济灾民和寒士,甚至从国君刀下救下无辜平民等等,这些故事读起来令人感动,晏婴也因此被后人所怀念。
  记者:孟子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可见他与管仲相比,也有其独特之处。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他是如何做到“以其君显”的呢?
  李任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建立千秋伟业。但是,在管仲之后100年间,华夏的格局也发生了变化。晋国和楚国相继崛起,而齐国内部长期混乱,所以到晏婴辅佐齐景公时,综合国力已经落后,丧失了原来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晏婴殚精竭虑,秉承以民为本的核心主张,提倡廉政,推行以礼治国,和平外交,终于是齐国国力大大恢复,齐国成为与晋、楚地位相当的权威国家。虽然这个“显”不如“霸”的成效大,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仍然是晏婴卓越能力的体现。
  记者:晏婴与杀死齐庄公的崔杼当面抗衡,而崔杼不敢杀晏婴,是因为晏婴深得人民爱戴,更甚于国君。人民为何如此热爱晏婴呢?
  李任飞:晏婴在齐国被誉为大贤人,关于这一点,在《管晏列传》《左传》《晏子春秋》当中都有所述及,甚至《东周列国志》当中称晏子为齐国第一大贤人。晏婴之所以深受百姓热爱,第一个原因是他为官执政重点坚持以民为本,晏婴曾经多次阻止国君不利于百姓的政令和劳役,为民众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第二个原因是他平日里对平民百姓谦和有礼,即使是被自己解救的奴隶也能平等相待。第三个原因是他用自己的俸禄接济着齐国境内几百位贫寒之士,身体力行地做公益做慈善。其实,晏婴还是中国历史上的裸捐始祖,在他去世之前,他把封地、房子、马车捐献给国家,可见其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
  记者:“折冲樽俎”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晏子使楚”的故事更是广为人知。晏子的外交能力之强,和他的辩谏艺术是分不开的。请老师告诉我们,晏子为何如此擅于辩谏呢?他在语言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又有着怎样的功效呢?
  李任飞:晏婴的确非常善于辩谏,但口才大师的炼成却不仅仅是能说会道而已。晏婴之所以具有那么强的说服力,首要原因就是他做事“谋度于义”,就是谋划事情要从仁义出发,第二个原因就是他还是一个“习于礼”,就是礼节娴熟,有了这两点,晏婴的口才方能显出威力。晏婴善于使用比喻、反讽、归谬等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能用只言片语瓦解对方成见,取得谅解和支持。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晏子春秋》,从中可以获得很多提升口才的启发。
  记者:我们都读过“晏子仆御”的故事,它以生动的事例向人们昭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老师也在百家讲坛上讲过,晏婴是首位提出廉政的宰相,也是裸捐的始祖。请问老师,晏婴为何如此谦虚廉洁?


  李任飞:第一,可能与所接受的各方面教育和影响有关,比如他一直把管仲最为自己学习的榜样,非常认同管仲所提倡的“礼义廉耻”。第二,也可能与他担任的职务有关,他身为宰相,为了更好开展工作,他需要谦虚待人,赢得百姓的支持,也需要以身作则,公正廉洁,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三,还可能有他个体原因。晏婴是个小个子,从身高方面说他属于弱势群体。如果一个个子很小的人还牛气冲天,对人恶声恶气,很显然是自讨苦吃。第四,当然,晏婴的廉洁与他自己独特的财富观是密切相关的。他认为一个人的财富就像布匹的幅宽一样是有定数的,而这个定数跟一个人的德能有关。正能量,有益于社会的人,理应占有更多财富。所以,晏婴尽管拿的是宰相的俸禄,但他不愿意自己挥霍享受,他更愿意去养亲扶贫。第五,晏婴的财富观被称为幅利论,从这套理论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件事,一是财富与德能不匹配时最终是要还回去的;二是财富传递给后代之前,要先把德能传递下去,否则传递下去的财富很可能成为祸害。
  记者:梁丘据是齐景公眼中的良臣,后世的柳宗元更是激赞他的大度宽容。但在晏婴眼中,他是一只“社鼠”,最终灭于晏婴之手。要铲除国君面前的红人是非常不易的,晏婴是如何做到的呢?他在当东阿宰的时候就亲身体会过除鼠之难,因为这样的“社鼠”很多,而且结党为患。请问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晏婴是如何清除国君身边的小人、在全国推行廉政呢?
  李任飞:晏婴一生最为艰难的事情就是不断与社鼠进行较量。而这种较量,晏婴心情无奈,行动无力,他并没有铲除“社鼠“的能力。而他以身作者推行廉政,其实也只能对社鼠们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我在讲座当中讲过,“社鼠”与小人非常接近,他们的策略都是用极小的动作去搞砸国家的大事。但问题在于几乎每个人都有小人心思也都干过一些小人勾当,每个人都是小人和君子的混合体,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是因为小人处于不黑不白的灰色地带,才使整治小人的工作变得非常麻烦。
  这种情况下,晏婴只能采用系统打法,也就是多个层面多种方式的工作。首先,他推行“礼义廉耻”,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影响官场的风气。当整个社会强化了“廉耻”之心,国民的小人心思和小人勾当都会减少。这一方面,晏婴做得相对成功。第二,他通过不断劝谏国君宽以爱民、遵守礼节、控制享乐、少听谗言,来引导官场风气。国君是小人的风向标,正派的国君,自然能人以正派的行为来配合。这一方面,由于国君的配合有限,成效也就有限。第三,晏婴在直接面对小人的时候,有的时候采取迂回的方式来敲打小人,有的时候则采取针锋相对的方式进行斗争。在这一点上,晏婴显得势单力薄,是无奈的方式。第四,对于齐国最大的“社鼠”梁丘据,这位齐景公心中最大的红人,晏婴进行了终生的较量。按照推测,晏婴一直到梁秋据死后才去世,对于95岁的晏婴来说,是否有一种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在支撑呢,我们更愿意这样理解晏婴。
  记者:晏婴设计“二桃杀三士”,为后世所诟病。诸葛亮就曾写《梁甫吟》讥讽道:“一朝中阴谋,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者,国相齐晏子。”但这件事真的是晏婴的失误吗?究竟真相如何,还请老师为我们解读。
  李任飞:“二桃杀三士”被后人称为奇谋,在今天非常很难理解其内在的逻辑。而这个故事既然有所记载,我们就不能武断地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说晏婴的设计就是让三位猛士自杀,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因为整个过程存在多种变数,不具有必然性。所以,我认为从今天的眼光看,晏婴最初的设想是让三个不讲礼节的人互相冲撞,以体会被人无礼对待的难受之感。这种让部下之间硬碰硬的管理办法,今天也有人使用。但是晏婴没有预估到这种冲撞在现场被放大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于是在两千多年里常受非议。应该说,晏婴是冤枉的。
  记者:在当下高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终日为生活奔忙,物质丰富了,却往往感觉生活虚空。今日的我们,应从晏婴身上学习哪些品德,充实我们自己呢?
  李任飞:晏婴是个表面上看起来复杂的人,其实内心又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其复杂是因为他面对多类人物、多种场面、多方利益;其简单是因为他的生命中有一个主轴,就是他对“道”的领悟和坚守。晏婴认为人要遵循主宰世界的亘古运行之道,而这个道又分成自然与社会两个部分。一件事情既要符合自然之道,又要有益于社会和谐。墨子评价说“晏子知道”,也就是晏婴是得“道”之人。正是因为晏婴懂得了这个“道”,他才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畏死,他才活得洒脱自如,又卓有功业。现代人学习晏婴,根本上是应该学习他对道的领悟和坚守,而谦虚、廉洁、爱民、善辩等等都是在这个根本上开出的生命之花。

其他文献
仅仅是上述基本方面,儒家文化霸权已经给中国文明带来了极为深远的负面影响。  这种深远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其一,中国文明迷失了本色,日渐趋于衰落,以至最终僵化。  中国的原生文明,形成于中国历史的前三千年,以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为核心与历史高峰。那时候,诸子百家汪洋恣肆,门派种类应有尽有,其雄浑强健与妖娆秀美相得益彰的气势,其质朴实用与玄奥思辨和谐并存的架构,使中国原生文明有
期刊
11月15、16日《醒狮国学》邀请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平教授为“山东大学国学大学堂”讲授“《黄帝内经》与养生智慧”,徐平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由浅入深地剖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国学经典中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师、鬼臾区、少俞等多位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但传统上多认为此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黄帝内经》共十八卷,《灵枢》《素问》各有九卷、八十一
期刊
城市之景:灯火阑珊处  处于当今高度城市化的时代,我们对城市景物的描写最为感受直接。城市,最显著特征就是经济与人口的高度集中,所以,城市之景,是繁华的,是热闹的,是每一个时代发展的巅峰呈现。  节日的城市,最能集中体现令人流连忘返的繁华盛况,而诗人就此将这盛景凝固为迤逦于笔端、闪耀于纸张的一份人间雍容。比如苏味道这样记录唐代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他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期刊
2014年7月6日,汉韵淮安国学社发起了公益性教学班——汉韵国学启蒙班。我们都知道一句古语: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童蒙养正是一个始于儒家的儿童教育思想,大概意思就是在儿童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童蒙养正主要就是指以传统文化为前提的儿童教育。因此,启蒙班结合传统的儒家启蒙经典以及地方文化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主要以传统蒙学经典为主,有《千字文》《笠翁对韵》《论语》节选等,辅以
期刊
羊,儒雅温和,温柔多情,自古便为与中国先民朝夕相处之伙伴,深受人们喜爱。古代中国甲骨文中“美”字,即呈头顶大角之羊形。《说文解字·羊部》:“羊,祥也。”就是说“羊”有吉祥之意。在中国民俗中,“吉祥”多被写作“吉羊”。在上古许多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吉羊”一词。  《春秋繁露》中说:“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意思是说: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是跪着的,表示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无比感谢,因此人们都称羊是
期刊
上期说到《尚书》中“天命”既是不可抗拒的规则,又是仁厚的道德。但天命不是人人皆能把握的。《咸有一德》说:“天难谌。”《君奭》也说:“天命不易,天难谌。”《说命》说:“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只有圣智之人方能认识天命,领导生民遵天命。此等人即应为万民之统领。因此,在先民朴素的政治观中,统治仅是为了带领人民顺从天命,所谓“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洛诰》)。不能不说,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民本主义思想。
期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2014年终于盼来国家教育部对青少年读经典的鼎力支持。似乎所有关于少年读经典的论辩,尘埃落地。似乎泱泱大国百年来祖先文化衰落式微的境遇,终结在即。却,突然烽烟再起,风声鹤唳。网络论辩酣畅淋漓,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南方周末》2014年9月出版深度调查十字路口读经村的前世今生,给读经典阵营一颗重磅炸弹,刚刚拨开
期刊
甲午之深秋,植被由金黄渐次衰淡。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日子,两个父亲在北京顺义后沙峪一处白色建筑顶层露台上相谈。阳光在平台被秋风驱赶,有些凉意的一个小时,好在温暖犹存。两人相聊甚欢后,一片落叶悠然而风动。此际,一扇心窗慢慢开启,而一卷图书已然开笔在培德书院。此时正值罗马湖垂钓之季,两位父亲,曾国俊先生(书院院长)与我,在各自脑海中静静期待一个萌动已久的计划,为中华传统文明传薪之系列课程逐渐列入岁末日
期刊
初冬的一日,正与一位老师闲谈。那位老师研究庄子和《五灯会元》,还讲黑塞和尤奈斯库。他忽然问道:“我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在未来转化的精神。昆曲里有吗?”我一时语塞。因虽然我谈昆曲的美、昆曲是中国文化在晚明所结的果实云云,但思来想去,或许昆曲能为未来的美学提供可追溯的原点,但在精神上呢?  仓猝间,我回答:“昆曲或许没有,但是古琴有。”  此时,闯入我的脑间的便是古琴曲《潇湘水云》。  红尘中
期刊
编者按:从他放弃自己安逸的生活,走上那条向往公益慈善、弘扬中华文化的漫漫长路开始,一路上风霜雨露,坎坎坷坷,几多欢笑,几多眼泪。在物欲横流的当代,他用尽自己所有积蓄,拒绝了一切名和利、功和禄的引诱,撇开俗人不解诧异的嘲笑、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义无反顾、风雨无阻的一路急行,在各地开展了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数十次,足迹踏遍整个中国,进行了几个“万里长征”……他就是《中华善报》总编,著名书法家、画家、篆刻家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