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来源 :幸福生活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y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新课改下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力求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和应试课堂的传统性和死板性,随着如今教育的主流,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自觉思考学习的新型四有人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公民意识,从而让其对整个社会不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健全纯美的人格和品性?上上之策就是用人格与情境来对其做出启发,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人格与情境;亲社会行为;影响
  
  0 引言
  上文提到,整个社会都欲把所有人,特别是学生培养为创新人才。然而新型人才首先是优秀知识基础与优良品德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说通俗些就是品德心性上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学生从思想根源上体会到并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美好品德中的“真善美”,并融入其中,从而有助于打造学生未来健全的人格和纯良的品性。亲社会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带有积极含义的行为,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益处的行为。无论其大小。例如助人为乐、与人分享、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安慰、受到他人赞美时展现出谦虚等等。这些都属于亲社会的范畴。亲社会行为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整个社会更加人性化和温暖化。亲社会行为是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本身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理论,还没有进一步实现学术化。然而,亲社会行为就蕴藏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也更是所有人都利索能及的事情。然而,如何才能提升公民的自觉性,让其养成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呢?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以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恻隐之心,激发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其次,加强人格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亲社会行为的促成因素之——优良人格
  1.1 如何培养优良人格
  众所周知,人们是否能够做出亲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且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和能力需从小培养。故而,一定要将德育与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效果卓越。毋庸置疑,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科目是享有百科之母美称的语文。
  1.1.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情教育(此处以初中语文课文举例)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中多押韵排比,朗朗上口,充满了音律美和对仗美。然而,其中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也不可小觑。木兰诗全篇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千百年后仍然被传为佳话。其中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隶属于公民责任和义务的“爱国意识”。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作为一介女流,本该过着闺中女儿诗词歌赋赏花扑蝶般的烂漫生活,然而她却能够顾全大局,以保卫国土为己任,将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将自己的花样年华都献给黄沙漫漫的战场。这位果敢坚毅的巾帼英雄,为了免去了年老体衰父亲的兵役之苦,果断替父参军,其孝顺程度可见一斑。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且“百善孝为先”!虽然如今社会体制已与但是有着云泥之别,在这个和平年代,已不需要女子来“替父从军”。然而,学习木兰诗能够增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孝顺之心。
  教师在讲解完这篇文章后,可给学生讲述“卧冰求鲤”、“山羊跪乳”、等较具代表性,以弘扬孝心为中心思想的小故事。还可给学生播放公益广告。有一个一度热播的公益广告。内容是,母亲正在做饭,却接到原本允诺今天回家的儿女们轮番打来的电话“妈,我今天因…..不回家吃饭啦。最后,老人守着一大桌丰盛的菜肴神情沮丧。我想这样的广告一定能引起学生公民。或者,老师可给学生讲解《弟子规》,让学生看到古人的孝态,从而反思自己。或可以用音频为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等。至于爱国方面,可给学生听抗战歌曲,或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或可给学生观看西藏人联合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电影《红河谷》。片中的藏人,纵使知道自己用藏刀去与英军的先进火炮抗衡是多么地以卵击石,却也要流尽每一滴热血去保卫雪域圣地。这等忠贞义勇,难道不会让学生深受触动吗?
  1.1.2加大公民意识的培养力度
  亲社会行为的灵感来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亲社会行为范围很广,捐赠、献血,甚至自觉拾起地上的纸屑,都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然而试想,一个心理扭曲,因为其自身缘故,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眼高手低,甚至对整个社会带有仇视态度的人会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吗?故而,想培养公民,(大多数倾向于可塑性较强的小学生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就首先要培养其公民意识。倘若,或缺良好的公民意识,甚至觉得“社会怎样都与我无关的人”。又何谈亲社会行为呢?
  (1)参与意识。顾名思义,公民的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自身作为社会的医院,有责任和义务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做贡献。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志愿者在火车站无偿工作,就很好地体现了参与意识,虽然他们自身的力量及其微小,然而,其道德是高尚的,她们在用聚沙成塔的方式来为社会的发展出力。同时,参与意识还体现在公民对权利的享受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选举权。
  (2)责任意识。与刚才所谈到的参与意识具有相同之处,然而,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相比,其侧重点被放在“贡献”方面。换而言之,作为一个具有道德素养和责任心的公民,当面对自身利益与国家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时,应果断顾全大局。那些三峡工程中的移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小家。就无不体现了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育按照其宏观方向来分,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可多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给学生讲述那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或可给学生播放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视频。毋庸置疑,那些为了实现边远乡村孩子的上学梦,毅然决然放弃良好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的“最美乡村教师”和那些为了保护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与歹徒殊死搏斗,身受重伤甚至献出生命的“最美武警”一定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动容,从而提升其公民意识,最终激发其亲社会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外来资源,例如书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可为孩子购买一些有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读物,例如《心灵鸡汤》、《弟子规》等等。
  
  2 情景启动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2.1 情景启动为何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在开篇的摘要中提到,一个人是否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首先取决于其人格是否健全纯善良,其次还取决于此个体有没有收到适当情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情景能激发人的相关行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看到街边背着书包、手上拿着零食的小孩会勾起大家对童年的回忆、在观看灾难片电影时,观众大多皱眉唏嘘甚至潸然泪下。为了让患有失忆症的人早日痊愈,其家属和亲友总是惯于将他以前经历过的事情“重演“,以求让他迅速记起;当在街上看到他人“舍近求远”地将手上的果皮纸屑扔到垃圾桶则会对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愧疚不已。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2.2 怎样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
  利用情境来刺激并促成亲社会行为也是上上之策。情境与亲社会行为也密不可分。且情境在整个社会上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成资源,因为每天,在每个人的身边,都可看到许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用刻意“造景”。那么如何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呢?此处仍然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方面。
  2.2.1学校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欲用情境来刺激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就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校方可组织学生去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试想,当学生们看到一位位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不是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当他们看到养老院里的义工和从业者们竭尽分毫的力量去照顾、孝敬这些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者,是不是会深受感动?他们会不会在心底想“与之不想干的人都能如此孝敬老人,何况是我呢?”。更有甚者,当学生看到这些老人会不会想起自己顶撞爷爷奶奶时的情景,甚至怀念起自己已过世的爷爷奶奶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孝之准则”会不会深入其内心呢?下次,当他们看到摔倒的老人会不会伸出援手予以搀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前面所提到的书籍和视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同效果,但什么都不如亲眼所见来得深刻。当然,此只为众多例子之一。
  2.2.2家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用情境来刺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应该注重细节,多为孩子做出正确引导。例如在一家人去乡村春游踏青的时候,可选择较为偏远落后的乡村,带孩子去亲眼看看那里的小学,看看那些求学若渴,却缺乏物资的孩子们,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内心形成对比,知道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相较之下是何等优越,以增加其幸福感。出发之前,还可让孩子带上一些衣物和书籍,捐赠给那里的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难道不能激发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吗?且捐赠本身就在亲社会行为的范畴之内。除此之外,当父母和孩子一同上街,看到他人的一些“亲社会”行为时,纵使孩子自身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家长也可轻轻在耳边轻轻教育、提醒,以加深孩子印象。
  
  3 结论
  综全文所述,启动相关情境与健全人格是促进和激发亲社会行为的两大重点。这两大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深远而显而易见。文中提出诸多措施,分为学校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措施两大方面。因为只有这两大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并富有爱心的学生或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静,梁媛.感恩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14):12-15.
  [2]张庆鹏,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社会学研究.2011(04):15-17.
其他文献
【文章摘要】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在临床上的使用价值。方法:挑选我科11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支原体组,每周检测该组患者支原体抗体;在我科选取患有其他类型肺炎的患者118例,作为对照组,每周检测患者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将每周所得结果与支原体组进行对比。结果:支原体组发病三周的支原体抗体阳性人数分别为64、46、8例;对照组每一周的阳性患者分别为18、12、0,与支原体组的患者对比具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总结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护理配合体会。方法:对我院在2008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术中护理配合方法。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度过围术期,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伤口感染。随访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未发生假体下沉、松动及关节疼痛。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8例,良2例,可2例,差0
期刊
【文章摘要】  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会伴随着一些心理疾病的特征,如抑郁、焦虑、猜疑、固执等状况,这些状况再加上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肢体行动的不便,病程恢复过程的缓慢,就会使一些心理症状加剧,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实质型的心理疾病。于是针对老年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针对其心理特征的进行人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改善了患者的精神状态。    中国社会已进入实质上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观察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硫酸依替米星(200mg/d)治疗28例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观察有效率、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肾盂肾炎有效率为96.4%,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治疗急性肾盂肾炎的有效药物,值得推荐。    【关键词】  急性肾盂肾炎;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效果    急性肾盂肾
期刊
1  认识何足奇先生,起因于我写的一本书—《酒的中国地理》,这本书在2019年7月出版,8月初何先生便通过微信群联系到我。一开始我以为他只是一个品酒交流的爱好者,但没想到何先生报出的名头把我吓了一跳:他曾做过现在国内最大的海鲜上市公司獐子岛集团的总经理,现在依然有许多响亮的头衔—成都原本智造公司的董事长、鲜誉海鲜的董事长,等等。  他的这些来头让我都觉得有点儿不可置信了,因为以他这样的经历,年龄自
期刊
【文章摘要】  通过对128例首次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前、中、后的全程护理,消除患者的焦虑与恐惧心理,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患者透析过程中的并发症,提高患者血液透析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尿毒症;血液透析;首次;全程护理    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的特效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尿毒症患者逐年增长,成上升趋势。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替代疗法对首次接受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通过对男性饮酒居民的高血压高血脂的病情进行分析,深入研究饮酒和高血压、高血脂间的联系。方法:挑选2011年5月-2012年9月收集到的20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是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对照组是无饮酒习惯的患者。结果:观察组即饮酒群体,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患病率都要高于对照组即不饮酒群体,特别是高血压的患病率尤为明显。结论:饮酒与高血压、高血脂的产生具有一定的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枕大神经痛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100例确诊枕大神经痛患者,均先行300S的脉冲射频,然后经射频套管针注入消炎镇痛液2ml,镇痛液配方:曲安奈德10mg﹢2%利多卡因1ml,同时观察有无过敏、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果:100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随访,6个月获得最佳疗效,其优、良、差率分别为88%、8% 和4%。,全组未发生不良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 探讨居家护理知识培训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康复期出院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出院前1周对患者及家庭主要照顾着进行居家护理知识培训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分别采用Barthel氏指数、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价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氏指数、生
期刊
【文章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给予脑复康、维生素B、维生素E胶丸、复方丹参注射液以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风康散。结果:治疗组39例,基本治愈23例,显效6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39例中,基本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2.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在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