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新课改下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力求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和应试课堂的传统性和死板性,随着如今教育的主流,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自觉思考学习的新型四有人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公民意识,从而让其对整个社会不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健全纯美的人格和品性?上上之策就是用人格与情境来对其做出启发,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人格与情境;亲社会行为;影响
0 引言
上文提到,整个社会都欲把所有人,特别是学生培养为创新人才。然而新型人才首先是优秀知识基础与优良品德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说通俗些就是品德心性上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学生从思想根源上体会到并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美好品德中的“真善美”,并融入其中,从而有助于打造学生未来健全的人格和纯良的品性。亲社会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带有积极含义的行为,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益处的行为。无论其大小。例如助人为乐、与人分享、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安慰、受到他人赞美时展现出谦虚等等。这些都属于亲社会的范畴。亲社会行为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整个社会更加人性化和温暖化。亲社会行为是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本身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理论,还没有进一步实现学术化。然而,亲社会行为就蕴藏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也更是所有人都利索能及的事情。然而,如何才能提升公民的自觉性,让其养成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呢?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以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恻隐之心,激发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其次,加强人格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亲社会行为的促成因素之——优良人格
1.1 如何培养优良人格
众所周知,人们是否能够做出亲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且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和能力需从小培养。故而,一定要将德育与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效果卓越。毋庸置疑,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科目是享有百科之母美称的语文。
1.1.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情教育(此处以初中语文课文举例)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中多押韵排比,朗朗上口,充满了音律美和对仗美。然而,其中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也不可小觑。木兰诗全篇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千百年后仍然被传为佳话。其中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隶属于公民责任和义务的“爱国意识”。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作为一介女流,本该过着闺中女儿诗词歌赋赏花扑蝶般的烂漫生活,然而她却能够顾全大局,以保卫国土为己任,将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将自己的花样年华都献给黄沙漫漫的战场。这位果敢坚毅的巾帼英雄,为了免去了年老体衰父亲的兵役之苦,果断替父参军,其孝顺程度可见一斑。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且“百善孝为先”!虽然如今社会体制已与但是有着云泥之别,在这个和平年代,已不需要女子来“替父从军”。然而,学习木兰诗能够增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孝顺之心。
教师在讲解完这篇文章后,可给学生讲述“卧冰求鲤”、“山羊跪乳”、等较具代表性,以弘扬孝心为中心思想的小故事。还可给学生播放公益广告。有一个一度热播的公益广告。内容是,母亲正在做饭,却接到原本允诺今天回家的儿女们轮番打来的电话“妈,我今天因…..不回家吃饭啦。最后,老人守着一大桌丰盛的菜肴神情沮丧。我想这样的广告一定能引起学生公民。或者,老师可给学生讲解《弟子规》,让学生看到古人的孝态,从而反思自己。或可以用音频为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等。至于爱国方面,可给学生听抗战歌曲,或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或可给学生观看西藏人联合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电影《红河谷》。片中的藏人,纵使知道自己用藏刀去与英军的先进火炮抗衡是多么地以卵击石,却也要流尽每一滴热血去保卫雪域圣地。这等忠贞义勇,难道不会让学生深受触动吗?
1.1.2加大公民意识的培养力度
亲社会行为的灵感来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亲社会行为范围很广,捐赠、献血,甚至自觉拾起地上的纸屑,都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然而试想,一个心理扭曲,因为其自身缘故,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眼高手低,甚至对整个社会带有仇视态度的人会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吗?故而,想培养公民,(大多数倾向于可塑性较强的小学生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就首先要培养其公民意识。倘若,或缺良好的公民意识,甚至觉得“社会怎样都与我无关的人”。又何谈亲社会行为呢?
(1)参与意识。顾名思义,公民的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自身作为社会的医院,有责任和义务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做贡献。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志愿者在火车站无偿工作,就很好地体现了参与意识,虽然他们自身的力量及其微小,然而,其道德是高尚的,她们在用聚沙成塔的方式来为社会的发展出力。同时,参与意识还体现在公民对权利的享受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选举权。
(2)责任意识。与刚才所谈到的参与意识具有相同之处,然而,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相比,其侧重点被放在“贡献”方面。换而言之,作为一个具有道德素养和责任心的公民,当面对自身利益与国家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时,应果断顾全大局。那些三峡工程中的移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小家。就无不体现了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育按照其宏观方向来分,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可多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给学生讲述那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或可给学生播放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视频。毋庸置疑,那些为了实现边远乡村孩子的上学梦,毅然决然放弃良好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的“最美乡村教师”和那些为了保护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与歹徒殊死搏斗,身受重伤甚至献出生命的“最美武警”一定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动容,从而提升其公民意识,最终激发其亲社会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外来资源,例如书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可为孩子购买一些有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读物,例如《心灵鸡汤》、《弟子规》等等。
2 情景启动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2.1 情景启动为何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在开篇的摘要中提到,一个人是否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首先取决于其人格是否健全纯善良,其次还取决于此个体有没有收到适当情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情景能激发人的相关行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看到街边背着书包、手上拿着零食的小孩会勾起大家对童年的回忆、在观看灾难片电影时,观众大多皱眉唏嘘甚至潸然泪下。为了让患有失忆症的人早日痊愈,其家属和亲友总是惯于将他以前经历过的事情“重演“,以求让他迅速记起;当在街上看到他人“舍近求远”地将手上的果皮纸屑扔到垃圾桶则会对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愧疚不已。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2.2 怎样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
利用情境来刺激并促成亲社会行为也是上上之策。情境与亲社会行为也密不可分。且情境在整个社会上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成资源,因为每天,在每个人的身边,都可看到许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用刻意“造景”。那么如何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呢?此处仍然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方面。
2.2.1学校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欲用情境来刺激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就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校方可组织学生去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试想,当学生们看到一位位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不是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当他们看到养老院里的义工和从业者们竭尽分毫的力量去照顾、孝敬这些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者,是不是会深受感动?他们会不会在心底想“与之不想干的人都能如此孝敬老人,何况是我呢?”。更有甚者,当学生看到这些老人会不会想起自己顶撞爷爷奶奶时的情景,甚至怀念起自己已过世的爷爷奶奶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孝之准则”会不会深入其内心呢?下次,当他们看到摔倒的老人会不会伸出援手予以搀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前面所提到的书籍和视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同效果,但什么都不如亲眼所见来得深刻。当然,此只为众多例子之一。
2.2.2家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用情境来刺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应该注重细节,多为孩子做出正确引导。例如在一家人去乡村春游踏青的时候,可选择较为偏远落后的乡村,带孩子去亲眼看看那里的小学,看看那些求学若渴,却缺乏物资的孩子们,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内心形成对比,知道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相较之下是何等优越,以增加其幸福感。出发之前,还可让孩子带上一些衣物和书籍,捐赠给那里的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难道不能激发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吗?且捐赠本身就在亲社会行为的范畴之内。除此之外,当父母和孩子一同上街,看到他人的一些“亲社会”行为时,纵使孩子自身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家长也可轻轻在耳边轻轻教育、提醒,以加深孩子印象。
3 结论
综全文所述,启动相关情境与健全人格是促进和激发亲社会行为的两大重点。这两大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深远而显而易见。文中提出诸多措施,分为学校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措施两大方面。因为只有这两大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并富有爱心的学生或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静,梁媛.感恩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14):12-15.
[2]张庆鹏,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社会学研究.2011(04):15-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以及新课改下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力求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和应试课堂的传统性和死板性,随着如今教育的主流,成为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并且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自觉思考学习的新型四有人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公民意识,从而让其对整个社会不仅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有健全纯美的人格和品性?上上之策就是用人格与情境来对其做出启发,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关键词】
人格与情境;亲社会行为;影响
0 引言
上文提到,整个社会都欲把所有人,特别是学生培养为创新人才。然而新型人才首先是优秀知识基础与优良品德的结合体,思想政治教育说通俗些就是品德心性上的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高校学生从思想根源上体会到并充分吸取中国传统美好品德中的“真善美”,并融入其中,从而有助于打造学生未来健全的人格和纯良的品性。亲社会行为换而言之就是带有积极含义的行为,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益处的行为。无论其大小。例如助人为乐、与人分享、在朋友伤心时给予安慰、受到他人赞美时展现出谦虚等等。这些都属于亲社会的范畴。亲社会行为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使整个社会更加人性化和温暖化。亲社会行为是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其本身作为一个非常“年轻”的理论,还没有进一步实现学术化。然而,亲社会行为就蕴藏在所有人的生活中,也更是所有人都利索能及的事情。然而,如何才能提升公民的自觉性,让其养成做出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呢?首先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以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恻隐之心,激发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其次,加强人格道德方面的教育。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亲社会行为的促成因素之——优良人格
1.1 如何培养优良人格
众所周知,人们是否能够做出亲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道德素质的高低,且亲社会行为的欲望和能力需从小培养。故而,一定要将德育与教育相结合,这样才能效果卓越。毋庸置疑,最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科目是享有百科之母美称的语文。
1.1.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情教育(此处以初中语文课文举例)
《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众多汉乐府诗中的名篇。诗中多押韵排比,朗朗上口,充满了音律美和对仗美。然而,其中的内涵和教育意义也不可小觑。木兰诗全篇写的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这段家喻户晓的故事在千百年后仍然被传为佳话。其中就非常鲜明地体现出隶属于公民责任和义务的“爱国意识”。古人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木兰作为一介女流,本该过着闺中女儿诗词歌赋赏花扑蝶般的烂漫生活,然而她却能够顾全大局,以保卫国土为己任,将国家兴亡放在心上,将自己的花样年华都献给黄沙漫漫的战场。这位果敢坚毅的巾帼英雄,为了免去了年老体衰父亲的兵役之苦,果断替父参军,其孝顺程度可见一斑。是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且“百善孝为先”!虽然如今社会体制已与但是有着云泥之别,在这个和平年代,已不需要女子来“替父从军”。然而,学习木兰诗能够增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孝顺之心。
教师在讲解完这篇文章后,可给学生讲述“卧冰求鲤”、“山羊跪乳”、等较具代表性,以弘扬孝心为中心思想的小故事。还可给学生播放公益广告。有一个一度热播的公益广告。内容是,母亲正在做饭,却接到原本允诺今天回家的儿女们轮番打来的电话“妈,我今天因…..不回家吃饭啦。最后,老人守着一大桌丰盛的菜肴神情沮丧。我想这样的广告一定能引起学生公民。或者,老师可给学生讲解《弟子规》,让学生看到古人的孝态,从而反思自己。或可以用音频为学生播放刘和刚的《父亲》等等。至于爱国方面,可给学生听抗战歌曲,或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如今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或可给学生观看西藏人联合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电影《红河谷》。片中的藏人,纵使知道自己用藏刀去与英军的先进火炮抗衡是多么地以卵击石,却也要流尽每一滴热血去保卫雪域圣地。这等忠贞义勇,难道不会让学生深受触动吗?
1.1.2加大公民意识的培养力度
亲社会行为的灵感来源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关注度,亲社会行为范围很广,捐赠、献血,甚至自觉拾起地上的纸屑,都是一种亲社会行为。然而试想,一个心理扭曲,因为其自身缘故,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眼高手低,甚至对整个社会带有仇视态度的人会有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吗?故而,想培养公民,(大多数倾向于可塑性较强的小学生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就首先要培养其公民意识。倘若,或缺良好的公民意识,甚至觉得“社会怎样都与我无关的人”。又何谈亲社会行为呢?
(1)参与意识。顾名思义,公民的参与意识指的是公民自身作为社会的医院,有责任和义务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做贡献。将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例如志愿者在火车站无偿工作,就很好地体现了参与意识,虽然他们自身的力量及其微小,然而,其道德是高尚的,她们在用聚沙成塔的方式来为社会的发展出力。同时,参与意识还体现在公民对权利的享受方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选举权。
(2)责任意识。与刚才所谈到的参与意识具有相同之处,然而,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相比,其侧重点被放在“贡献”方面。换而言之,作为一个具有道德素养和责任心的公民,当面对自身利益与国家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情况时,应果断顾全大局。那些三峡工程中的移民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舍弃小家。就无不体现了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育按照其宏观方向来分,可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了培养公民意识,学校可多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给学生讲述那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或可给学生播放例如“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等视频。毋庸置疑,那些为了实现边远乡村孩子的上学梦,毅然决然放弃良好就业机会,留在农村的“最美乡村教师”和那些为了保护人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而与歹徒殊死搏斗,身受重伤甚至献出生命的“最美武警”一定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甚至动容,从而提升其公民意识,最终激发其亲社会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利用外来资源,例如书籍。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还可为孩子购买一些有助于培养其健全人格和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读物,例如《心灵鸡汤》、《弟子规》等等。
2 情景启动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2.1 情景启动为何能激发亲社会行为
在开篇的摘要中提到,一个人是否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首先取决于其人格是否健全纯善良,其次还取决于此个体有没有收到适当情景的影响
众所周知,情景能激发人的相关行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例如,看到街边背着书包、手上拿着零食的小孩会勾起大家对童年的回忆、在观看灾难片电影时,观众大多皱眉唏嘘甚至潸然泪下。为了让患有失忆症的人早日痊愈,其家属和亲友总是惯于将他以前经历过的事情“重演“,以求让他迅速记起;当在街上看到他人“舍近求远”地将手上的果皮纸屑扔到垃圾桶则会对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愧疚不已。具体例子不胜枚举。
2.2 怎样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
利用情境来刺激并促成亲社会行为也是上上之策。情境与亲社会行为也密不可分。且情境在整个社会上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现成资源,因为每天,在每个人的身边,都可看到许多的亲社会行为,而不用刻意“造景”。那么如何利用情境刺激亲社会行为呢?此处仍然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方面。
2.2.1学校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欲用情境来刺激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就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校方可组织学生去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试想,当学生们看到一位位慈祥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不是会想起自己的爷爷奶奶?当他们看到养老院里的义工和从业者们竭尽分毫的力量去照顾、孝敬这些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老者,是不是会深受感动?他们会不会在心底想“与之不想干的人都能如此孝敬老人,何况是我呢?”。更有甚者,当学生看到这些老人会不会想起自己顶撞爷爷奶奶时的情景,甚至怀念起自己已过世的爷爷奶奶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孝之准则”会不会深入其内心呢?下次,当他们看到摔倒的老人会不会伸出援手予以搀扶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前面所提到的书籍和视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相同效果,但什么都不如亲眼所见来得深刻。当然,此只为众多例子之一。
2.2.2家庭教育可采取的措施
在家庭教育中,为了用情境来刺激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父母应该注重细节,多为孩子做出正确引导。例如在一家人去乡村春游踏青的时候,可选择较为偏远落后的乡村,带孩子去亲眼看看那里的小学,看看那些求学若渴,却缺乏物资的孩子们,从而让自己的孩子在内心形成对比,知道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相较之下是何等优越,以增加其幸福感。出发之前,还可让孩子带上一些衣物和书籍,捐赠给那里的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难道不能激发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吗?且捐赠本身就在亲社会行为的范畴之内。除此之外,当父母和孩子一同上街,看到他人的一些“亲社会”行为时,纵使孩子自身没有做出什么反应,家长也可轻轻在耳边轻轻教育、提醒,以加深孩子印象。
3 结论
综全文所述,启动相关情境与健全人格是促进和激发亲社会行为的两大重点。这两大点对亲社会行为影响深远而显而易见。文中提出诸多措施,分为学校教育措施与家庭教育措施两大方面。因为只有这两大方面“双管齐下”才能培养出社会责任感强并富有爱心的学生或公民。
【参考文献】
[1]刘静,梁媛.感恩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14):12-15.
[2]张庆鹏,寇彧.青少年亲社会行为测评维度的建立与验证[J].社会学研究.2011(0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