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潜能是超越文本编制者意图的文本内在因素。在阅读教学要开发课程潜能,首先需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再次是让学生领会主动学习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体,引导、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超越文本的有价值的知识,并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同时教给各种学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融会贯通的进行学习,获得学习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关键词:课程潜能;质疑;方法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课程中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的。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兴趣。自由的空气能让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师生要建立平等、合作、探讨的和谐关系,营造宽松,敢于畅所欲言的氛围,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性因子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不能给学生套框子,设障碍,一标准定死,逼进小巷窄弄。教学讲究“殊途同归”,无论学生所发生的是错是偏,只要经过积极思维,都应予适当的激励。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多鼓励,积极引导学生想旁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如果是“奇思妙想”则更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发现问题是对教师所发出的教学信息的最好反馈。在哪些地方可以发现问题呢?
一、在矛盾出发问
一些文章初看行文上是有些矛盾的,但经过细读、精读,就会思想脉络实际上是贯通的。如《白杨》一文,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读,想一想这一段话要赞扬什么?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要赞颂新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可课文却细致的描写了白杨树,这是为什么?有些疑问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再通过读书,讨论,进一步了解课文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重点字、词、句处发问
抓住文章的重点处,反复诵读,细心体会,提出问题,往往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效果。如《小虫与大船》一文,最后一段通过范读、齐读、自己读,仔细体会“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竟”?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想不到一只小虫能这样毁了大船,真是出乎意料。有的说让一只小虫这样毁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挺可惜的。有的说这表达了对造船工人的失误的指责。
三、在文章的平易处发问
“于无疑处生疑,方为学。”就是说在原本无疑的地方质疑,才是真正的学习,方见得学习的真精神、真功夫。如在教《太阳》一课时,对文中“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個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度”两处语句引导细细品读,学生提出在句子前应加上“大概、大约”等一类词表达才更准确,同时对“远”是不是太阳的特点展开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一丝不苟的品质。
四、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的有感情的读,质疑问难,促进读、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品格,教师什么问题也不提,就让学生品读感情,深深体会,接着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烈火包围着全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他被大火包围着内心想些什么?”沿着这条思路,学生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在课文的标题出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抓住了“眼”即可“一斑而窥全貌”。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理解课文标题,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如《草船借箭》中的“借”,还有《打碗碗花》一文。这个标题首先学生不知怎么读,到底是“打/碗碗花”,还是“打碗/碗花”,或是“打碗碗/花”?教师不急于给答案,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理解文意,得出:形状像碗,所以叫“碗花”,按传统说摘了它会打破饭碗,所以叫“打碗”,正确的读应是“打碗/碗花”。再深入读课文,知道“打碗碗花并不打碗”,所以这个名称不确切,那为什么叫这一怪名字呢?
六、在文章重复处提问
文章要表述的思想,其脉络隐藏于语言文字当中,一些重复出现的语句,词语正是其外在的表现,未经仔细推敲,回味,品读是体验不出的。重复处紧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弄清重复处情感的微妙变化。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全文共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饱含感情的语言。学生通过诵读,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会意识觉察出这句情感的差异变化。再让学生好好读,细细品,并联系内容,理解三次出现的不同含义。
七、在教学后提问
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甚至教材等方面质疑。如教学《西门豹》,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读一读,对课后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采取禁止给河伯娶媳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等到那一天,一一惩治他们呢?经过议论点拨,学生明白了即要破除迷信,又要教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发掘文本的课程潜能可以充实课程教材,有助于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展示,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和变化的教学情境。由疑而动,领会多种学习方法,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朝多元的思维方向思考有价值的东西,探索文本中隐性的内在因素,充分挖掘出教材的课程潜能,并有助于学习者——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和全域能力的发展。课程潜能的开发过程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与设计[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2]小学语文教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4]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程潜能;质疑;方法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此,要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课程中的潜能,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丰富多彩,不一而足的。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的兴趣。自由的空气能让一个人发挥最大的潜能。师生要建立平等、合作、探讨的和谐关系,营造宽松,敢于畅所欲言的氛围,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性因子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不能给学生套框子,设障碍,一标准定死,逼进小巷窄弄。教学讲究“殊途同归”,无论学生所发生的是错是偏,只要经过积极思维,都应予适当的激励。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多鼓励,积极引导学生想旁人之所未想,做他人之所未做。如果是“奇思妙想”则更应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发现问题是对教师所发出的教学信息的最好反馈。在哪些地方可以发现问题呢?
一、在矛盾出发问
一些文章初看行文上是有些矛盾的,但经过细读、精读,就会思想脉络实际上是贯通的。如《白杨》一文,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细细品读,想一想这一段话要赞扬什么?学生就会发现:这篇文章要赞颂新疆建设者的崇高思想境界,可课文却细致的描写了白杨树,这是为什么?有些疑问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再通过读书,讨论,进一步了解课文是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这种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其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在重点字、词、句处发问
抓住文章的重点处,反复诵读,细心体会,提出问题,往往会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效果。如《小虫与大船》一文,最后一段通过范读、齐读、自己读,仔细体会“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竟”?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因为想不到一只小虫能这样毁了大船,真是出乎意料。有的说让一只小虫这样毁了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挺可惜的。有的说这表达了对造船工人的失误的指责。
三、在文章的平易处发问
“于无疑处生疑,方为学。”就是说在原本无疑的地方质疑,才是真正的学习,方见得学习的真精神、真功夫。如在教《太阳》一课时,对文中“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個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度”两处语句引导细细品读,学生提出在句子前应加上“大概、大约”等一类词表达才更准确,同时对“远”是不是太阳的特点展开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一丝不苟的品质。
四、在讲读课文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学生的有感情的读,质疑问难,促进读、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为了让学生深刻感受邱少云严守纪律、勇于献身的品格,教师什么问题也不提,就让学生品读感情,深深体会,接着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邱少云为什么一动也不动,”“烈火包围着全身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他被大火包围着内心想些什么?”沿着这条思路,学生进行比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在课文的标题出提问
题目是文章的“眼”,抓住了“眼”即可“一斑而窥全貌”。有些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理解课文标题,才能真正理解文章。如《草船借箭》中的“借”,还有《打碗碗花》一文。这个标题首先学生不知怎么读,到底是“打/碗碗花”,还是“打碗/碗花”,或是“打碗碗/花”?教师不急于给答案,让学生精读课文并理解文意,得出:形状像碗,所以叫“碗花”,按传统说摘了它会打破饭碗,所以叫“打碗”,正确的读应是“打碗/碗花”。再深入读课文,知道“打碗碗花并不打碗”,所以这个名称不确切,那为什么叫这一怪名字呢?
六、在文章重复处提问
文章要表述的思想,其脉络隐藏于语言文字当中,一些重复出现的语句,词语正是其外在的表现,未经仔细推敲,回味,品读是体验不出的。重复处紧随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需要联系课文内容弄清重复处情感的微妙变化。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全文共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饱含感情的语言。学生通过诵读,在了解文章内容之后,会意识觉察出这句情感的差异变化。再让学生好好读,细细品,并联系内容,理解三次出现的不同含义。
七、在教学后提问
在讲读分析课文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质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甚至教材等方面质疑。如教学《西门豹》,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读一读,对课后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发问:西门豹为什么不采取禁止给河伯娶媳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等到那一天,一一惩治他们呢?经过议论点拨,学生明白了即要破除迷信,又要教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从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
发掘文本的课程潜能可以充实课程教材,有助于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多元化展示,才能适应不同的学生和变化的教学情境。由疑而动,领会多种学习方法,能够较好的引导学生朝多元的思维方向思考有价值的东西,探索文本中隐性的内在因素,充分挖掘出教材的课程潜能,并有助于学习者——学生及教师的学习和全域能力的发展。课程潜能的开发过程是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学与设计[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
[2]小学语文教学[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7.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4]杨章宏.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M].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