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戎不取道旁李》为例谈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语言宝库中的灿烂瑰宝。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教材中编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教学时,逐字逐句串讲极为常见,然后让学生背诵默写。但是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在理解内容的难度上超出现代文。笔者以为,现代文还要加强朗读,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更何况文言文,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朱作仁说:“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让人感受。”没有比朗读更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文言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四年级上册)一文用文言文讲述了王戎幼时发生的故事。在理解运用方面,要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读懂故事的内容,要让学生练习讲故事,还要从故事中领悟道理并交流对王戎的评价。课文简短,但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可不少。
  课后安排了三道习题。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题:“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第三题这样要求:“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好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素材。如果不能想方设法让学生读好、读熟、读懂,就真的辜负了教材。所以,我不惜花费更多时间,只为落实读的训练。
  一、读出语感和韵味
  课后习题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如“折”是个多音字,注意其在“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中的读音;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语速,要让听的人能够大致明白内容意思。在训练朗读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开展朗读比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朗读能力。国学经典的常用学习方法便是读,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后小组、全班学生进行评价,我让学生练习用适当的速度读好文言文。在大家能够自由自在读的时候,指导学生进一步练习读好句中词与词之间的语意停顿,并做到咬字清晰。
  我让学生读完原文读意思。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意思: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二、读懂句子的意思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可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文意。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言文的意思,自主练习。有些难懂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折、走、之”三个词。
  理解“折”。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结合插图进行引导:这里的“折枝”是指树枝被压弯了,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怎样的情况下才会把树枝压弯?引导学生正确读好语意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理解“走”。“竞走”一词,可以先从注释中直接看到解释。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加深对“竞”字的理解,并联系学习认知,巩固“走”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跑”。
  理解“之”。这个字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往往用于指代某一种事物。本文中“之”共出现了三次,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联系上下文展开讨论,知道本文中第一个和第三个“之”指代的是李子,第二个“之”指代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并试着将“人问之”换成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说法,是“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
  在明确语句意思之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说说故事的大意,这样接触并吸收语言,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三、读出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了什么?学生回答“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是语言描写,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别人都爭先恐后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不动。这里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出了王戎的特点。看见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他通过观察思考,做出这样准确的判断。
  课文运用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这篇文言文寥寥数语,尽显文言文在语言宝库中的灿烂,所以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多读,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
  四、读中明白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怎样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呢?请看下面的问题设计: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说了什么?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王戎为什么这样想?
  3.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并能进行推理判断的特点。
  4.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谁?
  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找出王戎说的话,然后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是语言描写。课文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刻画了王戎善于思考、不盲从别人的特点。这第一个问题是把课文读懂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个问题,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推理:李子是好吃的,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喜好,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王戎为什么会这样想,课文省略了王戎是怎样进行推理的。课文省略,但阅读教学过程不能省略。推理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推理,进行思维能力训练。这个问题是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的关键。
  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感受王戎善于思考并能进行准确推理、判断的特点。
  第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王戎、司马光、曹冲他们都善于思考,由个别到普遍,归纳得出生活中还有像王戎、司马光这样善于思考的人。归纳也是一种思维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第二和第四这两个问题,针对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训练。一个是推理判断,一个是归纳(不完全归纳法)。
  通过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真正读懂。
  五、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能够讲故事
  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结合注释讲故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这一环节要求的讲故事,与理解课文内容时的讲故事大意有所不同,不仅要求学生能将文言词汇转化为现代语言,还要能按一定顺序完整讲述。教学时,我根据不同学情提出不同层次要求。第一层次,对讲述有困难的学生,重在练习用自己的话讲,做到情节完整,并在小组内练习讲故事。第二层次,把故事讲生动,做到绘声绘色。第三层次,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读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课文一共四句话,我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里最难的两句话。围绕这些问题,不仅加强了语言训练、语感训练,学生还从中学习了课文的表现手法,认识和体会了王戎的特点。
  这样的阅读教学,让学生接受青史留名多俊杰的人文主题熏陶,可以逐步解决语感、能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人文要素、核心素养的问题。
  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朗读、背诵的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背诵的速度,还可以在背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市王兴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以及儿童自己抒怀创作的诗。其实,不少儿童诗来自于儿童。  以创编“秋天的小诗”为例,我让学生观察生活、对话生活、表现生活,在富有情趣的探究中儿童的诗意表达水到渠成。  一、童眼看世界,积累诗的意象  板块一:找秋天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到小区、公园、田野里去寻找秋天,你们找到秋天了吗?你在谁的身上发现了秋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确妥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然而,以阅读实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时,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具有解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教材努力探寻文本中的有效语用训练点,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和学生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常常体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课堂也是将文本解读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推动情感共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种情感是学生认知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文解读的基础,但常常被教师忽略。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采取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枯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更有效呢?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指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以“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形式来区别事物。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而要为学生创设出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真正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如
教学完“b、p、d、q”四个声母后,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读音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了三年级,学生出错率仍然很高,教师复习这四个声母很有必要。  一、在游戏中熟记音形  1.儿歌先打头  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特别重视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几乎每个声母的学习都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当遇到读起来模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来让学生回味,课前准备一些课件,反色突出这四个声母,带领学生加深记忆。  “四个
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字音、字形、字义教学,轻自主识字、文化渗透以及运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把准识字教学的关注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关注自主识字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以《小青蛙》(统编本一下)一文为例,生字主要有“青、情、清、
这段时间,作为三年级班主任的我遇到一件非常烦恼而棘手的事情,那就是班上总是出现一些丢失东西的现象。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自己不小心弄丢的,后来一连串事件证明这可能是有人蓄意而为。究竟是谁呢?看着班上一张张童稚的脸,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个吗?我在班级之中展开了一些常规的调查,但没有任何的成效,我泄气了。就这样放弃吧,反正丢失的物品都是小东西,以后叫他们注意些就是了。可转念一想,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学生希望有一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
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课标虽然强调生本课堂,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对教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当前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生本,舍弃教师作用而强调课堂生成。并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有价值。怎样让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趋向一致?笔者认为,关键是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让课堂提问更加精练、有价值。笔者以《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相应反思,浅谈通过有效
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是《古诗三首》,包括了《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三首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古诗最大的属性之一是通过“言”表达“意”,学生可以在言意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发展思维,进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古诗言意共生的教学途径,通过诗词的言语属性,追根溯源,还原诗词的志向表达,可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