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价值不是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信息,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仅是学生训练能力发展的载体,更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在组织学生探究、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基本方法。
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读一读,再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习题中所设定的都是一系列的动词:“掰、扛、扔、摘、捧、抱”等,并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现了小猴子完成这些动作的样子。很显然,这道习题不仅指出了鲜活的动词,还揭示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先通过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再演示动作,为最后的选词说话做例子。为此,教师就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是读一读,将这一组动词集中出示,可以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彼此互读,指名指导试读,全班集体齐读,旨在帮助学生消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做一做,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形象性资源的支撑,借助鲜活的图片就是为了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通过鲜活的动作支撑将原本的动词符号转化为鲜活的动作,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理解。最后是说一说,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在生活中也做过这些动作?自己是怎么做的?先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说话,在悄无声息的过程将这些动词运用其中,避免了机械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降低了学生运用动词进行说话练习的难度。
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课后习题所罗列的这些动词已经不再是小猴子的动作了,而是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生活中的映照,让学生建构起了语言与自身认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成为了学生内在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是面对全新的动词,也会依循着这样的学习方法,借助朗读感知理解,消除障碍,借助动作表演,强化理解体验,链接生活,尝试说话,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进行说话练习。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所感知的已经不再是学会了什么,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能力在方法的积累中协同并进。
二、依托课后习题明确训练,架设认知阶梯而“教”
夯实积累是学习的基础性任务。纵观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此相关的习题形式多样,除了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等常规性的形式之外,编者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语句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淀。这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学生的语言储备、思维发展、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这样的语言训练点来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就需要教师架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助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并出示了两组问答游戏的例子。这是一篇典型的识字韵文,开篇即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了姓氏,句式结构相同,语言节奏鲜明,极其富有情趣,非常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编者所设计的这一题型,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历“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掌握汉字构建的方法,并相机体悟其中汉字表达的内在含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此外,编者还在旁边的泡泡提示中指出,“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更加明确地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介绍姓氏。鉴于此,教师就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教学板块:(1)朗读课文习题中第一组问答,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姓氏“张”是采用汉字部件加一加的方式引出来的。(2)朗读课文习题第二组问答,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姓氏“方”是用组词的方式引出来的。(3)课文中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揭示姓氏?很多学生尝试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后面的语段,并相机罗列出第三种引出姓氏的方法。(4)回归到自己,尝试运用课文中某一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完成课文中的句式填空:你姓什么?我姓(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价值不是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信息,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仅是学生训练能力发展的载体,更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在组织学生探究、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基本方法。
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读一读,再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习题中所设定的都是一系列的动词:“掰、扛、扔、摘、捧、抱”等,并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现了小猴子完成这些动作的样子。很显然,这道习题不仅指出了鲜活的动词,还揭示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先通过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再演示动作,为最后的选词说话做例子。为此,教师就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是读一读,将这一组动词集中出示,可以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彼此互读,指名指导试读,全班集体齐读,旨在帮助学生消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做一做,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形象性资源的支撑,借助鲜活的图片就是为了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通过鲜活的动作支撑将原本的动词符号转化为鲜活的动作,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理解。最后是说一说,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在生活中也做过这些动作?自己是怎么做的?先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说话,在悄无声息的过程将这些动词运用其中,避免了机械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降低了学生运用动词进行说话练习的难度。
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课后习题所罗列的这些动词已经不再是小猴子的动作了,而是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生活中的映照,让学生建构起了语言与自身认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成为了学生内在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是面对全新的动词,也会依循着这样的学习方法,借助朗读感知理解,消除障碍,借助动作表演,强化理解体验,链接生活,尝试说话,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进行说话练习。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所感知的已经不再是学会了什么,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能力在方法的积累中协同并进。
二、依托课后习题明确训练,架设认知阶梯而“教”
夯实积累是学习的基础性任务。纵观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此相关的习题形式多样,除了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等常规性的形式之外,编者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语句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淀。这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学生的语言储备、思维发展、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这样的语言训练点来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就需要教师架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助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并出示了两组问答游戏的例子。这是一篇典型的识字韵文,开篇即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了姓氏,句式结构相同,语言节奏鲜明,极其富有情趣,非常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编者所设计的这一题型,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历“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掌握汉字构建的方法,并相机体悟其中汉字表达的内在含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此外,编者还在旁边的泡泡提示中指出,“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更加明确地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介绍姓氏。鉴于此,教师就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教学板块:(1)朗读课文习题中第一组问答,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姓氏“张”是采用汉字部件加一加的方式引出来的。(2)朗读课文习题第二组问答,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姓氏“方”是用组词的方式引出来的。(3)课文中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揭示姓氏?很多学生尝试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后面的语段,并相机罗列出第三种引出姓氏的方法。(4)回归到自己,尝试运用课文中某一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完成课文中的句式填空:你姓什么?我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