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 “这样教”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12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后习题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学情以及语文要素等维度综合考量之后精心设计的练习题,既为学生之学搭建了阶梯,又为教师之教明确了方向。语文教学要关注两个维度,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课后习题已经明确了教什么,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年段入手,关注于“怎么教”,从而发挥教材课后习题的最大价值,有效地推动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借助课后习题夯实积累,依循认知方法而“教”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学的价值不是要给予学生丰富的知识信息,而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不仅仅是学生训练能力发展的载体,更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在组织学生探究、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的基本方法。
  以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为例,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读一读,再选几个词语各说一句话。”习题中所设定的都是一系列的动词:“掰、扛、扔、摘、捧、抱”等,并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展现了小猴子完成这些动作的样子。很显然,这道习题不仅指出了鲜活的动词,还揭示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路径:先通过朗读的方式加以呈现,再演示动作,为最后的选词说话做例子。为此,教师就可以展开这样的教学:首先是读一读,将这一组动词集中出示,可以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由练读,同桌彼此互读,指名指导试读,全班集体齐读,旨在帮助学生消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其次是做一做,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需要形象性资源的支撑,借助鲜活的图片就是为了契合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通过鲜活的动作支撑将原本的动词符号转化为鲜活的动作,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认知和理解。最后是说一说,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否在生活中也做过这些动作?自己是怎么做的?先通过聊天的方式进行说话,在悄无声息的过程将这些动词运用其中,避免了机械任务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降低了学生运用动词进行说话练习的难度。
  在这样的教学板块中,课后习题所罗列的这些动词已经不再是小猴子的动作了,而是文本中的语言在学生生活中的映照,让学生建构起了语言与自身认知之间的内在关联,成为了学生内在语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今后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是面对全新的动词,也会依循着这样的学习方法,借助朗读感知理解,消除障碍,借助动作表演,强化理解体验,链接生活,尝试说话,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进行说话练习。经历了这样的思维过程,学生所感知的已经不再是学会了什么,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学习的基本方法,知识和能力在方法的积累中协同并进。
  二、依托课后习题明确训练,架设认知阶梯而“教”
  夯实积累是学习的基础性任务。纵观统编本教材的课后习题,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此相关的习题形式多样,除了朗读课文、背诵积累等常规性的形式之外,编者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文本语句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来促进学生的语言积淀。这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对于学生的语言储备、思维发展、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这样的语言训练点来强化学生的语言素养,就需要教师架设不同层次的阶梯,助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以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姓氏歌》为例,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照样子做问答游戏”,并出示了两组问答游戏的例子。这是一篇典型的识字韵文,开篇即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了姓氏,句式结构相同,语言节奏鲜明,极其富有情趣,非常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编者所设计的这一题型,就是要让学生在经历“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掌握汉字构建的方法,并相机体悟其中汉字表达的内在含义,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内在快乐。此外,编者还在旁边的泡泡提示中指出,“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更加明确地鼓励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介绍姓氏。鉴于此,教师就设计了具有阶梯性的教学板块:(1)朗读课文习题中第一组问答,可以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姓氏“张”是采用汉字部件加一加的方式引出来的。(2)朗读课文习题第二组问答,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姓氏“方”是用组词的方式引出来的。(3)课文中还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揭示姓氏?很多学生尝试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朗读课文后面的语段,并相机罗列出第三种引出姓氏的方法。(4)回归到自己,尝试运用课文中某一种方法来介绍自己的姓氏,完成课文中的句式填空:你姓什么?我姓(
其他文献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也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四篇课文中,《草船借箭》是根据原文改写以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形式呈现,剩下三篇均选自原著,略有删改,所以,学生在内容理解上会出现一定难度。但本单元课文编者在编排上十分用心,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关键词】质量发展;服务人民;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4-0023-05  随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圆满收官,我国教育进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开拓新境界、完成新任务、实现新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以下简
个案简介与描述  1.孩子说:“你是谁呀?”  家豪3周岁,刚上小班,性格内向,喜欢看动画片和玩建构类的游戏,对角色游戏等交往型游戏从不主动参与。入团前,家里给他换过几任保姆,还让他上过寄宿制托儿所。一天,家豪妈妈通知老师,原来经常接孩子的保姆被换了,以后由新保姆接送。家豪发现保姆被换后,对新保姆说:“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你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孩子渐渐变得不太爱说话、脾气暴躁,对成人的话常常
儿童诗是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包括成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以及儿童自己抒怀创作的诗。其实,不少儿童诗来自于儿童。  以创编“秋天的小诗”为例,我让学生观察生活、对话生活、表现生活,在富有情趣的探究中儿童的诗意表达水到渠成。  一、童眼看世界,积累诗的意象  板块一:找秋天  1.上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到小区、公园、田野里去寻找秋天,你们找到秋天了吗?你在谁的身上发现了秋
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精确妥帖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然而,以阅读实践来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时,更多的还是流于形式,很多教师仅以“蜻蜓点水”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需要具有解读教材的能力,基于教材努力探寻文本中的有效语用训练点,并从中挖掘出能够和学生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常常体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许多精彩的课堂也是将文本解读作为重点,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推动情感共鸣。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笔者在听课中发现,学生初读课文时所流露出的情感也是一个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种情感是学生认知基础与文本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文解读的基础,但常常被教师忽略。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采取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学枯燥,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才能更有效呢?  一、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就是指描述性知识,这类知识主要是以“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问题形式来区别事物。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教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而要为学生创设出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真正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  如
教学完“b、p、d、q”四个声母后,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读音的学生,约占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到了三年级,学生出错率仍然很高,教师复习这四个声母很有必要。  一、在游戏中熟记音形  1.儿歌先打头  统编本教材在编写上特别重视儿童学习的趣味性,几乎每个声母的学习都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当遇到读起来模糊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儿歌来让学生回味,课前准备一些课件,反色突出这四个声母,带领学生加深记忆。  “四个
识字是阅读与习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是,在识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字音、字形、字义教学,轻自主识字、文化渗透以及运用的现象。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把准识字教学的关注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识字,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关注自主识字  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以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以《小青蛙》(统编本一下)一文为例,生字主要有“青、情、清、
这段时间,作为三年级班主任的我遇到一件非常烦恼而棘手的事情,那就是班上总是出现一些丢失东西的现象。刚开始我以为是学生自己不小心弄丢的,后来一连串事件证明这可能是有人蓄意而为。究竟是谁呢?看着班上一张张童稚的脸,会是他们中的某一个吗?我在班级之中展开了一些常规的调查,但没有任何的成效,我泄气了。就这样放弃吧,反正丢失的物品都是小东西,以后叫他们注意些就是了。可转念一想,这样太不负责任了,学生希望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