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先育德,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结合教材进行融汇、渗透是重要途径。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透过《司马光》一文,了解司马光一人,走近历史先贤,感悟这一类人群的美好品质,学人物,学做人;咀嚼语言文字,了解小古文的独特与奇妙,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传统文化;故事;人物;做人;语言文化
“纤纤小草,有根必然长青;灼灼鲜花,无根终究会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华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一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惊鸿一瞥,亦无法长久。”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育人先育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这无疑对教育远离功利、回归育人初心意义重大。笔者谨以执教的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为例,谈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司马光》属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8个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围绕着这一主题选编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4篇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司马光》处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小古文,出自《宋史 司马光传》。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
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机智的高贵品质显露了出来。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主线,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结合本文的特点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故事的魅力、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品质和中华传统语言形态——小古文的魅力是重中之重。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故事梦,公主梦,童话梦,英雄梦......在这些美妙的梦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传统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成语故事》......无不承载着一个个童年的梦想。结合本文的特点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立足儿童立场,基于孩子们心中的故事梦,我将学讲故事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紧紧围绕这一前提,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将教孩子讲故事这一教学重难点切分为三个螺旋上升的层次。第一层:根据生活经验讲故事。此时学生没有“文字感”,仅仅是基于民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做经验分享。第二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在借助注释、古今文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司马光美好的品质后,让孩子再试着讲故事。第三层:把故事讲得生动。为了让孩子们对于讲故事有直观的感受,我亲身示范,为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个小故事,使他们懂得,讲故事要注意表情和语气,要展开合理想象,增添恰当的内容,将故事讲得形象而生动。学生在走进文本情境,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展开合理想象的情形下,将司马光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了。
《司马光》中学讲故事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由学“一篇文”举一反三,迁移“一类文”,了解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对讲故事的热情,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美好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品质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敢于突破常规的特点,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自然领悟,而不可抛开文字泛泛而谈。在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美好品质的过程中,我紧抓一个核心问题: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置子任务帮助学生解决核心问题。任务一:想象“没水中”那个孩子在缸里的情形状态,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任务二:对比“众皆弃去”的其他小伙伴,思考其他人“皆弃去”的原因。任务三:思考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将三个子任务突破、联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与美好品质自然地就立起来了。
学习了《司马光》,学习了司马光,学做司马光,是这篇文章之后,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将优秀人物品质更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出示:“群儿归,
关键词:传统文化;故事;人物;做人;语言文化
“纤纤小草,有根必然长青;灼灼鲜花,无根终究会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华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一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惊鸿一瞥,亦无法长久。”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育人先育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这无疑对教育远离功利、回归育人初心意义重大。笔者谨以执教的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为例,谈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司马光》属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8个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围绕着这一主题选编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4篇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司马光》处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小古文,出自《宋史 司马光传》。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
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机智的高贵品质显露了出来。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主线,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结合本文的特点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故事的魅力、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品质和中华传统语言形态——小古文的魅力是重中之重。
一、续故事梦.读故事,讲故事——由学“一篇文”迁移“一类文”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故事梦,公主梦,童话梦,英雄梦......在这些美妙的梦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传统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成语故事》......无不承载着一个个童年的梦想。结合本文的特点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立足儿童立场,基于孩子们心中的故事梦,我将学讲故事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紧紧围绕这一前提,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将教孩子讲故事这一教学重难点切分为三个螺旋上升的层次。第一层:根据生活经验讲故事。此时学生没有“文字感”,仅仅是基于民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做经验分享。第二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在借助注释、古今文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司马光美好的品质后,让孩子再试着讲故事。第三层:把故事讲得生动。为了让孩子们对于讲故事有直观的感受,我亲身示范,为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个小故事,使他们懂得,讲故事要注意表情和语气,要展开合理想象,增添恰当的内容,将故事讲得形象而生动。学生在走进文本情境,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展开合理想象的情形下,将司马光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了。
《司马光》中学讲故事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由学“一篇文”举一反三,迁移“一类文”,了解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对讲故事的热情,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美好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
二、解人物情.学人物,学做人——由学“一篇文”走近“一群人”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品质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敢于突破常规的特点,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自然领悟,而不可抛开文字泛泛而谈。在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美好品质的过程中,我紧抓一个核心问题: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置子任务帮助学生解决核心问题。任务一:想象“没水中”那个孩子在缸里的情形状态,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任务二:对比“众皆弃去”的其他小伙伴,思考其他人“皆弃去”的原因。任务三:思考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将三个子任务突破、联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与美好品质自然地就立起来了。
学习了《司马光》,学习了司马光,学做司马光,是这篇文章之后,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将优秀人物品质更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出示:“群儿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