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讲故事,学人物、学做人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育人先育德,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结合教材进行融汇、渗透是重要途径。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的教学中,通过带领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透过《司马光》一文,了解司马光一人,走近历史先贤,感悟这一类人群的美好品质,学人物,学做人;咀嚼语言文字,了解小古文的独特与奇妙,感受汉语言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关键词:传统文化;故事;人物;做人;语言文化
  “纤纤小草,有根必然长青;灼灼鲜花,无根终究会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廖华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作的一番比喻,形象地道出了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我们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使惊鸿一瞥,亦无法长久。”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精神是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石,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
  育人先育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开启师生智慧,这无疑对教育远离功利、回归育人初心意义重大。笔者谨以执教的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司马光》一课为例,谈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司马光》属于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8个单元,单元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围绕着这一主题选编了《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等4篇涉及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司马光》处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小古文,出自《宋史 司马光传》。围绕“司马光砸缸”这一核心事件,全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通过抓住主要人物的动作描写,用一系列动词,生动再现了一儿失足落水及司马光“持石击瓮”那一瞬间的场景,语言极富形象感、画面感。
  面对“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的紧急情况,“众皆弃去”,而司马光却选择了“持石击瓮破之”。在这行为对比中,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机智的高贵品质显露了出来。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双主线,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结合本文的特点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领略中华传统故事的魅力、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品质和中华传统语言形态——小古文的魅力是重中之重。

一、续故事梦.读故事,讲故事——由学“一篇文”迁移“一类文”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故事梦,公主梦,童话梦,英雄梦......在这些美妙的梦中,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必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传统小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神话故事》《中华经典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成语故事》......无不承载着一个个童年的梦想。结合本文的特点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立足儿童立场,基于孩子们心中的故事梦,我将学讲故事确定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紧紧围绕这一前提,以目标为导向,设计必要的学习活动与学习过程,将教孩子讲故事这一教学重难点切分为三个螺旋上升的层次。第一层:根据生活经验讲故事。此时学生没有“文字感”,仅仅是基于民间流传的故事内容做经验分享。第二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讲故事。在借助注释、古今文对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了司马光美好的品质后,让孩子再试着讲故事。第三层:把故事讲得生动。为了让孩子们对于讲故事有直观的感受,我亲身示范,为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起了这个小故事,使他们懂得,讲故事要注意表情和语气,要展开合理想象,增添恰当的内容,将故事讲得形象而生动。学生在走进文本情境,深入理解故事内容,领悟人物品质,展开合理想象的情形下,将司马光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了。
  《司马光》中学讲故事既让孩子们掌握了一项技能,由学“一篇文”举一反三,迁移“一类文”,了解了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同时,又激发了他们对讲故事的热情,唤醒了中华传统故事在童年美好阅读生活中的记忆,将孩子的故事梦与传统优秀故事文化紧紧连接在一起。

二、解人物情.学人物,学做人——由学“一篇文”走近“一群人”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品质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司马光富有爱心,遇事沉着冷静,敢于突破常规的特点,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阅读中自然领悟,而不可抛开文字泛泛而谈。在引导学生感受司马光美好品质的过程中,我紧抓一个核心问题:司马光为什么能想出这样的办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设置子任务帮助学生解决核心问题。任务一:想象“没水中”那个孩子在缸里的情形状态,了解当时情况的紧急。任务二:对比“众皆弃去”的其他小伙伴,思考其他人“皆弃去”的原因。任务三:思考司马光为什么选择“持石击瓮破之”的方法。将三个子任务突破、联通,司马光的人物形象与美好品质自然地就立起来了。
  学习了《司马光》,学习了司马光,学做司马光,是这篇文章之后,留给孩子们的宝贵财富。为了将优秀人物品质更深地烙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在课的结束阶段,我出示:“群儿归,
其他文献
摘要:低年级学生对图形的概念还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平面图形的特点,积累感性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图形的变换,提升理性思考;通过想象勾连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发展思维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關键词:观察 变换 想象 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让学生通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
【摘要】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课时,根据现代学生的特点,尝试加入现代元素,通过聊农家乐引出诗词村居,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通过看图趣说解释词中字义感受语文课的有趣好玩,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建构新知;巧用流行歌曲诠释翁媪情感,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适时引用古典诗词,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诗词 农家乐 看图趣说 流行歌曲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
群文阅读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组织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也在这条教学之路上不断探索,让学生在不同作者相同主题、同一作者不同文本、不同文本同一内容复现的形式中进行群文阅读,旨在让学生在群文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得到收获。  一、初探  1.不同作者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是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中有三篇是写老师的文章,我把这三篇《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
【案例背景】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节在五年级上的李清照《如梦令》。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心情。一个坐我身边、表现很活跃、估计也很聪明的学生说出了“词人当时很难受”的答案……  【案例描述】  一次提问:满脸疑惑  ……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词人李清照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怎么理解“沉醉”?  生:我觉得李清照很快乐,因为词中出现了“兴尽”,“沉醉”说明她陶醉了。  生:我
【摘要】本文在陶行知“小先生制”思想关照下,提出伙伴学习的具体概念,并且经过小学数学实践课例的探究,提出“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教学实施的组织策略和指导策略,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总结出“小先生制”下小学数学伙伴学习的高效性原则。  【关键词】伙伴学习 实践探究 策略 高效性原则  南京市从2016年起提出“促进学习,促进生长”的概念,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而当我们站在学生立场上回顾学生的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研修蔚然成风,各级各类学校对校本研修的模式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但从现实情况看,尽管各地中小学开展校本研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校本研修的模式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实际效果仍然不如人意:有的专家讲座隔靴搔痒,同伴互助迫于学校强制要求,个人反思往往流于形式,公开课有些是表演秀,参观考察大多走马观花等等。在给学校增加了经济成本,给教师个人增加了时间、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与生的互动,教学的拓展离不开作业的布置,作业的反馈离不开适时的评价。师生间的沟通大部分采用说教手段,并以思想教育为辅,作业的评价多数仍用全班评讲、笔头批改、记录分数,或是等级评价的方法。这些只体现结果,无法客观描述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做法,不仅使学生对作业的评价逐渐失去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学生的个性塑造产生了制约的影响。其实,小小的作业本中短短
【摘要】数学学习的评价改革应该是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走进如今的数学课堂,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还是一如既往的空缺或单一,只以成绩论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数学学习评价现状中加以分析、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在反思中有效研究,初步形成数学课堂学习多主体评价的改革主张,更多地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数学发展,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习评价 多主体评价方式 学生数学发展  一、数学课堂学
【摘要】绘本是低年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活动的媒介,已经逐渐走进课堂。《生气汤》是一节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管理课例,本文尝试以《生气汤》绘本心理课为切入口,利用绘本故事告诉学生情绪管理的“道理”,对低年级学生的情绪进行调节,让学生的“爱恨情仇”在活动体验中化解,对低年级学生实施情绪管理教育。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情绪管理 绘本心理课  低年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指低年级学生善于掌握自我、控制调节情
中国传统诗词是世界文学中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化遗产。一首好诗,常常蕴藏着一份心情,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  笔者前不久再次执教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在研课的过程中,改变以往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字词、理解诗意、熟练背诵等所谓“有效”的教学模式,着重关照语文情境的创设与优化,审美情趣的培育与提升,经典文化的濡染与传承,引领学生触摸古诗蕴含的精神和文化。  片段一:感受西湖美景,重吟诵,轻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