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谁之过

来源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q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网络已渗透到社会各个群体,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网络道德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大学生这个群体又在网络道德的建构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如何?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519名有上网习惯的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道德的问卷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采用“单盲”设计,即不告知大学生调查的目的是网络道德,而只是告知其在进行网络知识的问卷调查。
  
  现状引人深思
  
  缺乏人际间基本信任
  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回答“您如何看待交网友?”、“您如果上网聊天,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么?”这两个题目时,有35.3%的学生回答网友不真实、不可靠,不是真的朋友。有61.6%的学生在回答这个题目时表示对交网友没有特别感觉,只是随便聊聊,只有3.2%的人认为交网友很浪漫。对于第二个题目,有16.3%的学生回答是“不会”,回答“视情况而定”的占55.8%,只有27.9%的学生回答愿意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在回答“您上网聊天会说真心话吗?”的题目时,结果与上一题相似。有21.6%的学生会以诚相待,4.7%的学生选择了不会说真心话,其余73.7%的学生选择了视情况而定或真真假假的答案。
  透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对于网络上的交友和聊天有近两成的大学生会选择暴露真实身份并以诚相待,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此一点都不信任,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则对网上交友和聊天半信半疑。抛开网络的虚拟因素,调查的结果反映出了大学生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带着“面具”,为自己裹上厚厚的“盔甲”,希望能够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生们的这种做法本身并无可厚非,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网络道德环境的混乱和无序。
  
  对网络本身的质疑
  如果说大学生在网络上缺乏基本的信任是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原因,那么对于网络本身的质疑则更能说明网络道德的不健全。本次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您会相信发布在网上的那些公共信息吗?”结果有92.6%的回答是“不相信”或“不全信”。在回答是否在网上购物的问题时,有95.3%的回答是“没有”或“想尝试,但又担心上当”。此外,有98.5%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在上网时受到过别人的恶意攻击。
  数据传递出了这样的信息: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本身就存在怀疑。他们不愿意全部相信网络上的信息,相较于传统的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显得信心不足。而作为新新一族们本该对网络购物热情追捧,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他们的小心谨慎。
  
  道德边缘的“诱惑”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还设计了关于网络赌博、色情网站、散布病毒、发假消息、恶意盗号和语音骂人等方面的题目,其目的在于剖析大学生对这些行为的态度。整体上看,大学生们对于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丑恶现象还是非常排斥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还是放弃了自己的道德标准。有15.3%的大学生回答说曾经使用过网站提供的诸如盗窃别人QQ号码的软件,甚至其中有2.6%的回答是“经常下载并获得了成功”。对于无意进入色情网站的做法,有19.5%的人回答“会因为好奇进去看看”,而有2.1%的回答是“经常光顾,并推荐给好友”。这些在网络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的道德弱化、道德冷漠和道德随意的诸多现实,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缺失”谁来填补
  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是虚拟的伊甸园,也是潘多拉的盒子。网络道德中“人人都该负责”的论调背后隐藏的是“人人不负责任”的态度。日益混乱的网络道德标准,行之无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成为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着现实中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不置可否,谁应该去填补这个缺失呢?有人提出了社会、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也有人搬出了“慎独”这样的法宝。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作为群体在网络中并没有特别地去违反道德标准,但是他们遵守的却并不十分完美。而他们在漠视身边丑恶现象的同时,无形中在为破坏网络道德的行为推波助澜。对于网络道德,大学生们做的最多的是“期待”。在调查中有70.5%的学生回答,与传统道德规范相比,网络道德还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并不断地健全。
其他文献
日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对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后作出批示:“在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十分必要也十分紧迫。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作。”目前,此批示已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  中华职教社《关于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思考和建议》情况专报的提出,缘于2007年9月19日至20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07’中国(哈尔滨
期刊
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是广西惟一一所以培养人民警察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全自治区输送人民警察后备军的重要责任。迄今为止,学校己有57年的办学历史。  1950年1月,学校前身广西公安干部学校于广西桂林成立,主要进行培训教育。  后随广西公安厅迁至南宁市,1957年迁到现址。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一直以培训教育为单一的办学模式。    1980年,正式成立广西人民警察学校,开办全日制学历教育
期刊
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以促进所在地区和中国轻纺工业发展为使命,为我国农产品加工、工业生物技术、纺织工程、工业设计等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      底蕴深厚 薪火相传    江南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了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學等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
期刊
学校各行其是地确定聘任规则,使聘任制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校一规”现象,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近日,屡屡见诸报端的高校教师解聘事件,揭示出在教师聘任制下,高校与教师间关系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高校教师权益保障正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避免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已成为高校聘任制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一校一规”,各行其是     从1993年《
期刊
一百三十年前,美利坚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所风格独特的新式大学,与哈佛和耶鲁等早已声名远播的老牌名校有所不同,这个后来者自创立以来就把自己定位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上。从此,美国大学的英国血统被彻底打乱,德国大学的研究精神随着它的创立而日渐盛行。经历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它仍旧是世界著名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它就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先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美国“研究型”高校的
期刊
一个开满郁金香的国度,它的教育水平名列欧洲前茅。它还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福利国家之一,所有大专院校的开支均由政府支付      荷兰,素有“欧洲花园”的美称,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环境优美。荷兰是个很小的国家,但却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十五、十六世纪就凭借着世界上最发达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而称霸于世,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总人口只有1630万的荷兰,却有45万人口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教育水平名列欧洲前茅。
期刊
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事实上是在推动一场教育革命    在全社会都关注教育质量的今天,如何将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应用于我国教育组织,成为了一个颇具新意的话题。近日,《教育与职业》就此问题走访了国内认证界的权威人士,北京明标企业管理咨询中心国家注册教育专业高级咨询师、高级审核员王化义先生。    教育组织认证已引起国家重视    我国教育组织的“国标”(GB/T19001)认证工作,
期刊
美英等国及中国香港地区将大学校长的身份明确定位于职业管理者。中国内地大学校长的身份定位却长期处于模糊和游移的尴尬境地,这显然已不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须与时俱进地将大学校长的身份予以回归。    美国:任何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美国只有不到50%的大学校长可依据与董事会的合同拥有学者头衔,其他的纯粹是管理人员。在美国高校有一个共识,一旦就任大学校长就必须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教学工作在任期
期刊
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大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企业的关系,小到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德育与职业人才培养的关系等,都需要稳妥驾驭和妥善处理    1999年底,北京市文秘档案职业学校和北京求实中学合并成立了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并成功申办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4年3月,随着原北京130中学的并入,学校的办学规模进一步得到扩大,形成了三个校区三大类专业的办学格局:望京校区
期刊
为了做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重庆市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与英格玛(中国)有限公司于2006年4月联合创办了面向农村贫困户子女的英格玛职业培训学校,重庆市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任也由此落在了它的肩上。  学校创办以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扶贫办干部培训中心、重庆市扶贫办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在校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和辛勤耕耘,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已进入了科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