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民歌是艺术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中表现为民歌的曲调,在文学中表现为民歌的歌词,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歌的独特韵味。“山花儿”是我国民歌的重要种类,它不仅融合了其他地区“花儿”民歌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歌唱者在唱起“山花儿”民歌时,会使听者感受到他们真挚的感情,体会到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真挚爱情的执着。本文对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形成及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民歌;传承
1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民歌的概述
“山花儿”主要流传于宁夏南部山区,融合了当地山歌、小调以及伊斯兰音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山花儿”以角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其旋律起伏较小,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句,经常使用上滑音来增强歌曲的演唱效果。目前,“山花儿”已经拥有了十多余种曲调,在发展中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变体唱法。宁夏南部山区的“山花儿”民歌蕴含了本地区的民俗事象,人们可以自由、即兴、随意歌唱。但是,在过去的年代里,“山花儿”虽然被广泛传唱,但是却受民族习俗和宗教礼仪的影响较大,约束了“山花儿”传唱的自由,如在村庄和家里不能随意歌唱,在长辈晚辈、异性家属面前不能随意歌唱,在公众场合不能随意歌唱等。“山花儿”中的大部分民歌都以表达爱情为主,并且民歌中完美呈现了爱情经历的各个阶段,虽然宗教、习俗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一些喜欢“山花儿”民歌的回族人民仍然敢于追求爱情,通过“山花儿”民歌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2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形成
2.1 地理环境因素
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山花儿”的产生地为河湟谷地,它是“山花儿文化”的盛行区,而宁夏南部山区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河湟谷地之中,这使其自然而然地处于“山花儿文化”的盛行区当中。河湟谷地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其大部分地区都受高山寒漠气候的影响,只有极少数地区处于中温带上,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约为2-9℃左右,属于典型的高寒区,夏短冬长是该地区比较显著的季节特征,其平均年降水量约为250-550mm左右,加之大雪山的融水,使得该地区成为湿润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创作出了大量的“山花儿”民歌,其曲调高亢嘹亮,音程近乎于尖叫,旋律突起骤落,音符时而高时而低,呈大跨度跳跃,从“山花儿”民歌的演唱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山花儿”所具有的驱除寒冷和荒凉的文化功能。
2.2 人文历史因素
“山花儿”民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并不是该领域中的专业人士,而是劳动人民中男男女女、老人、孩子以及早期的读书人,“山花儿”是这些人生活的写实,其从形式到内容中的全部文化内涵,均能够从河湟谷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山花儿”本身属于一种民间文学,“山花儿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山歌文化,其在我国的多个省以及境外的一些国家中广泛传播。在传唱“山花儿”的过程中,一些不同的民族产生了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山花儿”也在这些民族中“落地生根”,并绽放着自己的魅力,如《河州大令》、《白牡丹令》等受到不同民族人民的喜爱。代表着数代人心声的“山花儿”并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社会悲剧意识。
2.3 宗教信仰因素
回族、汉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是“山花儿”民歌的主要传唱民族,这些民族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山花儿”民歌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宁夏、甘肃地区的清真寺附近,信教子民的“邦克”之声与“山花儿”旋律有几分相似。此外,“山花儿”歌词中对女子鞋袜、衫子、盖头以及男子号帽的描述,都保留着回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山花儿”歌词中缺少对女性头发的描述,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头发是女子的羞体,不得示人,必须将其遮严。由此可以看出,“山花儿”民歌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2.4 民俗文化因素
大部分“山花儿”民歌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农村或牧区的劳动人民,他们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民间风俗融入到“山花儿”民歌的歌词中,使得“山花儿”民歌深受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能够真实地描绘出西北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西北人民的生活百态,俨然成为了西北地区的“百科全书”。
3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传承
口传心授是“山花儿”民歌的主要传承方式,由于“山花儿”民歌具备自娱性和即兴创作的特点,所以“山花儿”民歌只有一小部分由民间歌手传授,其他部分则是通过歌手自学和自创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山花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传承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山花儿”的形成和文学价值进行研究,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关注“山花儿”的研究,这使得“山花儿”民歌的传承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促使当地政府將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喜爱“山花儿”民歌的歌手将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相结合运用到花儿歌曲演唱中,一些歌手还写出了关于演唱方法的文章,这使得“山花儿”民歌正向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宁夏南部山区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手,他们对“山花儿”民歌的传播与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王德勤、马生林、马汉东等知名民歌歌手,都十分擅长演唱“山花儿”民歌,通过这些歌手到国内外多个地方进行演出,使得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山花儿”民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为了传承回族“山花儿”民歌艺术,创作编排了《曼苏尔》、《花儿四季》《花儿吹绿西海固》等大型花儿歌舞剧;2002年举办了“首届宁夏花儿艺术节”;2009年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央电视台对该歌会进行了全程录制和转播。随着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山花儿”也在传承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山花儿”走出了山区,走向了国内和国际的大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山花儿”的演唱风格,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能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4 结论
总而言之,“山花儿”拥有韵味独特的歌词、鲜活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容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歌词语言质朴简洁,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不仅深受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感情、维系民族和睦的重要纽带。为此,必须重视“山花儿”民歌的传播与传承,保护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钊.宁夏六盘山区回族“山花儿”歌词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王薇薇.试论宁夏六盘山区传统花儿的悲剧性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高传峰.宁夏六盘山花儿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4]马晓红.宁夏回族“山花儿”的基本特征[J].大舞台.2012(11).
民歌是艺术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中表现为民歌的曲调,在文学中表现为民歌的歌词,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民歌的独特韵味。“山花儿”是我国民歌的重要种类,它不仅融合了其他地区“花儿”民歌的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音乐特色,歌唱者在唱起“山花儿”民歌时,会使听者感受到他们真挚的感情,体会到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对真挚爱情的执着。本文对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形成及传承进行探讨。
【关键词】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民歌;传承
1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民歌的概述
“山花儿”主要流传于宁夏南部山区,融合了当地山歌、小调以及伊斯兰音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山花儿”以角调式和羽调式为主,其旋律起伏较小,没有过多的修饰性词句,经常使用上滑音来增强歌曲的演唱效果。目前,“山花儿”已经拥有了十多余种曲调,在发展中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多种变体唱法。宁夏南部山区的“山花儿”民歌蕴含了本地区的民俗事象,人们可以自由、即兴、随意歌唱。但是,在过去的年代里,“山花儿”虽然被广泛传唱,但是却受民族习俗和宗教礼仪的影响较大,约束了“山花儿”传唱的自由,如在村庄和家里不能随意歌唱,在长辈晚辈、异性家属面前不能随意歌唱,在公众场合不能随意歌唱等。“山花儿”中的大部分民歌都以表达爱情为主,并且民歌中完美呈现了爱情经历的各个阶段,虽然宗教、习俗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一些喜欢“山花儿”民歌的回族人民仍然敢于追求爱情,通过“山花儿”民歌表达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2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形成
2.1 地理环境因素
大量的事实证明,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山花儿”的产生地为河湟谷地,它是“山花儿文化”的盛行区,而宁夏南部山区的地理位置恰好处于河湟谷地之中,这使其自然而然地处于“山花儿文化”的盛行区当中。河湟谷地的地理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其大部分地区都受高山寒漠气候的影响,只有极少数地区处于中温带上,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约为2-9℃左右,属于典型的高寒区,夏短冬长是该地区比较显著的季节特征,其平均年降水量约为250-550mm左右,加之大雪山的融水,使得该地区成为湿润地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创作出了大量的“山花儿”民歌,其曲调高亢嘹亮,音程近乎于尖叫,旋律突起骤落,音符时而高时而低,呈大跨度跳跃,从“山花儿”民歌的演唱中,可以使我们体会到“山花儿”所具有的驱除寒冷和荒凉的文化功能。
2.2 人文历史因素
“山花儿”民歌的创作者和演唱者并不是该领域中的专业人士,而是劳动人民中男男女女、老人、孩子以及早期的读书人,“山花儿”是这些人生活的写实,其从形式到内容中的全部文化内涵,均能够从河湟谷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山花儿”本身属于一种民间文学,“山花儿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山歌文化,其在我国的多个省以及境外的一些国家中广泛传播。在传唱“山花儿”的过程中,一些不同的民族产生了相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山花儿”也在这些民族中“落地生根”,并绽放着自己的魅力,如《河州大令》、《白牡丹令》等受到不同民族人民的喜爱。代表着数代人心声的“山花儿”并不是某个人的发明,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厚的社会悲剧意识。
2.3 宗教信仰因素
回族、汉族、东乡族、藏族等民族是“山花儿”民歌的主要传唱民族,这些民族信仰的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山花儿”民歌与伊斯兰教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尤其在宁夏、甘肃地区的清真寺附近,信教子民的“邦克”之声与“山花儿”旋律有几分相似。此外,“山花儿”歌词中对女子鞋袜、衫子、盖头以及男子号帽的描述,都保留着回族的风俗习惯。特别是“山花儿”歌词中缺少对女性头发的描述,这是因为伊斯兰教认为头发是女子的羞体,不得示人,必须将其遮严。由此可以看出,“山花儿”民歌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
2.4 民俗文化因素
大部分“山花儿”民歌的创作来源于生活在农村或牧区的劳动人民,他们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民间风俗融入到“山花儿”民歌的歌词中,使得“山花儿”民歌深受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能够真实地描绘出西北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西北人民的生活百态,俨然成为了西北地区的“百科全书”。
3 宁夏南部山区“山花儿”的传承
口传心授是“山花儿”民歌的主要传承方式,由于“山花儿”民歌具备自娱性和即兴创作的特点,所以“山花儿”民歌只有一小部分由民间歌手传授,其他部分则是通过歌手自学和自创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山花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传承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山花儿”的形成和文学价值进行研究,尤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开始关注“山花儿”的研究,这使得“山花儿”民歌的传承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促使当地政府將其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一些喜爱“山花儿”民歌的歌手将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相结合运用到花儿歌曲演唱中,一些歌手还写出了关于演唱方法的文章,这使得“山花儿”民歌正向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宁夏南部山区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手,他们对“山花儿”民歌的传播与传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王德勤、马生林、马汉东等知名民歌歌手,都十分擅长演唱“山花儿”民歌,通过这些歌手到国内外多个地方进行演出,使得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山花儿”民歌。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地区为了传承回族“山花儿”民歌艺术,创作编排了《曼苏尔》、《花儿四季》《花儿吹绿西海固》等大型花儿歌舞剧;2002年举办了“首届宁夏花儿艺术节”;2009年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中央电视台对该歌会进行了全程录制和转播。随着宁夏南部山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山花儿”也在传承中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使得“山花儿”走出了山区,走向了国内和国际的大舞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山花儿”的演唱风格,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能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4 结论
总而言之,“山花儿”拥有韵味独特的歌词、鲜活的语言、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内容以及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其歌词语言质朴简洁,蕴含着强烈的情感,不仅深受西北地区回族人民的喜爱,同时也成为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感情、维系民族和睦的重要纽带。为此,必须重视“山花儿”民歌的传播与传承,保护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文化。
【参考文献】
[1]张钊.宁夏六盘山区回族“山花儿”歌词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王薇薇.试论宁夏六盘山区传统花儿的悲剧性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7.
[3]高传峰.宁夏六盘山花儿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4]马晓红.宁夏回族“山花儿”的基本特征[J].大舞台.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