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与素质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可以通过明确队伍科学定位,建立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创新实验技术队伍的制度体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文化氛围等综合改革,从而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实验技术创新团队。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创新团队;改革;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在观念转变、发展规划、岗位设置、结构定位、素质提高、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建设,切实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作用。
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切实认识到可以通过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科学定位,建立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创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实验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科学,职责不明确。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着种种偏见,实验技术队伍被视为“辅助”队伍。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认识和定位,使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待遇得不到合理的对待。二是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不明确。
2.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普遍不受重视,导致这支队伍的层次和素质总体不高,队伍不稳定。二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现代实验室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实验室装备,而忽视了操作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支撑实验教学的技术队伍的整合、更新和培训等。三是实验技术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3.体制与机制不到位。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高校在制订学校队伍建设规划时,往往仅对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各时期的发展规划,而未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提出过具体规划,即使有也只是一带而过,缺少一套有效地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缺乏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培训、交流机会少,技术储备与人员素质得不到及时充实和提高,导致面对许多高新技术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制度。在实验技术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人员考核以及培训进修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有效制度,忽视实验技术队伍内部潜力的挖掘,使得实验技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四是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政策。现行用人制度、评价机制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不统一,评价体系往往以科研成果、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业绩难以体现,各种待遇和相关政策缺乏延续性,造成实验室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队伍不稳定,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人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和实验室功效的发挥。
二、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1.科学定位,明确职责。一是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技术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验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先进技术与方法不断引入,如何使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实验技术队伍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像重视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队伍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 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在人才规模、层次、结构上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使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教师等同规划、协调发展。 二是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和发展方向。实验技术队伍应该能够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设备使用与维护、设备研发与功能开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科学研究与开放服务等工作。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岗,细化分工,明确岗位任务,落实到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实验室岗位职责与每个人的特长相结合,落实责任制,做到有布置、有监督、有指导、有奖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2.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带头人,带动教育和管理理念提升及先进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引入;选派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模式,掌握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为例,近五年来,我们已从国内外引进素质高的实验技术带头人2名,派出国外进修人员2名,带动理念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培养与合理使用相结合。通过鼓励与支持实验技术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培训班、研讨会、考察交流和提高学历教育,开阔视野,提高育人能力与水平;定期组织内部实验教学与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三是结构优化与科学聘任相结合。通过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竞争上岗的实验技术教师聘用制度,建立有利于个人与事业协调发展的聘任机制,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调动实验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实验技术队伍的持续发展。
3.创新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职称、津贴评定标准。职称和津贴的评定标准与方法,是关系实验技术教师切身利益和工作积极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打破现行以科研和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的实验技术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评定体系,保持评聘制度长效化,使职称和津贴评定起到引导人力资源流向实验技术岗位的导向作用。如我们对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最高可评到研究员,并设有二级岗(相当于教授二级岗);研究员评聘各单位不设固定指标,由学校统一评聘,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制订实验技术奖励政策。通过设立实验技术研究专项、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贡献奖、实验技术成果与科研成果等同对待等激励政策,让他们感到工作得到认可、贡献得到肯定。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建立适合实验技术岗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的绩效,引导实验技术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总之,相关政策的制订应保证对实验技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4.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一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必须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才能熟知实践育人规律,提升实践育人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结合岗位工作不断创新。实验室工作创新是点滴创新工作积累的综合效应,如通过实验项目改造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实验教学装置开发或改进、实验过程合理安排等开展技术方法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手段开发等开展管理方法的创新;通过实验室改造、设施配备、标志设计、档案记录规范等开展环境设施建设的创新。四是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始终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洒脱大度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5.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一是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机制的确立,关键是“人”的作用,只有“以人为本,情感为源、人心为根”,营造“舒心、舒畅、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力局面。二是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要善于倾听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才能赢得大家信赖;经常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问题研讨会,让大家敢于献言献策,成为实验室的主人;经常组织集体活动,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这样,逐步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和谐工作氛围。三是提高贡献与示范意识。培训每一位实验技术教师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实验室建设、(下转第37页)
改革和管理细节,并能找到工作的闪光点;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事业发展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集体的形象,应始终保持示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逐步形成“敢担当、促和谐、讲奉献、比贡献、勇创新、树示范”的“中心文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在实践教学与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主编出版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34篇(被CSSCI索引8篇),出版教改专著4部,获各类教学奖励62项。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余大品]
关键词:实验技术队伍;创新团队;改革;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高校实践育人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强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必须在观念转变、发展规划、岗位设置、结构定位、素质提高、机制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与建设,切实发挥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作用。
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切实认识到可以通过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科学定位,建立引进、培养和使用的长效机制,创新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加强自身内涵建设,营造以人为本的实验室文化氛围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建立起一支教育与管理理念先进、实验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勇于奉献的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定位不科学,职责不明确。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在高校内部对实验技术队伍存在着种种偏见,实验技术队伍被视为“辅助”队伍。由于这种不合理的认识和定位,使得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和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待遇得不到合理的对待。二是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不明确。
2.队伍建设滞后。一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教师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和观念上的原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普遍不受重视,导致这支队伍的层次和素质总体不高,队伍不稳定。二是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滞后于现代实验室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投入大量资金更新实验室装备,而忽视了操作这些先进仪器设备、支撑实验教学的技术队伍的整合、更新和培训等。三是实验技术队伍整体业务水平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
3.体制与机制不到位。一是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高校在制订学校队伍建设规划时,往往仅对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各时期的发展规划,而未对实验技术队伍的发展提出过具体规划,即使有也只是一带而过,缺少一套有效地长远发展规划。二是缺乏人才引进、培养、储备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培训、交流机会少,技术储备与人员素质得不到及时充实和提高,导致面对许多高新技术往往显得底气不足、力不从心。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导性制度。在实验技术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评审、津贴发放、人员考核以及培训进修等方面,缺乏更深入的调查研究和有效制度,忽视实验技术队伍内部潜力的挖掘,使得实验技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四是缺乏有效的考核与激励政策。现行用人制度、评价机制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不统一,评价体系往往以科研成果、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工作业绩难以体现,各种待遇和相关政策缺乏延续性,造成实验室工作岗位缺乏吸引力,队伍不稳定,严重挫伤了实验技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导致部分人员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直接影响工作效果和实验室功效的发挥。
二、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
1.科学定位,明确职责。一是转变观念,确立实验技术队伍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实验技术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主力军,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实验技术改造、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先进技术与方法不断引入,如何使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真正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应有作用,实验技术队伍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要像重视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队伍一样,重视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在制订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 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着力建设一支在人才规模、层次、结构上与学校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实验技术队伍,使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与理论课教师、科研教师和管理教师等同规划、协调发展。 二是明确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和发展方向。实验技术队伍应该能够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与改革、设备使用与维护、设备研发与功能开发、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科学研究与开放服务等工作。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设岗,细化分工,明确岗位任务,落实到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将实验室岗位职责与每个人的特长相结合,落实责任制,做到有布置、有监督、有指导、有奖惩,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2.建立人才引进、培养和合理使用的长效机制。一是引进与输出相结合。引进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实验技术带头人,带动教育和管理理念提升及先进实验技术与方法的引入;选派实验技术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模式,掌握新设备、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为例,近五年来,我们已从国内外引进素质高的实验技术带头人2名,派出国外进修人员2名,带动理念的提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培养与合理使用相结合。通过鼓励与支持实验技术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培训班、研讨会、考察交流和提高学历教育,开阔视野,提高育人能力与水平;定期组织内部实验教学与技术交流会、研讨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合理分工,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和潜能。三是结构优化与科学聘任相结合。通过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竞争上岗的实验技术教师聘用制度,建立有利于个人与事业协调发展的聘任机制,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结构,调动实验技术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实验技术队伍的持续发展。
3.创新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职称、津贴评定标准。职称和津贴的评定标准与方法,是关系实验技术教师切身利益和工作积极性的大问题,因此必须打破现行以科研和理论教学成果为主要指标的实验技术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与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相符的评定体系,保持评聘制度长效化,使职称和津贴评定起到引导人力资源流向实验技术岗位的导向作用。如我们对实验技术队伍职称最高可评到研究员,并设有二级岗(相当于教授二级岗);研究员评聘各单位不设固定指标,由学校统一评聘,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二是制订实验技术奖励政策。通过设立实验技术研究专项、实验技术成果奖、实验室贡献奖、实验技术成果与科研成果等同对待等激励政策,让他们感到工作得到认可、贡献得到肯定。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通过建立适合实验技术岗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的绩效,引导实验技术教师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总之,相关政策的制订应保证对实验技术教师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劳动贡献的尊重。 4.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一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与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必须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才能从容应对新形势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只有积极参加教学和科研,才能熟知实践育人规律,提升实践育人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水平。三是结合岗位工作不断创新。实验室工作创新是点滴创新工作积累的综合效应,如通过实验项目改造和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实验教学装置开发或改进、实验过程合理安排等开展技术方法创新;通过管理制度制定、管理手段开发等开展管理方法的创新;通过实验室改造、设施配备、标志设计、档案记录规范等开展环境设施建设的创新。四是加强自身师德修养。要始终牢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准则,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技术、严谨求实的作风、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洒脱大度的人格魅力、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5.加强实验室的文化建设。一是营造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新机制的确立,关键是“人”的作用,只有“以人为本,情感为源、人心为根”,营造“舒心、舒畅、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有力局面。二是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工作氛围。实验室主任要善于倾听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才能赢得大家信赖;经常组织实验室人员进行问题研讨会,让大家敢于献言献策,成为实验室的主人;经常组织集体活动,给大家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这样,逐步形成“对事不对人”的和谐工作氛围。三是提高贡献与示范意识。培训每一位实验技术教师都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实验室建设、(下转第37页)
改革和管理细节,并能找到工作的闪光点;使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事业发展才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集体的形象,应始终保持示范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样,逐步形成“敢担当、促和谐、讲奉献、比贡献、勇创新、树示范”的“中心文化”。
经过几年的建设,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技术创新团队在实践教学与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团队主编出版教材5部、发表教改论文34篇(被CSSCI索引8篇),出版教改专著4部,获各类教学奖励62项。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吉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责任编辑:余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