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没有‘悟性’的人是不可能学好任何东西的。”是的,有的学生说:“我上课听起来全懂,可等到解题就不知怎样下手。”究其原因,是此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建立自己的理解力,缺乏解决问题的“悟性”。一般来说,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思维的主体——“悟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视“感悟问题”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这也是新教材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感悟问题谈一点建议。
一、创设情景,为学生感悟问题设置环境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才产生的。心理学也强调,扣人心弦的情景、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动机能引起持续不断的活动,它对学习影响最大。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读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受走进新课程探究学习的启发,首先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由我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一一被我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这就引起学生的奇妙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引发了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也就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劲头。
二、运用联想,为学生感悟问题插上翅膀
根据问题,联想已经掌握的新旧知识及解题经验进行纵向挖掘,感悟题设和结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获得有效的解题途径和方法。可以说,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用过程,也是思想的逐步深化过程。
例1,已知x2+y2+2x-4y+5=0,求(y-x)(y2-x)(y4-x)……(y32-x)- ■■-x的值。(北师大教材第48页3题的变式题)。
从已知方程的特征,联想到完全平方公式及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每个非负数都为零,求出x,y的值。(x2+2x+1)+(y2-4y+4)=0,(x+1)2+(y-2)2=0.∴x=-1,y=2。又从求值代数式的特点,联想到平方差公式及■中的?琢≥0,这样就会感悟到简捷解法。
∵b-3≥0且3-b≤0,∴b≥3且b≤3,∴b=3。
∴原式=(2+1)(22+1)(24+1) (232+1)+1=(2-1)(2+1)(22+1)(24+1)…… (232+1)+1=……=264。
三、发散思维,为学生感悟问题开辟天地
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解题“悟性”的形成,因此,转换角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人教版新教材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顿“悟”出题目的实质来,增强解题的“悟性”。
例2,如图3,?荀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是AC上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图见人教版新教材八下第87页例3)
思路一:由?荀ABCD直接得AO=CO,
BO=DO,再由AE=CF得OE=OF,故结论成立。
思路二:先用两边夹角(AB=CD,∠3=∠4,AE=CF)证△ABE≌△CDF得∠1=∠2,∠5=∠6,所以BE DF,故结论成立。
思路三:由思路二得BE∥DF,同理BF∥DE,故结论成立。
思路四:由思路二得BE=DF,同理BF=DE,故结论成立。
变式一:仅把条件AE=CF变为BE⊥AC于E,DF⊥AC于F,其它不变。
变式二:仅把题设?荀ABCD与结论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换变成逆定理。
四条思路不仅复习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而且思路一更简捷,更具推陈创新的“悟性”。这样从教材基本的题中循序渐进,不断变化加深,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感悟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反思,为学生感悟问题提供武器
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目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能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改进这个解答。在解题教学中,若能注重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往往可以看透问题的本质,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许多创新灵感的获得,都是源于反思的自觉。因此,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用好“反思”这一感悟问题的武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思维能力。
例3,今有一客船,逆水而行。途中船员发现船尾系着的救生艇未见了,立即掉头追赶(船自身速度不变),经过20分钟,追上救生艇。问从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多少分钟?
“悟性”强的人一听完题目就知道为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先看常规解法:设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x分钟,船在静水中速度为a米/分,水流速度为b米/分。则根据题意,得:20(a+b)-(a-b)x=(20+x)b,即20a+20b-ax+bx=20b+bx,①∴ax=20a,②故x=20。题目解完了,我们师生受人教版新教材回顾反思的启发,共同审查解题的过程发现:①中含b的项可以全部相互抵消;②中的a对x也没有影响,这说明所求时间x与船速a和水速b都无关,既然无关,可取b=0,即流水可看作静水,豁然开朗!“感悟”了题目本质,口算得到20分鐘就不是难事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感悟问题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悟性”,极大地发挥新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教学功能,充分地感悟新教材中大量的“问题”、“思考”、“探究”、“阅读”、“教学活动”等新颖奇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使数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景,为学生感悟问题设置环境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学生思维是遇到问题才产生的。心理学也强调,扣人心弦的情景、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动机能引起持续不断的活动,它对学习影响最大。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读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没有直接将教材知识“奉献”给学生。而是受走进新课程探究学习的启发,首先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由学生随意出一道一元二次方程(△≥0),并求出它的根,然后让学生说出两根,由我猜学生所出的方程,一个、两个……学生争着出题,结果一一被我说中。“真奇怪,老师怎么知道我出的方程?”这就引起学生的奇妙感,并产生了疑问,从而激起了求知的欲望,引发了兴趣,激发了学习动机,也就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劲头。
二、运用联想,为学生感悟问题插上翅膀
根据问题,联想已经掌握的新旧知识及解题经验进行纵向挖掘,感悟题设和结论的内在联系,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获得有效的解题途径和方法。可以说,联想过程就是“悟性”的产生、运用过程,也是思想的逐步深化过程。
例1,已知x2+y2+2x-4y+5=0,求(y-x)(y2-x)(y4-x)……(y32-x)- ■■-x的值。(北师大教材第48页3题的变式题)。
从已知方程的特征,联想到完全平方公式及几个非负数的和为零,每个非负数都为零,求出x,y的值。(x2+2x+1)+(y2-4y+4)=0,(x+1)2+(y-2)2=0.∴x=-1,y=2。又从求值代数式的特点,联想到平方差公式及■中的?琢≥0,这样就会感悟到简捷解法。
∵b-3≥0且3-b≤0,∴b≥3且b≤3,∴b=3。
∴原式=(2+1)(22+1)(24+1) (232+1)+1=(2-1)(2+1)(22+1)(24+1)…… (232+1)+1=……=264。
三、发散思维,为学生感悟问题开辟天地
固定单一的思维模式,往往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解题“悟性”的形成,因此,转换角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人教版新教材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使学生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顿“悟”出题目的实质来,增强解题的“悟性”。
例2,如图3,?荀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F是AC上两点,并且AE=CF。
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图见人教版新教材八下第87页例3)
思路一:由?荀ABCD直接得AO=CO,
BO=DO,再由AE=CF得OE=OF,故结论成立。
思路二:先用两边夹角(AB=CD,∠3=∠4,AE=CF)证△ABE≌△CDF得∠1=∠2,∠5=∠6,所以BE DF,故结论成立。
思路三:由思路二得BE∥DF,同理BF∥DE,故结论成立。
思路四:由思路二得BE=DF,同理BF=DE,故结论成立。
变式一:仅把条件AE=CF变为BE⊥AC于E,DF⊥AC于F,其它不变。
变式二:仅把题设?荀ABCD与结论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变换变成逆定理。
四条思路不仅复习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而且思路一更简捷,更具推陈创新的“悟性”。这样从教材基本的题中循序渐进,不断变化加深,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感悟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反思,为学生感悟问题提供武器
波利亚说过,没有一道题目是可以解决得十全十美的,总能剩下些工作要做。经过充分的探讨总结,总会有点滴发现,改进这个解答。在解题教学中,若能注重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往往可以看透问题的本质,发现一些意外的东西,许多创新灵感的获得,都是源于反思的自觉。因此,解题过程中应注意用好“反思”这一感悟问题的武器,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思维能力。
例3,今有一客船,逆水而行。途中船员发现船尾系着的救生艇未见了,立即掉头追赶(船自身速度不变),经过20分钟,追上救生艇。问从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多少分钟?
“悟性”强的人一听完题目就知道为20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先看常规解法:设救生艇断开至船员发现经过了x分钟,船在静水中速度为a米/分,水流速度为b米/分。则根据题意,得:20(a+b)-(a-b)x=(20+x)b,即20a+20b-ax+bx=20b+bx,①∴ax=20a,②故x=20。题目解完了,我们师生受人教版新教材回顾反思的启发,共同审查解题的过程发现:①中含b的项可以全部相互抵消;②中的a对x也没有影响,这说明所求时间x与船速a和水速b都无关,既然无关,可取b=0,即流水可看作静水,豁然开朗!“感悟”了题目本质,口算得到20分鐘就不是难事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感悟问题的重要地位,着力培养“悟性”,极大地发挥新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的教学功能,充分地感悟新教材中大量的“问题”、“思考”、“探究”、“阅读”、“教学活动”等新颖奇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使数学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