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种材质都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贝。”说这句话的是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他对每一种得来不易的材质都心怀虔诚和恭敬。作为潜心手工艺和民间美术领域数十年的资深专家,他多年来还在主编《美术观察》杂志,致力于理论研究,好争论学术长短,同时为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和日益短缺的原材料大声疾呼,为寻找当代工艺美术新出路苦苦思索,奔走进言。
作为工艺美术的国家收藏平台,工艺美术馆所收藏的都属珍品。但是,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无数次地沉浸在过往年代穿凿的鬼斧神工中。他说比起膜拜历史,更应该期待更多现代作品的涌现。而中国工艺美术馆也在进行新一轮的征集典藏,在奥林匹克公园地区即将动工的新馆,也促使他开始一段段工艺美术寻访。
10月20日,“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浙江工艺美术”展览成为他策划的第一站。之后的每一站都将是一次工艺美术创作现状的研究和梳理,以及与社会、与公众的对话。
工艺美术市场化“变脸”
10月26日,此次巡览研讨会上的讨论是围绕工艺美术转型期的创作问题开始的。以时间段来划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工艺美术进入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工艺美术从政府统一把控的公共体制转变为个体作坊经营的市场体制。民营、个体企业或作坊遍地开花,成为行业的主体。
市场因素所及之处,也给工艺美术带来新的问题和思考。一方面,转型期的工艺美术快速发展,打破了市场的沉寂,市场代替政府定向计划成为风向标,紫砂壶、玉石雕刻、紫檀黄花梨家具等成为市场宠儿。但是,市场泡沫的破灭也会随时出现。其实,关于市场会给工艺美术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转型时期,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而在左右为难之时,正需要重新思考当代工艺美术发展途径、方式、原则和取向。
《经济》:当下的工艺美术还在经历转型,面对着市场化的未知,哪些普遍性的问题是应该关注的?
吕品田:在此市场格局中,工艺美术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转型期,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创作问题,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环境中,如何把握工艺美术的进取方向,攀登工艺美术技艺水平的新高度;如何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不受到来自市场因素的消极影响,都是现在工艺美术领域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系列学术巡览活动,把大师、专家学者、评论家和行业管理者邀集起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经济》:市场化引起了一系列转折。在人们的记忆中,大批的工艺精品曾在计划经济时代涌现,与之相比,现在工艺美术的市场“热”似乎少了些冷思考?
吕品田:工艺美术在计划经济时代,珍稀资源是由国家统一调拨的,好材料往往请最优秀的工艺大师来制作;同时也在题材把握和设计构思方面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比如工美馆收藏的四件国宝当时就是作为国家工程来做的。那时候时间和经费相对充裕,工艺大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艺。
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其实更符合规律。原来集约化的大工厂制度,不能够最好地发挥创作个性;而利益的分配也不足以充分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个体作坊是切合手工艺创作规律的,大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可以安静地思考技艺问题,劳动投入和利益分配的关系也更为和谐。但是同时也有新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市场很自由,优秀的工匠或大师却不一定能拿到最好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也是越推越高。市场的火暴使得创作者有点躁,这种“躁”容易造成利益追求的短视,容易影响才艺的充分发挥,也会过度地消耗我们的资源。
《经济》:浙江作为此次巡览的第一站,在市场化方面是否具有典型性?
吕品田:浙江一直是工艺美术重镇。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浙一带的工艺水准一直很高。比如龙泉青瓷的市场化发展,就比较好地保持了中国青瓷艺术的传统品格和技艺水平。浙江在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的辩证把握方面比较突出。
市场要建成“金字塔”
此次浙江站的展览,可以见到久负盛名的“浙江三雕”,也就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参展人表示,从这些作品可以一窥浙江工艺美术的全貌。在这背后,有一张井然有序的工艺美术生产经营罗织成的产业地图。市场化改变了浙江工艺美术的产业格局,但发展状态一直比较良好。龙泉青瓷作为目前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瓷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降低水准,其类玉的技艺品格追求甚至被专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了宋代水准。
浙江只是一个个案。市场上盛行的红木家具、牙雕、玉雕、瓷器等,出自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工匠之手。无论在浙江还是在其他省市,个体作坊或个体经营者成为市场的推动者。工艺美术的繁荣丰富了艺术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文化消费,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隐忧。
《经济》:一些工艺美术被市场捧热,同时市场乱象频出。作为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手工技艺,面对市场化的命题,应该如何转型?
吕品田: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市场是好事,没有市场说明脱离了社会需要,但火热的市场对手工生产的定力和取向是一种考验。如果为了追求产量和售价的竞争力而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或者改用模制和机制替代手工进行大批量生产,都势必会影响社会和消费者对工艺美术的认同。因此发展工艺美术一定要看到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搞坏了信誉和格局就可能要用更长时间、花更大的代价去修正它。有些地方的手工陶瓷生产,因为需求量大,于是采用机械化操作或现代烧造技术,用模具一天翻制上百件,以致很多慢工细活的东西表现不出来,技艺质量和社会早已认同的传统工艺品格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今天应该针对工艺美术的新格局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这在传统中历来是通过民间行会进行的,今天的转型对行会机制会重新提出要求,应该让手工艺人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协商、制定规矩,而不是任由盲目、无序的恶性竞争。也就是说,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变得尤为需要。比如价格定位要有基本控制,不能低廉倾销,导致原材料过度消耗;保护原材料需要同行联手,地方政府要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要探讨怎么能和手艺人建立一种更加生态的关系,既保护好原料,又通过优秀工匠的卓越创造,让原材料达到最大的价值实现。
工艺美术的产品结构也需要扩展,需要拉开层次,不能在大众化一途追求平均值。进入市场的工艺品应该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应该有高中低端的区别。从应该放在工美馆这样的公共艺术殿堂里展示的极其高端的作品,到老百姓买得起、可以搁到自己家里欣赏的作品,各种层次的都要有。当然,本着长远的利益追求,即便面对大众的生产制作也应该非常认真,同样要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和格调。
《经济》:工艺美术市场有这样一个冷热不调的现象。一头是非遗项目的热闹,另一头是不为人知的一些项目备受冷落。是否还有相当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仍处于失传的边缘?
吕品田:的确有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原因一方面在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过程艰苦而漫长,年轻人不愿吃这个苦,也耐不住习艺的寂寞;一方面在于今天的社会观念多认为传统手工技艺没有前途,从价值判断上为之定了死刑;再者,靠手艺谋生也有诸多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过程,但关键的是全社会要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和生命力,因为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发展,手工制作会愈益显示出它的人性化特质以及相应的富有人情味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可以说科技越发达,传统手工技艺也会越受重视。尽管今天看来它显得有些萧条,但前景却一定是光明的。
从保护传统技艺的角度来说,现在受到市场追捧的一些工艺热,需要降温或适度把握。比如牙雕、玉雕、砚雕、黄杨木雕、硬木家具,等等;因为这些工艺品类的原材料已经枯竭或趋于枯竭,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方式已无法为继。还有,一些原本在宫廷生产体系中形成的高端手工技艺,比如云锦织造技艺,依然要靠原材料的讲究和慢工细活来保持。对于传统宫廷工艺而言,其技艺形态的特别生产要求会和大众化的市场需求构成尖锐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一定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牺牲其技艺特色和水准,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手工艺的名号而用机器制品欺骗大众。
“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曾有一件令吕品田感动的事情。今年上半年到捷克访问,看到很多捷克人用一些很普通的材料,一片叶子,一截木头,或是一根铁丝,予它们以巧工和创意,使那些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变成了艺术品。他觉得这个国家的民众审美鉴赏力很高,他们的手工艺作风值得称赞。
在他看来,工艺美术并非使用和田玉、田黄石一类的珍稀材料才有价值,这样的工艺品也不可能人人都拥有。卓越的艺术创意和精巧的工艺手风,同样可以体现在朴素的材料上。工艺美术的价值特别地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并不见得材料一定要多么昂贵。他举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一些例子,比如农民把麦秆变成贴画,藏民用阿嘎土做成雕塑或漂亮的器皿;高雅的宜兴紫砂壶是“粗陶细作”的典范,工匠精心练泥,精巧制作,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手工艺的倡导者,他一向主张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诉求来对待工艺美术,而不只是用看重增值效应和物质财富的消费诉求,从铜钱孔里去看一切。根本来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经济》:对于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从政府、传承人和消费者角度可以做些什么?
吕品田: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要遵循手工艺生产规律,不能按集约化、批量化、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进行,也不能靠提高生产规模、产品数量和产出速度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值。对手工艺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附加值,应该通过提高这种附加值,来提高单件作品的利润和效益。在生产性方式保护问题上,把手艺人集合起来,定一个高指标,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是错误的。政府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制定切合传统手工技艺特点和规律的政策措施。
另外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也要有责任感,不能只是靠此挣钱,而要在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又切合当代社会需要地进行创造方面下工夫。同时消费者也不能仅仅用经济眼光来看待它,而应该将其看成共有的文化财富。手工艺品的增值趋势不可逆转,只有手工艺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工业产品才是正常的。
《经济》:国家连出措施对非遗进行扶持,但是目前非遗传承还是乏力,有些非遗传承人还是离市场很远。
吕品田:政府支持力度其实是很大的,比如通过建立国家名录体系、认定传承人等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但仅仅将其放在温室里或表演台上并不能真正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它需要像树木在大自然生长一样,得到作为生态条件的社会的认同。今年6月份,围绕国家“文化遗产日”的“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主题,文化部主办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传承人技艺大展”,就是希望通过对工艺美术家的深度揭示和宣传,增进公众的认同。非遗保护不单是传承人的职责,还是社会公众的职责,要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才会对非遗保护构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现在传承人之所以面临很多困难,是因为人们对非遗还没有足够的认同。如果大家都把它当做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或时尚生活来追求,非遗就有了存续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另外传承人也有责任让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非遗,这就需要融入时代生活的创造。保护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向前走。我们手上有这么好的手艺不能丢掉,要让它作为生产力与时俱进,为今天的需要而创造,让作品有新的时代气息。非遗保护是系统性工作,政府和社会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媒体也有责任大力宣传自己的非物质文化。
采访间隙,突然的手机来电将吕品田拉回现实。作为国家工艺美术馆馆长,他马上要投入到工美新馆的筹建和一大堆具体烦琐的事务中;作为一个重任在肩且有责任感的工艺美术践行者,要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对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他的基本定位是立足当代,总揽全面。他已经在为未来的新馆打着腹稿,希望将来的典藏能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有一个概观,希望从当代辐射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民国,形态也不局限于宫廷工艺,还要涉及乡土手工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并对它们作研究性的梳理和解读。
这份腹稿远不能用时间来计算,但他将其看成一份事业。目前而言,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专门的工艺美术收藏机构,主要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赠方式获取藏品。受收藏市场上私人收藏的影响,公共收藏形势日益严峻、经费压力日益加大。尽管“藏宝于民”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私人收藏无法替代国家工艺美术馆在保存、记录和展现当代工艺美术历史方面所具有的重要而特别的作用和地位。精品和杰作一旦入藏这所艺术殿堂,就意味着它真正地被全体国民所拥有并在国家的呵护中世代相传,也意味着它真正地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和工艺美术的主流历史。工艺美术只有活在公共空间和公众视野里,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认同,也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影响。
或许时间会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一个圆满的答案。
作为工艺美术的国家收藏平台,工艺美术馆所收藏的都属珍品。但是,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无数次地沉浸在过往年代穿凿的鬼斧神工中。他说比起膜拜历史,更应该期待更多现代作品的涌现。而中国工艺美术馆也在进行新一轮的征集典藏,在奥林匹克公园地区即将动工的新馆,也促使他开始一段段工艺美术寻访。
10月20日,“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学术巡览——浙江工艺美术”展览成为他策划的第一站。之后的每一站都将是一次工艺美术创作现状的研究和梳理,以及与社会、与公众的对话。
工艺美术市场化“变脸”
10月26日,此次巡览研讨会上的讨论是围绕工艺美术转型期的创作问题开始的。以时间段来划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工艺美术进入转制转型的高速发展期。工艺美术从政府统一把控的公共体制转变为个体作坊经营的市场体制。民营、个体企业或作坊遍地开花,成为行业的主体。
市场因素所及之处,也给工艺美术带来新的问题和思考。一方面,转型期的工艺美术快速发展,打破了市场的沉寂,市场代替政府定向计划成为风向标,紫砂壶、玉石雕刻、紫檀黄花梨家具等成为市场宠儿。但是,市场泡沫的破灭也会随时出现。其实,关于市场会给工艺美术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从来没有停止过探讨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转型时期,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而在左右为难之时,正需要重新思考当代工艺美术发展途径、方式、原则和取向。
《经济》:当下的工艺美术还在经历转型,面对着市场化的未知,哪些普遍性的问题是应该关注的?
吕品田:在此市场格局中,工艺美术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在转型期,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比如创作问题,在当代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环境中,如何把握工艺美术的进取方向,攀登工艺美术技艺水平的新高度;如何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受益,同时不受到来自市场因素的消极影响,都是现在工艺美术领域所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系列学术巡览活动,把大师、专家学者、评论家和行业管理者邀集起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经济》:市场化引起了一系列转折。在人们的记忆中,大批的工艺精品曾在计划经济时代涌现,与之相比,现在工艺美术的市场“热”似乎少了些冷思考?
吕品田:工艺美术在计划经济时代,珍稀资源是由国家统一调拨的,好材料往往请最优秀的工艺大师来制作;同时也在题材把握和设计构思方面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比如工美馆收藏的四件国宝当时就是作为国家工程来做的。那时候时间和经费相对充裕,工艺大师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全身心地沉浸在创作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艺。
体制的市场化转变其实更符合规律。原来集约化的大工厂制度,不能够最好地发挥创作个性;而利益的分配也不足以充分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个体作坊是切合手工艺创作规律的,大师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可以安静地思考技艺问题,劳动投入和利益分配的关系也更为和谐。但是同时也有新的问题。比如现在的市场很自由,优秀的工匠或大师却不一定能拿到最好的原材料,原材料价格也是越推越高。市场的火暴使得创作者有点躁,这种“躁”容易造成利益追求的短视,容易影响才艺的充分发挥,也会过度地消耗我们的资源。
《经济》:浙江作为此次巡览的第一站,在市场化方面是否具有典型性?
吕品田:浙江一直是工艺美术重镇。不管是历史上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浙一带的工艺水准一直很高。比如龙泉青瓷的市场化发展,就比较好地保持了中国青瓷艺术的传统品格和技艺水平。浙江在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的辩证把握方面比较突出。
市场要建成“金字塔”
此次浙江站的展览,可以见到久负盛名的“浙江三雕”,也就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和青田石雕。参展人表示,从这些作品可以一窥浙江工艺美术的全貌。在这背后,有一张井然有序的工艺美术生产经营罗织成的产业地图。市场化改变了浙江工艺美术的产业格局,但发展状态一直比较良好。龙泉青瓷作为目前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瓷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没有降低水准,其类玉的技艺品格追求甚至被专家认为达到或超过了宋代水准。
浙江只是一个个案。市场上盛行的红木家具、牙雕、玉雕、瓷器等,出自越来越多的工艺美术工匠之手。无论在浙江还是在其他省市,个体作坊或个体经营者成为市场的推动者。工艺美术的繁荣丰富了艺术市场,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文化消费,同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隐忧。
《经济》:一些工艺美术被市场捧热,同时市场乱象频出。作为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手工技艺,面对市场化的命题,应该如何转型?
吕品田: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市场是好事,没有市场说明脱离了社会需要,但火热的市场对手工生产的定力和取向是一种考验。如果为了追求产量和售价的竞争力而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或者改用模制和机制替代手工进行大批量生产,都势必会影响社会和消费者对工艺美术的认同。因此发展工艺美术一定要看到长远的利益,不能急功近利,否则搞坏了信誉和格局就可能要用更长时间、花更大的代价去修正它。有些地方的手工陶瓷生产,因为需求量大,于是采用机械化操作或现代烧造技术,用模具一天翻制上百件,以致很多慢工细活的东西表现不出来,技艺质量和社会早已认同的传统工艺品格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今天应该针对工艺美术的新格局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这在传统中历来是通过民间行会进行的,今天的转型对行会机制会重新提出要求,应该让手工艺人自发组织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共同协商、制定规矩,而不是任由盲目、无序的恶性竞争。也就是说,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变得尤为需要。比如价格定位要有基本控制,不能低廉倾销,导致原材料过度消耗;保护原材料需要同行联手,地方政府要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要探讨怎么能和手艺人建立一种更加生态的关系,既保护好原料,又通过优秀工匠的卓越创造,让原材料达到最大的价值实现。
工艺美术的产品结构也需要扩展,需要拉开层次,不能在大众化一途追求平均值。进入市场的工艺品应该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应该有高中低端的区别。从应该放在工美馆这样的公共艺术殿堂里展示的极其高端的作品,到老百姓买得起、可以搁到自己家里欣赏的作品,各种层次的都要有。当然,本着长远的利益追求,即便面对大众的生产制作也应该非常认真,同样要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和格调。
《经济》:工艺美术市场有这样一个冷热不调的现象。一头是非遗项目的热闹,另一头是不为人知的一些项目备受冷落。是否还有相当多的传统手工技艺仍处于失传的边缘?
吕品田:的确有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问题,原因一方面在于掌握这些技艺的过程艰苦而漫长,年轻人不愿吃这个苦,也耐不住习艺的寂寞;一方面在于今天的社会观念多认为传统手工技艺没有前途,从价值判断上为之定了死刑;再者,靠手艺谋生也有诸多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疑需要过程,但关键的是全社会要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和生命力,因为随着生产的自动化发展,手工制作会愈益显示出它的人性化特质以及相应的富有人情味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可以说科技越发达,传统手工技艺也会越受重视。尽管今天看来它显得有些萧条,但前景却一定是光明的。
从保护传统技艺的角度来说,现在受到市场追捧的一些工艺热,需要降温或适度把握。比如牙雕、玉雕、砚雕、黄杨木雕、硬木家具,等等;因为这些工艺品类的原材料已经枯竭或趋于枯竭,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方式已无法为继。还有,一些原本在宫廷生产体系中形成的高端手工技艺,比如云锦织造技艺,依然要靠原材料的讲究和慢工细活来保持。对于传统宫廷工艺而言,其技艺形态的特别生产要求会和大众化的市场需求构成尖锐的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一定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牺牲其技艺特色和水准,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手工艺的名号而用机器制品欺骗大众。
“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曾有一件令吕品田感动的事情。今年上半年到捷克访问,看到很多捷克人用一些很普通的材料,一片叶子,一截木头,或是一根铁丝,予它们以巧工和创意,使那些生活中随手可得的东西变成了艺术品。他觉得这个国家的民众审美鉴赏力很高,他们的手工艺作风值得称赞。
在他看来,工艺美术并非使用和田玉、田黄石一类的珍稀材料才有价值,这样的工艺品也不可能人人都拥有。卓越的艺术创意和精巧的工艺手风,同样可以体现在朴素的材料上。工艺美术的价值特别地体现在文化附加值上,并不见得材料一定要多么昂贵。他举了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一些例子,比如农民把麦秆变成贴画,藏民用阿嘎土做成雕塑或漂亮的器皿;高雅的宜兴紫砂壶是“粗陶细作”的典范,工匠精心练泥,精巧制作,从而“化腐朽为神奇”。
作为手工艺的倡导者,他一向主张用艺术的眼光、审美的诉求来对待工艺美术,而不只是用看重增值效应和物质财富的消费诉求,从铜钱孔里去看一切。根本来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文化的传承人。
《经济》:对于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从政府、传承人和消费者角度可以做些什么?
吕品田: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要遵循手工艺生产规律,不能按集约化、批量化、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来进行,也不能靠提高生产规模、产品数量和产出速度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值。对手工艺来说,最重要的是文化附加值,应该通过提高这种附加值,来提高单件作品的利润和效益。在生产性方式保护问题上,把手艺人集合起来,定一个高指标,进行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是错误的。政府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制定切合传统手工技艺特点和规律的政策措施。
另外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也要有责任感,不能只是靠此挣钱,而要在既保持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又切合当代社会需要地进行创造方面下工夫。同时消费者也不能仅仅用经济眼光来看待它,而应该将其看成共有的文化财富。手工艺品的增值趋势不可逆转,只有手工艺品的价格高于一般工业产品才是正常的。
《经济》:国家连出措施对非遗进行扶持,但是目前非遗传承还是乏力,有些非遗传承人还是离市场很远。
吕品田:政府支持力度其实是很大的,比如通过建立国家名录体系、认定传承人等来加强对非遗的保护。但仅仅将其放在温室里或表演台上并不能真正保护传统手工技艺,它需要像树木在大自然生长一样,得到作为生态条件的社会的认同。今年6月份,围绕国家“文化遗产日”的“非遗保护,人人参与”的主题,文化部主办了“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传承人技艺大展”,就是希望通过对工艺美术家的深度揭示和宣传,增进公众的认同。非遗保护不单是传承人的职责,还是社会公众的职责,要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才会对非遗保护构成良好的社会生态。现在传承人之所以面临很多困难,是因为人们对非遗还没有足够的认同。如果大家都把它当做一种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或时尚生活来追求,非遗就有了存续和发展的社会土壤。另外传承人也有责任让人们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非遗,这就需要融入时代生活的创造。保护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向前走。我们手上有这么好的手艺不能丢掉,要让它作为生产力与时俱进,为今天的需要而创造,让作品有新的时代气息。非遗保护是系统性工作,政府和社会对此要有正确认识,媒体也有责任大力宣传自己的非物质文化。
采访间隙,突然的手机来电将吕品田拉回现实。作为国家工艺美术馆馆长,他马上要投入到工美新馆的筹建和一大堆具体烦琐的事务中;作为一个重任在肩且有责任感的工艺美术践行者,要看得更远想得更多。
对于中国工艺美术馆,他的基本定位是立足当代,总揽全面。他已经在为未来的新馆打着腹稿,希望将来的典藏能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有一个概观,希望从当代辐射到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民国,形态也不局限于宫廷工艺,还要涉及乡土手工艺和少数民族手工艺,并对它们作研究性的梳理和解读。
这份腹稿远不能用时间来计算,但他将其看成一份事业。目前而言,中国工艺美术馆作为国家专门的工艺美术收藏机构,主要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捐赠方式获取藏品。受收藏市场上私人收藏的影响,公共收藏形势日益严峻、经费压力日益加大。尽管“藏宝于民”是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基础,但私人收藏无法替代国家工艺美术馆在保存、记录和展现当代工艺美术历史方面所具有的重要而特别的作用和地位。精品和杰作一旦入藏这所艺术殿堂,就意味着它真正地被全体国民所拥有并在国家的呵护中世代相传,也意味着它真正地进入广大公众的视野和工艺美术的主流历史。工艺美术只有活在公共空间和公众视野里,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认同,也才能产生最大的社会影响。
或许时间会给中国工艺美术馆一个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