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医院护理干预在乳腺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血压已成为一个公共性的难题。乳腺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由于部分乳腺病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因此, 乳腺病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因此提高对乳腺病的认识和早期的干预,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乳腺病;护理干预;遵医行为
1 乳腺病是女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最常见于25至40岁的妇女.有些女性常感乳房分外肿胀,并隐隐作痛,因为没有其他不适,她们一般不去就医.有些人竟天真的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女性的线条美.殊不知,肿胀、隐痛都可能是乳腺增生的最初表现.延误治疗可能引起可怕的病变.乳腺病的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为基本表现,大约80%的患者有乳房疼痛的症状,多双侧,也可单侧疼痛,疼痛性质分为胀痛、刺痛、窜痛、隐痛或触痛。乳房疼痛的表现常不稳定,在月经前可加重,也常在情绪变化、劳累、天气变化时加重.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病的主要依据,多数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质地硬或硬韧,肿块不与皮肤粘连,肿块表面常不光滑,触之有颗粒感.除以上症状外,部分患者有乳头发痒,溢液及口苦肋胀、胸闷、厌食、月经紊乱等全身症状.
2 门诊护理干预及随访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乳腺病患者除了合并严重的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外,其余时间大多居家,指导患者远离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向患者强调低盐低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积极锻炼身体、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乳腺病相关知识及疾病康复指导。针对患者的知识缺乏及认识误区进行重点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及手册,开展课后咨询,专家问答等活动环节,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乳腺病的正确认识。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患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通过交谈,收集整理资料,做好详细记录,再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乳腺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医患携手配合。指导乳腺病患者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亦至关重要。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以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降低乳腺病并发症的发生。叶酸、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富含叶酸的食物有:菠菜、牛奶、动物肝脏、土豆、水果、西红柿等;维生素B12主要含在动物蛋白中,如肝、肾、肉类、乳制品、鱼、贝类、大豆和蛋类。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食富含叶酸、维生素B12食物,重视维生素B12在酸或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及受日光照射易失活性等特点,告知患者在加工上述食物时,不加醋或碱,以免B12遭到破坏,影响控制乳腺病的效果。
2.3 心理护理
乳腺病患者存在着情绪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因此对待患者要热心,态度诚恳,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调整患者不良心态,使患者对疾病康复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适应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3 结论
广大医护人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患者健康教育,让乳腺病患者坚持服药、坚持随诊。医务人员与患者携手,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乳腺病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大有,徐希.有效控制乳腺病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976-977.
[2]Stankovic S,Majkic S N.Genetic aspects of ischemic stroke: coagulation, homocysteine,and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s potential risk factors[J].Crit Rev Clin Lab Sci,2010,47(2):72-123.
[3]Graham I M,Daly L E,Refsum H M,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J].JAMA,1997,277(22):1775-1781.
[4]張小红,曹军.护理干预对乳腺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24.
[5]高有军,车林.乳腺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中国医学创新, 2010,7(25):186-188.
[6]刘兰,邓秋.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右江医学,2010,38(23):4.
[7]Homocysteine Studies Collaboration.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J].JAMA,2002,288(16):2015-2022.
[8]Wald DS,Morris JK,Wald NJ.Reconciling the evidence on serumhomocystein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PLoS One,2011,6(2):e16473.
【关键词】 乳腺病;护理干预;遵医行为
1 乳腺病是女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乳腺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最常见于25至40岁的妇女.有些女性常感乳房分外肿胀,并隐隐作痛,因为没有其他不适,她们一般不去就医.有些人竟天真的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女性的线条美.殊不知,肿胀、隐痛都可能是乳腺增生的最初表现.延误治疗可能引起可怕的病变.乳腺病的临床表现以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为基本表现,大约80%的患者有乳房疼痛的症状,多双侧,也可单侧疼痛,疼痛性质分为胀痛、刺痛、窜痛、隐痛或触痛。乳房疼痛的表现常不稳定,在月经前可加重,也常在情绪变化、劳累、天气变化时加重.乳房肿块是诊断乳腺病的主要依据,多数为多发,肿块大小不等,质地硬或硬韧,肿块不与皮肤粘连,肿块表面常不光滑,触之有颗粒感.除以上症状外,部分患者有乳头发痒,溢液及口苦肋胀、胸闷、厌食、月经紊乱等全身症状.
2 门诊护理干预及随访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乳腺病患者除了合并严重的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外,其余时间大多居家,指导患者远离危险因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对患者病情的控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向患者强调低盐低脂、合理饮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积极锻炼身体、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的重要性和意义。
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乳腺病相关知识及疾病康复指导。针对患者的知识缺乏及认识误区进行重点健康教育,发放宣传资料及手册,开展课后咨询,专家问答等活动环节,提高患者和家属对乳腺病的正确认识。对年龄偏大或其他特殊情况患者,采取一对一指导方法以及家属代学方式,通过交谈,收集整理资料,做好详细记录,再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具体指导。乳腺病是一种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医患携手配合。指导乳腺病患者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亦至关重要。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可以有效降低血清Hcy水平,降低乳腺病并发症的发生。叶酸、维生素B12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食物中,富含叶酸的食物有:菠菜、牛奶、动物肝脏、土豆、水果、西红柿等;维生素B12主要含在动物蛋白中,如肝、肾、肉类、乳制品、鱼、贝类、大豆和蛋类。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食富含叶酸、维生素B12食物,重视维生素B12在酸或碱性溶液中易分解及受日光照射易失活性等特点,告知患者在加工上述食物时,不加醋或碱,以免B12遭到破坏,影响控制乳腺病的效果。
2.3 心理护理
乳腺病患者存在着情绪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因此对待患者要热心,态度诚恳,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调整患者不良心态,使患者对疾病康复有正确的认识,树立信心,适应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3 结论
广大医护人员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强患者健康教育,让乳腺病患者坚持服药、坚持随诊。医务人员与患者携手,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乳腺病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大有,徐希.有效控制乳腺病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976-977.
[2]Stankovic S,Majkic S N.Genetic aspects of ischemic stroke: coagulation, homocysteine,and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s potential risk factors[J].Crit Rev Clin Lab Sci,2010,47(2):72-123.
[3]Graham I M,Daly L E,Refsum H M,et al. Plasma homocysteine as a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J].JAMA,1997,277(22):1775-1781.
[4]張小红,曹军.护理干预对乳腺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2):24.
[5]高有军,车林.乳腺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中国医学创新, 2010,7(25):186-188.
[6]刘兰,邓秋.社区护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研究[J].右江医学,2010,38(23):4.
[7]Homocysteine Studies Collaboration.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J].JAMA,2002,288(16):2015-2022.
[8]Wald DS,Morris JK,Wald NJ.Reconciling the evidence on serumhomocysteine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J].PLoS One,2011,6(2):e1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