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蒙台梭利认为2—4岁是幼儿秩序发展的敏感期。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而聋儿由于听觉渠道的闭塞,他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相对较少,容易形某种习惯,而且一旦建立又很难改变。因此我们要在聋儿秩序发展的敏感期,为聋儿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让其逐步建立内在的秩序,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秩序敏感期 聋儿 习惯养成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存在敏感期,是个体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2~4岁是幼儿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会急切需要并努力维护秩序,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他们会立刻把它放回原处,然后会很愉快、安宁;如果不恢复原有秩序,他们就会焦虑不安,甚至哭闹不止。
聋儿由于听觉渠道闭塞,成长受到的干扰较少,他们的习惯比较容易形成,因此充分利用聋儿的秩序敏感期,培养其良好习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为聋儿创设一个秩序井然、开放自主的环境。
环境与聋儿的发展密切相关,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聋儿智力,促进聋儿富有个性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聋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这样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幼儿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因此我们首先要给聋儿创设一个开放式的自主生活环境,为聋儿准备充足而丰富的材料,让其自由选择、自主操作,满足其内在需求,让其在操作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如在教室里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用品、剪刀、转笔刀、纸张等全部放在他们取放方便的地方,聋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有秩序地使用,而且每一种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要求使用完后会物归原处。一旦聋儿的秩序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会感到个体发展得到尊重,就会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注重聋儿的自我成长,充分发挥聋儿的积极主动性。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恢复就会安静;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智能也逐步建构。尊重聋儿的自我成长,培养聋儿的良好习惯,就是要遵从聋儿秩序敏感期的成长特性,遵从其对秩序的内在同化与顺应。由于听觉渠道的闭塞,聋儿成长接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外界对他们的干扰相对较少,他们生活学习的习惯培养比较容易,然而某些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在秩序敏感期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除了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满足聋儿的需要之外,更要注重聋儿内在发展的需要。主动性是聋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主动性强的聋儿对环境中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能够主动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聋儿在集体生活中,有许多规则要遵守,所以让聋儿在理解前提下,参与规则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如玩具摆放的规则,与聋儿讨论后再建立,规则的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并自觉地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到聋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全方位交互作用的,体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每次去活动区时,会把所有的玩具都摆出来,当老师告诉他们收玩具时,有的孩子就不顾一切的把玩具扔进玩具篮里,有的甚至不收拾好玩具就从活动区里出来了。因此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对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聋儿的秩序感表现在对所有物的要求、顺序性、生活习惯上,从聋儿的生活起居到学习活动,时时处处都注重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如饮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尊敬长辈、不打扰别人、遵守集体规则、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乐意与正常人交往等。一日生活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并产生亲社会行为。
四、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对聋儿的要求相统一,并与聋儿内在秩序感的要求相一致时,聋儿就能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且会持久地保持下去。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出现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时,聋儿就会产生混乱,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对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系统支持作用。因此每次幼儿园开展新的活动或对聋儿有新的要求,都会先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幼儿园的教育和聋儿家长的教育形成合力。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特教幼儿园,走近聋儿,让社会了解聋孩子,也提供机会让聋儿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秩序,也有助于聋儿亲社会性的形成。
了解秩序敏感期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孩子的行为程式,更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利用秩序的敏感期,既是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又是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要求。所以在聋儿的秩序敏感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促进其形成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其的全面康复,并使其在有秩序的环境下获得一生的和谐发展,真正融入正常人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孙瑞雪著:《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黄昭明、周红省 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秩序敏感期 聋儿 习惯养成
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存在敏感期,是个体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2~4岁是幼儿对秩序极其敏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会急切需要并努力维护秩序,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当一件物品放错了位置,他们会立刻把它放回原处,然后会很愉快、安宁;如果不恢复原有秩序,他们就会焦虑不安,甚至哭闹不止。
聋儿由于听觉渠道闭塞,成长受到的干扰较少,他们的习惯比较容易形成,因此充分利用聋儿的秩序敏感期,培养其良好习惯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为聋儿创设一个秩序井然、开放自主的环境。
环境与聋儿的发展密切相关,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聋儿智力,促进聋儿富有个性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聋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这样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幼儿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因此我们首先要给聋儿创设一个开放式的自主生活环境,为聋儿准备充足而丰富的材料,让其自由选择、自主操作,满足其内在需求,让其在操作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提高。如在教室里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用品、剪刀、转笔刀、纸张等全部放在他们取放方便的地方,聋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有秩序地使用,而且每一种物品都有固定的位置,要求使用完后会物归原处。一旦聋儿的秩序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会感到个体发展得到尊重,就会从环境中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进而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二、注重聋儿的自我成长,充分发挥聋儿的积极主动性。
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恢复就会安静;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在这一过程中儿童的智能也逐步建构。尊重聋儿的自我成长,培养聋儿的良好习惯,就是要遵从聋儿秩序敏感期的成长特性,遵从其对秩序的内在同化与顺应。由于听觉渠道的闭塞,聋儿成长接受到的信息是有限的,外界对他们的干扰相对较少,他们生活学习的习惯培养比较容易,然而某些习惯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在秩序敏感期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除了外在环境的创设上满足聋儿的需要之外,更要注重聋儿内在发展的需要。主动性是聋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主动性强的聋儿对环境中的事物能产生积极的反应,能够主动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并在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社会适应性。聋儿在集体生活中,有许多规则要遵守,所以让聋儿在理解前提下,参与规则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如玩具摆放的规则,与聋儿讨论后再建立,规则的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并自觉地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贯穿到聋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的发展是与外界环境全方位交互作用的,体现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孩子们每次去活动区时,会把所有的玩具都摆出来,当老师告诉他们收玩具时,有的孩子就不顾一切的把玩具扔进玩具篮里,有的甚至不收拾好玩具就从活动区里出来了。因此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对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聋儿的秩序感表现在对所有物的要求、顺序性、生活习惯上,从聋儿的生活起居到学习活动,时时处处都注重对其良好习惯的培养。如饮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尊敬长辈、不打扰别人、遵守集体规则、积极参加各种学习、乐意与正常人交往等。一日生活之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获得知识技能并产生亲社会行为。
四、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对聋儿的要求相统一,并与聋儿内在秩序感的要求相一致时,聋儿就能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而且会持久地保持下去。当学校、家庭和社会出现某些方面的不一致时,聋儿就会产生混乱,甚至会产生敌对情绪。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对聋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起着系统支持作用。因此每次幼儿园开展新的活动或对聋儿有新的要求,都会先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幼儿园的教育和聋儿家长的教育形成合力。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特教幼儿园,走近聋儿,让社会了解聋孩子,也提供机会让聋儿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的秩序,也有助于聋儿亲社会性的形成。
了解秩序敏感期能让我们更好地看待孩子的行为程式,更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充分利用秩序的敏感期,既是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又是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的要求。所以在聋儿的秩序敏感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促进其形成良好习惯,进而促进其的全面康复,并使其在有秩序的环境下获得一生的和谐发展,真正融入正常人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童年的秘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玛丽亚·蒙台梭利 著:《教育中的自发活动》,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孙瑞雪著:《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2010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组编:《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黄昭明、周红省 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華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