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入手对幼儿教师集体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进行分析,包括:运用象声词、叠音词提升感染力;针对针对具体操作材料进行提问,做到问之有物;引发幼儿对生活经验分析、推理的提问;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幼儿教师;集体教学;提问
实践证明,在集体活动中,要使活动发挥其更大的有效性就必须形成师幼间良好互动落实到应答言语行为的实施上,我们首先要把教师的提问看成是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时刻,教师要抱着愉悦、分享的态度来看待幼儿的任何回答,从而营造出善于接纳和开放的教学氛围,有鉴于此,笔者选取以怎样提升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为命题,首先探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种类现状,然后分析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升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的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一、运用象声词、叠音词提升感染力
在教学主体阶段,象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用得恰当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回忆,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例如:(背景中班音乐活动一一“青蛙合唱”)
(一教师弹奏钢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乐曲)
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小青蛙来唱歌吗?”(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幼儿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可见,象声词和叠音词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的理解,其描述增强了教学提问的时效的同时,也增强了问题的感染力。幼儿教师可在保持句子合理通畅的前提下,将语言精简成以名词、动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名词和动词以叠声词、象声词的形式勾画出简洁、押韵、生动、形象或场景,以帮助幼儿理解。
二、针对针对具体操作材料进行提问,做到问之有物
这类提问常用“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疑问词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感知,而不是随意提问。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幼儿只需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将观察或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说出来就可以回答。
例如:(背景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萝卜”)
(教师带来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幼儿每人一个萝卜观察,导入阶段幼儿已经知道萝卜的名称)
T:“看一看,萝卜长什么样?
T:“萝卜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运用此类提问要注意的是做好充分的教具材料准备,使全体幼儿能观察或感知到要感知的事物,形成一个事物的表象。这类提问一般在需要借助材料辅助开展教学的时候使用得最多。
三、引发幼儿对生活经验分析、推理的提问
这类提问主要考察的是幼儿对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解、对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绎能力,它往往是用“为什么”“表现在哪儿”这类疑问引出。要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幼儿对所接受或记忆的资料、信息作出分析或统整。
例如:(背景中班看图讲述一一“春天”)
(幼儿描述图片内容)
T:“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T:“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案例的提问是一个演绎型问题,它要求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答出抽象概念中的具体表现,对于问题的回答都要幼儿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比较,最后能得到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一般来说,此类问题的提出经常采用追问的形式帮助幼儿分析,还可以用反问、逼问来引导幼儿反复、认真地思考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
四、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集体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好问题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后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得较少,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机关保育院大班常识教学活动――奇妙的变化(此活动也获得了广西南宁市幼儿教师“创新杯”教学活动竞赛一等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提问:①白纸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幼儿往涂过米汤的白纸上刷稀释过的碘酒,碘酒与米汤发生化学反应,白纸显现不同颜色)②为什么图案会消失?(幼儿在不知情下使用石灰水,使之与白纸上原来显出的图案发生化学变化)③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穿着米汤衣服藏在树林里的怪兽?④怎样消灭怪兽?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渐退式问句系列,引起幼儿的悬念,使之对这些化学变化产生整体印象,主动的获取知识。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当笔者深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时,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线教师对掌握好教学问题提示语的迫切性,这肯定了本研究选题的价值,并将鼓舞笔者将研究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黄舒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大班幼儿失范行为指导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孙燕.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
关键词:幼儿教师;集体教学;提问
实践证明,在集体活动中,要使活动发挥其更大的有效性就必须形成师幼间良好互动落实到应答言语行为的实施上,我们首先要把教师的提问看成是与幼儿交流、沟通的时刻,教师要抱着愉悦、分享的态度来看待幼儿的任何回答,从而营造出善于接纳和开放的教学氛围,有鉴于此,笔者选取以怎样提升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为命题,首先探讨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种类现状,然后分析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提升幼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的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一、运用象声词、叠音词提升感染力
在教学主体阶段,象声词、叠音词的使用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用得恰当可以引起幼儿注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联想、回忆,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色的感觉。
例如:(背景中班音乐活动一一“青蛙合唱”)
(一教师弹奏钢琴曲《青蛙合唱》的第一部分,另一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乐曲)
T:“呱呱呱呱,呱一,呱呱呱呱,呱一.~…远处传来了青蛙的叫声,声音渐渐近了,原来是一只小青蛙和一只老青蛙在唱歌,他们一边唱歌还一边欢快地跳来跳去,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小青蛙来唱歌吗?”(教师继续弹奏乐曲,幼儿欣赏,随后幼儿能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对乐曲的感受)
可见,象声词和叠音词的运用促进了幼儿的理解,其描述增强了教学提问的时效的同时,也增强了问题的感染力。幼儿教师可在保持句子合理通畅的前提下,将语言精简成以名词、动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名词和动词以叠声词、象声词的形式勾画出简洁、押韵、生动、形象或场景,以帮助幼儿理解。
二、针对针对具体操作材料进行提问,做到问之有物
这类提问常用“是什么”“有什么”“怎么样”这一类疑问词引出,着重考察的是幼儿对教学材料的感知,而不是随意提问。这类提问所提的问题属于低认知层次的问题,幼儿只需通过视觉、听觉或触觉,将观察或感知到的事实、现象说出来就可以回答。
例如:(背景小班科学活动—“认识萝卜”)
(教师带来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幼儿每人一个萝卜观察,导入阶段幼儿已经知道萝卜的名称)
T:“看一看,萝卜长什么样?
T:“萝卜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运用此类提问要注意的是做好充分的教具材料准备,使全体幼儿能观察或感知到要感知的事物,形成一个事物的表象。这类提问一般在需要借助材料辅助开展教学的时候使用得最多。
三、引发幼儿对生活经验分析、推理的提问
这类提问主要考察的是幼儿对事物间因果联系的理解、对事物的概括以及演绎能力,它往往是用“为什么”“表现在哪儿”这类疑问引出。要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幼儿对所接受或记忆的资料、信息作出分析或统整。
例如:(背景中班看图讲述一一“春天”)
(幼儿描述图片内容)
T:“这幅画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T:“你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案例的提问是一个演绎型问题,它要求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答出抽象概念中的具体表现,对于问题的回答都要幼儿调动自己的思维进行判断、推理、分析和比较,最后能得到教学内容中没有直接给出的信息。一般来说,此类问题的提出经常采用追问的形式帮助幼儿分析,还可以用反问、逼问来引导幼儿反复、认真地思考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件事。
四、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幼儿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集体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不仅要设计好单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好问题序列,问题序列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递进式问句系列:初问浅显,幼儿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这是幼儿园目前经常采用的方法;另一种是渐退式问句系列:开始提出一个较抽象较一般的问题,以引起悬念和产生整体印象,当幼儿不能正确回答时,再逐步具体化,直到幼儿做出正确回答,后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得较少,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机关保育院大班常识教学活动――奇妙的变化(此活动也获得了广西南宁市幼儿教师“创新杯”教学活动竞赛一等奖)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教学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提问:①白纸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幼儿往涂过米汤的白纸上刷稀释过的碘酒,碘酒与米汤发生化学反应,白纸显现不同颜色)②为什么图案会消失?(幼儿在不知情下使用石灰水,使之与白纸上原来显出的图案发生化学变化)③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穿着米汤衣服藏在树林里的怪兽?④怎样消灭怪兽?整个活动过程通过渐退式问句系列,引起幼儿的悬念,使之对这些化学变化产生整体印象,主动的获取知识。
2.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层次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当笔者深入到集体教学活动中时,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线教师对掌握好教学问题提示语的迫切性,这肯定了本研究选题的价值,并将鼓舞笔者将研究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黄舒华.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大班幼儿失范行为指导方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孙燕.幼儿园教师教学语言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3]范丽恒.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及其改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