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萨满”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m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即将开幕的2014年上海夏季音乐节(MISA)中,爱乐者们定能接受一次灵魂与肉体的洗礼——苏格兰打击乐演奏大师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将首次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演奏打击乐协奏曲《萨满》。
  伊芙琳·格兰妮从八岁开始逐渐丧失听力,十二岁时完全失聪,但这些并没能阻止她成为世界级的演奏大师。她是位全职打击乐独奏家,曾与不同界别的乐人合作演出,比如流行乐的比约、波比·麦法连、史汀,钢琴大师艾思,班卓琴手比拉·费里克,英皇合唱团等,亦经常以独奏家身份与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同台演出。格兰妮灌录了二十五张个人唱片,其中两张荣获格莱美奖;她曾委约不少名家为她作曲,总共创作了一百余首打击乐独奏作品。格兰妮参与不少电视、电台节目,包括《科技娱乐设计思想集》(TED)等。她对声音的独特看法,可见于名导演利达斯玛的电影《触摸声音》中。她也是世界知名、广受欢迎的教育家和演讲者,推动积极的人生态度,透过声音治疗沟通媒介的角度来探索世界。
  《萨满》是一部为伊芙琳·格兰妮度身打造的作品,为打击乐独奏与交响乐队而作。2011年1月28日,《萨满》由伊芙琳·格兰妮与加拿大温尼伯交响乐团首演于乐团的新音乐节;2012年5月20日,《萨满》由马来西亚青年作曲家江赐良改编成为打击乐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版本,仍由伊芙琳·格兰妮担任打击乐独奏,并携手台北中乐团在中国台湾演出。
  作曲家何志扬说:“萨满用超自然的力量修补人类的灵魂,继而医治人类的肉体。伊芙琳·格兰妮的每一场演出都能给予观众精神上的滋养。对我来说,格兰妮就是当代的萨满,这也是我写作这部作品的原因。”作曲家何志扬一直痴迷于土著文化的音乐及萨满教的概念,萨满被认为是人类与神界之间的媒介,并通过咒语、舞蹈或音乐的方式治疗灵魂、身体上的疾病。在这部作品中,打击乐独奏家就扮演了萨满的角色。


  整部作品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乐章:“仪式”
  乐章以展现独奏者拥有“萨满”的能力。一声清脆的指钹声扣开了神秘世界的大门,整个乐队营造出各种空灵清澈的音色,伴随着由远及近的人声,打击乐独奏正式进入到乐章中。当她对观众施以“咒语”时,音乐开始变得越来越活跃,并由此带领我们从原始部落庆典的古老舞蹈现场来到现代的喧嚣之中。
  第二乐章:“幻想曲”——“怀旧”
  第一部分“幻想曲”由独奏者抓住作品中的一个动机、一个元素自由地即兴演奏。以马林巴为主融入颤音琴及音束等乐器的悦动音色交替,勾起无限想象。
  第二部分“怀旧”的灵感最初来源于巴贝(Doug Barber)的摄影作品《老人看着窗外夕阳》、勒斯梅克(Luc Leestemaker)的绘画作品《航行者 7号》以及一幅同样命名为《航行者》的诗句插画作品,作曲家希望通过音乐将自己与观众都带到那回忆中的情感空间。


  插曲:“咒术的精神”
  乐曲中使用了大量的镲类打击乐器,开发了众多其他金属类打击乐器的演奏可能性。此时独奏者与乐队都准备着唤起即将爆发的高潮。
  第三乐章:“火舞”
  乐章开头强有力的管乐齐鸣以及充满力量的鼓声预示着最终能量的释放。乐章中段使用了大量的马林巴快速演奏段落,以表现在精神世界里上天入地、脱离现实世界的束缚。最后阶段由乐队先注入有力的律动,随后独奏家加入到纯鼓段的激烈演奏中,其中运用了大军鼓、通通鼓、邦加鼓、康加鼓、排鼓等大量鼓类的组合演奏形式以展现原始、狂野的极度兴奋状态。整曲以乐队契合鼓点节奏律动的齐奏收尾,达到彻底的内心释放。
  当一位欧洲打击乐大师遇上中国民乐团会怎样?答案就在这场音乐会中。也许,在聆听这场音乐会时,我们也应抛开一切世俗束缚,或是甩开双脚,或是席地而坐,敞开心扉跟随台上的演奏家们感受音乐脉搏,更好地体察中西文化交融碰擦的火花。
其他文献
德彪西,享誉世界的法国作曲家,他所写的两册二十四首前奏曲在钢琴文献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经常成为各大唱片和音乐会的上榜曲目。据我目前所听过和了解的,有一百多张唱片录制了德彪西的前奏曲,其中包括全集录制和多次录制的版本。而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册第七首《西风所见》,不同于作曲家绝大多数的作品,它全曲充斥着“李斯特”式的技巧,音调和语言又完全是德彪西的。这样一首看似矛盾结合体的作品,非常具有演奏和欣赏价值
期刊
2010年,曾任EMI Classics总裁的彼得·阿尔瓦临危受命,出任风雨动荡中的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总监。这位继承沃尔特·莱格衣钵的“老革命”在EMI Classics有着彪炳战绩,却在萨尔茨堡遇到了新问题。两位中层干部的经济丑闻和其中一位的自杀使得音乐节内部四分五裂,柏林爱乐乐团与音乐节理念不合渐行渐远最终导致塞蒙·莱托与乐团宣布2013年撤出复活节音乐节再为当头一棒,彻底改变了卡拉扬自19
期刊
赫尔曼·格茨,又一位曾被人遗忘、最近重新被人发现的十九世纪音乐家。  赫尔曼·格茨(Hermann Goetz),德国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评论家,1840年12月7日出生于克尼斯堡(K?ningsberg)。当时,克尼斯堡属于东普鲁士领地的一部分,后来成了德国东部最大的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法联军轰炸了该城,严重损坏了城市建筑。大战结束,克尼斯堡划归苏联。1946年,克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拉(
期刊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一场“中外经典歌剧选段专场音乐会”与观众见面了。在这里,欧洲古典歌剧与中国现代歌剧相遇,三段中国歌剧与四段西洋歌剧同台演出,古典性与民族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响合鸣,相映成辉,呈现出一个五彩斑斓的歌剧大世界。  音乐会上,不仅有极易引起共鸣的中国民族歌剧选段——《白毛女》《江姐》《原野》,还有极富戏剧表演张力的来自西方的名家名作——多尼采蒂的意大利浪漫
期刊
2013年过后,知道威尔第的国人应该会比之前多很多,那张高帽大胡子的画像几乎被贴得到处都是。听过威尔第著名唱段、看过威尔第歌剧的国人也会比之前多很多,席卷世界的“威尔第诞辰两百周年”纪念演出,绕不开中国这个大好市场。于是,《茶花女》《奥赛罗》《纳布科》《安魂曲》,还有此起彼伏、曲目让人流口水的纪念音乐会,惹得全国乐迷们一片雀跃。  就在大伙儿合不拢嘴的时候,上海大剧院大修之后的开幕歌剧爆了个大冷门
期刊
随着2013年内全套勃拉姆斯交响曲演出的成功,包括在莱比锡的演出、欧洲的巡演和Decca公司全球发行的唱片,意大利指挥家里卡多·夏伊发扬光大莱比锡指挥学派精神的目标已经宣告实现。不管夏伊以后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他都能凭着这段在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的成就扬名立万,载入乐史。  2005年,夏伊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音乐总监的位置上卸任,到德国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任音乐总监。
期刊
乐评其实没什么用。对于听不懂音乐的人,乐评同样也看不懂;对于能听懂音乐的人,不需要看乐评。真正需要乐评的是被评的音乐家和团体,就像企业需要宣传、产品需要广告,这类“乐评”业内叫做“软文”。  乐评其实又很有意义:让不能亲历现场的人看过文章能够如临其境,让面对浩如烟海的唱片版本不知所措的人能够理出头绪,让被宣传口号和软文洗脑的人能够重新回归理性与独立思考。但这样的乐评太难写,写出来看的人又很少,于是
期刊
从《英雄》《命运》到《皇帝》  二十六岁时,我的听觉开始出现问题。每当受不了耳鸣的折磨时,我就把整个头扎进冷水里来保持清醒。三十岁以后,我对声音的感觉越来越模糊,这严重影响了我的钢琴演奏和社交生活。1802年4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迁居到维也纳北方的郊区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逃开夜夜笙歌的帝都,尝试着减少演奏和应酬,专心创作。1802年10月6日,我对病痛的忍耐到达了极限,突
期刊
与那些留着长发、风度翩翩的指挥相比,一直以平头示人的吕嘉多了几分干练与霸气。当谈及对现今古典乐坛的看法时,他颇为心直口快:“现在全球古典音乐的氛围是把生意做到极致,而这样的后果就是不管艺术。艺术家自己对艺术没有要求就会很危险,因为经理人是不会把艺术家单纯当成艺术家看待的。尽管他们很尊重艺术家,但艺术家对经理人而言更像是期货与股票。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分工越细,对经理人的回报也就越大。艺术水平已经不
期刊
丽斯·德拉萨勒(Lise de la Salle)——法国新生代女钢琴家,1988年生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很小就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四岁开始学习钢琴,九岁时,法国电台直播她的首场音乐会,十三岁时她和乐队合作演奏贝多芬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青少年时代就已经囊括国际国内多个比赛的重大奖项。丽斯曾经师从尼米洛维斯基(Pascal Nemirovski)、雷切(Pierre Réach)和吉纳维芙(G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