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教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授课灵活度更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较小学阶段来说也有了较大提升。基于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采用问题导向策略能够顺应学习思路的转化要求,提高课堂学习的吸收效率。本文将简要指明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使用问题导向策略时存在的问题,并从设置问题情境,完善提问手段和组织多维互动,培养问题意识等两个层面来具体阐述问题导向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引言
所谓问题导向策略,即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置一系列层层相嵌且富创造力的问题任务和思考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阶段,它所面对的是一批不喜常规、有自主思考能力且对情境反应敏感度较高的学生,正确积极地使用问题导向策略能够有效处理这一转变。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当抓住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在日常语文教学时便善用细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提问手段,积累教学经验。
一、当前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尽管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已基本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意识到了问题导向策略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陷入了固定化、表面化和单维化的泥沼,削弱了问题导向策略的应有效用,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对该策略的理解尚不深入,对其灵活、巧妙、系统的特点把握不足。具体而言,这些遗憾之处主要有三类表现形式。
其一,提问方式固定化,反响了了。首先,许多教师习惯在不同类型的课文讲授中采用同一种发问方式和发问角度,无视了课本内容的多样性。其次,由于教辅资料或过往教案会提供相应思考问题,因此教师选择照搬进当前的课堂,忽略了学生已提前解答或重复解答的可能性,从而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这些提问方式的固定化都难免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若无人响应,还会给教师带来自问自答的风险,使得提问无效化。
其二,策略使用表面化,启发不强。
其三,提问方向单维化,缺乏互动。
二、设置问题情境,完善提问手段
问题导向策略是一种动态而灵活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果把问题导向策略视作一个个孤立的发问,则与在试卷上答题无异。因此,如何自然地在课堂内导入问题情境,并有机地将所有问题进行整合便成为个中锁钥。
首先,情境导入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思考氛围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之前,教师便应当做好预备工作,比如在教授《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播放与火山活动、行星撞击、恐龙灭绝等相关的短片动画,创设出与课堂将要探讨内容相符的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想象空间。
其次,提问手段的高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反馈的强度,教师应主动探寻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提问方式。其一是开放提问法。开放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设置问答时避免封闭式的提问,如“是否”、“对错”、“有没有”这类提问模式,而可以尝试设置能够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切身问题。
其二是串联提问法。一堂语文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所教授的每堂课往往都已搭建起自身独特的知识网络,故而教师在教授时应当随时留意其提问是否已经游离于构建起来的知识网络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检查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递进等相关关系,以保证在学生回答各个问题之后能够领悟到贯穿其中的线索,自行把知识点勾勒为有机的整体。
其三是比较提问法。通常来说,异同比较在探查细节方面有独到功用,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手法进行探究能够切实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异,提高其判断能力。
三、组织多维互动,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活跃思考的氛围需要由教师引导和学生回馈来共同营造,如何组织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发掘自主解惑的潜力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点。问题导向策略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组内互动与组间竞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自主性与积极度往往更高,能够跳脱出教师与课本的发问定势来拓宽思考范围。
具体而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列出几个彼此相关的思考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别,让他们选取其中之一进行组内讨论。且注意不要使分组形式固定化,尽量每次将学生们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中,以刺激独特的思维碰撞,保证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课堂组间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四处走动,随机参与小组指导:一方面,参与者的身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课堂交流氛围,拉近师生间的沟通距离;另一面,指导者的身份方便教师在小组思考陷入困境时予以些许点拨,并把控整个课堂的讨论节奏,防止思考脱节、聊天应付、过度争吵等情况发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口头上和肢体上的言说,對学生提出的想法先予以鼓励,并以“再发问”作为回应而以非直接否定的方式来推进思考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后续工作也十分重要,教师不但应该综合各个小组的解答,勾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还应发起小组间的论辩,比较解答思路的差异,并让学生自主判断哪一种解答是更贴合文本的。通过一场完整的多维互动,学生才能够自适地意识到思考的乐趣,在以后的各类情境中拥有问题意识,并且,经过激烈的思维交锋与争辩后获得的答案往往可以更深刻地印在学生的知识面板中。
结束语
《淮南子》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问题导向策略正是秉持着这一原则协助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组织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被尊重、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在问题导向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过往呆板教学模式的禁锢,获得了舒展灵性的空间。引导学生受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敢于质疑与发问,无疑是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条明路,而这种问题意识的凸显无疑在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颇为珍贵的。
参考文献
[1]华松波.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向策略例谈[J].备课参考,2016(5):27-29
[2]孙鹤.问题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7(2):95-96
[3]张丹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教师角色的定位[J].科教导刊.2015(6):47-48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引言
所谓问题导向策略,即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置一系列层层相嵌且富创造力的问题任务和思考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求知兴趣和学习热情。初中语文教学不同于小学阶段,它所面对的是一批不喜常规、有自主思考能力且对情境反应敏感度较高的学生,正确积极地使用问题导向策略能够有效处理这一转变。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应当抓住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对症下药,在日常语文教学时便善用细节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并根据学生反馈不断完善提问手段,积累教学经验。
一、当前教学策略中的问题
尽管当前初中语文的教学已基本打破了传统课堂中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意识到了问题导向策略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陷入了固定化、表面化和单维化的泥沼,削弱了问题导向策略的应有效用,究其原因,仍然是教师对该策略的理解尚不深入,对其灵活、巧妙、系统的特点把握不足。具体而言,这些遗憾之处主要有三类表现形式。
其一,提问方式固定化,反响了了。首先,许多教师习惯在不同类型的课文讲授中采用同一种发问方式和发问角度,无视了课本内容的多样性。其次,由于教辅资料或过往教案会提供相应思考问题,因此教师选择照搬进当前的课堂,忽略了学生已提前解答或重复解答的可能性,从而无法激起学生的思考欲望。这些提问方式的固定化都难免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若无人响应,还会给教师带来自问自答的风险,使得提问无效化。
其二,策略使用表面化,启发不强。
其三,提问方向单维化,缺乏互动。
二、设置问题情境,完善提问手段
问题导向策略是一种动态而灵活的教学手段,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如果把问题导向策略视作一个个孤立的发问,则与在试卷上答题无异。因此,如何自然地在课堂内导入问题情境,并有机地将所有问题进行整合便成为个中锁钥。
首先,情境导入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思考氛围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进入创设的问题情境之前,教师便应当做好预备工作,比如在教授《被压扁的沙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几分钟播放与火山活动、行星撞击、恐龙灭绝等相关的短片动画,创设出与课堂将要探讨内容相符的情境,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与想象空间。
其次,提问手段的高明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反馈的强度,教师应主动探寻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提问方式。其一是开放提问法。开放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设置问答时避免封闭式的提问,如“是否”、“对错”、“有没有”这类提问模式,而可以尝试设置能够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切身问题。
其二是串联提问法。一堂语文课程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所教授的每堂课往往都已搭建起自身独特的知识网络,故而教师在教授时应当随时留意其提问是否已经游离于构建起来的知识网络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检查问题与问题之间是否存在递进等相关关系,以保证在学生回答各个问题之后能够领悟到贯穿其中的线索,自行把知识点勾勒为有机的整体。
其三是比较提问法。通常来说,异同比较在探查细节方面有独到功用,教师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手法进行探究能够切实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细微差异,提高其判断能力。
三、组织多维互动,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活跃思考的氛围需要由教师引导和学生回馈来共同营造,如何组织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发掘自主解惑的潜力便成为了其中的关键点。问题导向策略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在组内互动与组间竞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考自主性与积极度往往更高,能够跳脱出教师与课本的发问定势来拓宽思考范围。
具体而言,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课本内容列出几个彼此相关的思考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组别,让他们选取其中之一进行组内讨论。且注意不要使分组形式固定化,尽量每次将学生们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中,以刺激独特的思维碰撞,保证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在课堂组间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四处走动,随机参与小组指导:一方面,参与者的身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课堂交流氛围,拉近师生间的沟通距离;另一面,指导者的身份方便教师在小组思考陷入困境时予以些许点拨,并把控整个课堂的讨论节奏,防止思考脱节、聊天应付、过度争吵等情况发生。
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口头上和肢体上的言说,對学生提出的想法先予以鼓励,并以“再发问”作为回应而以非直接否定的方式来推进思考过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小组讨论的后续工作也十分重要,教师不但应该综合各个小组的解答,勾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还应发起小组间的论辩,比较解答思路的差异,并让学生自主判断哪一种解答是更贴合文本的。通过一场完整的多维互动,学生才能够自适地意识到思考的乐趣,在以后的各类情境中拥有问题意识,并且,经过激烈的思维交锋与争辩后获得的答案往往可以更深刻地印在学生的知识面板中。
结束语
《淮南子》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问题导向策略正是秉持着这一原则协助教师进行初中语文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组织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得以被尊重、自主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更为关键的是,在问题导向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摆脱了过往呆板教学模式的禁锢,获得了舒展灵性的空间。引导学生受问题驱动自主学习、敢于质疑与发问,无疑是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条明路,而这种问题意识的凸显无疑在整个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是颇为珍贵的。
参考文献
[1]华松波.中学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向策略例谈[J].备课参考,2016(5):27-29
[2]孙鹤.问题导向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内蒙古教育,2017(2):95-96
[3]张丹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基本要素及教师角色的定位[J].科教导刊.2015(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