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墙》艺术性的象似性解读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ert198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修墙》一诗中,弗罗斯特在诗篇的结构上作了巧妙的安排,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帮助揭示诗歌的主题思想,而这种独具匠心的文字选择和结构安排不仅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同时也映射了诗人的思维流程。从认知角度看。《修墙》是一首象似性极强的诗歌,本文拟从顺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来解读《修墙》的艺术魅力以及这些艺术语言文字的选择和安排所体现的深邃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修墙》;象似性;艺术性;主题思想
  
  1.引言
  
  象似性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广泛存在于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层面。而作为诗性语言代表的诗歌语篇则存在着更加丰富的象似性。从语言的象似性角度分析和解读语篇,不仅能从本质上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而且还有助于读者从本质上理解和还原作者对语篇思维的构建和对语言文字的选择,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诗性语言符号的选择和安排所体现的语篇内涵和作者的话语意图。
  被誉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乡间哲学家”和“农民诗人”的罗伯特·弗洛斯特多以美国新英格兰的乡村风光如树林、村庄、农舍等为背景题材,运用朴实的语言、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段,以及传统的无韵体和押韵的四行诗等形式把他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尤其是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人性的压抑、不安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人们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等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之中,因此他的诗作多蕴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层思考。
  《修墙》(Mending Wall)是弗洛斯特的诗集《波士顿以北》(North 0f Boston)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弗罗斯特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以极其口语化的风格和第一人称的叙事形式讲述了叙述者“I”与邻居“he”之间为是否修补在冬天里倒塌的墙所展开的讨论。其实,这首诗表层上是探讨日常的“修墙”事件和邻里之间对“墙是否有必要存在”的分歧,而深层上则是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作者也是希望借生活中的“修墙”小事从而探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无疑这首看似浅显易懂的诗歌却蕴藏着深邃的内涵。此外,为了更好地体现诗歌的主题,弗洛斯特对诗歌的结构也作了特殊的安排,同时还运用大量的重复和象征等修辞手段来表现其主题思想。
  鉴于此,本文认为,这首诗歌不仅含有丰富的语言象似性,而且从语言的象似性角度来解读《修墙》的艺术结构和意蕴内涵,将更有利于读者从本质上理解这些特殊的语言符号的安排对反映作者意图及烘托该诗的主题所起的作用,同时也为读者解读这首诗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修墙》艺术性的象似性解读
  
  诗歌是最充满艺术张力和想象力的语言。为了充分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诗人常常会利用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的安排让人产生联想即从语言形式想到客观事物,从而加快加深读者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其中,诗人会利用词、句乃至语篇等的声音和形状与它们所代表的内涵的相似性来取得特殊的诗歌效果。在《修墙》一诗中,作者弗罗斯特就是在诗篇的结构上作了巧妙的安排,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来更好地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而这些文字的选择和独具匠心的安排不仅展现了诗歌的艺术美同时也映射了诗人的思维流程。下面笔者从顺序象似性。对称象似性,数量象似性以及隐喻象似性来解读《修墙》的艺术魅力以及这些艺术语言文字的选择和安排所体现的深邃的主题思想。
  
  2.1《修墙》叙事艺术的顺序象似性解读
  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是指语言成分的排列顺序照应于现实世界或概念世界中实际事物的发生顺序或逻辑顺序(沈家煊,1993)。也就是说,语篇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他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该原则主要包括时间顺序象似性和空间顺序象似性。时间顺序象似性可以理解为语言结构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他们所表达的自然事物的实际状态,这种线性形式所体现的成分序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如恺撤的名言:“Veni,vidi,vici(我来,我看,我征服)”中的三个成分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一致,就体现了语言符号的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本文主要从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出发,揭示诗人对世界自然现象顺序的观察,有利于读者对诗歌叙事艺术的理解。
  《修墙》以“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 love 8 wall”(有什么东西不喜欢墙)展开全诗,引出作者要探讨的问题,同时也为后面双方矛盾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诗歌接着描写了石墙破坏的情形和原因以及补墙的过程;紧接着,诗歌陈述了叙述者“I”与邻居“he”对墙的不同认识,“I”反对修墙,并认为“砌墙的地方我们本用不着墙”(There where it is wed0 not need the wall),而邻居“he”却认为“墙高有睦邻”(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这也展现了双方的矛盾;诗篇最后阐述了叙述者“I”尝试图说服对方接受“砌墙的地方我们本用不着墙”的观点并批评了他那种顽固不化的守旧思想“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并突出了不可改变的双方矛盾。概括起来,这首诗的叙事过程是:倒墙——修墙——修墙的商讨与分歧。显然,作者采用了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的叙事形式,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这种结构安排不仅加强了诗歌叙事的连贯性,同时也有利于读者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生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复合体,且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形体现在“墙”的双重作用和人们对待“墙”的双重态度中,且人与人之间根深蒂固的思想矛盾和心理隔阂并不会因为时间的变迁而消除。
  
  2.2《修墙》结构艺术的标记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解读
  标记象似性是指在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有理据的基础上,在形态和句法上有标记的范畴必然在语义上也是有标记的。所以,有标记象似额外的意义。用有标记语言项代替无标记语言项实质上是对常规或习惯的违背,如语篇中不合常规的句法搭配、别出心裁的修辞手段等都是偏离常规的变异,其目的是获得“突出”或“偏离”的文体效果,使语句带上一定的文体色彩。由于偏离常规的标记性语言成分、形式或结构象似于额外意义或特殊意图,所以标记象似性对于表现诗歌结构的艺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修墙》一诗中,读者不难发现诗人对诗行的句子结构也作了特殊的安排,也就是说作者选择了有标记的语言和句法范畴,诗人这样做当然是为了更好地映照诗歌的内容、传达诗歌的主题。诗行中的第一句“Something there isthat doesnt love a wail”特别引人注目。作者的这行诗并没有使用正常的句子结构而是采用了倒装句式,把something倒置并放在诗歌最显眼的位置。显然作者在这里使用了有标记语言项不仅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更深刻的用意在 于作者在诗歌的开头却用something这样一个异常模糊的字眼。所以。一开头的这种有标记项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引发了读者的思考:something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神秘东西?这种偏离常规的语言现象在文学作品中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美学效果同时也会产生很好的心理效果。而在诗行的结尾处,作者却用了一个结构异常工整且非常肯定的句式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来结束全诗,从而与第一句形成一个呼应。同时也凸现了矛盾双方对“墙”的对立态度。可见,作者这种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正象似了邻里之间不断的矛盾冲突和无法消除的心理隔阂。
  对称象似性(symmetric iconleity)是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具有对称性(赵艳芳,2001)。在诗歌语篇中,对称象似主要借助对比(contrast)、排比(parallelism)和回环(regression)等手法得以实现。Norman(1999)认为,人类具有对称欲望,这种欲望的根源在于人体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对称性。因而,人类的对称欲望在本质上是象似性的,反映在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上对对称象似性的追求。而语言形式上的对称,除了会产生视觉上和听觉上的形状美和音韵美之外,还会传递内容上的意境美和连贯美。潘学权(2008)认为,在文学语篇中,文本单位中的词、句、段落的排列以及整个语篇的框架结构不是任意的,任何一种特殊的排列都包含内蕴、以形示意。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尤其讲究诗行的排列,且其排列结构往往包含着丰富的内蕴,充分体现了“以形示意”的形式美。在《修墙》中。为了更加突出双方矛盾的对恃,弗罗斯特也采用了句子结构上的对称性,这种结构不仅体现诗歌的艺术魅力,而且也映射着诗歌的意蕴内涵。本诗中使用的对称结构如下:
  第10行诗句:No one has seenthem made or heardthemmade;
  第16行诗句:To each the boulders that have fallen toeach;
  第24行诗句:He is au pine end I am apple orchard;
  第33行诗句:What I was walling in or walling out;
  第10行诗句平行结构的seenthemmade和heardthemmade的对比强调了使墙产生裂缝的某种未知力量,以此加强开篇诗句“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第16行诗句中的句首与句末的两个toeach的遥相呼应,不仅使句式平衡,同时也象似于“被墙隔离的邻里之间的两个孤寒个体”。第17行诗句中的作者将“石头”比作“面包”和“圆球”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墙或砌墙的石头的矛盾情感:一方面,墙的存在犹如生活中的“面包”,体现了邻居的思想“墙高有睦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用石头砌起来的墙也有碍于双方的游戏(球常常是游戏的象征)或相互之间的交流。第24行诗句中的“He”和“I”、“pine”和“apple”的对比更加凸现了双方的矛盾和“修墙”的非必要性。第33行诗句中的walling in和walling Out的对比,也进一步体现了作者的“围在墙里面的是田地——财产,而隔在墙外的却是友谊和彼此的信任”的主题思想。
  总之,作者大量使用这些有标记和对称结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双方之间的矛盾和分歧的主题思想。可见,从标记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的角度将更加有利于读者来理解《修墙》中的语言选择和结构安排的艺术魅力和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涵。
  
  2.3《修墙》文体艺术的数量象似性解读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符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也就是说,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反映概念结构的复杂程度,即语言符号越多,代表的概念和意义也就越多。与一般的日常语言不同。重复常被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手段,用以传达作者特殊的更多的思想内容。显然,重复是文学家对语言常规有意识的违背,但重复的运用是为了用更多的语言符号形式承载更多的语义内容,即语言符号形式与内容之间具有数量象似性。
  在《修墙》中,“I”被重复14次,邻居“he”被重复7次。诗歌中的“I”和“he”的出现不是简单的重复,他们的频繁出现其实是构成了两种对立态度的一次次的较量,同时这种重复也使整首诗为围绕着两者的冲突形成一个整体。在该诗中,另外一个重复达9次之多的就是本诗中的主题词“墙”。“墙”实质上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隔阂的不可避免性。此外,第14行的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again和第15行的We keepthewallbetween us as we go。在这两行诗歌中,作者连续使用了the wall between us。尤其是第二个the wail between us的重复从声音和意义上强调了“我们之间的墙”不仅从形式上而且从精神上阻碍着两位邻居的相遇和交流。读者不难看出,诗中两个最重要的句子Something there i8 that doesnt love a wail被重复了两次和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被重复了三次。“Somethingthere isthat doesntlove awall'’的第一次出现含义非常模糊,从而引发读者的思考;第二次的出现其意义就大大丰富了。细心的读者此时已深切感受到,“I”不喜欢界墙的绝对不是野兔、猴子、松鼠等一类的走兽,而是人心目中所向往友善、和睦的愿望——这也强调了诗歌的主题思想。而“Good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的第一次出现只是表达了邻居的思想和对墙的观念;但第二次的出现则强调了邻居的不同态度;而它最后在诗歌末尾的再度出现则明确表明了邻居的观点:高墙出睦邻(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这两句都是揭示主题的句子,巧妙地点明和加强了该诗的主要矛盾与冲突——诗人和邻居对于“修墙”持完全对立的态度。所以,“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在诗中的三次出现,而且以此结尾,也使得邻居顽固不化的思想和性格跃然纸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数量象似性的角度来解读文学语篇中的重复手段,能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选用这样一些文学手段来表现其主题的原生态的心理认知轨迹,对文学语篇的解读起到了本质性的作用。
  
  2.4《修墙》主题思想艺术的隐喻象似性解读
  隐喻象似性是指“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赵艳芳2001:161)。李鑫华(2005)指出,隐喻象似是利用通过两事物之 间的相似性内涵隐喻的导入来促进人们对语言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象似性的关注与理解。可见,隐喻象似由于是靠熟悉的事物引起听众联想来传达意义,具有形象表达并且借助共同熟悉的事物给听众以亲切感这样的优势,所以对读者理解语篇有很大的帮助。
  在《修墙》中,读者也不难发现,诗人多次提到“墙”。那么,从隐喻象似性角度而言,作者是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阻止牲畜践踏果园、保护人们的安全的“墙”这一事物,来指代人与人之间精神上和思想上存在着巨大的隔阂。在20世纪现代化的美国社会里,虽然人们的物质富足,但人与人之间却缺乏交流。诗人正是借“拆墙”来映射必须消除阻碍了人们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无形障碍。在中西文化中,墙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有形和无形的屏障的象征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中国的长城、德国的柏林墙。可见,作者表层上是在探讨邻里之间“砌墙的分歧”,而深层上则是探讨人与人之间思想和观念的差异和分歧。正是“砌墙的分歧”与“思想的隔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象似性,所以,通过这种象似性的解读,读者便能够领会作者赋予“墙”的深刻内涵,也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达到了与作者在思想上真正的沟通、交流和共鸣,最终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此外,作者在描写邻居时,还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即“an old-stone savage armed”。在这里,诗人把邻居手拿石头的形象比喻成旧石器时代武装的野人是有理据的。石头的本质是坚硬不摧,这与邻居固执的性格不无相似之处,无论作者怎么劝说,他只恪守他父辈留下的祖训“Good fencesmake good neighbors”。另外,savage armed一词也将其古板守旧的个性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可见,隐喻象似性架起了一座帮助读者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周围世界与文学作品内涵的认知桥梁。此外,运用隐喻象似性来理解诗人所使用的象征和比喻,可以使读者更加本质地理解诗人在这样一个内容简单的诗中所表达的深邃思想,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更加利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4.结语
  
  《修墙》所处的文化语境是20世纪现代化的美国社会,虽然其工业繁荣、物质丰富,但人们的心灵却受到了种种压抑,内心的不安和孤独使人们产生了对自由轻松的生活向往。鉴于此,弗罗斯特借“修墙”一事的叙述来体现工业现代化下人们的生存状态。象似性是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和理解语言,所以本文认为,从象似性的角度来解读弗罗斯特的《修墙》,将更有助于当代读者从本质上理解作者诗歌中语言文字的选择和安排所体现的深刻社会内涵。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普瓦里耶.弗罗斯特集[c].曹明伦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
  [2]程爱民.2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74,175
  [3]洪 琪.弗罗斯特诗歌的象似性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3
  [6]蓝 纯.认知语言学与德喻研究[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5
  [7]潘学权.从语言象似性角度解读《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3
  [8]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9]杨 晴.浅谈英语诗中的语言象似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152
  [10]张丽娇.评罗伯特.弗洛斯特的《修墙》[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12:20-21
  [1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译文在追求形同与意合时总是游离于不同的翻译策略之间,翻译策略随翻译目的变化的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融合与超越,如何将其在高职院校任务型教学模式中应用实施,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翻译策略;任务型教学;高职院校    一、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以语言转换性为核心并兼有艺术再造性、信息传递性、审美交际性、社会交往性、文化交流性等多重性质的人类活动系统,由译者、原文作者、译文读者、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特点的分析,认为在采用具体教学方法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教师自身实际。在思政课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一要端正教学态度,二要尊重学生,三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大量的论文和著作几乎涉猎了思政课教学的各个方面,然关注独立
期刊
摘 要:为了了解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实施了调查,本文特为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做一个报告。调查涉及学生干部队伍的价值观、所具备的素质、锻炼方式、有无培训、教师指导情况、影响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的外在问题和自身因素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依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广西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发展现状    为了解新时期广西高校学生
期刊
摘 要:教学督导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指导、评估、反馈和参谋作用。目前,军队院校在发挥这些职能作用中还存在着督导观念落后,制度不健全,督导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和督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充分发挥督导工作的职能作用,应该在更新观念、健全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和完善督导方式上下功夫,有突破。  关键词:督导职能;教学状态;质量管理    教学督导,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对于规范教学管理,促
期刊
摘 要:写作作为英语学习中四项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英语教学和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更是语言学习评价的重要项目。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英语写作教学已经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关系入手来浅析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策略与技巧。  关键词:写作;语言输入;语言输出;策略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写作是语言
期刊
摘 要:引领文化,是大学最神圣的历史责任。推动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对接,大学文化的发展紧紧依托城市文化的发展,城市文化的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大学文化的引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具体在五个方面实行对接:即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实行对接;在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方面实行对接;在优秀人才、管理干部方面实行对接;在文化产业方面实行对接;在市民素质方面实行对接。  关键词:城市文化
期刊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数据库原理课程作为甘肃政法学院的精品课程,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之上的。本文介绍了甘肃政法学院数据库原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探索了数据库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想和方法,总结了在课程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精品课程;教学模
期刊
摘 要:广告翻译是新兴的翻译领域。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包括对外广告宣传在内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越来越受重视。不过,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我国企业的对外广告。尤其是在外文广告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而对电视的广告翻译那就不用说更少了。以下我们扼要介绍以下英文广告的基本特点,也希望大家参与讨论。文后,我们收
期刊
摘 要:自然界是人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人又是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实现者,人与自然构成了哲学层面上的双向互动关系。追求“自然’’亦即追求人性的自由,同时也是生命意义的最高体现。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哲学对自由的看法,比较其观点的异同,从而凸显出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追求自然至高境界,以求返归一个“真我”的崇高形象,多角度的挖掘他的思想和心理状态。  关键词:自然;自由;陶渊明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期刊
英语难学,学生因学习英语枯燥无味而产生厌学心理;英语难教,教师常为自己下了功夫,学生不买帐,英语成绩不佳而苦恼。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多年,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搞好英语教学的经验,现从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引导实践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从事英语教学的经验、作法。    一、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种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