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二胡作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kw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聆听孙文明几个版本的评弹开篇《杜十娘》为契机,根据自己多年教学、演奏經验,谈谈自己对孙文明及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当今二胡艺术进入到多元的创作理路下,后现代、先锋实验性的二胡等民乐创作的兴盛大大丰富了民乐曲库,但我们不能忽略传统,民乐中兴应当坚守原则和底线,对待传统曲目我们仍有责任和义务使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二胡创作;严洁敏;孙文明;杜十娘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12月,笔者曾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聆听了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的闭幕式音乐会,整场演出取名为“交融”——老中青胡琴演奏家齐聚一堂、当代与传统曲目激烈碰撞。音乐会上演了13首作品,在曲目选择的时间跨度和演出形式上也别出心裁,体现了策划者人文交融的理念。音乐会既有张尊连、刘长福、朱昌耀等演奏的《汉宫秋月》《江河水》《二泉映月》《江南春色》《苏南小曲》诸多传统作品,也有中青年演奏家黄晨达、陈军、圣风组合等演绎的《心中的阿尔金》《战马奔腾》《悲歌》《花鼓》等创作曲目甚至是新作。其中,严洁敏演奏的一曲根据评弹开篇《杜十娘》改编的同名二胡曲,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产生共鸣的原因,不仅仅是二胡演奏家严洁敏精湛的技艺、对作品准确无误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这首并不特别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二胡圈里演得、练得、教得也不多,这固然与曲目的技巧有一定难度有关)为何能抓人心、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这有作品本身的缘故,更与笔者长期思考的一个有关当代二胡发展的问题不谋而合。
  想来多年前,笔者曾从朋友处听过一张名为《民间音乐家孙文明纪念专辑》的CD光盘,该专辑由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于2000年出品并发行,其中收录了十一首孙文明先生亲自演奏的遗音,依稀记得就有孙先生亲自演奏自己改编的这首《杜十娘》。那时的印象并不深刻,只记得这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实况录音很有历史沧桑的年代感,孙先生能用一把二胡,将弹词艺术中人声和几件伴奏乐器演绎出来,细编密织、错而不乱、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声音透着那种体现个人人生经历的、犹如老树枯藤的苍劲、凄美,令人拍案叫绝。
  《杜十娘》的改编者孙文明(1928-1962)被认为是一位“尘封的音乐家”,这也难怪二胡界对《杜十娘》是较为陌生的,演之者亦少。孙文明的二胡理路与阿炳相仿,都是源自民间、扎根民间,有着极为丰厚的民族音乐积淀,是从民间走出来的音乐家。对民间音乐的熟知,才能够让这首改编自苏州弹词开篇的作品,充满江南音韵,值得反复咀嚼,其音韵感如同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
  评弹开篇《杜十娘》是蒋月泉“蒋调”的代表作,取材于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调唱腔素有苍劲深沉、遒劲豁达的风格特点,非常适合讲述这样一个深处逆境缺勇于抗争、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的青楼女子杜十娘的故事。蒋调弹词的唱腔一般上句落在do或mi、la,下句阴平字落do,阳平字落fa、sol、mi上,尤其是“fa.sol mi”的落音音型和节奏很有特点。
  严洁敏演奏的《杜十娘》,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都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孙文明先生的原意——即把蒋调弹词的味道忠实而有限度的创造出来,这和演奏家经年积累、细心揣摩、大胆探求民间音乐的句法特点和特殊韵味是分不开的。值得一提的是,严洁敏教授不仅继承了老师王国潼先生严谨细腻的演奏风格,还在中央音乐学院求学期间获得了作曲家徐振民先生的指导,取得演奏和作曲方向的双学位。二胡演奏与作曲专业的双重历练,可以帮助演奏家对作品的有更深刻地体认和把握,尽管《杜十娘》是根据传统声乐艺术移植的作品,但如果没有对乐曲结构和曲调发展深入理解,是无法如这般抽丝剥茧、精益求精的“二度创作”。
  纵观百年二胡发展,是由一代代二胡演奏家和作曲家的努力,才有了繁荣发展。乔建中在《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一文中梳理了几类二胡创作的类型,在二十世纪之初逐步确立了以刘天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二胡学派和以阿炳为代表的传统流派。1949年以后,专业音乐院校、院团的建立,确实促进了二胡艺术的繁荣,使二胡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创演模式等逐渐向西方学院式方向倾斜。以孙文明为代表的民间二胡派,在五十年代的鼎盛时期之后,便逐渐被“尘封”。
  在追求后现代、实验性的新作品不断问世的当下,漠视传统音乐,认为中国音乐一味向西方“乞灵”,并不能给胡琴音乐带来真正的新发展。当下受到西方作曲技术严格训练的一代音乐创作者们,容易迷失方向,一味追求后现代和新潮的创作,难以承担民族音乐创作中兴的重任。相反,类似孙文明的一些十分靠近传统音乐的二胡作品,却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听起来新鲜感十足。我们当代的胡琴人不能看着这些作品淹没在故纸堆里,融合和创新不能失掉底线,继续探索能够代表国人心声的民乐之路,才是当下多元民乐创作理论应当坚守的道路之一。
  参考文献
  [1]蔡仲德.出路在于‘向西方乞灵’——关于中国音乐出路的人本主义思考(续)[J].人民音乐,1999(06).
  [2]乔建中.一件乐器和一个世纪:二胡艺术百年观[J].音乐研究,2001(01).
  [3]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王静,秦拓.被“尘封”的音乐家孙文明与阿炳之艺术比较[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其他文献
【摘要】咏叹调 《我仿佛看见她在痛哭》是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第二幕的第一个男高音唱段。相较于第一幕曼图亚公爵的叙事歌《这位小姐,那位夫人》以及第四幕曼图亚公爵的抒情曲《女人善变》来说,该唱段有着不同的人物情感表达。本文从剧情分析以及演唱两个方面对男高音唱段《我仿佛看见她在痛哭》进行深度解析。  【关键词】《弄臣 》;宣叙调;咏叹调;男高音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曼图亚公爵作
期刊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手风琴表演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手风琴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教学模式遇到瓶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多元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拓展手风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就培养高等师范教育人才为目标,全面具体地对现有手风琴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手风琴;多元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识码】A  多年以来在高等专业院校
期刊
【摘要】民族打击乐小组课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产物, 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趋势。关于专业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教学,近年来已有一定创新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 针对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小组课的教学,存在研究不够,对策较少等问题。如何转变观念,用新思路、新模式来完善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民族打击乐专业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使其真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迫
期刊
【摘要】在教育实践中,美育与艺术教育联系密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单纯依靠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美育,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叙述美育与艺术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关于大学美育实施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美育;艺术教育;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阶段,美育和艺术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能否完成高素
期刊
【摘要】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音乐课程的性质在于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其中,实践性是改版后首次单独在“课程性质”中提出的,并强调了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學只有通过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的必要性。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上也制定措施进行相应的变化及改革。  【关键词】民办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艺术实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越来越多,扬琴在现代民族乐器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我国民族乐器中唯一兼有广泛世界性和鲜明民族性的击弦乐器。扬琴教学中有轮音、颤竹、反竹等技法,掌握正确的演奏技法对学扬琴有着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扬琴;民族乐器;轮音;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扬琴又名洋琴,是一种民族击弦乐器。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扬琴在我国已有四百多年的
期刊
【摘要】红色经典音乐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肩负着发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历史使命。如何让学生关注红色经典音乐并对其产生兴趣,且有意识的将红色经典音乐文化传承下去等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将红色经典音乐纳入到高师音教专业的教学中,笔者就上述问题对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音乐理论课程进行思考,探讨如何将红色经典音乐引入教学过程,并提出几点自身的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红色经典音乐;
期刊
【摘要】艺术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而且各种方式可以通过某种手法组合并创造出一个令人拍手叫绝的艺术作品:《夜宴》,就是一个良好诠释的样例。本文从电影与舞蹈的结合手法角度,阐明两者的关系。笔者相信,这种手法将会越来越常见于电影里。  【关键词】电影舞蹈;夜宴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夜宴》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宫廷悲剧电影,该片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由冯小刚导演,并代表
期刊
想见欢·林花謝了春红
期刊
【摘要】大都市旅游演出文化产品是反映本国传统演出文化特征的现代化演出。韩中两国自古以来就共有着百戏的演出文化。现在韩国代表旅游文化产品为贞洞剧场的“美笑”与乱打秀专用剧场的“乱打秀”,这些演出是以散乐即以民俗歌舞为主,讲述传统故事或实际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内容加以效果构成。相反,中国的代表演出文化产品为北京欢乐谷的“金面王朝”或上海马戏城的“时空之旅”,这些演出为杂技即主要用身体技巧来演绎,结合传说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