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业在战国和先秦灯具发展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近、现代灯饰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两汉时期灯具发展的状况,汉代人生死观与灯具发展的关系和影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传承先辈的聪明才智三个方面试述和分析了汉代灯具制造业与汉代人生死观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灯具发展;生死观;佛教
从灯具发展看汉代人的生死观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业在战国和先秦灯具发展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近、现代灯饰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简述两汉时期灯具发展的状况
从考古文献上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灯具照明,各地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不少形态各异的灯具,秦代灯具也有文献记载,已出现了宫灯、多枝灯等独特的灯具。
汉代的灯具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从形式上看,在座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吊灯;从材料上看,在陶、青铜灯具的基础上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其中以铜灯最为多姿多彩。这个时期的灯具,造形丰富多彩,有人形灯("宫女"、"当垆"等),有动物形象("牛形""羊尊""朱雀"等),有器物形象的灯("豆形""盒形"等),此外,还有多枝灯、行灯等种类。汉代的灯具造型多姿,题材广泛,无论各形灯具都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汉代灯具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也受到汉代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汉代人的生死观对灯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人生死观与灯具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生与死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生的最大执着莫过于"生"与"死"之间的较量了, 对于生命的期盼与渴望和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毁灭感,激发着人类不断探索各种办法来对抗这种自然规律,甚至变得贪婪和痴狂。
1、汉代人的生死观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可反映出汉代人"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他们相信人死后是能够升天的。他们并不相信死亡代表永远的烟灭和灭亡,死亡只不过是灵魂离开肉身而已,是新生活的开始,或是进入天国,或是堕入地狱,因此人实质上是不死的。马王堆中的非衣上描绘了精致的图画,画中分天国、人间、地下三部分,充分表现了时人的生死观,其功能亦应为指引墓主灵魂升天的路径。随葬的其它物品亦多为墓主生前曾经使用过的器物。虽然马王堆是汉初的墓葬,而且还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但这种生死观却是被普遍认同的,"灵魂不灭"乃是当时汉朝人主要的生死观。
汉代是一个求仙访道极盛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黄老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渴望一时间使得方仙道士规模日益壮大,炼金术蔚然成风,阴阳五行学十分盛行,这从许多汉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形象的实物证明资料,灯具就是其中一例。
2、佛教文化对汉代生死观形成的影响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但自东汉时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向来以儒释道来概括我国的文化。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来世之生)、老死。众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众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佛教认为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还说神是"精极而灵者",与物不同,是不灭的。可以说,佛教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实质上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死亡以后是幸福的,也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但在下层,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唐代武则天也信佛。宋代以后虽然有点衰落,但仍有影响。
"人死如灯灭",现代人一般认为,人死就如同灯枯油尽,万念俱焚,不再有任何知觉,昔日浮华种种,都将似水无痕。但在汉代,视死如生,灵魂不灭的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上至皇权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好鬼神之事。富人为了死后还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富裕生活,"厚资多葬,器用如生人","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榭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极尽奢华之能事。(《盐铁论 卷六 散不足》)。一般百姓的丧葬情况也是"竞为奢糜,生者无担食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扶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共终朝之费,子孙饥寒,明绝于此。"(《后汉书 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为了死后过的好一些,宁愿倾家荡产,殃及子孙。百姓尚且如此,汉代帝王陵墓之庞大,物品之奢华更是另人瞠目结舌。《晋书》上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著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由此可见,厚葬习俗之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和祖先崇拜,它和后来的儒家伦理观念中的孝道一起成为厚葬的推动者。
3、汉代人生死观对灯具发展的影响
汉代人"灵魂不灭"的生死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十分荒诞,但就在这个"视死如生","灵魂不灭"观念充斥的汉代社会里,制灯工艺无论从工艺、造型、材质等各方面都在前代
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汉代人的生死观对灯具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汉代是一个求仙访道极盛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黄老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渴望一时间使得方仙道士规模日益壮大,炼金术蔚然成风,阴阳五行学十分盛行,黄老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伪托的皇帝学说和老子学说。他和道家有着渊源关系但又不同于道家。黄老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道"做为思想的中心。而不同的是老子的"道"是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无为,远离世俗的神秘观念,有些消极避世的无为思想,而黄老的"道"是积极入世之"道",因此颇受统治者的喜爱。西汉的名臣陆贾根据黄老思想在《新语》中提出了治国之道的三条"无为"原则:一是"极武",行仁义,二是"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三要"诛佞臣,求贤臣",这一想法为汉初统治者巩固社稷,安抚人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黄老的神想也是留恋世间繁华感叹人生短暂和死亡恐惧的汉朝统治者的重要精神支柱。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的神仙鬼神故事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耳相传和文献古籍上的资料流传到现在或改变原貌,或丢失缺损,而艺术的表达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资料。秦汉考古从大量的汉墓中发掘出的画像砖、帛画、壁画、铜镜、铜灯等为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传说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推动了两汉时期灯饰制造业的繁荣。
汉代灯具的使用在皇室和民间已经非常普遍了,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审美性都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灯具的种类繁多,从造型上看,有大量的动物和人物的造型。他们都是人们平常喜闻乐见的动物或者想像出来的神仙怪兽。如朱雀灯、人形灯、羊灯、雁足灯、雁鱼灯鹿灯、犀牛灯、熊形陶灯、龙灯、凤灯、青铜人骑辟邪灯、百花灯等,造型美观,制作精湛。两汉的灯具制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制造上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汉代流行多枝华灯灯具,一般为一个灯座上支撑着高低错落的几个或十几个灯盏、有的青铜多枝灯座上可以置上卸下,使用十分方便。多枝灯大大增加照明亮度,不仅更加适用,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 西京杂记 》中就记载了皇后赵飞燕接受女弟子合德昭仪馈赠贺礼"七枝灯"。较之前代,汉代还出现了吊灯灯具,可用于悬挂,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总之,两汉时期的制灯工艺在前代基础土取得很大进步,已日臻纯熟,达到很高水平。
如:1972年出土于洛阳西郊汉墓的十三枝彩绘陶百花灯,堪称我国汉代彩绘陶制灯具的经典之作。陶灯为东汉时期随葬明器。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柱插入其中。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猪、狗、羊、猴、兔、蛙等动物。平底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灯盏和四枝龙形饰件。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头戴冠,穿红色短裤。等距的灯柱均涂朱红色,三道凸箍与盘边,灯盏均涂以翠绿色。三道凸箍上有两层四枝曲枝灯盏,盏上插有火焰纹样花饰,枝上端坐四位红色羽仙人。灯柱顶端平放朱雀形圆灯盏,陶灯共有十三盏,故亦称百花灯。它造型挺拔,稳重,五彩纷呈。十三枝灯争相辉映,绚烂华美。百花灯所塑造的神禽异兽,仙人跨龙等装饰性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道家思想。这些灯饰的造型反映出当时人们"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理念,这种理想追求也给当时的灯具制造以更多的、更广泛的创作题材,从而推动了汉代灯具生产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传承先辈的聪明才智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人生目的不同,对生与死的看法也不同。贪生怕死是一切剥削阶级和自私自利的人的共同特征,他们有的千方百计谋取长生不老之术,企图免于一死;有的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也有的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听任命运摆布,或乞求来世幸福。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最终也难免一死,而且死得毫无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老思想的"灵魂不灭",佛教文化中的"六道轮回"等,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毛泽东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无产阶级主张把个人的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相统一。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宝贵的一次,应当珍惜生命,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做到"生的伟大";另一方面,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事业和个人的生命相比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勇于献身,视死如归,做到"死的光荣"。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辛劳创造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汉代灯具的发展就是一个历史的写照,其制造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与同时期的外国灯饰相比毫不逊色,这是一个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继承先人们的优秀品质,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性的工作,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具圣姬.汉代人的死亡观[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3.
[2]范晔撰,李贤等注.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3.
[3]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M]. 青海: 昆仑出版社,2006
[4]房玄龄.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许娴(1982.11--),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
责任编辑:王明楠
【关键词】灯具发展;生死观;佛教
从灯具发展看汉代人的生死观
两汉时期,我国的灯具制造业在战国和先秦灯具发展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对我国近、现代灯饰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简述两汉时期灯具发展的状况
从考古文献上记载,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使用灯具照明,各地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不少形态各异的灯具,秦代灯具也有文献记载,已出现了宫灯、多枝灯等独特的灯具。
汉代的灯具在战国、秦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从形式上看,在座灯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吊灯;从材料上看,在陶、青铜灯具的基础上出现了铁灯、玉灯和石灯,其中以铜灯最为多姿多彩。这个时期的灯具,造形丰富多彩,有人形灯("宫女"、"当垆"等),有动物形象("牛形""羊尊""朱雀"等),有器物形象的灯("豆形""盒形"等),此外,还有多枝灯、行灯等种类。汉代的灯具造型多姿,题材广泛,无论各形灯具都有很高的技艺水平。
汉代灯具的发展水平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也受到汉代文化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汉代人的生死观对灯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二、汉代人生死观与灯具发展的关系和影响
生与死从古到今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人生的最大执着莫过于"生"与"死"之间的较量了, 对于生命的期盼与渴望和面对死亡的恐惧与毁灭感,激发着人类不断探索各种办法来对抗这种自然规律,甚至变得贪婪和痴狂。
1、汉代人的生死观
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可反映出汉代人"灵魂不灭"的生死观。他们相信人死后是能够升天的。他们并不相信死亡代表永远的烟灭和灭亡,死亡只不过是灵魂离开肉身而已,是新生活的开始,或是进入天国,或是堕入地狱,因此人实质上是不死的。马王堆中的非衣上描绘了精致的图画,画中分天国、人间、地下三部分,充分表现了时人的生死观,其功能亦应为指引墓主灵魂升天的路径。随葬的其它物品亦多为墓主生前曾经使用过的器物。虽然马王堆是汉初的墓葬,而且还深受楚文化的影响,但这种生死观却是被普遍认同的,"灵魂不灭"乃是当时汉朝人主要的生死观。
汉代是一个求仙访道极盛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黄老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渴望一时间使得方仙道士规模日益壮大,炼金术蔚然成风,阴阳五行学十分盛行,这从许多汉代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形象的实物证明资料,灯具就是其中一例。
2、佛教文化对汉代生死观形成的影响
佛教本是印度的宗教,但自东汉时传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我们向来以儒释道来概括我国的文化。佛教对人生看法基本认为人生是苦的,这个看法决定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他们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是要受苦的,世界到处充满着苦难。佛教主张轮回,认为人要达不到解脱,就永远处于轮回之中。他们认为产生轮回的原因主要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指无明(愚昧无知)、行(意志活动)、识(心识、精神活动)、名色(精神和形体),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触(触觉)、受(感受)、爱(爱欲、贪欲)、取(执取)、有(思想行为)、生(来世之生)、老死。众生在此十二环节所组成的因果链条中"生生于老,轮回周无穷"。处于生死轮回不已的苦海之中,众生应该灭除产生苦果的原因,以求解脱。佛教认为身体虽然是有尽的,但精神可以永存,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的《形尽神不灭》说:"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还说神是"精极而灵者",与物不同,是不灭的。可以说,佛教着重于人死后的安顿,是死后世界的问题。实质上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因为如果死亡以后是幸福的,也就没有必要害怕死亡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不但在下层,而且王公大人甚至皇帝都受到它的影响。例如,梁武帝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唐代武则天也信佛。宋代以后虽然有点衰落,但仍有影响。
"人死如灯灭",现代人一般认为,人死就如同灯枯油尽,万念俱焚,不再有任何知觉,昔日浮华种种,都将似水无痕。但在汉代,视死如生,灵魂不灭的观念充斥着整个社会。上至皇权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好鬼神之事。富人为了死后还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富裕生活,"厚资多葬,器用如生人","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榭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中者祠堂屏阁,垣阙罘罳",极尽奢华之能事。(《盐铁论 卷六 散不足》)。一般百姓的丧葬情况也是"竞为奢糜,生者无担食之储,而财力尽于坟土,扶腊无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共终朝之费,子孙饥寒,明绝于此。"(《后汉书 卷二显宗孝明帝纪》)。为了死后过的好一些,宁愿倾家荡产,殃及子孙。百姓尚且如此,汉代帝王陵墓之庞大,物品之奢华更是另人瞠目结舌。《晋书》上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汉武帝飨年久长,比崩而茂陵不复容物,其树皆已可拱。赤眉取陵中物不能减半,于今犹有朽帛委积,著玉未尽。此二陵是俭者耳,亦百世之诫也。由此可见,厚葬习俗之盛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灵魂不灭的观念和祖先崇拜,它和后来的儒家伦理观念中的孝道一起成为厚葬的推动者。
3、汉代人生死观对灯具发展的影响
汉代人"灵魂不灭"的生死观在现代人看来似乎十分荒诞,但就在这个"视死如生","灵魂不灭"观念充斥的汉代社会里,制灯工艺无论从工艺、造型、材质等各方面都在前代
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汉代人的生死观对灯具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都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汉代是一个求仙访道极盛的时代,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黄老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人们祈求长生不老和升仙的渴望一时间使得方仙道士规模日益壮大,炼金术蔚然成风,阴阳五行学十分盛行,黄老思想,顾名思义就是伪托的皇帝学说和老子学说。他和道家有着渊源关系但又不同于道家。黄老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道"做为思想的中心。而不同的是老子的"道"是一种超然物外,清净无为,远离世俗的神秘观念,有些消极避世的无为思想,而黄老的"道"是积极入世之"道",因此颇受统治者的喜爱。西汉的名臣陆贾根据黄老思想在《新语》中提出了治国之道的三条"无为"原则:一是"极武",行仁义,二是"国不兴无事之功,家不藏无用之器",三要"诛佞臣,求贤臣",这一想法为汉初统治者巩固社稷,安抚人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黄老的神想也是留恋世间繁华感叹人生短暂和死亡恐惧的汉朝统治者的重要精神支柱。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众多的神仙鬼神故事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口耳相传和文献古籍上的资料流传到现在或改变原貌,或丢失缺损,而艺术的表达确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资料。秦汉考古从大量的汉墓中发掘出的画像砖、帛画、壁画、铜镜、铜灯等为我们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传说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推动了两汉时期灯饰制造业的繁荣。
汉代灯具的使用在皇室和民间已经非常普遍了,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审美性都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灯具的种类繁多,从造型上看,有大量的动物和人物的造型。他们都是人们平常喜闻乐见的动物或者想像出来的神仙怪兽。如朱雀灯、人形灯、羊灯、雁足灯、雁鱼灯鹿灯、犀牛灯、熊形陶灯、龙灯、凤灯、青铜人骑辟邪灯、百花灯等,造型美观,制作精湛。两汉的灯具制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制造上体现了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汉代流行多枝华灯灯具,一般为一个灯座上支撑着高低错落的几个或十几个灯盏、有的青铜多枝灯座上可以置上卸下,使用十分方便。多枝灯大大增加照明亮度,不仅更加适用,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 西京杂记 》中就记载了皇后赵飞燕接受女弟子合德昭仪馈赠贺礼"七枝灯"。较之前代,汉代还出现了吊灯灯具,可用于悬挂,使用起来相当方便。总之,两汉时期的制灯工艺在前代基础土取得很大进步,已日臻纯熟,达到很高水平。
如:1972年出土于洛阳西郊汉墓的十三枝彩绘陶百花灯,堪称我国汉代彩绘陶制灯具的经典之作。陶灯为东汉时期随葬明器。高92厘米,座径40厘米,由座、盘、枝和盏组成,灯座为喇叭形圈足,绘黛色云纹。座上立有平底灯盘,盘中有一圆孔,灯柱插入其中。灯座下塑有环绕的山峦,间有神态各异的人物及虎、狼、鹿、猪、狗、羊、猴、兔、蛙等动物。平底灯盘沿处有八个圆孔,交替插入四枝曲枝灯盏和四枝龙形饰件。在龙尾处坐一羽仙人,头戴冠,穿红色短裤。等距的灯柱均涂朱红色,三道凸箍与盘边,灯盏均涂以翠绿色。三道凸箍上有两层四枝曲枝灯盏,盏上插有火焰纹样花饰,枝上端坐四位红色羽仙人。灯柱顶端平放朱雀形圆灯盏,陶灯共有十三盏,故亦称百花灯。它造型挺拔,稳重,五彩纷呈。十三枝灯争相辉映,绚烂华美。百花灯所塑造的神禽异兽,仙人跨龙等装饰性题材,反映了汉代社会"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道家思想。这些灯饰的造型反映出当时人们"灵魂不灭""视死如生"的理念,这种理想追求也给当时的灯具制造以更多的、更广泛的创作题材,从而推动了汉代灯具生产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生死观,传承先辈的聪明才智
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死观。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人生目的不同,对生与死的看法也不同。贪生怕死是一切剥削阶级和自私自利的人的共同特征,他们有的千方百计谋取长生不老之术,企图免于一死;有的追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也有的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听任命运摆布,或乞求来世幸福。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最终也难免一死,而且死得毫无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不少思想家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孔子谓"杀身成仁";孟子曰"舍生取义";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老思想的"灵魂不灭",佛教文化中的"六道轮回"等,而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争取民族解放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革命英雄主义的生死观。毛泽东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无产阶级主张把个人的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事业需要相统一。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宝贵的一次,应当珍惜生命,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做到"生的伟大";另一方面,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事业和个人的生命相比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勇于献身,视死如归,做到"死的光荣"。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用智慧和辛劳创造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汉代灯具的发展就是一个历史的写照,其制造工艺之精湛、造型之优美与同时期的外国灯饰相比毫不逊色,这是一个时代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继承先人们的优秀品质,创造性的学习、创新性的工作,为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具圣姬.汉代人的死亡观[M]. 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3.
[2]范晔撰,李贤等注. 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93.
[3]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M]. 青海: 昆仑出版社,2006
[4]房玄龄. 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87.
作者简介:许娴(1982.11--),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设计艺术
责任编辑:王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