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领导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应该了解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特征以及意义,进而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
【关键词】课程领导;校长
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妥适的课程,安排有效的教学,因此,课程与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所以,课程领导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应该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扮演好课程领导的角色。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校长却将更多时间和心力投注在学生纪律、家长关系、学校设施运作和学校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的事务上,将行政管理事务的优先性置于学校课程发展和改进之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校长根本不知道身为一位课程领导者的意义何在,其具体的本质为何?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显的探讨,以期回答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给予中小学校长以课程领导专业知能上的协助。
一、 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
如若了解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我们必须从课程领导这一概念谈起。"课程领导"这个术语并非产生于本土,它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课程研究领域出现,并在70年代以后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美、加和澳大利亚等国,对于课程领导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入。我国学者也于近年来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有人引进、介绍、探讨有关课程领导的问题,并且提出要以"课程领导"替代"课程管理"。这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追赶一种时髦,那么其深意又何在?其实,一再提倡课程领导,是因为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课程管理范式已无法保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反而成为了提升课程品质的阻障。
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层的、外控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习惯于从上至下,逐层下达命令链条式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课程权力集中于等级体系高层的机构中,由他们作出课程决策,然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向下传递给学校,要求学校执行。学校成为一种外控式的组织,它没有自主决策权,只能完全地服从于上级管理机构,循规蹈矩地按章办事。因此,到学校这一层面,中小学校长也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教师和学生。学校的课程管理被视为一般常规管理,完全被纳入到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并通过召开行政会议、下发相关文件等方式对课程问题进行处理和决策,校长只是外在目标、任务的守望者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教师的任务仅限于按照学校的行政条例和命令来完成任务,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只是课程政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校长和教师之间是权力--服从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使得在学校的课程管理实践中,校长和教师的课程管理意识淡漠,学校许多工作放任自流。课程管理信息多为单向输出,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和反馈,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而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也使得课程管理被纳入学校官僚体系,限制了课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线性的垂直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其弊端已经昭然若揭,势必要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新管理范式所取代,课程领导正是适应这一形式而出现的新管理范式。课程领导所提倡的管理新理念,"意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亦即,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改变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的上司和外部提供驱动力的观念。"[1]课程领导崇尚的是一种平等、互动、协商式的领导形态。
课程领导结合了课程与领导两词。对于"领导",人们一般理解为"指挥群体的活动",它通过领导者或领导团体所特有的权力、个人魅力、专业素养等对群体行为产生引领作用或进行指导命令,以达成群体共同的目标。[2]但课程领导是在课程的背景下来探讨领导,课程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中外学者对课程领导的定义也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课程领导作出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课程领导定义的理解来作出自己的认识。美国学者格莱森(A.Glatthorn)认为,课程领导所发挥的功能在使学校的体系及其学校,能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这一定义即强调校长应与相关人员共同工作以发挥课程领导的功能,同时强调领导是使组织和团体达成目标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乃是要提供高品质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以便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3]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弗沙(Macpherson.I)等人也曾对课程领导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课程旨在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指导并促进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推行,它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4]台湾学者高新建将课程领导定义为"课程领导是教育人员对学校的课程相关事物所表现的领导行为。举凡教育人员所从事之使学校的课程、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能更为理想有效的各项行为,都可以视为是课程领导的行为。"[5]
从上述对课程领导的不同界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共识:1.课程领导主要是针对学校课程事务所进行的各种领导行为,即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决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的指引和统领,其最终目的在于改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教学成效、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2.课程领导中的领导者应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发挥自己法定的影响力和个人权威,促进成员间的彼此合作,落实课程发展的行为和历程。3.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凡是对课程事务所表现的领导行为都可称为课程领导。因此,课程领导的权责分布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等不同的层级和组织。4.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与团体。
将这些认识落实到学校层面,在我国中小学校,学校的课程领导更多的是强调校长的个人课程领导行为。首先,对于追求卓越的学校而言,除了依赖有效能的行政运作外,教育的实质内容--课程是更为重要的要素。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在学校的课程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课程领导理应是校长的本务,而且是最重要的本务。其次,虽然中央和地方在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场所。校长在教育行政体系中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他的课程领导能够整合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四个层次的课程功能。但同时,中小学校长也应该认识到,课程领导和行政领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若再用以往惯常的行政手段来进行课程领导,其结果必然是"新瓶装旧酒",使学校课程发展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最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 校长课程领导的特征
课程领导要求校长在领导的角色上应该有所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只偏重行政领导,转向以课程领导为主,并辅以行政领导。尽管校长的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或許会有重叠相通之处,即都在有效地促进组织效能,达成组织目标,而其共同的组织目标,就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品质。但是校长的行政领导,较少地将焦点聚集在课程上,主要是对学校行政事务的管理,体现的是校长的行政权威。而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则无法通过使用行政手段来完成,有其独特的规律与要求。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注重学校愿景的建构
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校长习惯以行政命令来作为领导手段。但作为课程领导者,校长如果想带领教师开始一场课程之旅,首先需要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的课程发展上达成共识,表现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这当然无法依靠下达行政命令来完成。塑造学校的愿景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愿景是指一个国家、地方、组织、学校或个人,权衡本身内外条件和属性,为其未来发展所勾勒的可达成前景、愿望或较长远目标。它是引导组织行动的方针,也是凝聚组织成员力量的催化剂。当然,愿景欲成为有效的凝聚力催化剂,一定要让组织的成员参与愿景建构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愿景成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愿景,成员们才会为其献身效力。所以,校长有必要带领校内教师一起构建学校的共享愿景,使之成为校长与全体教师共同的教育理想。
学校愿景的建构对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校长必须先基于自身的课程哲学观和其对课程的观念、定义与了解,形成其课程的立场、方向与目标,才能进而带领教师共同建立学校的愿景,以作为学校课程发展与努力的指引与方向。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强调对教师的赋权
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鼓励教师的参与。在我国的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对于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师不再只是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和消费者,教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参与到课程的决策、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但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领导对教师的赋权,只有拥有了权力,教师才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来,才能对自己的课程事务作主。在学校课程领导这一层面,无论是在学校愿景的建构过程中,还是在学校课程事务的统领过程中,校长都应该认识到教师应有的各种权利。例如,学校愿景的建构强调所有成员的参与,而在课程事务方面的领导,校长则可以把更多的权力赋予学校中的资深教师,让这些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专业能力。在学校层面赋权于教师是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根本所在,只有学校才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长久以来,校长只是在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习惯了在科层模式的学校组织结构中,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对下发号施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要想从一个行政领导者转化为课程领导者,校长就应该注意发挥全体教师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依靠教师的智慧,切实发挥教师的潜能,让教师共同参与,跟教师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依赖校长持续不断的学习
如果说校長对学校行政事务的领导主要体现了校长的行政权威,那么校长的课程领导则主要体现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权威。校长要具有这一方面的权威,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哲学观、课程知识、明晰的办学理念,必须是课程与教学的行家里手。而且校长还必须能够深刻地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便在课程改革中能积极地推进课程开发和课程决定等一些列活动,能够以自己的领导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当的发展机会。但是,一直以来,校长往往行政事务缠身,对于课程与教学工作渐行渐远,再加上对于课程以及课程领导知能的匮乏,无法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所以说,校长的课程领导依赖于校长持续不断的学习,在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之前,首先需要觉醒自身的课程意识。对课程要有足够的关心与敏感性,不能再将学校的课程发展作为一项行政工作来处理。只有行政领导而没有课程领导,就会丧失课程的生命力,降低教育的品质。
三、校长课程领导的意义
课程领导具有不同的层次,它的权责分布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等不同的层级和组织。但是对于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涉及校长课程领导的定义、功能、角色、任务与策略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和任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这一情况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性。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成功进行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较多,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6]其中,有效的课程领导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校长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要领导者,其有效的课程领导与课程实施的效果有明显相关。例如,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希望能通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学校的课程管理的改革并没有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无数的案例向我们表明,学校和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和执行不力并不能都归之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因为学校乃至地方教育行政对新课改在课程管理和领导上的要求准备不充分的问题。[7]因此,拥有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才拥能有理想的学校课程实施。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是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在1999年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思想。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校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统一管理弊端的弥补,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在权责和组织关系方面的基本理念是相吻合的。它们都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群策群力,交流合作,朝向共同的组织目标前进,直到最终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可以做到对教师赋权,使之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领导行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保障校本课程的发展。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研究认为,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必要在各种专业活动中得以展现。[8]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被一致认为是教师专业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之一。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课程领导则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同时,在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会加深对课程的了解,增加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2]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Allan A. Glatthorn 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I Macpherson,R Brooker .Positioning Stakehold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 How Can Teacher Educator Work with Teacher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ir Place?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8(1)
[5]转引于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延凯.革新课程领导的现实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8]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The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Zhang Wen
(Tai Shan University, Tai An , 271000, China)
Abastract : Curriculum leadersh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principal, as the top school leader,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to help principals be qualified curriculum leaders.
Key words: curriculum leadership; principal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关键词】课程领导;校长
学校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妥适的课程,安排有效的教学,因此,课程与教学通常被认为是学校教育过程的核心。所以,课程领导理应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应该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扮演好课程领导的角色。但实际上,我国中小学校长却将更多时间和心力投注在学生纪律、家长关系、学校设施运作和学校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的事务上,将行政管理事务的优先性置于学校课程发展和改进之上。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校长根本不知道身为一位课程领导者的意义何在,其具体的本质为何?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显的探讨,以期回答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特征及其意义,给予中小学校长以课程领导专业知能上的协助。
一、 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
如若了解校长课程领导的内涵,我们必须从课程领导这一概念谈起。"课程领导"这个术语并非产生于本土,它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课程研究领域出现,并在70年代以后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美、加和澳大利亚等国,对于课程领导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和深入。我国学者也于近年来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有人引进、介绍、探讨有关课程领导的问题,并且提出要以"课程领导"替代"课程管理"。这应该不仅仅是为了追赶一种时髦,那么其深意又何在?其实,一再提倡课程领导,是因为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和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传统的课程管理范式已无法保障和促进课程改革的进行,反而成为了提升课程品质的阻障。
我国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层的、外控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习惯于从上至下,逐层下达命令链条式的管理模式。在这一模式下,课程权力集中于等级体系高层的机构中,由他们作出课程决策,然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向下传递给学校,要求学校执行。学校成为一种外控式的组织,它没有自主决策权,只能完全地服从于上级管理机构,循规蹈矩地按章办事。因此,到学校这一层面,中小学校长也倾向于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教师和学生。学校的课程管理被视为一般常规管理,完全被纳入到学校行政管理系统,并通过召开行政会议、下发相关文件等方式对课程问题进行处理和决策,校长只是外在目标、任务的守望者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者。教师的任务仅限于按照学校的行政条例和命令来完成任务,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只是课程政策的消费者和执行者。校长和教师之间是权力--服从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这使得在学校的课程管理实践中,校长和教师的课程管理意识淡漠,学校许多工作放任自流。课程管理信息多为单向输出,得不到及时的交流和反馈,挫伤教师的积极性。而对行政手段的过分依赖,也使得课程管理被纳入学校官僚体系,限制了课程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这种线性的垂直而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其弊端已经昭然若揭,势必要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新管理范式所取代,课程领导正是适应这一形式而出现的新管理范式。课程领导所提倡的管理新理念,"意在摆脱历来的'管理'思想: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亦即,改变学校接受上级行政部门的指令之后才开始围绕学校的课程展开活动和运作的认识;改变行政和管理是从学校的上司和外部提供驱动力的观念。"[1]课程领导崇尚的是一种平等、互动、协商式的领导形态。
课程领导结合了课程与领导两词。对于"领导",人们一般理解为"指挥群体的活动",它通过领导者或领导团体所特有的权力、个人魅力、专业素养等对群体行为产生引领作用或进行指导命令,以达成群体共同的目标。[2]但课程领导是在课程的背景下来探讨领导,课程的定义本身就存在着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中外学者对课程领导的定义也多种多样,我们很难对课程领导作出一个准确而又全面的定义。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课程领导定义的理解来作出自己的认识。美国学者格莱森(A.Glatthorn)认为,课程领导所发挥的功能在使学校的体系及其学校,能达成增进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这一定义即强调校长应与相关人员共同工作以发挥课程领导的功能,同时强调领导是使组织和团体达成目标的过程,其最终的目的,乃是要提供高品质的学习内容给学生,以便增进学生的学习成效。[3]澳大利亚学者迈克弗沙(Macpherson.I)等人也曾对课程领导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认为课程旨在改善学校现行的课程状况,指导并促进课程改革在学校的推行,它是一种持续变化、充满活力的互动过程。[4]台湾学者高新建将课程领导定义为"课程领导是教育人员对学校的课程相关事物所表现的领导行为。举凡教育人员所从事之使学校的课程、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能更为理想有效的各项行为,都可以视为是课程领导的行为。"[5]
从上述对课程领导的不同界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共识:1.课程领导主要是针对学校课程事务所进行的各种领导行为,即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决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的指引和统领,其最终目的在于改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教学成效、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果。2.课程领导中的领导者应运用领导的理论、方法和策略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发挥自己法定的影响力和个人权威,促进成员间的彼此合作,落实课程发展的行为和历程。3.课程领导具有普遍性,凡是对课程事务所表现的领导行为都可称为课程领导。因此,课程领导的权责分布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等不同的层级和组织。4.课程领导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与团体。
将这些认识落实到学校层面,在我国中小学校,学校的课程领导更多的是强调校长的个人课程领导行为。首先,对于追求卓越的学校而言,除了依赖有效能的行政运作外,教育的实质内容--课程是更为重要的要素。校长作为学校的灵魂人物,在学校的课程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课程领导理应是校长的本务,而且是最重要的本务。其次,虽然中央和地方在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场所。校长在教育行政体系中扮演承上启下的角色,他的课程领导能够整合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四个层次的课程功能。但同时,中小学校长也应该认识到,课程领导和行政领导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若再用以往惯常的行政手段来进行课程领导,其结果必然是"新瓶装旧酒",使学校课程发展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最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 校长课程领导的特征
课程领导要求校长在领导的角色上应该有所转变,必须从传统的只偏重行政领导,转向以课程领导为主,并辅以行政领导。尽管校长的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或許会有重叠相通之处,即都在有效地促进组织效能,达成组织目标,而其共同的组织目标,就是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学习品质。但是校长的行政领导,较少地将焦点聚集在课程上,主要是对学校行政事务的管理,体现的是校长的行政权威。而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则无法通过使用行政手段来完成,有其独特的规律与要求。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注重学校愿景的建构
作为一名行政领导者,校长习惯以行政命令来作为领导手段。但作为课程领导者,校长如果想带领教师开始一场课程之旅,首先需要校长和教师在学校的课程发展上达成共识,表现出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这当然无法依靠下达行政命令来完成。塑造学校的愿景则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愿景是指一个国家、地方、组织、学校或个人,权衡本身内外条件和属性,为其未来发展所勾勒的可达成前景、愿望或较长远目标。它是引导组织行动的方针,也是凝聚组织成员力量的催化剂。当然,愿景欲成为有效的凝聚力催化剂,一定要让组织的成员参与愿景建构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愿景成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愿景,成员们才会为其献身效力。所以,校长有必要带领校内教师一起构建学校的共享愿景,使之成为校长与全体教师共同的教育理想。
学校愿景的建构对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校长必须先基于自身的课程哲学观和其对课程的观念、定义与了解,形成其课程的立场、方向与目标,才能进而带领教师共同建立学校的愿景,以作为学校课程发展与努力的指引与方向。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强调对教师的赋权
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民主、开放、沟通、合作的新理念,鼓励教师的参与。在我国的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们对于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教师不再只是课程政策的执行者和消费者,教师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参与到课程的决策、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但是,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离不开课程领导对教师的赋权,只有拥有了权力,教师才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来,才能对自己的课程事务作主。在学校课程领导这一层面,无论是在学校愿景的建构过程中,还是在学校课程事务的统领过程中,校长都应该认识到教师应有的各种权利。例如,学校愿景的建构强调所有成员的参与,而在课程事务方面的领导,校长则可以把更多的权力赋予学校中的资深教师,让这些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专业能力。在学校层面赋权于教师是教师参与课程变革的根本所在,只有学校才是教师专业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长久以来,校长只是在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习惯了在科层模式的学校组织结构中,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对下发号施令,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要想从一个行政领导者转化为课程领导者,校长就应该注意发挥全体教师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依靠教师的智慧,切实发挥教师的潜能,让教师共同参与,跟教师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依赖校长持续不断的学习
如果说校長对学校行政事务的领导主要体现了校长的行政权威,那么校长的课程领导则主要体现校长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权威。校长要具有这一方面的权威,需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哲学观、课程知识、明晰的办学理念,必须是课程与教学的行家里手。而且校长还必须能够深刻地理解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以便在课程改革中能积极地推进课程开发和课程决定等一些列活动,能够以自己的领导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当的发展机会。但是,一直以来,校长往往行政事务缠身,对于课程与教学工作渐行渐远,再加上对于课程以及课程领导知能的匮乏,无法担负起课程领导的职责。所以说,校长的课程领导依赖于校长持续不断的学习,在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之前,首先需要觉醒自身的课程意识。对课程要有足够的关心与敏感性,不能再将学校的课程发展作为一项行政工作来处理。只有行政领导而没有课程领导,就会丧失课程的生命力,降低教育的品质。
三、校长课程领导的意义
课程领导具有不同的层次,它的权责分布在中央、地方、学校和班级等不同的层级和组织。但是对于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涉及校长课程领导的定义、功能、角色、任务与策略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校长课程领导的角色和任务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这一情况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向我们揭示了校长课程领导的重要性。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成功进行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较多,只有把这些因素组织、协调起来,才有可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6]其中,有效的课程领导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学校是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校长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主要领导者,其有效的课程领导与课程实施的效果有明显相关。例如,在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改革的重点是在教师教育行为的转变,希望能通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来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学校的课程管理的改革并没有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无数的案例向我们表明,学校和教师对于新课标的理解不深和执行不力并不能都归之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因为学校乃至地方教育行政对新课改在课程管理和领导上的要求准备不充分的问题。[7]因此,拥有有效的校长课程领导,才拥能有理想的学校课程实施。
(二)校长的课程领导是促进校本课程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国在1999年提出了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思想。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校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作为对国家课程统一管理弊端的弥补,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在权责和组织关系方面的基本理念是相吻合的。它们都强调教师的参与,强调群策群力,交流合作,朝向共同的组织目标前进,直到最终促进整个课程体系的发展。校长的课程领导可以做到对教师赋权,使之真正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长还可以通过自己的领导行为,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保障校本课程的发展。
(三)校长的课程领导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研究认为,专业自主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内在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不但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必要在各种专业活动中得以展现。[8]让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被一致认为是教师专业自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之一。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教学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课程领导则能够最大限度地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条件和保障,从而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和创造性。同时,在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会加深对课程的了解,增加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2]杨明全.革新的课程实践者[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Allan A. Glatthorn 著.单文经等译.校长的课程领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I Macpherson,R Brooker .Positioning Stakeholders in Curriculum Leadership : How Can Teacher Educator Work with Teacher to Discover and Create Their Place? [J].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0,28(1)
[5]转引于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6]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7]张延凯.革新课程领导的现实意义和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8]王建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理念、效果与局限[J].课程·教材·教法,2000,5
The 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hip
Zhang Wen
(Tai Shan University, Tai An , 271000, China)
Abastract : Curriculum leadership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chool improvement. The principal, as the top school leader, should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and its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significance to help principals be qualified curriculum leaders.
Key words: curriculum leadership; principal
责任编辑:王利强